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_林加锋
林加锋-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林加锋-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b3660487e53a580216fcfe87.png)
二尖瓣环前侧壁PVCs激动顺序标测
Ⅰ
Ⅱ
Ⅲ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ABL
45ms→
靶点图同时可见A波与V波,A﹕V<1,且A波振幅>0.03mV,V波振幅>0.35mV
二尖瓣环前侧壁PVCs有效靶点影像特征
RAO30°
LAO45°
二尖瓣环游离壁起源PVCs/VT的ECG变化规律
LVOT左冠窦下室早有效靶点X线图像
左心室流出道左冠窦下室早有效靶点图
33ms→
心室流出道PVCs/VT的鉴别流程图
Ⅱ、Ⅲ、aVF朝上呈R型,V5~V6无s波
心室流出道起源心律失常
胸前导联移形区
≥V3
右心室流出道起源
肺动脉干 起源PVC
<50%;
V2~ V3
≤V1
主动脉瓣上 (左冠状动脉窦内)
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
速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心内科 林加锋
内容提要
PVCs体表心电图定位基本原则
右心室流出道PVC及其邻近结构的心电图特征 左心室流出道PVC的心电图特征 瓣环部起源PVC的ECG特征
PVCs/VT的常见起源
右心室流出道 70%以上
游离壁
间隔(最常见主肺动脉干 ) (7%左右)
放电6秒PVCs消失
RFon
肺动脉干起源和右心室流出道PVCs/VT鉴别
肺动脉干起源
RⅡ+RⅢ+RaVF ≥ 7.0mV
RVOT起源
< 7.0mV
胸前导联移形
QS aVL >QS aVR
V2或V2~V3之间
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3b3efba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a.png)
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林佳选;林加锋;季亢挺;李嘉;殷日鹏;李岳春;李进;张文武【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3(000)001【摘要】多数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期前收缩(PVCs)起源下右心室流出道(RVOT)和左心室中后问隔部.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和房室环附近。
本文报道起源于左心窄流出道(LVOT)的特发性PVCs/窀性心动过速(VT)的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结果,并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特发性PVCs/VT进行比较,以探讨RVOT、LVOT及LVOT不同部位特发性PVCs/VT的心电网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总页数】8页(P55-62)【作者】林佳选;林加锋;季亢挺;李嘉;殷日鹏;李岳春;李进;张文武【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1【相关文献】1.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J], 林佳选;林加锋;季亢挺;李嘉;殷日鹏;李岳春;李进;张文武2.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大静脉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J], 林加锋;李嘉;李岳春;季亢挺;殷日鹏3.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J], 林加锋;李嘉;李岳春;季亢挺;殷日鹏4.右心室间隔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J], 林加锋;黄晓芳;陈小锋;李嘉;李岳春;季亢挺;殷日鹏5.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J], 林加锋;林佳选;季亢挺;李嘉;殷日鹏;李岳春;李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分析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a3e73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a.png)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分析林佳选;陈星星;李岳春;季亢挺;殷日鹏;林加锋【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ECG) characteristics of idiopathic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PVC) an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from different origins and put forward a strategy to identify its origins. Methods The effective target site or the earliest ventricular activation site on roentgenogram during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as identified as the origin of PVC/VT and the QRS waves of PVC/VT on a 12- lead ECG were analyzed. Results 828 patients underwent ablation for PVC/VT. Of them, 580 cases had PVC/VT originated from right ventricle and 248 from left ventricle. Precordial transition index <0 was seen in 97.58% cases with left ventricular origin and 7.24% cases with right ventricular origin. R wave in inferior leads was the most common pattern for PVC / VT from both right (RVOT) and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In lead V1, most PVC/VT from RVOT showed rS, PVC/VT from right septum showed QS and those from above aortic valve showed rS or RS. In inferior leads, PVC/VT from left anterior fascicular often manifested as qR, those from left posterior fascicular often manifested as rS. Conclusion Combining precordial transition index with QRS patterns in inferior leads and lead V1 on surface ECG may preliminary determine the origins of idiopathic PVCs/VT.%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
V1导联呈qrS型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与消融结果
![V1导联呈qrS型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与消融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ff1d2a9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c.png)
