[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知识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1.数轴上的基本公式
(1)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对应关系
直线坐标系:一条给出了原点、度量单位和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或说在这条直线上建立了直线坐标系。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对应法则:点P ←−−−→一一对应
实数x 。
记法:如果点P 与实数x 对应,则称点P 的坐标为x ,记作P(x),当点P(x)中x >0时,点P 位于原点右侧,且点P 与原点O 的距离为|OP|=x ;当点P 的坐标P(x)中x <0时,点P 位于原点左侧,且点P 与原点O 的距离|OP|=-x 。
可以通过比较两点坐标的大小来判定两点在数轴上的相对位置。
(2)向量
位移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通常叫做位移向量,简称为向量。
从点A 到点B
的向量,记作AB 。
线段AB 的长叫做向量AB 的长度,记作|AB
|。
我们可以用实数表示数轴上的一个向量AB ,这个实数叫做向量AB 的坐标或数量。
例如:O 是原点,点A 的坐标为x 1,点B 的坐标为x 2,则AB=OB-OA ,所以AB=x 2-x 1。
注:①向量AB 的坐标用AB 表示,当向量AB 与其所在的数轴(或与其平行的数轴)
的方向相同时,规定AB=|AB |;方向相反时,规定AB=-|AB |;
②注意向量的长度与向量的坐标之间的区别:向量的长度是一个非负数,而向量的坐标是一个实数,可以是正数、负数、零。
③对数轴上任意三点A 、B 、C ,都有关系AC=AB+BC ,可理解为AC 的坐标等于首尾相连的两向量AB ,BC 的坐标之和。
(3)数轴上的基本公式
在数轴上,如果点A 作一次位移到点B ,接着由点B 再作一次位移到点C ,则位移AC
叫做位移AB 与位移BC 的和,记作:AC AB BC =+ 。
对数轴上任意三点A 、B 、C ,都有关系AC=AB+BC 。
已知数轴上两点A(x 1),B(x 2)则AB=x 2-x 1,d(A,B)=|x 2-x 1|。
注:
①在公式AC=AB+BC 中,对应向量的起点、终点在同一条数轴上(与数轴
平行的向量平移到数轴上),公式与点在数轴上的位置无关,仅与向量的起点、 终点有关。
②AB=x 2-x 1,即向量AB 的数量等于向量AB 的终点B 的坐标减去向量AB 的起点A
的坐标。
③代数式|x 2-x 1|的数学含义:表示实数x 2-x 1的绝对值;表示数轴上两点的距离。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1)两点的距离公式
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x 1,y 1),B(x 2,y 2),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d(A,B)=|AB|=求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的步骤:
①给两点的坐标赋值:x 1=?,y 1=?,x 2=?,y 2=?;
②计算两个坐标的差,并赋值给另外两个变量,即2121,x x x y y y ∆=-∆=-;
必修二
③计算d =
④给出两点的距离d 。
特别的,当AB 平行于x 轴时,|AB|=|x 2-x 1|;当AB 平行于y 轴时,|AB|=|y 2-y 1|。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作用:一是正用,求两点间的距离;二是逆用,已知距离求坐标。
(2)中点公式
已知A(x 1,y 1)、B(x 2,y 2),设点M(x,y)是线段
AB 的中点(如图),过点A 、B 、M 分别向x 轴、y
轴作垂线AA 1、AA 2、BB 1、BB 2、MM 1、MM 2,垂足分
别为A 1(x 1,0)、A 2(0,y 1)、B 1(x 2,0)、B 2(0,y 2)、
M 1(x,0)、M 2(0,y)。
因为M 是线段AB 的中点,所以点M 1和M 2分
别是A 1B 1和A 2B 2的中点,则A 1M 1=M 1B 1,A 2M 2=M 2B 2。
所以x-x 1=x 2-x ,y-y 1=y 2-y 。
即1212,22
x x y y x y ++==。
这就是线段中点坐标的计算公式,简称中点公式。
注意:
若点P 的坐标为(x ,y ),则点P 关于点M(x 0,y 0)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2x 0-x,2y 0-y)。
利用中点公式可求得以A(x 1,y 1),B(x 2,y 2),C(x 3,y 3)为顶点的△ABC 的重心坐标为123123(,)33
x x x y y y ++++。
2.2 直线的方程
1. 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
(1)直线方程的概念
如果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某条直线上,且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那么这个方程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
