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舞蹈艺术的楚风汉韵探源解析
楚舞历史文化成因及其艺术特征探究

楚舞历史文化成因及其艺术特征探究楚舞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汉代的楚国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成因和艺术特色。
楚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强盛国家,其辖境疆域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区,地处南方,自然环境多样且丰富。
因此,楚国的人们所创作的歌舞艺术也充满了南方的风情和特色。
楚舞早期主要是出现在丰收节、婚礼、葬礼等各种场合,其曲舞相统一,舞蹈风格以轻快活泼为主,体现了楚国人民豁达乐观、热情开朗的性格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楚舞逐渐成为一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流传广泛。
“楚歌”、“楚舞”、“楚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文化群体。
楚舞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舞蹈编排与音乐表演相结合楚舞的舞蹈编排常常与音乐表演相结合,形成一种舞蹈音乐的完整艺术形式。
楚舞曲调鲜明而简单,旋律优美而富于变化,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和舞蹈热情。
在舞蹈编排中,舞者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协调,达到了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二、舞姿优美大方楚舞的舞姿优美大方,以灵动多变的手部舞姿、高跷步、舞蹈转圈等为主要特点。
在舞蹈表演中,舞者的身姿要求以自然、大方、有节奏感为特点,展现出脱俗与纤美的特点。
三、行动规整有序楚舞的行动规整有序,虽属于民间舞蹈,却不失为一种稳重的舞蹈形式。
楚舞的舞者通常以四人为一组,全组行动应该整体协调一致,展示了人们对于秩序的重视和跟循规蹈矩的文化传统。
四、舞蹈情感深厚楚舞的舞蹈情感深厚,表现出了民间文化中的感性表现形式。
楚舞的表演能够寄托人们的情感,反映出民间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作者:胡怡天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3期【摘要】在我国古代的舞蹈发展之中,汉代舞蹈在其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汉代的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使得汉代舞蹈更加吸引人。
汉代的舞蹈融合了当时民间的各个民族的特点,将一些日常生活融合在舞蹈之中,使得舞蹈极具有生活性与亲民性。
本文将针对汉代舞蹈,谈一谈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汉代舞蹈;艺术特征;文化中图分类号:J7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45-01如果有读者在电视之中看到过汉代舞蹈,或者是读过关于汉代舞蹈的书籍,那么就会发现汉代舞蹈在古代中是达到了一个高潮。
汉代舞蹈不仅具有本民族的特征,而且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得汉代舞蹈可以融合周围各个民族的特色,使得汉代舞蹈不断更新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同时为之后朝代的舞蹈形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汉代舞蹈中融入多元社会文化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发展都各有特征,诗歌、乐曲、舞蹈等都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传统的艺术之中,舞蹈是一个不可不提起的元素,舞蹈的兴起于发展为我国现代的多种舞蹈提供了基础,让人们观看到了优美的舞蹈。
在汉代舞蹈之中融合了多种丰富的元素,给舞蹈推上了有一个顶峰。
汉代舞蹈的多民族融合不仅与艺术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且还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正是由于汉代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朝廷鼓励多民族融合与交流,才使得汉族舞蹈之中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与特点。
汉代的统治者注重文化的发展与少数民族的相互交流。
在汉代之中,民间性的节目越来越多,在街头很多人都依靠自身的独门技艺表演挣钱,其他人也有着富裕的生活区观看表演,这一形式在汉代舞蹈之中主要体现在民间杂技的吸收。
汉代舞蹈之中有一部分民俗的特征正是来源于汉代的“百戏”,百戏是前代与汉代民间表演技艺的融合,在宫廷、贵族之中也广为盛行,因此汉代舞蹈的编舞者也结合了这种形式产生了极具特色的民俗性汉代舞蹈,在展现优美舞姿的同时增加了技艺的高难度,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
楚舞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解读

楚舞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解读
楚舞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舞蹈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姿态端庄、舞姿华丽
楚舞注重舞姿的端庄和华丽,舞者的动作优美流畅,舞蹈形式多样,包括舞剑、舞扇、舞绸、舞鼓等。
在表现人物形象时,楚舞更注重塑造人物的高贵、威严和气度。
二、强调情感表达、情感饱满
楚舞对情感的表达非常重视,舞者在表演中通过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如忧伤、喜悦、愁思等。
楚舞的情感表达非常饱满,能够将情感传递到观众的内心深处。
三、注重意境和文化内涵
楚舞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美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它通过舞蹈形式来表达历史、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内容,展现出古代楚国的独特风貌和文化底蕴。
楚舞是中国舞蹈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对楚舞的艺术特征和文化解读,我们更能够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 1 -。
楚舞历史文化成因及其艺术特征探究

