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二维地震勘探工程设计 1、地震勘探设计的一般要求
地震勘探工程设计是野外数据采集施工的依
据。编制设计前要充分研究工区的地质概况及地 球物理特征,最好去现场进行踏勘,深入了解施 工条件 ,新区及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要编 制试验方案。然后再结合地质任务编制工程布置
图及编写工程设计文字说明书。
2、测线布置原则
2、反射波的对比
反射波的对比是指运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分析
研究和识别出时间剖面上来自地下各反射界面上的
反射波,并且在一条或多条剖面上识别出来自地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 地震时间剖面对比是地震地质解释的基础。
在时间剖面上,利用反射波的各种特征,识别和追
踪同一界面反射波的过程,称为时间剖面的对比。
时间剖面反射波的对比标志: 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直接受界面埋藏深度、 岩性、产状、界面上下波阻抗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使得同一层位的 反射波在相邻接收点上具有相似的特点。 属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相似 特点,称为反射波对比的三个标志: ㈠ 同相性、㈡ 波形的相似性、㈢ 振幅突出
主测线应尽量垂直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走 向,并尽可能(经过钻孔)与地质勘探线重合。 并在垂直主测线方向布置联络测线。测线长度应 能控制勘探区边界和边缘构造。
在达到较好地质效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
采用最低覆盖次数、较大道间距和较长排列,以 便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3、观测系统设计 ⑴试验工作 ⑵观测系统参数选取
③ 由特殊地质体产生的一些特殊波
ⅰ断面波:由于断层面上下地层岩性、物性的差异而产 生的波阻抗差引起的沿着断面产生的地震波。是确定 断层的依据之一。 ⅱ回转波:满足一定深度和曲率条件的地下凹界面上产 生的反射波。 ⅲ绕射波:当地震波传到断层的断点、地层的尖灭点或 地层不整合的突变点时,这些点将会形成新的震源, 再次发射球面波向四周传播,这种波称为绕射波。
正常时差校正:就是消除正常时差。
就是要获得正确的叠加速度。
就是把不同炮、不同偏移距的地震叠加在 一起,叠加可以压制噪声以提高信噪比。 当界面倾斜时,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同相轴形态 与真实界面的产状不一致,出现偏移。因此必 须对水平叠加时间剖面进行偏移归位处理。
6、叠加-水平叠加
7、偏移归位
第三部分 地震数据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指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 构造的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 层间接触关系。 解释内容主要有:构造解释 地层解释 岩性解释
㈡ 与地震勘探有关的地震波
地震波可分为入射波、反射波、直达波、 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等几种。 ①直达波(以传播路径的特点来划分)由震源出 发没有遇到分界面(没产生反射)而直接到达接收点 的波。用于区别反射波。 ②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习 惯上把地震一次反射波称为有效波,而把妨害记录有 效波的其它所有波都称为干扰波。如面波、多次波, 直达波、折射波有时也是干扰波。
第二部分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
一.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处理?