V1导联呈qrS型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与消融结果刘黎;林佳选;李岳春;李进;林加锋【摘要】目的探讨体表12导联心电图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在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且射频消融成功的流出道PVCs/VT患者29例纳入本研究.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析PVCs/VT时的QRS波群特征以初步判断其来源;在常规X线透视和三维标测系统EnSite-NavX或CartoXP或Carto 3指导下完成标测与消融术.结果 V1呈qrS型22例,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7例;V2呈qrS型3例,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1例,rS或RS型25例;经右心室流出道(RVOT)消融成功17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消融成功12例[其中左冠窦(LCC)3例、右冠窦(RCC)1例,左右冠窦交界处(L-RCC)7例,左冠窦下(ILCC)1例];根据胸导联移行指数<0判断LVOT起源,I呈r或m型判断L-RCC及RCC起源,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94.1%、91.7%、94.1%与87.5%与50.0%、77.8%、75.0%.结论 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的流出道PVCs/VT并非均起源于L-RCC,亦可能起源于RVOT、RCC、LCC及ILCC,根据胸导联移行指数<0预测LVOT起源,再结合Ⅰ的QRS形态来预测其主动脉窦的具体起源简单可行.【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6(038)007【总页数】6页(P459-464)【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心电图;心室流出道【作者】刘黎;林佳选;李岳春;李进;林加锋【作者单位】325027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最常见的起源为右心室流出道(RVOT),其次为左心室流出道(KVOT)、房室环(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主肺动脉干等,且导管射频消融安全有效[1-11]。
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靶点图和心电图特征分析
![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靶点图和心电图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c9313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4.png)
o f 2 5m s th e su r fa c e E C G Q R S , it ca n b e d e t erm in e d a s th e a b la t ion
ta r g e t ,a n d t h i s p r o c e s s is d e f in e d a s a c t iv a t io n m a p p in g .W ຫໍສະໝຸດ e n p a c in g a t
主动脉窦 心 电图 局部激动 时间 左 束支 阻滞 左冠窦 左室流 出道 无冠窦 阴性 预 测 值 肺动脉 阳性预测值 室性早搏 右冠窦 射频消融 右室流 出道 窦性心律
1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 文
第一部分 :
频 发室性 早搏 的消融 靶 点 图的特 征 分析
描M
安W
背 景 :以往 室 性 早 搏 (以下 简称 为 室 早 )射 频 消 融 治疗 过 程 中 ,靶 点标 测 主 要 是 通 过 起 搏 标 测 和 激 动 标 测 或 两 者 结 合 来 完 成 。起 搏 标 测 是 以起 搏 时 12 个 导 联 心 电 图 形 态 (至 少 1 1 个 导 联 )与 室 早 Q RS 群 形 态 相 同 为 消 融 靶 点 。激 动 标 测 以 早 搏 时 心 室 最 早 激 动 点 比体 表 心 电 图 室 早 Q RS 提 前 2 5m s 以上 为 消 融 靶 点 。起 搏 标 测 如 在 室 早 旁 观 者 位 置上 起 搏 ,可 以得 到 与 自身 早 搏 形 态 一 致 的 图形 ,但 在 此 靶 点 消 融 无 效 。激 动 标 测 时在 每 个 患 者 的 LA T 时 间 有 差 异 ,无 固 定 量 化 标 准 。由于 标 测 是 理 想 靶 点 图无 特 定 标 准 ,对 有 效 靶 点 图识 别 不 足 ,造 成 多 次 无 效 放 电,不 仅 增 加 患 者 心 肌 损 伤 ,也 增 加 X 线 的 曝 光 时 间 。因此 ,临 床 上 需 要 研 究 有 效 靶 点 图 的 特 征 以便 准 确 识 别 有 效 靶 点 ,减 少 无 效 放 电 次 数 ,减 少 对 患 者 的 损 伤 和 减 少 X 曝光时间。 目的 :本 研 究 主 要 通 过 观 察 右 室 流 出道 室 早 消 融 时有 效 靶 点和 无 效 靶 点 图 的特 征 差 别 ,并探 讨 单极 电图呈 QS 型 且伴 有 降支顿挫 、双 极 电图极 性 反转 对 消融有 效 靶 点预测价值 。 方 法 : 回顾 性 分析 54 例 频 发 室 早 患者 射 频 消 融 术 时靶 点 图特 征 :局 部激 动 时 间 LAT 、单 极 电 图呈 QS 型 降支 顿挫 、双 极 电 图极 性 反 转 。研 究 单 极 电 图 降支 顿 挫 、 双 极 电图极性 反转 对 预测有 效靶 点敏 感度 、特 异度 、阳性预测值 (posit ive pred ict ive va lue , PPV ) 、 阴性 预 测 值 (po sit ive pred ict ive va lue , N PV ) 。 其 中有效靶 点 图 52 份 ,无 效靶 点 图 79 份 。 结 果 : (1 ) 有 效靶 点和 无 效靶 点在 LAT 、单极 电图降支 出现 顿挫 、双 极 电 图极 性 反 转 方 面 有 明显 的 差 异 ,P 均 〈0 .00 1。 (2 ) LAT 大 于 35m s 预 测 有 效 靶 点 的 敏 感 度 :54 . 1% , 特 异 度 : 78 .9% , 阳 性 预 测 值 : 76.9% , 阴 性 预 测 值 : 56 .9% 。LAT 大 于 3 5m s 伴 有 单 极 电 图 呈 Q S 型 且 降 支 顿 挫 预 测 有 效 靶 点 的 敏 感 度 38 .5% ,特 异 度 9 4 .4% ,PPV :76 .9% , N PV : 69 . 5% 。 LAT 大 于 3 5m s 伴 有 双 极 电 图 极 性 反 转 预 测 有 效 靶 点 的敏 感 度 :42.3% , 特 异 度 94 .4% ,PPV :84 .6% , NPV : 7 1.4% 。 LAT 大 于 35m s 伴 有 单 极 电 图呈 QS 型 且 降支 顿 挫 和 双 极 电 图极 性 反 转 对 预 测 有 效 靶 点 的敏 感 度 25% , 特 异 度 :96.2% , PPV :8 1.5% , N PV :72.4% 。 结 论 : (1)起 源 于 右 室流 出道 的室 性 早 搏 射 频 消 融 有 效 靶 点 和 无 效 靶 点在 LAT 、 单 极 电图呈 QS 且 降支 有顿挫 、双 极 电 图 出现 极 性 反转 现 象 的 比例 有 明显 差 异 。
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4179af15a21614791711284b.png)
万方数据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作者:李世军, 杨延宗, 夏云龙, 杨东辉, 高连君, 林治湖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大连,116011刊名: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年,卷(期):2004,18(z1)1.张贵生.荣容.张婷婷.马锋.李隆贵.ZHANG Gui-sheng.RONG Rong.ZHANG Ting-ting.MA Feng.LI Long-gui右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4例临床研究[期刊论文]-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19(3)2.邱春光.黄振文.卢文杰.陶海龙.韩战营.杨海波环形标测电极指导下射频导管消融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期刊论文]-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5,19(3)3.吴晓羽.谷宏越.梁兆光.张姝.姜秀荣.吴广明.曲秀芬.李为民.