楚舞历史文化成因及其艺术特征探究楚舞是中国古代楚国地区的舞蹈形式,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至今仍然广泛流传于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楚舞承载着楚文化的精髓,是中国舞蹈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楚舞的历史、文化成因以及其艺术特征等方面展开探究。
一、楚舞的历史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其疆域大致涵盖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等地。
楚国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国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中,舞蹈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史书记载,楚国的舞蹈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力支持,在楚国时期舞蹈文化达到了一个极为繁荣的阶段。
史载,楚国历代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舞蹈作为表达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在宫廷中广泛开展,还深入到百姓生活中,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的舞蹈在时代的推移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被后人称为楚舞。
二、楚舞的文化成因1. 楚国地域文化的影响楚国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这种地理环境的特点对楚国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江南水乡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楚国民众温文尔雅、婉约多情的性格,这种性格在楚舞中得以充分体现,使得楚舞有着深情浓郁的艺术表现力。
2. 楚国历史传统的影响楚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历史传统深厚,受到了其祖先的敬仰和传承。
楚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传统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态和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贯穿于楚舞的艺术表现中,使得楚舞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楚国地区的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楚文化以其雄浑豪放、热烈奔放的特点,成为了楚舞艺术的重要源泉。
楚舞在传承和发展中充分融合了楚文化的精髓,使得楚舞在艺术特征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三、楚舞的艺术特征探究1. 舞姿端庄婉约楚舞的舞姿大多以端庄婉约为主,女舞者多以轻盈的舞步和柔和流畅的动作表现出优美的舞姿,给人以典雅婉约的美感。
汉代舞蹈艺术文化及其审美表现

汉代舞蹈艺术文化及其审美表现
刘剑虹
【期刊名称】《艺术家》
【年(卷),期】2022()10
【摘要】舞蹈文化在汉代发展到顶峰,民间和官方各种舞蹈形式争奇斗艳,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汉代的舞蹈恢宏大气、气势豪放、优雅刚劲并存,展现了治世的开放和博大,为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遗产。
汉舞艺术文化的特征在于刚柔并济、神秘奇异、意境深远等三个方面,而汉舞的审美表现在于审美自觉的实现和基本审美范式的形成。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刘剑虹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文化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从汉画像看汉代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
2.民间传统艺术舞蹈审美表现改进研究
3.民间传统艺术舞蹈审美表现改进思考
4.民间传统艺术舞蹈审美表现改进
5.美学文化视角下的汉代舞蹈艺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影响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影响作者:徐文静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3期汉代在古代社会中是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舞蹈艺术层出不穷的阶段,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精美的舞蹈作品。
一、汉代舞蹈艺术的特征1.技艺交融,舞为根本古语说“乐以舞为重”,发展到汉代最为突出,融合了特殊的技艺进入舞艺之中,重视舞蹈的姿态、舞者的容貌、舞曲的风韵。
特别是将杂技中的一些技巧灵活地应用丁-汉代舞蹈的编排、创造之中,使得舞蹈本身的美感更加凸显,而且还略带一些惊险的动作,多了一种力度美。
汉代舞蹈以舞腰、舞足、舞袖来展现律动和节奏感的变化,其中以袖起舞成为了汉代舞蹈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让汉代的舞蹈更多了一份柔美和鲜活的生命力。
2.刚柔并济,美丑相兼美与丑是对立的,但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元素,汉代人很敏锐、智慧地发现了这一点,然后在舞蹈里大胆加入了丑的元素,借助丑来突显美,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无论是舞者的动作还是妆容,有丑有美之分,鲜明的对照使得优雅、柔美的形象更光鲜亮丽,滑稽、丑陋的形象更增添趣味性和喜感。
汉代舞蹈既有刚劲雄厚的风格,展现矫健、豪放的舞姿;又有婀娜、纤柔的特征,显现出清灵、飘逸的跃动之美。
3.悲情主调,神秘奇异在汉代神秘成为了一种特有的美感,汉人将阴阳五行变化的观念及其祥瑞的征兆等思想融入舞蹈的元素中,使汉代舞蹈产生出一种高深莫测、令人神往的魔力。
同时,汉代的乐舞以悲伤的情感为主调,其中达到很高境界的是绝命舞,推崇以悲为美。
崇尚悲伤的艺术美,让汉代的舞蹈给人一种别样的心理体验,发展至东汉时期竟然有些病态的趋势。
二、汉代舞蹈艺术的传承影响1.汉代舞蹈对现今汉唐古典舞的影响汉代成为舞蹈史上俗乐舞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为后世的舞蹈艺术发展而奠基。
研究我国汉代的画像石砖上的雕刻的形象,能够分析得出其中所演绎的舞姿和舞风,具有磅礴、雄壮的气势。
汉代舞蹈种类多样、风格迥异,既有南方人妖娆、柔美、潇洒的性格特征,又有北方人忠厚、殷实、平淡的心境,融合了黄老之术、儒教文化等,增添了舞蹈的神秘感。
汉代艺术审美及艺术形式简析