1、将不容易解释的原始资料变成容易解释的时间剖面; 地震记录的时距曲线与地下界面形态是不一样的。因此, 直接对地震记录解释很困难,所以,只有对野外原始记录进行 处理,使它的形态与地下地质界面形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经 过处理得到的时间剖面是地质解释人员使用的资料。
三、地震勘探的地震地质条件
1、浅部地震地质条件: ① 不利条件:地形起伏大,河网沟渠发育;低 速带厚度大,影响激发;表层结构复杂,影响深层信 号的能量,并伴生许多干扰。 ②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低速带厚度小,潜水 面浅,地表附近有可塑性粘土存在。 2、深部地震地质条件: ① 要有良好的物性分界面(地质界面); ② 地层倾角越小越好; ③ 目的层之上不存在高速层。高速层将形成强反 射面,产生屏蔽作用。
四、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1、惠更斯原理
2、费马原理
3、叠加原理
4、互换原理
五、斯奈尔定理 Snell’s law
(反射、折射定理): 入射 波 当地震波传播中 遇到弹性分界面, 地震波要产生反射 介质 介质 与透射,它们服从 1. Snell’s law: sin sin sin
地震勘探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
第二部分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地震数据地质解释
第一部分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
一、地震仪器
1、检波器: 检波器是一种能量转换的传感器,能把地震 波引起的地面微弱的机械振动转换为电流强弱变 化的电信号。检波器要安置在致密的岩土中,要 埋直、紧、稳,使得于地面组成阻尼较好的系统。 2、地震记录仪器
的一个重要参数。
反射系数:
入射波 法线
2v2 1v1 R 2v2 1v1
v1 , 1 v2 , 2

界面

透过波
七、形成地震反射的条件
反射条件:当界面波阻抗相等时只有透射波而无 反射波,只有当界面波阻抗不等时才能产生反射波
所以:界面上下存在有波阻抗差即:Z1≠Z2 。
反射波的性质:界面上下的波阻抗差越大,反 射波就越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线、入射 线、界面上反射点的法线在一个平面内。
v1 v1 v2
反射波
界面
透射波
2、入射线、反射线、透射线、折射线与界面
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该平面叫射线平面。
六、反射波 Reflection
反射波:当下行的地震波到达两种介质的分界面 时,其中的一部分又回到了上层介质中,这种 波称为反射波。
波阻抗: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
。它是研究界面上地震波反射强度
(d)、波组特征原则--基本一致。
6、断层解释(断点解释)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它对煤田、 煤成气、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 用,对煤田、油气田及其它有用矿产的开采十 分不利。断层可以引起复杂的剖面特征,因此 断层解释是地震构造解释的重要内容。
7、时间剖面上识别断层的标志 (1) 反射标准波组或波系的突然消失或出现,反射 层次的突然减少或增加,这是区域性断层的特征; (2) 反射标准波发生错断,由于断层规模不同,也可 表现为反射标准波组或波系的错断; (3) 反射波同相轴产状突变,记录面貌变坏,时间 剖面上出现空白带。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的两侧 地层产状突变,或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造成的。
3、2D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㈠、一次覆盖连续观测
连续剖面法:检波器组沿测线均匀放置,并等间 隔放炮,对反射界面进行连续观测。
中间激发
端点激发
㈡ 多次复盖观测系统 概念:对地下同一界面段进行重复多次观测。
㈢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主要参数 –H:最深和最浅目的层深度 – φmax最大倾角 *炮点移动的道数: –叠加次数(n) ν =N/2n –接收道数(N) N:接收道数 –检波点距(△x) n:覆盖次数 –炮距 –最大、最小炮检距
三、地震波的类型
㈠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类: 体波在整个弹性介质中传播,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P波):纵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相同。 横波(S波):横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垂直。 面波是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传 播的一类特殊波。 瑞雷面波:沿着介质与大气接触的自由表面传播的波 拉夫面波:沿两个弹性介质之间的界面传T-X Curve)的概念 表示地震波的传播时间t和爆炸点与检波点之 间的距离x的关系曲线,t-x曲线,简称时距曲线。 ⑴ 共炮点时距曲线:由一点激发,若干接收点 接收,所记录的时距曲线; ⑵ 共中心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炮点与接收 点以某一中心点对称所记录的时距曲线;