刘少稳.WU Xiao-yu.GU Hong-yue.LIANG Zhao-guang.ZHANG Shu.JIANG Xiu-rong.WU Guang-ming.QU Xiu-fen.LI Wei-min.LIU Shao-wen射频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价[期刊论文]-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8)4.李世军.杨延宗.夏云龙.杨东辉.刘少稳.高连君.林治湖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期刊论文]-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4)5.吴名星.蒲晓群.WU Ming-xing.PU Xiao-qun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心室激动顺序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7,21(2)6.周淑娴.方昶.黄至斌.孔敏仪.王景峰.ZHOU Shu-xian.FANG Chang.HUANG Zhi-bin.KONG Min-yi.WANG Jing-feng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心内接触式标测与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7,11(6)7.简小莉.江洪.杨波.王晓红.刘华芬.刘秀娟.JIAN Xiao-li.JIANG Hong.YANG Bo.WANG Xiao-hong.LIU Hua-fen. LIU Xiu-juan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期刊论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7,11(5)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xzqbyxdsl2004z1151.aspx。
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
![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7b26d00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8.png)
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林加锋;张建华;姜文兵;陈晓曙【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年(卷),期】2006(6)6【摘要】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13例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1例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I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3导联之后,V1、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3.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特征与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类似,但其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2导联之前,V1、V2导联(尤其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8.13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45~156min,X线曝光时间8~28min.术后随访2~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总页数】4页(P349-352)【作者】林加锋;张建华;姜文兵;陈晓曙【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温州,325000;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温州,325000;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温州,3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相关文献】1.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J], 林佳选;林加锋;季亢挺;李嘉;殷日鹏;李岳春;李进;张文武;2.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J], 林佳选;林加锋;季亢挺;李嘉;殷日鹏;李岳春;李进;张文武3.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特点及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比较 [J], 曾国良;张忠栋;陈良川;孟素荣;许顶立;彭健4.起源于主动脉窦内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 [J], 杨平珍;吴书林;陈纯波;詹贤章;李海杰;薛玉梅5.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J], 徐波;何国平;周惠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室流出道多形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1例
![心室流出道多形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1例](https://img.taocdn.com/s3/m/bc4b373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9.png)
心室流出道多形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1例官学强;林佳选;李岳春;李进;殷日鹏;李嘉;林加锋【摘要】报道1例心室流出道多形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的消融过程.患者男性,64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周\"入院.心电图示持续单形性VT,结果经肺动脉左窦消融终止VT,但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并经右心室流出道消融成功;但经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另一种形态的持续性VT并经右冠窦消融成功;再次电生理检查诱发出第3种形态的持续性VT,最终经二尖瓣-主动脉瓣连接区(AMC)消融成功.【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9(038)003【总页数】6页(P254-257,前插1-前插2)【关键词】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术【作者】官学强;林佳选;李岳春;李进;殷日鹏;李嘉;林加锋【作者单位】325027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是比较常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最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其次是左心室流出道(LVOT,约占1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安全有效。
近期我院收治1例心室流出道多形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经多位点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64岁。
反复心悸胸闷1周,再发1h至我院急诊收治入院。
入院时心电图(图1)检查提示持续单形性VT,经静脉推注普罗帕酮针70mg/5min后转为窦性心律。