汉代艺术审美及艺术形式简析作者:肖天宇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2期摘要:汉代是中国艺术史上审美意识突变的典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审美意识有很多新的内容和特点,艺术形式也不断地随着汉代特有的审美趣味而发展,从而使得汉代的舞蹈,音乐和雕塑等都有着汉代独特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汉代艺术舞蹈音乐雕塑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153-03一、汉代艺术审美的“世俗化”我国古代的艺术审美大多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汉代是历史上一个尤为世俗化的时期,所以汉代的审美也趋向日常生活化。
秦朝灭六国,建立中华民族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而后秦被刘邦所灭,建立汉朝。
秦汉的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相比,汉代的文化则更加的世俗化,艺术作品也都是多以描绘现实的社会状态为主,能真实的反应当时平民,达官贵人等各个阶级的生活状态。
这样的艺术审美和统治阶级有着很大的关系,刘邦本身就是个市井之徒,没有贵族的气息,更没有貴族的繁文缛节,从统治阶级到平民老百姓,都是一个通俗,自然的状态,也就不受礼教的限制,所以汉代的艺术也就日常生活化了。
以汉代的陶俑为例,在西安出土的舞女俑应该可以说是汉代陶俑的最高水平,都是轻歌曼舞,表现的异常生动,这个体现出了汉代文化对于歌舞享乐的追求,也是一个很好的世俗化的表现。
汉代的这种艺术审美是和人的情感体验也是息息相关的。
当时的社会歌舞盛行,达官贵人也都愿意抛下门户之见去寻求容颜身材姣好的女子作为伴侣。
当时的世俗化,让汉代的人觉得真正重要的是“此世”,也就是当下才是值得去享受的,这一观念在汉代人的生死观上表现为注重此岸,而并非彼岸。
延伸到汉代的墓葬艺术中我们可以发现汉代是历史上厚葬风气最为盛行的时代,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以厚葬为主。
汉代人的棺椁名为“宫”,寓意死了之后也要像活人一样,居住在他们的宫室之中,尽全力去营造一个活人的空间,让墓主人的灵魂享受到一切生前所拥有的和未拥有的生活。
探究从楚辞汉赋看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传承

探究从楚辞汉赋看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传承作者:蓝于兰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本文主要以探究从楚辞汉赋看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传承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中国古典舞發展现状为主要依据,从楚辞和舞蹈、汉赋和舞蹈、飘逸、舞容、韵律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楚辞;汉赋;传承古典舞身韵的不断发展,已变成了中国现代舞蹈内的重要艺术实体,从传承的角度看,极具研究价值,能够充分展现民族个性。
现代大众对舞蹈的价值取向及审美特点全面研究,并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十分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最早气源于诗乐舞较纷繁的汉代与文明极高的汉代,从楚辞汉赋看,进一步分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点及历史,对深化中国古典舞身韵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从楚辞汉赋看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传承,具体如下。
一、楚辞汉赋与中国古典舞身韵分析在我国舞蹈发展史上楚舞与汉舞占据重要位置,传承经典不仅可以升华现代,还能沉淀历史,借助以内在体系与知识,展现其中包含我国古典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不管是本质内涵还是动作形式皆体现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皆沿传至今,这也是传承的重点。
(一)楚辞和舞蹈。
楚辞的作者是屈原,其思想极具时代特点,其不但秉承儒家思想,还遵守发展思想,崇尚仁治礼政,刑法治国,此外,还兼顾其他诸子思想。
在楚国人人都信巫术,注重祭祀,巫术几乎变成了楚国人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
楚国人屈原不会不受巫术影响,这点能够从他创作的“九歌”的作品中能够得到验证[1]。
但同时,他还质疑神鬼,其在“天问”中整篇都在质疑怪力乱神。
屈原一方面讴歌神鬼形象,一方面反对怪力乱神,这一点表示屈原为一名思想远大、知识涉猎极广的诗人,他创作的作品内包含了历史观与天道观,充分展现了浪漫主义精神。
(二)汉赋和舞蹈。
楚国同汉代之间还有一个秦代,但是汉代并未传承秦代的文学作品,著名作品“文心雕龙.诠赋”内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也。
浅谈汉代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气质之说

浅谈汉代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气质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空前统一的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大创造的时期,也是舞蹈艺术重大发展的时期。
其时,中国与西方交通道路已开,南亚及中东文化亦渐流入中国。
在新的时代精神激荡下,汉代的乐舞冲出了古乐舞的羁绊,民间舞蹈畅通地走进宫廷,百戏技艺空前兴盛,北方乐舞与南方乐舞亲密交融,汉族乐舞与外夷乐舞相互综合,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峰时期。
在汉代社会文化发展中,中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始终处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文化积淀丰厚,经济富庶繁华,文人名流荟萃,社会娱乐活动风行,乐舞活动十分兴盛。
中原汉代乐舞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中原汉代文人张衡、傅毅、卞兰等所着的乐舞大赋,到定格在中原汉画像石砖、壁画中千姿百态的乐舞形象,作为“泱泱汉风”的标志,中原汉代舞蹈的舞容舞韵,不仅生动展现了汉代乐舞文化的灿烂繁盛,更显示出了独具一格、气度非凡的神采与风范。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古代舞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乐以舞为主”,回答的即是这一问题。
魏名臣王朗上奏的表章中说:“凡音乐以舞为主,自黄帝《云门》至周《大武》,皆太庙舞。
乐,所以乐君之德;舞,所以象君之功。
”表中所说的自《云门》至《大武》,包括了从黄帝中经尧、舜、禹、汤到周武王时的所谓六代乐,除《云门》、《大武》外,还有尧乐《咸池》、舜乐《大韶》、禹乐《大夏》、汤乐《大濩》。
这些由于史书记载而传下名字来的最古老的雅乐,都主要是指舞蹈而言,所以王朗以此为论据,说明“凡音乐以舞为主”的观点。
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
“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
正是“乐以舞为主”,中原的舞蹈才由公元前207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6年的汉代,以迅猛的速度获得了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与飞跃。
尧、舜、禹时的纪功之舞,讲究的是仪式感,动作相对简单,偏重行列造型和场面气势。
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