在这个概念中,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的关系含有两重意思:①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是否在直线上;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否为方程的解,即坐标代入方程是否成立。
这两点都具备了,直线就是方程的直线,方程就是直线的方程。
由于方程y=kx+b 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而我们今后就常说直线y=kx+b 。
(2)直线的斜率
如图,设直线y=kx+b 上有两个点A (x 1,
y 1),B (x 2,y 2),其中x 1≠x 2,由于直线被两点所确
定,因此可由A 、B 两点的坐标求出k 。
把A 、B 两
点的坐标代入y=kx+b ,得1122y kx b y kx b
=+⎧⎨=+⎩两式相减得
y 1-y 2=k(x 1-x 2)。
由于x 1≠x 2,所以1212y y k x x -=
-。
通常我们把直线y=kx+b 中的系数k 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如果知道直线l 上两点A (x 1,y 1),B (x 2,y 2),其中x 1≠x 2,则直线l 的斜率1212
y y k x x -=
-,令△y= y 1-y 2,△x=x 1-x 2,则y k x ∆=
∆,因此直线l 的斜率等于直线上点的纵坐标的改变量△y 除以横坐标的改变量△x 。
除去垂直于x 轴的直线外,只要知道直线上两个不同点的坐标,由121212
()y y k x x x x -=≠-就可以算出这条直线的斜率。
方程y=kx+b 的图像是通过点(0,b )且斜率为k 的直线。
求斜率的步骤:
①给直线上两点的坐标赋值:x 1=?,y 1=?,x 2=?,y 2=?;
②计算2121,x x x y y y ∆=-∆=-;
③如果0x ∆=,则判定“斜率k 不存在”;
④如果0x ∆≠,计算y k x
∆=
∆; ④输出斜率k 。
必修二
(3)直线的倾斜角
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的方向所成的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
我们规定,与x轴平行或重合的直线的倾斜角为零度角。
则若直线l的倾斜角为α,则α∈[0,180°)。
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k=tanα(α≠90°)
由斜率k的定义可知:当k=0时,直线平行于x轴或与z轴重合;当k>0时,直线的倾斜角为锐角,k值增大,直线的倾斜角也随着增大;当k<0时,直线的倾斜角为钝角,k值增大,直线的倾斜角也随着增大;垂直于x轴的直线的倾斜角等于90°。
(4)三点共线问题的斜率观点
①已知三点A、B、C,如果直线AB、AC的斜率相同,那么这三点共线。
②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直线上任意两点所确定的方向不变,所以同一直线上任意不同的两点所确定的斜率相等,这就是利用斜率可证三点共线的原因。
③三点共线也可利用之前学过的向量共线解决。
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已知直线l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则直线l的方程为y-y0=k(x-x0)。
该方程是由直线上一点P0(x0,y0)和斜率k所确定的直线方程,我们把这个方程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特别的,当k=0时,直线方程变为y=y0,这时直线平行于x轴。
注意:①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斜率不存在,其方程不能用点斜式式表示,但因为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0,所以它的方程是x=x0。
②当k=0时,直线l与y轴垂直,这是方程可写为y=y0。
③经过点P0(x0,y0)的直线有无数条,可分为两类:斜率存在时,直线的方程为
y-y0=k(x-x0);斜率不存在时,直线的方程为x=x0。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如果一条直线通过点(0,b ),且斜率为k ,则直线的方程为y=kx+b 。
这个方程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其中k 为斜率,b 叫做直线y=kx+b 在y 轴上的截距,直线的截距。
这种形式的方程,当k 不等于零时,就是我们熟知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注意:
①直线的斜截式方程是由点斜式推导出来的。
直线与y 轴的交点(0,b )的纵坐标b 称为此直线的纵截距,值得强调的是,截距是坐标,它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还可能为0,不能将其理解为“距离”而恒为正。
同理,直线与x 轴的交点(a ,0)的横坐标a 成为此直线的横截距。
并不是每条直线都有横截距和纵截距,如直线x=1没有纵截距,直线x=2没有横截距。
②直线的斜截式方程y=kx+b ,当k ≠0时就是一次函数的表示形式。
③由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反过来可得到直线的斜率和纵截距,如直线y=2x-1的斜率为k=2,纵截距为-1。