体检:血压136/82mmHg,心率80次/min,律齐,心界不大,心脏各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无肿大。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性早搏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性早搏](https://img.taocdn.com/s3/m/70dc48e501f69e3142329475.png)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性早搏【摘要】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4例顽固性频发左心室室性早搏患者(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内1例,靶点距左冠状动脉开口约1.5 cm,起源于左心室前上间隔左前分支分布区1例、下后间隔左后分支分布区2例)采用起搏和(或)激动顺序标测的方法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由术前的14326~24218次/24 h改善至术后的0次/24 h,无明显的并发症。
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性早搏是有效的,对频发左心室室性早搏(>10000次/24 h)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选择射频导管消融进行治疗。
【关键词】左心室室性早搏导管消融射频电流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人群相当广泛,包括正常健康人和各种心脏病患者。
近年来,国内许多单位对左、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进行了成功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我们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性早搏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例1 患者女性,72岁。
反复心悸、胸闷2年,多次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早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入院。
常规12导联心电图(见图1)示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其QRS波形态在Ⅰ导联呈rs型,aVR、aVL导联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V1、V2导联呈Rs型,其R高度/S高度比值分别为2.25及2.13,胸前导联移行区在V1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单源室性早搏总数14326次/24 h。
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
入院后在左冠状动脉窦内(左冠状动脉开口下方约1.5 cm)射频消融成功,术后24 h复查动态心电图未见室性早搏。
随访1.5年无复发。
例2 患者男性,54岁。
心悸、胸闷年余,多次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早搏18624~24316次/24 h,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入院。
【心电学】林加锋教授: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定位
![【心电学】林加锋教授: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10374a1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0.png)
【心电学】林加锋教授: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定位来源:365心血管网作者:温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林加锋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PVCs/VT)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心室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但其存在好发区域,目前研究发现右心室流出道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干)是最常见的好发部位,约占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70%左右,其次是左心室流出道左冠窦内、左冠窦下及左心室间隔部和房室环(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等是其较常见的好发区域,各约占5~10%(图1)。
图1 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常见发生区域分布图注:LAO=左前斜位,RAO=右前斜位,PA=后前位,下同本文根据我中心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将PVCs/VT分为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左心室流出道、二尖瓣环前侧壁及心大静脉远端远端移形区)及心室非流出道,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征并提出定位及鉴别流程。
一、心室流出道及邻近结构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定位本文根据我中心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175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VOT)及其邻近结构的特发性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并与272例右心室流出道(RVOT)特发性PVCs/VT进行比较,以探讨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不同部位特发性PVCs/VT的心电图(ECG)特征,并提出定位流程。
1. 175例消融成功者,根据有效靶点X线影像及三维标测定位,可将其分为以下6组:①左冠窦(LCC)组73例;②右冠窦(RCC)组22例;③左右冠窦交界处(L-RCC)组6例;④左冠窦下(ULCC)组25例;⑤二尖瓣环前壁心内膜(end-MAA)组11例;⑥心大静脉远端(DGCV )移形区组38例。
2. 主动脉瓣上、瓣下及二尖瓣环前壁心内膜起源PVCs/IVT 心电图特征的比较 这些部位共分为5组,其起源PVCs/IVT 的共同心电图特征是①Ⅱ、Ⅲ、aVF 导联均呈单向R 波;②aVR、aVL 导联均呈QS 型;③除二尖瓣环心内膜组在V4~V6导联有s 波呈Rs 型外,其他各组均呈单向R 波。
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c3c9e97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a.png)
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林佳选;黄晓芳;陈小锋;金戈;李嘉;林加锋【摘要】@@ 前面5期我们已经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及左心室间隔部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然而,在临床上,一些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经心内膜途径反复消融不成功,经心外膜途径或联合心内膜心外膜途径消融则有望获得成功.本期结合1例典型病例,介绍起源于心外膜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0(029)005【总页数】5页(P448-451,455)【作者】林佳选;黄晓芳;陈小锋;金戈;李嘉;林加锋【作者单位】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1;R540.4+6前面5期我们已经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及左心室间隔部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
然而,在临床上,一些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经心内膜途径反复消融不成功,经心外膜途径或联合心内膜心外膜途径消融则有望获得成功。
本期结合1例典型病例,介绍起源于心外膜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
患者男性,37岁。