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第一篇: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演绎成熟的,在生活中通过劳动来达到思想,所以舞蹈艺术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淀而发展起来的。
汉代的文化艺术在商周的基础上是一个飞跃,博大雄浑的气势和独特的风格更加突出。
汉代舞蹈受江淮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俗乐舞的发展高潮。
汉代舞蹈既有北方坚实、舒朗、厚重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的洒脱、坦荡、俏丽、敬事鬼神的谶纬情节。
受董仲舒天人思想的影响,人们创造了幽冥与昆山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灵动飘渺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纤巧.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非常鲜明。
在古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是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画像砖上的图像依据,对进行古代舞蹈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许多形象资料。
商代是一个神权盛极的时代,巫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能够用占卜来传达神旨,巫师以肢体语言来传达“天”的信息,《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咸是传说中的商代大知识分子,天文学家,他的名字也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条,举有十巫,能升降于天,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巫师有特殊的步伐,即通过巫舞而步入天堂,又归到地上,所以学巫先需学舞。
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傩舞”,同属巫舞.周代是我国舞蹈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汇集整理了从原始时代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
其中《大韶》、《大夏》、《大武》最具代表。
当时还创出了雅乐体系,雅乐由于艺术感染力差,不具欣赏价值而逐渐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不再关注雅乐,在雅乐衰退的同时,民间舞蹈蓬勃发展起来。
秦王朝统一六国并汇集诸国乐舞艺人的事实,为汉代舞蹈繁荣,作了很好的铺垫。
楚风汉韵--南阳文化瑰宝

楚风汉韵--南阳文化瑰宝南阳曲艺,源自南阳盆地的乡音和民声,是我国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人们口头演唱的文学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原西南地区男女老少喜爱的艺术形式。
伏牛以南,汉水之北,南阳,中国历史名城,即古宛城,为周、秦之际兴建,两汉盛极一时,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东汉时南阳曾作为陪都为中国第二大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古城之一。
有南都、帝乡之称,四圣先贤故里,襟三江而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江汉,楚汉文化在这里交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人文情怀,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著名的曲艺之乡,享有“书山曲海”的美誉。
1997年10月22日,中国曲艺家协会颁布了关于命名南阳市为“中国曲艺之乡”的决定,决定说:“南阳曲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历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广大曲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创作演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节目,并在传统曲艺收集整理工作和培养曲艺人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宝贵贡献,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南阳曲艺的主要曲种:大调曲:大调曲原称“鼓子曲”。
是南阳地区主要曲种。
源于明、清俗曲。
初兴于开封市,清乾隆年间传入南阳后,逐渐形成不同于开封鼓子调的曲种。
20世纪30年代,因河南曲剧俗称“小调曲子”,鼓子曲改称“大调曲子”。
曲目多为韵文体,小段唱词,少数生活段子加有说白,现存曲目1200多个,传统曲目1000多个,经常上演的创作曲目200多个。
大调曲子追求高雅、大方,原是贵族的艺术,一般在茶楼或是富家堂会演出;后来在民间节日,以豫西跷曲的形式上街表演;随着更多的人喜闻乐见,最终走上戏曲舞台。
2008年南阳大调曲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弦书:三弦书全称“三弦铰子书”,又称“铰子书”,早期称“ 板书”。
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鼓)伴奏得名,南阳主要曲种之一。
汉代舞蹈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艺技相融:汉代舞蹈经常出现在音乐、歌舞、杂技等表演场景中,将舞蹈的柔韧性和杂技的力量、技巧感相互融合。
2. 刚柔并济:汉代舞蹈以“刚”为主要表现风格,展现出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也注重身体的柔韧性,使得舞蹈动作既有力量又不失灵活。
3. 以悲为美:受到汉代文学氛围的影响,汉代舞蹈也呈现出以悲为美的特点。
这种美学倾向使得汉代舞蹈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沉、内敛,给人一种悲壮、神秘的感觉。
4. 神秘奇异:汉代舞蹈中融入了阴阳五行变化的观念以及祥瑞的征兆等思想,使舞蹈具有一种高深莫测、令人神往的魔力。
5. 融合多元文化:汉代舞蹈融合了南方人妖娆、柔美、潇洒的性格特征和北方人忠厚、殷实、平淡的心境,同时还融入了黄老之术、儒教文化等元素,使得舞蹈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6. 磅礴、雄壮的气势:汉代画像石砖上的雕刻形象展现了汉代舞蹈磅礴、雄壮的气势,这种气势使得汉代舞蹈在表演时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汉代舞蹈艺术特征体现在艺技相融、刚柔并济、以悲为美、神秘奇异、融合多元文化和磅礴雄壮的气势等多个方面,这些特征为后世舞蹈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舞蹈知识点总结