(3)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已知两点A (x 1,y 1)、B (x 2,y 2),且x 1≠x 2,则直线AB 的方程为
112121y y x x y y x x --=--,这种形式的方程叫做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注意:
①在两点式直线方程中,由于y 1≠y 2且x 1≠x 2,因此它不能表示与两坐标轴垂直的直线。
②两点式直线方程是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推导出来的,尽管“112121y y x x y y x x --=--”比“211121()y y y y x x x x --=
--”所表示的直线范围要小,但它具有对称性,便于 必修二
记忆。
③在记忆和使用两点式直线方程时,必须注意坐标的对应关系,即x 2与y 2是一个点坐标,而x 1与y 1是另一点坐标。
(4)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若直线l 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和b ,则l 的方程为
1x y a b +=,这种形式的方程叫做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注意:
①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或为0或直线通过原点时,直线不能用截距式表示。
②直线方程的截距式的特征是x 项对应的分母是横截距,y 项对应的分母是纵截距,中间以“+”号连接,等式右边为1,如123
x y -=-就不是截距式直线方程。
③由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反过来可直接读出直线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
同时,截距式方程在解决与面积有关的问题和作图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④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是直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是直线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而不是交点到原点的距离,因此截距a ,b 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还可能为0。
⑤用截距式求直线方程时,纵截距和横截距都必须存在且都不为零:
a.若a=0,b ≠0,直线方程为x=0;
b.若a ≠0,b=0,直线方程为y=0;
c.若a=0,b=0,直线方程为y=kx 。
若截距情况不能确定时,要考虑到截距为零的情况。
(5)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我们把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其中A ,B 不同时为0)叫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简称一般式。
①两个独立的条件可求直线方程
求直线方程,表面上需求A 、B 、C 三个系数,由于A 、B 不同时为零。
若A ≠0,则方程化为0B C x y A A +
+=,只需确定B A 、C A 的值; 若B ≠0,则方程化为0A C x y B B ++=,只需确定A B 、C B 的值。
因此,只要给出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直线方程。
②直线方程的其他形式都可以化成一般形式。
解题时,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应把最后结果化为一般式。
一般式也可以化为其他形式。
一般式化为斜截式的步骤:
①移项By=-Ax-C ;
②当B ≠0时,得A C y x B B
=--。
一般式化截距式的步骤:
①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Ax+By=-C ;
②当C ≠0时,方程两边同时除以-C ,得1Ax By C C +=--,即1x y C C A B
+=--。
在一般式Ax+By+C=0(A 、B 不全为零)中:
①若A=0,则C y B =-
,它表示一条与y 轴垂直的直线; ②若B=0,则C x A =-,它表示一条与x 轴垂直的直线。
注意:
a.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的方程都可以写成关于x ,y 的一次方程,反过来任何一个关于x ,y 的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b.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关于x ,y 的一次方程对应着唯一的一条直线,反过来,一条直线可以对应着无数个关于x ,y 的一次方程,如斜率为2,则y 轴上的截距为1的直线,其方程可以是2x-y+1=0,也可以是11022
x y -+=,还可以是4x-2y+2=0等。
必修二
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两条直线相交、平行于重合的条件