因心悸、胸闷7个月余,多次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及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总数39 672次/24h,口服倍他乐克等药物无效后入院。
入院后行血清电解质、心肌酶谱、出凝血时间、X线胸片等检查均正常,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4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2%。
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及其对射频消融靶点的判断价值
![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及其对射频消融靶点的判断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86bde80ea2161479171128a5.png)
第25卷第3期2016年6月实用心电学杂志Journal of Practical ElectrocardiologyVol.25 No.3June2016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及其对射频消融靶点的判断价值孙卫红李文华[摘要]目的研究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及对流出道室早的定位价值。
方法回顾 68例成功消融的右室流出道(RV0T)和左室流出道(L0VT)室早患者的图形,测量胸前导联R/S 值、R/S转换部位、V2导联QRS波时限、V2导联R波振幅指数和R波时限指数,探讨其与射频消 融靶点的关系。
结果54例起源于RV0T与14例起源于LV0T的室早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差 异。
RV0T室早比LV0T室早时限更短(P <0.05),R/S转换在V i〜乂2导联的有12例,其中 LV0T 11例,特异性91.67%,敏感性78.57% ;转换在V3导联的24例,其中RV0T 21例,特异 性87.50%,敏感性38. 89% ;转换在V4〜乂6导联的为32例RV0T患者,特异性100%,敏感性 59.26% ;V2导联R波振幅指数和时限指数对RV0T室早的定位价值低于对LV0T室早的定位 价值(P <0• 05)。
结论R/S转换在乂2或V2之前对LV0T的诊断价值大;转换在乂4或乂4之 后对R0VT的诊断价值大;对于R/S转换在V2〜V3导联时,V2导联QRS波时限、R波时限指 数和R波振幅指数三个指标对确定室早的起源部位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室性早搏;流出道;靶点;振幅指数;时限指数[中图分类号]R54l.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 -9354(2〇16)03 -0196 -05 D01:10.13308/j.issn.2095 -9354.2016.03.009ECG characteristics of outflow tract originated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and their location value fo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arget Sun Wei-hong, Li Wen-hua(Department of Electrocardiogram, Changzhou Wujin People ’ s Hospital,Changzhou Jiangsu 213017,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CG characteristics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PVC) and their location value for outflow tract originated PVC.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figures of 68 successfully ablated cases with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 PVC or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 PVC. We measured R/S value of precordial leads, switch site of R/S, QRS complex duration of V2 lead, amplitude and duration indices of R wave in V2 lead, and then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f the above index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arge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eral circumstances between 54 RVOT-PVC and 14 LVOT-PVC patients. The duration of RVOT-PVC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LV0T-PVC(P <0. 05). There were 12 cases with R/S switch in Vi - V2lead, including 11 LVOT-PVC ones with a specificity of 91.67% and a sensibility of 78. 57% ; there were 24 cases with R/S switch in V3 lead, including 21 RVOT-PVC ones with a specificity of 87. 50% and a sensibility of 38. 89% ; there were 32 RVOT-PVC cases with R/S switch in V4_ V6 lead with a specificity of 100% and a sensibility of 59. 26% .The location value of amplitude and duration indices of R作者单位:213017江苏常州,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心电图室作者简介:孙卫红,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研究通信作者:李文华,E-mail:2472682732@第3期孙卫红,等.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及其对射频消融靶点的判断价值• 197 •wave in V2 lead for RVOT-PVC was low than that for LVOT-PVC (P < 0. 05).Conclusion R/Sswitch has greater diagnostic value for LVOT-PVC in or before V2 lead and for RVOT-PVC in or beforeV4 lead. When R/S switches in V2—V3 lead, the three indices of QRS complex duration, R wave duration index and R wave amplitude index of V2 lea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identifying the origin sitesof PVC.[Key words ]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outflow tract; target; amplitude index ;duration index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之一,其中90%以上患者室早起源于流出道,根据 部位分为右室流出道(RV0T)和左室流出道(LV0T),少数起源于瓣环和主动脉窦(ASC)。
左心室流出道及邻近结构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鉴别流程
![左心室流出道及邻近结构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鉴别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b30597fb783e0912a2162ace.png)
structures