汉代舞蹈知识点总结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化繁荣,舞蹈艺术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汉代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重要文化载体。
在汉代舞蹈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学、音乐等元素,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和风采。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汉代舞蹈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汉代舞蹈的历史、特点、流派、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代舞蹈的历史背景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音乐舞蹈成为了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代舞蹈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在汉代的漫长历史长河中,舞蹈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并对后世的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代舞蹈的特点1. 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在汉代舞蹈中,融合了音乐、诗歌、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舞蹈艺术与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繁荣。
汉代舞蹈以其多元的艺术融合和跨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综合性。
2. 丰富的题材内容汉代舞蹈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宫廷生活、农耕生活、战争、祭祀等各个方面。
汉代舞蹈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今人了解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 独特的舞蹈形式汉代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如宫廷舞、民间舞、祭祀舞等等。
其中,宫廷舞在所有舞蹈形式中地位尊崇,舞姿多为优美轻盈、优雅柔美,展现出了当时宫廷文化的繁荣与典雅。
4. 丰富的表现手法汉代舞蹈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舞蹈者在表演时既有器乐、歌唱、动作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配合,也有衣饰道具、布景等的辅助。
汉代舞蹈以其多元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当时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汉代舞蹈的流派1. 宫廷舞宫廷舞是汉代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流派,它反映了当时宫廷文化的繁荣和典雅。
关于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及传承的探索

关于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及传承的探索作者:王藝霖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0期【摘要】对于汉代舞蹈而言,从舞蹈的艺术形式上传承了传统的舞蹈模式,汉代舞蹈艺术拥有其精髓之处,而且针对舞蹈艺术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不仅使舞蹈单纯地表现美,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当时的风气及面貌。
汉代所流传下来的舞蹈艺术在唯美方面具有较高的存在价值,在艺术中融入技艺,在技艺中更好地展现艺术。
本文将结合汉代舞蹈艺术的特征及传承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汉代舞蹈;艺术特征;传承中图分类号:J7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48-01在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汉代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都处于相对繁荣阶段。
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逐渐地将追求目标转移到物质生活上,所以,汉代的舞蹈艺术在当时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对于汉代来说,舞蹈并不是皇室和贵族的专利,舞蹈艺术在民间也被广泛普及,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
一、汉代舞蹈具备的特征对于汉代舞蹈来说,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利用道具如丝巾、扇子等增加视觉感,这也体现传承了传统舞蹈的特点。
汉代的舞蹈艺术不仅是单纯传承,更重要的是进行了创新,如用长袖代替了丝巾。
通过舞者挥舞长袖的动作,为整个舞蹈艺术增添了灵魂,使舞蹈看上去更有生命力,伴随着欢快的节奏,舞者陶醉于表演中,将人们带入到欢快的舞蹈世界里。
汉代推崇的是自然舞韵,这与其“道法自然”的文化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汉代的舞蹈多以“象形”为主要特点,人们经常模仿鸟兽等进行舞蹈艺术的设计,汉代的舞蹈艺术也为后来的舞龙、舞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的舞蹈艺术主要体现在“轻柔”的形式上,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进行腰部的训练,将培养核心放在腰部的柔韧训练和灵活性上,只有保证腰部能够更好地掌握平衡和控制整个身体,才能使舞者的舞蹈动作具有轻柔和飘逸感。
在汉代长袖舞中,柔弱的女子通过挥舞长长的袖子和裙摆、灵活的调整姿态,表现柔美特征,汉代舞蹈艺术为未来的舞蹈发展奠定了基础。
楚舞的美学思索

楚舞的美学思索王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所副研究员)楚舞之美,除了楚辞的描述,唐诗也写得颇为传神,其艺术精髓千年飘逸,流光惊艳。
有“小杜”之称的杜牧在《遣怀》中写道:“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此诗涉及三位历史名人:楚灵王、赵飞燕、杜牧;涉及三个历史时代:楚灵王时代、汉成帝时代、唐文宗时代。
楚舞的传承和风靡,从先秦至杜枚生活的年代,线索十分清晰:楚辞的生动记载,说明长袖细腰的楚舞已臻至境。
从文献和出土文物方面分析,汉代舞蹈的最大特点是翘袖折腰。
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①,刘邦的楚歌和戚夫人的楚舞珠联璧合,也算人间佳话。
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长于一种踽步表演,据文献记载,赵飞燕不仅舞技超群,艳冠群芳,而且腰骨特别纤细②。
戚夫人之舞和赵飞燕之舞③,与楚国的长袖细腰舞一脉相承,所不同的只是技艺的发展而已。
杜牧诗中,楚舞的魅力不减当年,奇幻诡谲。
一、执着的人生追求有西方学者将哲学范畴的美学和逻辑学对立起来,因为美学研究的是感性认识,而逻辑学研究的是理性认识。
基于此,我们再看杜牧诗中所表达的历史信息:杜牧以济世之才自负,大和年间进士出身,原籍陕西西安,他在扬州的幕僚生涯,被他自己浓墨重彩地暄染:“十年一觉扬州梦”,此句一出,杜牧的形象也就被定格千年:秦楼楚馆放浪形骸,诗酒歌舞潦倒江湖。
前人多半看到的是诗人繁华梦醒,忏悔艳游的不堪,看到的是诗人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抑郁。
十年不算短暂,笔者也许无甚出息:看到了楚舞的美学意义,看到了诗酒生涯的史学、文学意义。
“十年一觉扬州梦”浅白易懂的同时也荡气回肠,与屈原的“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荷衣兮惠带,倏而来兮忽而逝”相比较,“楚腰纤细掌中轻”更让我们感觉到诗人传神细腻的文笔。
楚舞的美学意义,用“十年一觉扬州梦”来参照,仿佛有灵光拂过《招魂》和《大招》,让今天愚钝的我们得以领悟楚舞的流光溢彩和美学价值。
湖北省歌舞剧院创作的《编钟乐舞》,根据出土的楚器绘饰和汉砖画中的“翘袖折腰”④,再现了宫廷楚舞的神韵。
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