已知两条直线的方程为l 1:A 1x+B 1y+C 1=0,l 2:A 2x+B 2y+C 2=0,则l 1与l 2相交的条件是A 1B 2-A 2B 1≠0或1122
A B A B ≠;l 1与l 2平行的条件是A 1B 2-A 2B 1=0且B 1C 2-B 2C 1≠0或111222A B C A B C =≠;l 1与l 2重合的条件是A 1=kA 2,B 1=kB 2,C 1=kC 2(k ≠0)或
111222A B C A B C ==。
若两条直线的方程为l 1:y=k 1x+b 1,l 2:y=k 2x+b 2,则l 1与l 2相交的条件是k 1≠k 2;l 1与l 2平行的条件是k 1=k 2且b 1≠b 2;l 1与l 2重合的条件是k 1=k 2且b 1=b 2。
(2)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
若已知直线方程l 1:A 1x+B 1y+C 1=0,l 2:A 2x+B 2y+C 2=0,则l 1⊥l 2的条件是A 1A 2+B 1B 2=0。
注意:
若直线以点斜式或斜截式方程形式给出,宜用k 1·k 2=-1来判断两直线是否垂直。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仍然是k 1、k 2都必须存在。
如l 1:y=2,l 2:x=-1,l 2无斜率,不能用k 1·k 2=-1进行判定,但l 1⊥l 2。
(3)直线系方程及其应用
一般地说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类直线
的集合,称为直线系,它的方程叫做直线系
方程。
直线系方程中除含变量x ,y 以外,还
有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取不同值的变量,称为
参变量,简称参数。
常见的直线系方程:
①经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
经过定点P(x 0,y 0)的直线y-y 0=k(x-x 0)(k
为参数)是一束直线(方程中不包括与y 轴平行的那一条),所以,y-y 0=k(x-x 0)
是经过点
必修二
P(x0,y0)的直线系方程(如图)。
直线方程y=kx+b(k为参数,b为常数)表示过定点(0,b)的直线系方程(不含直线x=0)。
②已知直线斜率的直线系方程y=kx+b(b为参数,k为常数)是一组平行直线。
③已知直线l:Ax+By+C=0,则和l平行的直线系方程为Ax+By+m=0(m为参数,m≠C);与l垂直的直线系方程为Bx-Ay+n=0(n为参数)。
④经过两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
A1x+B1y+C1+t(A2x+B2y+C2)=0。
由于确定一条直线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因而我们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①先根据一个条件写出所求的直线系方程;②再根据另一个条件确定其中的参数。
(4)由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拓展为对称性问题
①求已知点关于点的对称点
P(x',y')关于点Q(x0,y0)的对称点为(2x0-x',2y0-y')。
②求直线关于点的对称直线
方法一:利用中点坐标公式可求得点P(x0,y0)关于点A(a,b)的对称点为P'
(2a-x0,2b-y0)。
求一条直线关于点A(a,b)的对称直线方程时可在该直线上取某两个特殊点,再求它们关于点A的对称点坐标,然后利用两点式求其直线方程。
方法二:(一般性方法)可设所求的直线上任一点坐标为(x,y),再求它关于A(a,b)
的对称点的坐标,而它的对称点在已知直线上,将其带入已知直线方程,便可得到关于x、y的方程,即为所求的直线方程。
常见的对称结论有:设直线l:Ax+By+C=0,
a. l关于x轴对称的直线是Ax+B(-y)+C=0;
b. l关于y轴对称的直线是A(-x)+By+C=0;
c.l关于原点对称的直线是A(-x)+B(-y)+C=0;
d. l 关于y=x 对称的直线是Bx+Ay+C=0;
e. l 关于y=-x 对称的直线是B(-x)+A(-y)+C=0。
③求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
方法一:设P(x 0,y 0),l :Ax+By+C=0(A 2+B 2
≠0),设P 关于l 的对称点的
坐标Q(x,y),则l 是PQ 的垂直平分线,即PQ ⊥l 且PQ 的中点在l 上,解方程组:0000()1022
y y A x x B x x y y A B C -⎧⋅-=-⎪-⎪⎨++⎪⋅+⋅+=⎪⎩,即可得Q 点坐标。
方法二:点A(x,y)关于直线x+y+c=0的对称点A '的坐标为(-y-c,-x-c),关于直线x-y+c=0的对称点A ''的坐标为(y-c,x+c)。
曲线f(x,y)=0关于直线x+y+c=0的对称曲线为f(-y-c,-x-c)=0,关于直线x-y+c=0的对称曲线为f(y-c,x+c)=0。
这种方法用来解填空题、选择题时特别有效,应加以理解并记忆。
常见的结论有:
a. A(a,b)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A '(a,-b);
b. B(a,b)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B '(-a,b);
c. C(a,b)关于直线y=x 的对称点为C '(b,a);
d. D(a,b)关于直线y=-x 的对称点为D '(-b,-a);
