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17-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脉络(2013)
17-19世纪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音乐历史时期发展: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18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
歌剧作为巴洛克时期的特有产物,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卡梅拉塔艺术小组,在威尼斯快速发展,最终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发展成熟,定型为意大利正歌剧。
意大利歌剧在巴洛克时期占有主导地位,不仅在当时影响其他国家的歌剧发展,也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意大利歌剧在巴洛克时期诞生后,在古典主义时期进行了改革和发展,在浪漫主义时期结合了民族文化,这是意大利歌剧在这三个时期的发展脉络与重要特点。
17世纪意大利歌剧的诞生与发展
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重要推动力是16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影响着人们对复兴古代艺术的渴望,比如古希腊悲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卡梅拉塔艺术小组希望表演新的音乐作品,他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对位写作不能很好地表达歌词的情感,古希腊戏剧的所有部分都为歌唱且音乐使用的单音旋律特别能够通过人声表达歌词的情感。
他们在1597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达夫妮》和1600年创作的第一部保存完整的歌剧《尤里迪茜》。
随后蒙特威尔第在1607年创作的《奥菲欧》中,凭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运用了16世纪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使《奥菲欧》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蒙特威尔第是第一个使歌剧戏剧化的作曲家,第一个用管弦乐队为歌剧伴奏,并确立了早期乐队编制。
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
从此歌剧的资助人不再是皇家保护人,而是买票的观众,歌剧从贵族沙龙走向市民阶层。
意大利歌剧朝正歌剧方向发展,在那不勒斯最终发展成熟,在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19世纪。
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既具有男性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银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代表作是A.斯卡拉蒂的《泰奥兰多》,他在声乐抒情调基础上创作了自由发展的咏叹调。
这个时期的正歌剧总体特点是: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在结构形式上是紧凑的三幕剧,又极具个性的序曲开场(快慢快),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极少使用合唱和重唱,也不用舞蹈;使用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念式,用于独白或独唱声部用通奏低音伴奏,一种是带伴奏式,善于表达复杂情感;还使用返始咏叹调,即ABA三段式,再现的A不再写出,使用Fine记号。
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改革和继续发展
意大利正歌剧自诞生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背离了佛罗伦萨卡梅拉塔小组的艺术理想,异变为一种夸张造作的形式。
在体裁的程式化发展和在返始咏叹调反复段A,歌手们对咏叹调旋律增加装饰和形式的滥用,单纯的炫耀声音技巧,过分的华彩段以及不恰当的替换,使正歌剧逐渐僵化,在启蒙运动的“返回自然”观念影响下,格鲁克进行了歌剧改革,在1762年完成的《奥菲欧与尤里狄茜》是他最早体现改革主张的歌剧。
他在1767年《阿尔采斯特》的总谱序言中陈述了他的改革思想,即音乐服从戏剧。
格鲁克使序曲、合唱、舞蹈和乐队的运用都和剧情紧密联系;消除歌唱家炫技的花腔段落,把声乐线条从多余的装饰中解放出来;减弱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对比,取消割裂歌词的乐队间奏,避免了不自然的返始咏叹调;管弦乐队根据内容需要烘托剧情发展,不在处于伴奏地位;减少独唱并加强舞蹈和合唱的不哗众取宠的协调作用。
他克服了过去正歌剧中的音乐与戏剧脱节现象,综合了德国法国歌剧的优点,形成一种新的、成熟的歌剧风格。
他的歌剧成为后来法国歌剧作家的样板,对卡鲁比尼、柏辽兹等人19世纪的歌剧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在18世纪20、30年代,意大利正歌剧处于逐渐衰退状时,来源于幕间剧的喜歌剧在某种
意义上作为正歌剧的反叛,他倡导启蒙主义思想,追求自然地艺术表现。
歌剧内容不在着眼于神话、历史、英雄等题材,而是以现实生活的场景和普通人的小事情为主,演员穿时装,使用本国语言,音乐强调本民族音调。
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浪漫主义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和成熟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有密切联系,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问题成为影响当时音乐发展的主要因素,意大利歌剧扎根于民族生活的原有传统,遵循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歌剧题材传统,基本任务从体现民间生活转向发展民族文化斗争。
浪漫主义风格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的早期,主要体现爱国情感和英雄主义。
到威尔第创作后期,出现新的音乐潮流即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莱昂卡瓦罗、普契尼推动了这股潮流的发展。
罗西尼是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代表作曲家,他的创作为意大利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创作的《塞维利亚理发师》语言生动,形式自由,是意大利喜歌剧的精华和代表作,《威廉退尔》是是大歌剧的经典作品,为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经验。
他的音乐风格是旋律容易记忆,乐队伴奏织体简单,乐句清晰,和声不复杂,但有创新,使用三度调性链接主属调;他把咏叹调中的花腔段落在乐谱上完整的写出,控制歌手过分即兴发挥。
他复兴了意大利歌剧,使其与法国、德国歌剧抗衡。
唐尼采蒂和贝里尼延续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唐尼采蒂强调感官上的丰富而缺乏内涵,对美声学派产生有直接影响;贝里尼重视音乐的表情作用,风格抒情细腻。
威尔第是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家,他的26部歌剧贯穿他的音乐创作,他受到民族独立运动的思潮影响,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是意大利歌剧摆脱了思想和创作的危机,还把意大利文学艺术和现实主义结合,使作品既具有崇高思想,又被人们广泛接受。
他的歌剧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同时着重研究瓦格纳歌剧的特点,并对他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使用,保持民族风格和传统习惯,又赋予戏剧力量。
代表作:《弄臣》《茶花女》《奥赛罗》,他创造的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歌剧,使意大利歌剧在浪漫主义时期,不仅保持着民族本色,还焕发出勃勃生机。
法国兴起的真实主义运动,也影响了意大利真实主义作家们力求真实描写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并客观的再现生活。
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是马斯卡尼《乡村骑士》,这部歌剧开创真实主义歌剧先河,随后莱昂卡瓦罗创作了《丑角》。
真正有卓越成就的是普契尼,他创作了一批具有真实主义歌剧特征的经典作品,《绣花女》《托斯卡》《图兰朵》等。
他的歌剧结构简练,力求直接的表达戏剧感染力,善于用音乐渲染气氛,抛开咏叹调和宣叙调的传统,使用东方情调音乐素材,他改变了意大利歌剧只重人声不重器乐的状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谱写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不像巴洛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细节上的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精炼朴实的语言结构、明细匀称的形式;他更多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的表达情感,体现浪漫主义的激情。
浪漫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充分的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特点,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精神的展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