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演绎成熟的,在生活中通过劳动来达到思想,所以舞蹈艺术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淀而发展起来的。
汉代的文化艺术在商周的基础上是一个飞跃,博大雄浑的气势和独特的风格更加突出。
汉代舞蹈受江淮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俗乐舞的发展高潮。
汉代舞蹈既有北方坚实、舒朗、厚重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的洒脱、坦荡、俏丽、敬事鬼神的谶纬情节。
受董仲舒天人思想的影响,人们创造了幽冥与昆山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灵动飘渺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纤巧.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非常鲜明。
在古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是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画像砖上的图像依据,对进行古代舞蹈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许多形象资料。
商代是一个神权盛极的时代,巫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能够用占卜来传达神旨,巫师以肢体语言来传达“天”的信息,《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咸是传说中的商代大知识分子,天文学家,他的名字也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条,举有十巫,能升降于天,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巫师有特殊的步伐,即通过巫舞而步入天堂,又归到地上,所以学巫先需学舞。
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傩舞”,同属巫舞.周代是我国舞蹈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汇集整理了从原始时代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
其中《大韶》、《大夏》、《大武》最具代表。
当时还创出了雅乐体系,雅乐由于艺术感染力差,不具欣赏价值而逐渐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不再关注雅乐,在雅乐衰退的同时,民间舞蹈蓬勃发展起来。
秦王朝统一六国并汇集诸国乐舞艺人的事实,为汉代舞蹈繁荣,作了很好的铺垫。
“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在这种情形中,产生了不少杰出的舞蹈人才,代表了当时歌舞艺术的最高水平。
楚舞历史文化成因及其艺术特征探究

楚舞历史文化成因及其艺术特征探究楚舞,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舞蹈形式多样,舞姿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备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探讨楚舞的历史文化成因以及其艺术特征,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对这一瑰丽艺术的更深入了解。
一、楚舞历史文化成因1.地理环境的影响楚舞源自中国楚国,而楚国地处江南地区,气候温暖,物产丰富,人文荟萃,这一地理环境为楚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江南地区多水乡,水乡文化在楚舞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楚舞的柔美和水乡文化息息相关,这也是楚舞与其他地方舞蹈有别的地方之一。
2.历史传承的延续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楚舞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舞蹈形式。
这种历史传承的延续,使得楚舞有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国传统舞蹈中的一朵奇葩。
3.文化融合的影响楚国地处南方,与中原文化相距较远,因此在楚舞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南方民俗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为楚舞赋予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如楚舞中常见的荷花舞、渔家舞等,都是受到了南方水乡文化的影响,这些舞蹈形式在展现楚国韵味的也体现了地方舞蹈的独特魅力。
二、楚舞的艺术特征1.舞姿优美楚舞以其柔美的舞姿而著称,舞者在舞蹈中多采用手舞和袖舞,动作细腻温柔,舒展大方,具有独特的韵味。
这种优美的舞姿展现了楚国古代女性的婉约之美,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润而浪漫的境界中。
2.表达细腻楚舞的表演细腻感人,舞者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将情感变化无穷地表现出来,使得舞蹈更富有内涵和感染力。
无论是忧愁、欢乐还是苦闷,都能在楚舞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也能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3.民俗特色浓厚楚舞在舞蹈形式和舞曲音乐上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民俗特色,如农民劳作、水乡生活等,这些内容都被生动地展现在舞蹈中,使得观众不仅能够欣赏高雅的舞姿,还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民俗气息,这是楚舞魅力的又一体现。
汉代舞蹈在徐州代表性民间舞中的印迹分析