Y U Hongyan, LIN Jiaxuan, LI Jia, et al.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Second A ffiliated Hospital of W enzhou Medical
College, W enzhou 325027, China
structures were compared, and the diagnostic procedure was based on sensibility, specificity ,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cusp (ILCC group, n=42), the endocardium of mitral annulus anterior wall (end-MAA group, n=18), and the distal gradual change
area of great cardiac vein (DGCV group, n=51). The ECG characteristics of VAs in different parts of LVOT and its adjacent
tachycardia (VT) of different origins.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seventy two patients underwent successfu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n targets in the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 and PVC/VT of its adjacent structures, which were proved by X-ray
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经心大静脉最远端消融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经心大静脉最远端消融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https://img.taocdn.com/s3/m/e5ba449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a.png)
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经心大静脉最远端消融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林加锋;陈小锋;黄晓芳;李嘉;李岳春【摘要】@@ 前面6期我们已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及心外膜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0(029)006【总页数】5页(P525-529)【作者】林加锋;陈小锋;黄晓芳;李嘉;李岳春【作者单位】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1;R540.4+6前面6期我们已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及心外膜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
然而,近来我们发现,部分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经右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流出道均未能找到理想靶点,但在冠状静脉最远端存在理想靶点并消融成功。
本期结合2例典型病例,介绍经心大静脉最远端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和消融治疗。
例1患者男性,59岁。
反复心悸、胸闷半年,多次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总数23342次/24h,因口服倍他乐克等药物疗效不佳入院。
入院后查血清电解质、心肌酶谱、出凝血时间、X线胸片等均正常,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6%。
入院时心电图(图1)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其QRS形态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在Ⅰ、Ⅱ、Ⅲ、aVF及V2~V6呈R型,RⅡ>RⅢ,V1呈RS型(R波高度/S波深度=0.88, R波时间/QRS时间=0.54),aVR、aVL呈QS型,QSaVR>QSaVL,其胸导联移行区在V1,提示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决定行消融治疗。
心室流出道邻近结构心律失常激动标测“最早处”消融就有效吗?
![心室流出道邻近结构心律失常激动标测“最早处”消融就有效吗?](https://img.taocdn.com/s3/m/4c89d25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f.png)
心室流出道邻近结构心律失常激动标测“最早处”消融就有效吗?徐丹蕾;林加锋;李进;林佳选【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349-354)【作者】徐丹蕾;林加锋;李进;林佳选【作者单位】318000 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心内科;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大部分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采用激动标测寻找“最早”心室电位结合起搏标测(至少11/12导联相同)进行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往往有效,然而少数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PVCs/VT采用上述方法寻找“最早”心室电位结合起搏标测进行消融无效,而在激动相对延迟处,且起搏标测匹配并不理想或起搏标测不能夺获心室的情况下却可消融成功,现将4例消融成功病例报道如下。
4例激动标测“最早处”消融无效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
2.14 例激动标测“最早处”消融无效患者的心电图特征见表2。
2.24 例激动标测“最早处”消融无效患者心脏电生理检查与消融结果见表3。
2.3 典型病例例1患者男性,74岁。
因反复胸闷、心悸2年入院。
曾在外院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期前收缩总数18 693次/min),诊断为PVCs。
入院体检:血压160/86mmHg,心率78次/ min,心律不齐,心界不大,各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生化、甲状腺功能、超声描记术、胸部CT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图1)示频发PVCs,其QRS 时间0.14s,在Ⅰ呈m型,Ⅱ、Ⅲ、aVF及V3~V6主波向上呈R型,aVR、aVL 均呈QS型,aVR QS>aVL QS,V1~V2呈Rs型,心电轴右偏,胸导联在V1前移行。
考虑PVCs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VOT),建议行消融治疗。
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acf7f4d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f.png)
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林加锋;李嘉;李岳春;季亢挺;殷日鹏【摘要】@@ 前面8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 / 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心外膜及心大静脉(GCV)最远端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近年来我们经左、右心室希氏束旁标测与消融室性期前收缩患者6例.【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3页(P273-275)【作者】林加锋;李嘉;李岳春;季亢挺;殷日鹏【作者单位】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前面8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心外膜及心大静脉(GCV)最远端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