e. E(a,b)关于直线x=m 的对称点为E '(2m-a,b);
f. F(a,b)关于直线y=n 的对称点为F '(a,2n-b)。
④求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直线
求直线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直线b ,由平面几何知,若直线a ,b 关于直线l 对称,它们具有下列几何性质:
a. 若a ,b 相交,则l 是a ,b 交角的平分线;
b. 若点A 在直线a 上,那么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 一定在直线b 上,这时,AB
必修二⊥l且AB的中点D在l上;
c. a以l为轴旋转180°一定与b重合。
使用上述性质可求直线b的方程,解题的方法很多,总的来说归纳为两种:一是找出确定直线方程的两个条件,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形式求出直线方程;二是直接由轨迹方程来求。
(5)平面上的点与直线上的点有关距离的最值问题
①A、B是平面上位于直线l外的两个不同的点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
若A、B在l的两侧,则连接AB,AB与直线l的交点即为点P。
若A、B在l的同侧,将A、B之中任一点对称过去,如将B关于l的对称点B'求出,连接AB',则AB'与l的交点为P点。
②有一类代数问题:如求y=
y=x轴上求一点(x,0)到点(-1,-2)和点(-2,2)的距离之和最小。
而这类问题往往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把折线段之和转化为直线段,转化的办法就是利用对称性。
③把代数问题抽象出来,然后再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是数与形的一个有机结合,可以丰富解题思路。
4. 点到直线的距离
(1)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
①点P(x0,y0)到x轴的距离d=|y0|;
②点P(x0,y0)到y轴的距离d=|x0|;
③P(x 0,y 0)到直线y=a 的距离d=|y 0-a|;
④P(x 0,y 0)到直线x=a 的距离d=|x 0-a|。
(2)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l 1:Ax+By+C 1=0与l 2:Ax+By+C 2=0的距离为
d =
在使用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时,一定要注意的是:两条直线方程均为一般式,且x 、y 的系数分别相同,而不是对应成比例。
因此当直线方程不满足此条件时,应先将方程变形。
(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①求平行线间的距离
设l 1:Ax+By+C 1=0,l 2:Ax+By+C 2=0,(C 1≠C 2)。
由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定义知,在其中一条直线l 1上任取一点P(x 0,y 0),作另一条直线l 2的垂线,垂足为Q ,则|PQ|就是平行线的距离,即
||PQ ===。
应用此公式要注意两点:
a. 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且使x ,y 项系数分别相等。
如求两条平行线3x-2y-1=0
和6x-4y+2=0间的距离,错解:
13
d ==。
错因分析:没有把3x-2y-1=0和6x-4y+2=0化成x ,y 项系数分别相等的一般式;正确解答:将6x-4y+2=0化成
3x-2y+1=0,
d ==。
b. 两平行线间的距离与在其中一条直线上的点的选择无关。
②求两条直线所成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由角平分线定义知,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但可能会出现两解,因此应结合图形进行取舍。
必修二
2.3 圆的方程
1. 圆的标准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以A(a,b)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方程为(x-a)2+(y-b)2=r2。
……①
①式我们称之为圆的标准方程。
说明:①如果圆心在坐标原点,这时a=0,b=0,圆的方程就是x2+y2=r2。
②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圆心为C(a,b),半径为r,它体现了圆的几何性质。
③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中,有三个参数a、b、r,只要求出a、b、r,这时圆的方程就确定了。
因此确定圆的方程需三个独立条件,其中圆心是圆的定位条件,半径是圆的定形条件。
(2)根据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要求出圆的标准方程必须求出圆心和半径。
确定圆的标准方程的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即列出关于a、b、r的方程组,求a、b、r,一般步骤为:
①根据题意,设所求的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②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关于a、b、r的方程组;
③解方程组,求出a、b、r的值,并把它们带入所设的圆的方程中,就得到所求圆的标准方程。
另外,在求圆的标准方程时,尽量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可以大大地减少计算量。
一般的,圆心的三个重要几何性质为:
①圆心在过切点且与切线垂直的直线上。
②圆心在某一条弦的中垂线上。
③两圆内切或外切时,切点与两圆圆心三点共线。
(3)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 2
,圆心为A(a,b),半径为r
①若点M(x 0,y 0)在圆上,则(x 0-a)2+(y 0-b)2=r 2;
②若点M(x 0,y 0)在圆外,则(x 0-a)2+(y 0-b)2>r 2;
③若点M(x 0,y 0)在圆内,则(x 0-a)2+(y 0-b)2<r 2;反之也成立。
2. 圆的一般方程
(1)圆的一般方程
方程x 2+y 2+Dx+Ey+F=0(D 2+E 2-4F >0)叫做圆的一般方程。
其基本特征是:①x 2和y 2的系数相等且不为零;②没有xy 这样的二次项。
注意:①当D 2+E 2-4F >0时,方程表示以(,)22D E -
-径的圆;
②当D 2+E 2-4F=0时,方程只表示一个点(,)22D E -
-; ③当D 2+E 2-4F <0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2)如何选用圆的方程
圆的方程有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两种,求哪一种都需要三个独立条件,都要用到待定系数法,但要灵活选用圆的方程的形式,以便简化计算。
一般来说:
①如果已知条件容易求出圆心坐标、半径或需利用圆心的坐标或半径来列方程的问题,一般采用圆的标准方程。
②如果已知条件和圆心或半径都无直接关系,一般采用圆的一般方程。
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①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②直线与圆相切,只有一个公共点;③直线与圆相离,没有公共点。
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有两种方法:
①代数法:通过直线方程与圆方程做组成的方程组,根据解的个数来判断。
若有两组不同的实数解,即∆>0,则相交;若有两组相同的实数解,即∆=0,则相切;若无实解,即∆<0,则相离。
②几何法: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与半径r 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当d <r 时,直线与圆相交;当d=r 时,直线与圆相切;当d >r 时,直线与圆相离。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几何法”,因为“几何法”较为简便。
(2)圆的切线问题
求圆的切线的方法:
①求过圆上一点(x 0,y 0)的圆的切线方程:先求切点与圆心的连线的斜率k ,则由垂直关系,知切线斜率为1k
-,由点斜式方程可求直线方程。
如果k=0或k 不存在,则由图形可直接得切线方程为y=b 或x=a 。
②求过圆外一点(x 0,y 0)的圆的切线方程:
a. 几何方法:设切线方程为y-y 0=k(x-x 0),即kx-y-kx 0+y 0=0。
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与半径,可求得k ,切线方程即可得出。
b. 代数方法:设切线方程为y-y 0=k(x-x 0),即y=kx-kx 0+y 0,代入圆的方程,得到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由∆=0求得k ,切线方程即可得出。
关于圆的切线方程有以下结论:
①经过圆x 2+y 2=r 2上一点P(x 0,y 0)的切线方程为x 0x+y 0y=r 2。
②经过圆(x-a)2+(y-b)2=r 2上一点P(x 0,y 0)的切线方程为(x 0-a)(x-a)+(y 0-b)(y-b)=r 2。
③经过圆x 2+y 2+Dx+Ey+F=0上一点P(x 0,y 0)的切线方程为0000()()022
D x x
E y y x x y y
F ++++++=。
④已知圆x 2+y 2=r 2的切线的斜率为k
,则圆的切线方程为y kx =
⑤已知切线过圆外一点(x 0,y 0),可设切线方程为y-y 0=k(x-x 0),利用相切条件确定斜
必修二
率k ,此时必有两条切线,无论是用几何法还是代数法,当求得k 值是一个时,则另一条的切线斜率一定不存在,可由数形结合求出。
切线段长公式:
①从圆外一点P(x 0,y 0)引圆(x-a)2+(y-b)2=r 2
的切线,则P 到切点的切线段长为
d =
②从圆外一点P(x 0,y 0)引圆x 2+y 2
+Dx+Ey+F=0的切线,则P 到切点的切线段长为
d =。
(3)弦长问题
直线与圆相交被圆截得的弦长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几何法,即利用弦心距、弦长一半以及半径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求解;二是代数法,将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运用韦达
定理,弦长公式是||AB =
