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例
高三语文组:祝碧萱
【缘起与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的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两段话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在进行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的教学时,我们要借助于“品味语言”这个抓手,通过语言这个凭借,引领学生去理解诗歌,感受形象,欣赏其艺术特点,从而形成审美能力。从这一角度说,古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的着力点,就是诗歌的语言,就是诗歌中语言运用的特点。在历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大纲)》和试卷中,对学生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有非常直接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把古代诗歌鉴贳这一教学要求与高考要求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做法。
出于以上的两点思考,笔者于近期面向我校的全体语文教师开设了一节古代诗歌鉴赏课,从实际操作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过程】
备课时,笔者发现,涉及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的知识较多,这其中有关于诗歌内容的语言,如意象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等;也有涉及诗歌表达技巧的语言,如炼字、炼句、诗眼等;还有涉及诗歌的语言风格及诗歌中词语的结构特点等。这就需要寻找重点,以点带面,不囿成规,力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烦琐分析。经过反复思考,并与同组老师讨论,笔者最终确定以“品味古代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和精炼性”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中,以学生品味感悟为主,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与点拨。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思想使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学重点更为突出,教学内容也更为精当。
一、预习布置:
四个小组分组完成下列题目:
找出下列诗句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字词,并说出“好”在何处。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要求各小组采取合作的方式,推选发言人参加课堂交流。)
二、交流预习情况,研讨学习内容。
生l:我认为第一句中写得好的字词是“喧”和“动”,它们分别写出了竹林中和荷塘里的人们的活动情景。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生2:明明是“浣女”“喧”,而作者却说是“竹喧”,这是因为“浣女”们在竹林中,被竹林所隐没;诗人采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作者不直接写“渔舟”,而先写莲叶分披的情景,这是因为渔舟为莲叶所遮蔽。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师:诗人如此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3: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宫场的厌恶。
师:后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读了全诗,诗的最后两句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正是他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表现,所以他着力描写了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很好。同学们体会得很到位。通过品味诗中的语言,我们不但知道诗人描写了什么,
也知道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更知道了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种品味,其实是抓住诗歌语言形象性描写的特点,对所描写的内容进行具体展开,这正是我们鉴赏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方法。下面请看这样的一个例子。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彀绉: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朗读、思考、体悟、讨论。)
生4:“闹”字写得好。它写出了春天来临后,杏花盛开的情景,这些花正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所描写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挨挨挤挤,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生5:诗人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抽象的“春意”具体、形象化了。不仅让我读到了杏花绽放的热烈,还让我联想到了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合鸣的景象。
师:你的体会很细致。大家看,这个“闹”字还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6:我还想到了与杏花同时绽放的桃花、梨花、李花……小草在生长,绿叶在发芽,树枝在伸展,而春天的人们呢,正在忙碌,到处是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象。(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借助联想与想象,把诗人在诗中没有明说的内容都具体地领会到了,既体会到了诗人所刻画的形象特征,也知道了诗人是如何艺术地刻画的。下面继续交流。
生7:我认为第二句甲的“远”字和“孤”字用得好。一个“远”把这样一座孤城所处的方位——偏僻、遥远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一个“孤”字说明了此城独特的地理位置。
生8:“孤”字还交代了这座城的非同一般,它只能是一座边塞孤城,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城市,其孤悬的地位说明了它的重要怍用,其孤危的处境也说明了戍守的艰难。
生9:我认为“孤”字还有戍守将士的内心孤独、寂寞的意思。他们长年戍守在边关,生活艰苦。精神苦闷,内心的孤独是很深的。这为下文刻画征夫的心理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孤城”是古代诗歌意象语言,具有特定含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从此例我们可看出,品味诗歌语言时还需要我们去抓感情的基调,仔细揣摩,准确体会诗歌语言抒情性的特点。下面请看这样一个例子: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生朗读、思考、体悟、讨论。)
生10:“空”字是“白白”的意思,它说明了游子长时间白白地等待。
生11:我认为“空”字是“没有”的意思。它说明的不是游子而是家中的亲人对他的思念,亲人思念游子,长时间没有结果。
师:你怎么知道这是家中亲人思念在外的游子的?
生12:词中前一句说“有人楼上愁”,而这一句是“玉阶空伫立”,可见在“楼上”和在“玉阶”上的不是同一个人。
生13:我也认为这是描写家中亲人思念游子。但“空”字应理解为“苦苦等待”,它写出了亲人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与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