近年来我们经左、右心室希氏束旁标测与消融室性期前收缩患者6例。
本期介绍左、右心室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体会。
6例患者的临床、电生理检查及消融结果(表1)和心电图特征(表2)如下。
典型图例见图1、2。
本研究结果发现,左、右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12导联心电图存在以下共同特征:①Ⅰ、aVL及V4~V6均呈R型;②Ⅱ、Ⅲ、aVF多数以R波为主,可呈R、Rs、RS及rS型。
但他们亦有不同特征:①前者QRS时间明显短于后者;②前者胸前导联移行区常在V2之前,而后者则常在V2或V2之后;③前者以R波为主的导联顶峰尖锐无切迹,而后者在R波升肢、顶峰或降肢常可见切迹;④前者V1常呈rS或QR型,其r波时间/QRS时间>0.5,而后者V1常呈QS型或rS型,其r波时间/QRS波时间<0.5。
不同类型大鼠左心室流出道诱发电位特征比较
![不同类型大鼠左心室流出道诱发电位特征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ac9301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7e.png)
不同类型大鼠左心室流出道诱发电位特征比较邱丽颖;吕莉;焦宏;马建伟【期刊名称】《高血压杂志》【年(卷),期】2004(12)2【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高血压大鼠引起的心肌肥厚时 ,左心室流出道自发电活动及诱发电位特征。
方法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方法 ,记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盐性高血压大鼠 (SDsa)左心室流出道自发电活动 ,并从静息电位 (RP)、动作电位幅值 (APA)、0相最大除极速度 (Vmax)、动作电位时程 (APD)、复极至 5 0 %和 90 %时间 (APD50 和APD90 )比较了其诱发电位的特征。
结果SHR其自发放电频率为 88 9% ,8例SDsa无一例引出自发电位。
SHR诱发电位的APD、APD50 和APD90 延长 ,SDsa诱发电位的Vmax减慢 ,APD和APD90 缩短。
结论不同类型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时 ,左心室流出道自发放电频率不同 ,其诱发电位的特征也不相同。
【总页数】3页(P165-167)【关键词】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盐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发放电频率;诱发电位【作者】邱丽颖;吕莉;焦宏;马建伟【作者单位】张家口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46;Q27【相关文献】1.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J], 林佳选;林加锋;季亢挺;李嘉;殷日鹏;李岳春;李进;张文武;2.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 [J], 陈光毅;林佳选;季亢挺;李嘉;殷日鹏;李岳春;李进;林加锋3.不同类型姑息手术对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左心室流出道狭窄患儿左心室流出道和肺动脉发育的影响 [J], 邢云超;李守军;闫军;王旭;晏馥霞;亦桐;蒋显超;马志岭;王强4.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发慢反应电位去极离子流初步分析 [J], 焦宏;马建伟;吕莉;邱丽颖;王雪芳;陈立锋5.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流出道自发性电活动的特征 [J], 邱丽颖;焦宏;吕莉;马建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左心室流出道单点消融终止左右心室流出道两种室性期前收缩1例
![左心室流出道单点消融终止左右心室流出道两种室性期前收缩1例](https://img.taocdn.com/s3/m/6e1e453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c.png)
左心室流出道单点消融终止左右心室流出道两种室性期前收缩1例林加锋;戴小丫;陈小锋;黄晓芳;李岳春;林佳选【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126-129)【作者】林加锋;戴小丫;陈小锋;黄晓芳;李岳春;林佳选【作者单位】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325027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呈多个传导通路或多突破口现象较为少见,消融术中往往需要多位点消融方可成功。
近来我院收治1例罕见的左心室流出道(LVOT)起源PVCs经LVOT与RVOT双处突破并经LVOT单靶点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33岁。
因反复心悸、胸闷2年余,多次心电图检查示频发PVCs,24h 动态心电图示PVCs21 248次/min。
口服倍他乐克、普罗帕酮等药物治疗无效入院。
入院时心电图(图1)示两种形态的频发PVCs,其QRS波群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形态,在Ⅱ、Ⅲ、aVF及V4~V6均呈R型,RⅡ>RaVF>RⅢ,aVR、aVL呈QS型,QSaVR>QsaVL,Ⅰ呈r型,但其右胸导联的QRS 形态明显不同,一种V1呈qrS型,V2呈RS型(R/S>1),V3呈Rs型(R/S=4.8),胸导联移行区在V1~V2,胸导联移行指数(1.5-2=-0.5)<0,考虑LVOT起源的PVCs;另一种V1呈rS型,V2呈RS型(R/S<1),胸导联移行区在V2~V3,胸导联移行指数(2.5-2=0.5)>0,考虑RVOT起源PVCs。
血清电解质、心肌酶谱、出凝血时间、X线胸片等检查均正常。
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8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提示左心室增大,LVEF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脏大小的相关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心血管内科 施凤梅 杨鹏麟 郑如莲目的 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心脏大小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09-2011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641例基础病因为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其心脏超声多普勒分为2组: LVEF正常组(≥50%)和下降组(<50%)。
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V)、左房内径(LAD)、右室内径(RVD)等多项指标,对比分析不同LVEF值患者心脏大小的情况。
结果 LVEF下降组LVEDV、LVESV、LAD及RVD明显大于LVEF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LVEF与LVEDV、LVESV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726,P<0.01;r=-0.828,P<0.01)。
结论 LVEF与LVEDV、LVESV呈显著负相关,随着LVEDV、LVESV的增大,LVEF不断减少。
【关键词】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心力衰竭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心内科林加锋 林佳选 季亢挺 李 嘉 殷日鹏 李岳春 李 进 张文武目的 探讨左心室流出道(LVOT)不同起源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方法 52例LVOT PVCs/VT均采用常规标测技术经股动脉逆行途径在LVOT主动脉瓣上或瓣下进行标测与消融;随机选取同期住院并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104例右心室流出道(RVOT) PVCs/ VT进行对照分析,比较RVOT、LVOT及其不同部位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并提出鉴别流程。