4、各种构造波场的特征 地震波场是地下地质体总的地震响应,不 同形状的地质体在时间剖面上会形成不同的波 场特征。 断面波:当断层的断距较大,断层面两侧岩层的波 阻抗有明显差异时,断层面就是一个反射界面,由此 界面产生的波叫断面波。断面波的特点主要有: 1)断面波一般是大倾角反射波。 2)断面波能量强弱变化大。 3)断面波常与绕射波,凸界面反射波和回转波 伴生并相切。
一、构造解释
构造解释:是地震资料解释最基本的内容,以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 析时间剖面上的各种波动特征,查明地下地层的构 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构造解释主要是 运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如反射波旅行时、速度) 来解决岩层的空间分布问题。
1、认识地震剖面 纵向:时间相当于深度 横向:桩号、CDP号 层位:同相轴、能量强弱、连续性; 在时间剖面上波峰或波谷称为相位; 二者构成的光滑曲线叫同相轴。
5、反射层位的确定 地震时间剖面上有多个反射波同相轴。反射层 位的确定就是对反射层进行地质层位的标定,即给 地震反射层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含义,从而把地 震信息与地质信息联系起来。反射层位的确定一般 是借助于钻探、测井等已知地质资料确定。
层位对比解释基本原则:
(a)、相位原则--相同; (b)、波形原则--相似; (c)、振幅能量原则--横向变化较小;
二、地震波的激发
1、震源的类型 震源的类型有两种:爆炸震源和非爆炸震源。 一般多采用爆炸震源,它具有能量强、频率成 分丰富、方便、经济的特点;但在安全上有一定 的危险性。非爆炸震源多在不能使用爆炸震源的 特殊地方使用。 2、影响爆炸震源激发效果的因素: ①激发岩性 ②激发井深 ③炸药的类型和炸药量
五、地震勘探观测系统
1、地震观测系统:为了解地下各界面的情
况,必须连续追踪相应的地震波,这样就要求
激发点与接收点必须保持一定的关系。激发点 与接收点间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就叫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可分为2D(线)、3D(面积)两种。
2、观测系统的术语 ①.检波道数(N):检波器沿测线等距离布置在地面上 的个数,(接收点数),如N=24,48,… … ; ②.道间距(Δx):两个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③.接收距(L):检波器的地表长度,L=(N-1)〃Δx ④.放炮形式:(1)中间放炮,(2)端点放炮; ⑤.偏移距(X1):第一个检波器离开炮点的距离; ⑥.排列长度(X):炮点与多道检波器所组成的测线段 ⑦.最大炮检距(Xmax):指炮点到最远检波器的距离, 数值上等于排列长度。
①激发方式:端点(大、小号)、中间; ②叠加次数(n) ③接收道数(N) ④道距(∆x) ⑤偏移距: ⑥检波器个数及组合方式 ⑦激发方式:井深、药量、激发点间距
内容:
①干扰波调查; ②接收条件的选择;
③激发条件的选择;
④仪器因素的选择。
思考题:
1、野外数字地震仪的接收道数是120道,道 间距是50m,偏移距是100米,若采用单边放炮, 30次覆盖,那么沿观测线上炮点和排列分别向前 移动多少米?
反射波强度:波阻抗差越大,反射系数越大,反 射波能量越强;浅层反射界面与深层反射界面具有 相同的波阻抗差时,深层反射界面反射波强度减弱。
八、多层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
在具有多界面的介质 中,各层介质的速度不同, 波的传播不再以直线形式 传播,而是以折线形式传 播;上下界面的反射波彼 此独立互不干涉依次向上 传播。
2、通过处理得到与岩性有关的物性参数;
3、通过处理去掉干扰,去掉假象,提高信噪比。
二、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
1、空间属性建立 2、静校正 3、滤 波 将观测系统有关数据输入处理系统。
就是地形、低速带厚度及爆炸深度校正。 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在频率或视速度上 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
4、动校正 5、速度分析
地震勘探原理
总复习
地震勘探的基础
一、地震勘探的定义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通过
人工激发引起地壳振动产生地震波,用精密仪器记
录地表各点振动的信息(称地震波场),通过研
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 推断地下介质的 结构和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寻找有用矿藏及其它
勘探目的。
二、地震勘探的方法
㈠按照波的类型进行分类(有6种): ①、纵波勘探 P-wave ②、横波勘探 S-wave ③、面波勘探 Surface wave ④、转换波勘探 Converted wave ⑤、槽波勘探 Channel wave ⑥、多波勘探 Multi-wave ㈡按照波的传播路径进行分类(有3种): ①、反射波法 Reflection survey/method ②、折射波法 Refraction survey/method ③、透过波法 Transmission survey/metho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