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
………………………………………………………………………………………………………本课考点:
1、实践的含义(A)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A)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A)
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B)
6、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
7、尊重实践,尊重群众(C)………………………………………………………………………………………………………
(一)考点解析
1、实践的含义(A)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A)
(1)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人)、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过程、深度和广度也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同时,人通过实践活动,也在能动地改造自己,使人的潜能不断发挥出来。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方法都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又称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在剥削阶级被基本消灭的社会,则主要表现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
③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为成功地改造世界进行准备的、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同外界接触,才能接受外界事物发出的信息;人只有通过实践变革事物,事物的特性和本质才得以暴露,反映到人脑中来。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
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体现的是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来源上说,最终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向人们提出新问题、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为人们获取普遍性、系统性的知识提供了经验基础。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使认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一般来说,如果将认识运用于实践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便是正确的认识;如果失败了,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的其他原因(如实现实践目标的客观条件不成熟等)所造成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任务,但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目的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了实践不可能有认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认识问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A)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后,人脑对事物外部状态和特征的直接反映。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等,同外界事物打交道,使事物的外部状态和特征等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由此形成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感性认识只是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还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知觉,是把不同的感觉联系起来,形成关于事物的整体映象;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将过去感知的事物形象在记忆中加以再现。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它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它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
(2)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作的判断;推理,是由已知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它是对客观事物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更可靠地反映。
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否则,就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就是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
升为理性认识。
唯理论就是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而且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B)
(1)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现这次飞跃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①要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对事物的本质作出正确的概括。
②获取的材料必须合乎实际。材料虽多,如果尽是假象或错觉,仍然不可能从中得出正确的理性认识来。为此,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调查研究,以保证获取材料的准确性。
③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也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从而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更重要的飞跃)
这是因为: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其正确与否进行验证。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使其得到发展。
因此,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理性认识,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这是一个以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从认识运动来说,这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6、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
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来说,在实践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从而证明了理性认识的正确性,这一个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但是,对于一个复杂事物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通常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回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物质结构的层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无限性,寻求真知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
7、尊重实践,尊重群众(C)
(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切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正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力水平,才创造出人类的物质文明,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A、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B、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历史上灿烂的精神超过,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C、人民群众还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他们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