结果 52例起源于LVOT PVCs/VT射频消融成功47例,成功率90.38%。
失败5例,其中4例在冠状动脉左主干标测到最领先心室电位放弃消融,另1例在左冠窦前下方(距左冠窦约0.5cm)标测到心室电位领先PVCs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达34ms,反复消融无效。
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
经随访12.9±10.4(3~34)个月,复发2例。
根据常规标测及消融结果将LVOT PVCs/VT分为以下3组①左冠窦组:32例,男9例,女23例,年龄60.08±13.82 (33~79)岁;②右冠窦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 62.09±14.27 (30~76)岁;③左冠窦下(左纤维三角)组: 9例,男3例,女6例,年龄60.52±17.72(19~76)岁。
3组患者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室电位领先程度、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时间均无明显差异。
但RVOT及LVOT不同部位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有一些差异:⑴若以胸导联移行<V3+胸导联移行指数>0作为诊断LVOT起源PVCs/ VT的指标,其敏感性94.12%、特异性93.00%,阳性预测值为87.27%,阴性预测值为96.88%;⑵LVOT 不同亚组分析显示,①右冠窦组多数患者Ⅰ导联以正向波为主呈r或m型(72.73%)明显多以左冠窦组的12.50%及左冠窦下组的0(均p<0.01),而另2组多数呈rs或rS型,分别占81.25%及66.67%,明显高于前者的9.09%(均p<0.01);②虽然3组患者在Ⅱ、Ⅲ、aVF及V4~V6导联均呈R型,在aVR、aVL导联均呈QS·71·型,但其R波高度及QS波深度的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右冠窦组100.00%RⅡ>RⅢ、QSaVR>QSaVL,而另2组则相反,多数表现为RⅢ>RⅡ、QSaVL>QSaVR(均p<0.01);③3组胸前导联QRS波群形态亦有区别,左冠窦下组多数患者在V1导联以正相波为主呈R型(77.78%),而右冠窦组(81.82%)及左冠窦组(62.50%)多数以负相波为主呈rS型;④左冠窦下组所有患者胸前导联移行在V1之前,而左冠窦组、右冠窦组多数在V2~V3;⑤左冠窦下组多数患者下壁导联R波降支有切迹(88.89%),而另2组下壁导联R波降支均无切迹。
结论 LVOT PVCs并非罕见,多数患者经主动脉逆行途径采用常规标测技术普通温控消融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安全有效,LVOT不同起源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亦有些不同,认识这些特点,对术前初步判断可能的有效靶点,缩短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均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电生理学;室性心律失常;左心室流出道;导管消融;射频电流The effect of rosuvastatin on the AKT/P-AKT expression of LDLR-/- mouse with atherosclerosis induced by insulin resistance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haoxing Peoples Hospital, Shaoxing 312000,ChinaHangyuan Guo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00,ChinaHaitao Lv【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osuvastatin on the AKT/P-AKT expression of LDLR-/- mouse with atherosclerosis induced by insulin resistance. Method forty-five LDLR-deficient mouse were obtained at 6 wk of age and randomized into five groups (n=8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NC group), high fat diet group (HF group), high fat and high fructose diet group (HFF group), rosuvastatin intervened groups(HFFR group),rosuvastatin and mevalonic acid intervened group (HFFRMA group) . High fat and high fructose diet were given to establish the mouse model with atherosclerosis induced by insulin resistance. After 12 weeks respective diet,we examined the levels of the TC, TG, LDL-C, HDL-C, FBS and FINS; the morphological of the aorta artery and aorta sinus ; the expression of AKT and P-AKT in liver, cardiac muscle, aorta arch. Result 1.The levels of FBS, FINS, HOMA-IR, TC, TG and LDL-C in HFF group were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group (P < 0. 05), and HDL-C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 05); Contrast to HFF group, in HFFR group all above-mentioned index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P < 0. 05). TC and LDL-C level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FF and HFFRMA group( P >0. 05). 2. The area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 HFF a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n that of other group ( P < 0. 05); The area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 HFFR and HFFRMA group obvious remarkably, and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 < 0.05). 3. The AKT, P-AKT expressions level in HFF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other group( P < 0.05). In HFFR and HFFRMA group, as compared with HFF group,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 were improved,and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1、High fat and high fructose diet for 12 weeks can induce insulin resistance in LDLR-/- mice. 2、Insulin resistance can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3、In insulin resistance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AKT and P-AKT of liver, cardiac muscle and aorta arch were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