汉代舞蹈在徐州代表性民间舞中的印迹分析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汉代舞蹈更是文化的一大瑰宝。
在徐州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汉代舞蹈在民间舞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本文将从徐州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中探寻汉代舞蹈的印迹,分析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汉代舞蹈。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文化繁荣,社会进步。
汉代舞蹈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具有典雅、舒展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汉代舞蹈形式多样,有宫廷舞蹈、宗教舞蹈和民间舞蹈等,其中民间舞蹈更具有原生态的韵味,直接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
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曾经是汉代重要的行政区域。
在徐州的民间舞蹈中,汉代舞蹈有着深刻的印记,其代表性舞蹈包括了《刘伯温》、《胡笳》等。
这些舞蹈通过精致的舞姿和优美的音乐,将汉代舞蹈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以《刘伯温》这支舞蹈为例。
《刘伯温》是徐州地方的一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取材于历史典故,讲述了当地民间英雄刘伯温的故事。
舞蹈以饱满的舞姿、鲜艳的服饰和激昂的音乐,将刘伯温的豪迈、侠义和聪明才智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穿越回汉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采和豪情。
舞蹈中的抬头挺胸、伸展肢体、轻盈舞步,都是汉代舞蹈的特征。
通过这支舞蹈,我们可以看到汉代舞蹈在徐州的民间舞蹈中留下了浓厚的烙印。
汉代舞蹈在徐州的代表性民间舞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大瑰宝。
通过对这些具体舞蹈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舞蹈的魅力所在,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汉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希望通过今后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汉代舞蹈的文化价值,使其独特的魅力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舞蹈艺术的楚风汉韵探源解析摘要:汉代,历时四个多世纪,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并与之后的唐朝合称为“强汉盛唐”。
汉代历史悠久,文化绚烂,舞蹈艺术文化之所以如此纷繁复杂,是朝代的历史造就了它,那不是一种巧合,历史的脚步必然推动着它的发展,它的内涵底蕴如此深厚,妖娆灵动的荆楚巫风与淳朴厚重的尊周礼制融合凝结,造就出别样的艺术形式,那舞蹈中的狂放大气让人畅想不已,是什么样的国情造就了它,又是什么样的时代成就了它,走进汉代,走进历史,回到那久远的文明深处,品味舞蹈所带来的别样震撼关键词:汉代舞蹈;荆楚;儒道;百姓;女乐汉朝所在的历史时期是在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强汉盛唐”。
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
所以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1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并正式称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
历经孝惠皇帝刘盈、孝武皇帝刘彻、孝昭皇帝刘弗陵等三十位皇帝。
其疆域最广,西到葱岭(帕米尔高原)、西北至大巴尔喀什湖、北临贝加尔湖、东北起于黑龙江口直达西南青藏高原,同时东南由滨海到南面岭南。
疆域如此辽阔,可谓是史无前例一、汉代舞蹈的历史支撑汉朝的政治制度离不开秦朝的政治基础,这所谓“汉承秦制”,一个独立的朝代是不能存在的,它或多或少都被以前的历史影响着,同时也影响着以后的社会发展。
虽然说汉代延用了秦始皇执政时的政策,但是废除了一些暴政酷刑。
鼓励生产,轻徭薄赋。
着力于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所以人们才有自娱自乐,这为汉代艺术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汉代的疆域之广,那么它的文化就存在多元化。
在武帝时期,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这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对外交流更是频繁。
匈奴、乌恒、鲜卑、蛮越、夷、氐、羌以及楼兰、罗马、波斯等等都有过交往,交往必然会对2双方产生影响,文化、经济、政治都包括在其中,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食物,现今我们使用的调料胡椒就是汉代时期从外引进而来的最好例子。
汉族在同少数民族及域外的文艺交流中,从汉舞百戏中可以得到再现,《吞刀吐火》、《自肢解》、《易牛马头》、《自缚自解》以及象的表演都是中外交流的体现,其中不乏统治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汉初建国时曾对边陲的很多少数民族进行了攻伐兼并,这种兼并所带来的就是文化的杂融,使得汉文化丰富多彩,以至于汉代艺术繁荣绚烂二、汉代舞蹈的思想基础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初汉,文景两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
采用“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政策”。
推行皇帝、老子的思想,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那时候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从实质上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尽管当时没有统治者会采纳他的主张,但他的思想在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动荡之后,特别是在西汉汉初,其思想一度成为统治思想。
社会需要休息,老子的无为思想为经济的恢复,为社会的安定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无为思想很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消极的一面。
这与汉武帝的治国手段相矛盾,所以武帝就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时起成为了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3思想在此,重点想说明的是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它仍然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汉代的艺术也不例外。
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艺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37种,933篇,他们大多作于先秦时期。
因为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正符合当时人们对艺术的情结。
