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2课时)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2课时)教学设

中宁县第二中学李薇

一、教材分析

人体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器官,不同的感受器对外界的刺激有不同的感知。耳与听觉”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中的第二部分内容。由于耳是人体从外界接收信息的主要器官,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着突出的作用,有关耳的知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在这前面学生刚学习过眼与视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耳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着重介绍了耳的听觉功能和与听觉形成有关的结构。课本安排了观察耳的结构,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插图,阐明外耳、中耳、内耳各部分构造时,突出了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等与听觉形成关系密切的部分。教材还针对青少年的实际,提倡注意用耳卫生,认同耳的卫生保健的重要性,这部分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耳和听觉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是有帮助的。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中耳、内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以模型的形式展现适合

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掌握。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对他们进行爱心和责任心教育非常必要。教师在设臵课堂教学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创设情景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汲取知识。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②.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耳的结构”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通过对比学习眼与视觉”与耳与听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③.通过分组讨论听觉的形成”,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

第2/6页

f A t t ■ ■ ■ ■

rt 亂・ >1Ltllll E

IJ ■ •啤

1 = 1 pt tit

■■ ■■聊 L 1 •島■■

Ifi 护辛 j?| ■囂■ j| ■屿 ■II ■艮VI si ■ 'll* fl tvitofli

■■ >| V 片榔T 15 < V [s J|B * t. 4U

■H natMV -

啊貞•弓r

噪 1 i**t!r.fr* « f

» A XR --_ 叩 q " >

b

①•通过学习 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 耳”的保健;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1.耳的结构与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难点

1•内耳的结构及功能; 2•听觉的形成。 六、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观察、组装模型,探究法、讨论归纳法 七、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耳的结构模型、听觉形成挂图学生活动:预习并搜集有关耳的卫生保健资料 教学过程

第3/6页

九、板书设计

§5.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 1 R 1-1

HU.

fl

四、教学重点

八、

• MinM f i |>i nr rf

t^br

4 MM*Ht FJ ■ ilti ■ if冲:■拿険if呷

4 町"

* BAR 4 4

*■ Hvlin t kA■■馬

r

|i 2 1 * f *4 ■ f 4 jl

0 fi ■ R

HfBg. f

■■ ■■■■■層<« i

l A 1 I f -t

z

第5/6页

鼓膜:随声波产生振动并带动听小骨振动中耳鼓室:内悬听小骨,并有咽鼓管连通与咽听

小骨:放大振动并将振动传至内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刖庭

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二、听觉的形成

声波T外耳道T鼓膜T听小骨T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T与听觉有关的神经T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T产生听觉三、耳的卫生保健

1保护好外耳道和鼓膜

2 •遇巨大声响要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

3 •预防中耳炎十、教学反思

《耳和听觉》这节课的重点是耳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是听觉的形成。关于耳的结构和功能先

让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图片,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个初步的认识。再重点分析一些生活中常用

做法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如听到巨响为什么要张大嘴巴,为什么有些人会晕船、晕车,挖耳朵为什么也会导致耳聋等,从而强调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关注与

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情感体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自主探究、模型组装、问题启发等,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自主解答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课前课后的情感呼应中加深了学生对关注健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情感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