当直线与圆相交时,若l 为弦长,d 为弦心距,r 为半径,则222()2l
d r +=,在半径
r 为定值的条件下,要使直线截圆的弦长最大,则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最小。
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利用两圆圆心距d 与两圆的半径r 、R 的关系进行 判断:
①外离⇔d >r+R ;②外切⇔d=r+R ;③相交⇔|R-r|<d <R+r ;④内切⇔d=|R-r|;⑤内含⇔0≤d <|R-r|。
这种方法习惯上称为“几何法”。
两圆的位置关系也可以用两圆方程所构成的方程组的解来判断:当方程组无解时,两圆外离或者内含;当方程组只有一解时,两圆外切或者内切;当方程组有两解时,两圆相交,这种方法习惯上称为“代数法”。
由于“代数法”计算量大,运用不方便,所以一般情况下利用“几何法”来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两圆相切时,两圆圆心与切点在同一直线上;两圆相交时,两圆公共弦的垂直平分线
必修二
过两圆的圆心。
对于两个相交的圆,如果把它们的方程相减,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则该方程是它们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对于两个半径相等的圆,如果把它们的方程相减,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则这两个圆会关于这个二元一次方程所对应的直线对称。
两个圆没有公共点不一定是外离,也可能是内含;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时,不一定是外切,也可能是内切。
(2)公共弦与公切线问题
设两圆圆心距为d,两圆半径分别为R、r,则:
①当d>R+r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四条公切线;
②当d=R+r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③当|R-r|<d<R+r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④当d=|R-r|时,两圆内切,连心线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
⑤当d<|R-r|时,两圆内含。
当两圆相交时,必有两个交点,过这两个交点的弦称为两圆的公共弦。
设圆C1:
x2+y2+D1x+E1y+F1=0,圆C2:x2+y2+D2x+E2y+F2=0,则方程(D1-D2)x+(E1-E2)y+(F1-F2)=0就是两圆的公共弦方程。
在求两圆的公切线时,要先判断两圆的位置,以确定公切线的条数,从而防止漏解;其次,应注意公切线的几何性质,得出最佳解法。
由两圆外公切线外分圆心距成两圆半径之比,内公切线内分圆心距成两圆半径之比,故两圆公切线与连心线的交点可求,从而公切线可求。
(3)圆系方程
①同心圆系:(x-x0)2+(y-y0)2=r2,x0,y0为常数,r为参数。
②圆心共线且半径相等的圆系:(x-x0)2+(y-y0)2=r2,r为常数,圆心(x0,y0)在直线
ax+by+c=0上移动。
③过两已知圆f i (x,y)=x 2+y 2
+D i x+E i y+F i =0(i=1,2)的交点的圆系方程为
x 2+y 2+D 1x+E 1y+F 1+λ(x 2+y 2+D 2x+E 2y+F 2)=0,即f 1(x,y)+λf 2(x,y)=0(λ≠-1)。
当λ=-1时方程表示过两圆交点的直线,当两圆相交时,此直线为公共弦所在直线;当两圆相切时,此直线为两圆的公切线;当两圆相离时,此直线为与两圆连心线垂直的直线。
④过直线与圆交点的圆系方程:设直线l :Ax+By+C=0与圆x 2+y 2
+Dx+Fy+E=0相交,则方程x 2+y 2+Dx+Fy+E+λ(Ax+By+C)=0表示过直线l 与圆C 的两个交点的圆系方程。
2.4 空间直角坐标系
1.空间直角坐标系
如图,1111ABCD A B C D -是单位正方体。
以A 为原点,分别
以AB ,AD ,AA 1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三条数轴:x 轴、y 轴、z
轴。
这时我们说建立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条坐标轴两两互相垂直,轴的方向
通常这样选择:从z 轴的正方向看,x 轴正半轴沿逆时针方向转90°能与y 轴的正半轴重合。
令右手大拇指指向x 轴正方向,食指指向y 轴正向,如果中指指向z 轴正向,那么称这个坐标系为右手直角坐标系。
一般情况下,建立的坐标系都是右手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画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时,一般使∠xOy=135°,∠yOz=90°。
任意点坐标表示:空间一点M 的坐标可以用有序实数组(,,)x y z 来表示,有序实数组(,,)x y z 叫做点M 在此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作(,,)M x y z (x 叫做点M 的横坐标,y 叫做点M 的纵坐标,z 叫做点M 的竖坐标)
xOy 平面(通过x 轴和y 轴的平面)是坐标形如(x,y,0)的点构成的点集,其中x ,y 为任意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