正如前文所讲到,汉代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时期,人们生活的那种状态,正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道家清静无为、返朴归真,一直才得以延续。
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也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来,神仙幻想是汉代艺术的主体。
以《总会仙倡》为例,这个舞像剧目就是以歌舞表演的形式表现了一个神仙与凡尘共处,人兽同乐的理想境界,其中对于神界歌舞的幻想与战国楚地的祭神歌舞十分相似,但实质目的不在于威吓和支配人间而是一个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朴实纯真的永恒希冀。
还有就是与原始幻想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
人间的情感生活在汉代的的舞蹈中占了相当的比重。
例如《灵星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农业劳动舞,舞中表演者手持镰、锄等田间工具而舞,并再现劳动过程,还有模拟现实生活中动物打架的《沐猴与狗斗》等都充满了现实的生活气息和现实的社会情感,表现了汉代人对世间生活的热情玩味4三、汉代舞蹈的形式表征与艺术特色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自由。
舞蹈在这样的条件下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较之先秦,其广度和深度都是一个飞跃。
在这个时期,民间俗乐舞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宫廷娱乐的主要内容。
舞蹈发展到汉代,不仅仅是做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丰富内容是这一时代舞蹈的特点。
在汉代,雅乐舞仍然存在,并有国家来组织和管理。
与此同时,俗乐舞在这先前已取得了一些人的拥护,在汉代这一特殊的背景下,俗乐舞登上了政治舞台,受宠于宫廷以至平民,这是俗乐舞最辉煌的时代,自西汉以来,“俗”乐舞迎来了它真正的黄金时期。
后面将提到的“盘鼓舞”、“长袖舞”、“巾舞”,以及“角抵百戏”等,都是俗乐舞的代表,汉武帝为了扩充乐府,使得大量的民间乐舞获得了一条通往宫廷的正规渠道,也标志着“俗”乐舞自西汉开始首次拥有了一种官方化与民间化浑然不分的双重性格。
“俗”也由此成为一种上下趋同的主流化审美时尚。
经秦的“焚书坑儒”,雅乐多为失传,出现了由乐府统管的俗乐舞代行雅乐舞之职以及刘盈用《大风歌》来祭祀高祖庙,这些就是以“俗”代“雅”的最好说明。
到了东汉时期则愈演愈烈民间俗舞也是丰富多彩的,称之为“百戏”。
舞蹈亦称“角抵戏”。
在汉代,为了发展“乐舞百戏”,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首先就是建立国家乐府机构,汉武帝设置了庞大的乐府官署,采集5巷陌歌谣,制作乐谱,训练乐员,推动了乐舞的发展。
国家乐舞机构重视搜集民间乐曲,并进行加工和演出,乐府中凡所典领倡优乐伎盖有千人之多,汉乐府的建立对搜集、整理和提高民间乐舞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这对促进百戏的繁荣和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再者,汉代在朝廷内还专门设置了俳优,集中优秀艺人进行节目的加工和演出。
为了加强对乐舞、杂技的管辖,汉代在雅乐以外,还另设散乐专部,这是过去历朝没有的音乐专门机构。
主要是统治阶级认为散乐是流行于民间的俗乐,纯用于奏乐,不能用于祭祀礼仪,也有认为是外族传入。
因此,视“散乐”为“非正乐之声”,才另立专部。
在汉代,“百戏”作为散乐被引进宫廷后,颇得当时统治者的喜爱。
另外,在汉代,国家经常举办一些盛大规模的“百戏”演出。
汉武帝在元封三年春,设酒池肉林举行盛大宴会,大陈百戏,出现了“三百里皆观”的盛况,这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百戏表演,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每年春天都要举行“百戏大会演”内容不断丰富。
“角抵戏”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等表演,其表现形式为民间综合性演出形式。
这除了自娱自乐以外,还有社交的社会功能。
巾袖舞就是汉百戏中的一类,舞巾舞袖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大创造,在张衡的《观舞赋》中描述道“裙似飞鸾,袖如回雪”、“香散飞巾,光流转玉”。
巾袖舞源远流传,直到今天。
《东海黄公》就是汉代著名的情节舞,以歌舞的形式表现简单的故事情节。
6汉代除“百戏”舞以外,也有著名的“四夷”乐舞。
我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第一次高潮就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前文所讲到,武帝刘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博大的气度。
他也曾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了前苏联境内、大宛之西、今伊犁河上游、罗马等国和缅甸、印度、朝鲜、日本也发生了贸易关系。
尤其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力开发,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也使各地域的乐舞得以良好的交流。
当然,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夷乐”是《巴俞舞》,由于古老的土著民族特别惯用一种木质盾牌作武器,所以也称它为“板盾蛮”。
《巴俞舞》是古代西南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舞蹈,从汉制糖流传千年,在我国舞蹈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盘鼓舞》是女乐歌舞的一种,该舞是吸收了杂技的高难度技巧,与自身的运动形式相结合,从而创造出高超的杂技技巧又具柔美舞蹈韵律的动态形象。
像这样的表演在汉代以前是不曾有过的表演形式,它充分体现了汉代艺术的改革与更新。
除了有技巧外,还融合了情感,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意象。
这也说明《盘鼓舞》不仅是汉代女乐歌舞的精品,而且也代表着整个汉代舞蹈的最高水平。
此外,自娱舞蹈也是在汉代非常广泛的表现形式。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语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汉代人除了在饮宴和日常生活随时即兴歌舞外,还有一种以舞作礼的习尚,汉人谓之7“以舞相属”。
这是礼节性质的舞蹈,因此这意义就不仅仅在跳舞的本身,其目的是通过舞蹈来证实个体存在的价值所在。
这样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与语言具有同等意义的情感交流手段“汉承楚风”。
汉文化其实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
汉代尽管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是“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承楚风”。
楚汉浪漫主义就是继先秦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根据古代阴阳五行之说,是分别位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动物征神,陕西西安出土的青龙纹、朱雀纹、玄武纹、白虎纹瓦当就出自于汉代。
汉人命归黄泉的思想使陵墓内的安排成为人世间的第二版本,因此那时盛行“厚葬之风”,对于厚葬的场所墓室他们则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美化注重陵墓祠堂的规模和装饰于是这种可以永久长存的汉画像石砖及俑玉器陶器漆器铜器壁画等就在汉代墓室中大量盛行起来。
卜千秋墓室壁画上的汉画像青龙、白虎、月宫等都十分具有汉代艺术气势与古拙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