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灾害史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灾害史研究导言(上)

《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第一章上

卜凤贤

第一章农业灾害史研究导言

一、农业灾害史研究的目的意义

农业灾害史是中国经济史领域的研究内容之一。早在八十年代,灾荒经济、灾害经济的称谓已见诸报端[1],人们从理论上对灾害经济的特征和减灾经济效益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灾害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厕身学林[2],在现代灾害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灾害史研究亦为学界所重。

中国灾荒之史实经邓拓等学者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1991年、1998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国人对灾害一词更加熟悉。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我国的灾害研究和减灾防灾工作受到高度重视,许多从事经济学、历史学的专家学者着力探研灾害问题且取得诸多成果。

研究灾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历史研究法。因此灾害史的研究目的具有双重性质,既要从学术上探讨历史灾害的灾情特征和演变情况,也要进行灾害周期和频率的分析、灾害规律的概况和总结、抗灾救灾经验的评判剖析、救荒制度的发展与演进、抗灾救荒思想的传承创新等多项工作;既要进行历史的学术的研究,也要与现代灾害学相衔接,完善充实现代灾害学理论,并尽可能与当前的减灾防灾工作联系起来,解决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农业灾害史研究也不例外。

农业灾害史研究在学术理论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均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农业灾害史研究一直处于零散的状态,个案性的研究较多,系统全面的研究较少且很不充分;荒政研究较多,农业减灾的措施与技术成就研究则较少;局限于历史文献的就事论事的研究较多,从灾害学理论方面进行深入阐述析理的研究较少。加之农业灾害学发韧迟滞,农业灾害史研究所必需的理论方法体系并未建构完成。因此,在现代灾害学兴起的学术环境下研究农业灾害史既要

具备分析辨别历史文献的能力,又要掌握灾害学理论知识。唯其如此,农业灾害史研究才具有时代的气息,农业灾害史研究也才会取得创造性突破。选题研究农业灾害史,全方位审视中国古代的农业灾情特征、灾害发生规律、抗灾救灾措施和历代救荒思想,对于活跃学术气氛、拓宽农业经济史研究领域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其次,农业减灾活动的开展迫切需要从历史农业灾害研究中汲取养分。因为灾害研究是一种逆时序的研究,它是从灾害历史文献的分析论证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领域。农业减灾活动中的灾害预报、防治、抗救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在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基础上进行决策。人们之所以说中国的灾害史研究具有优越的学术条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历史文献内容丰富,时间序列长,数量庞大,经过整理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富有科学和应用价值的东西。特别是灾发频率和周期、灾情演变特征、农业减灾方略等研究历史延续性很强,能够直接应用于当前的灾情预报和农业灾害抗救活动中。所以,农业灾害史研究在农业减灾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二、农业灾害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虽然农业灾害史研究长期以来并未从灾荒史之中分化出来,但因古代社会自然灾害侵袭的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大部分灾荒史研究文献一般都涉及农业灾害问题。因此,灾荒史研究是农业灾害史的主要源头。

在过去的灾害史研究中,我国学者从各种历史文献中辑录整理了大量灾害史料,对历代灾害的发生频次进行了初步统计,探讨了历史灾害的成因、历史灾害的灾情特征、历史灾害的发生规律、历史灾害的社会效应、古代防灾抗灾措施、历代荒政制度演替、救荒书和救荒思想等问题,取得丰硕成果,为后来的研究者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1、早期的中国灾害史研究

二十世纪初许多学者已关注中国古代的灾害问题并进行初步研究。他们发现中国古代灾害发生极为频繁,于是对中国古代的灾害史料逐一统计,计算灾害发生频次。《二千年来之荒歉次数》(农林新报 1924,(6))、竺可祯《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东方杂志 1925,(3))、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 1937)等文献中得出各种统计结果,其中以邓云特(邓拓)的统计值最具影响力。他对历史上发生的各种灾害统一按年次计算,认为自公元前1766~公元1937年的三千七百多年间,发生水灾1058次,旱灾1074次,蝗灾482次,雹灾550次,风灾518次,此外还有疫灾、地震、霜雪、歉饥等,总计5258次。他的统计结果比马罗利(W.H.Mallory)、何西(A.Hosie)、竺可祯、陈达等人的统计更为全面。直到现在,人们还在灾害史研究中经常引用邓云特的灾害频次统计数据。

2、灾害史料的收集整理

收集整理灾害历史文献是灾害史研究的必由之路。早在1931年李秦初就编成《汉朝以来中国灾荒年表》(新建设 1931年4月30日),1934年朱焕尧编成《江苏各县清代水旱灾表》(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1934(7))。邓拓先生在研究中国灾荒史时也编制了一份《中国历代救荒大事年表》,惜《中国救荒史》付印时未能全部刊出,仅以一份简表代之。后来,陈高傭编成《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十卷)(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丛书之一,上海国立暨南大学, 1939年11月)于1939年印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灾荒史料的辑录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不但有多种大型的全国性的灾害史料集问世,地方性灾害史料集的编撰工作也大放异彩。1963年王嘉荫《中国地质史料》(科学出版社,1963)出版,汇集了大量灾害史料,还发现十五至十七世纪存在一个陨石等灾害发生的显著峰值,即明清自然灾害宇宙期(徐道一、李树菁、高建国《明清宇宙期》,大自然探索,1984(4)),后来也被灾害研究者称之为“嘉荫期”。这一发现对现代灾害学研究的深化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八十年代中后期兴起的灾害学研究中就把灾害集中频发的时段概括为“灾害群发期”(马宗晋主编《自然灾害与减灾600问答》,地震出版社,1990),也叫灾害发生的宇宙期。我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灾害群发期还有大禹宇宙期、两汉宇宙期、明清宇宙期等。1978年我国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及旱涝等级分布图在南京整理完成,1981年《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地图出版社,1981/1)出版发行。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也将编成多年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农业出版社,1988)付梓印行,宋正海主编的《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对我国历史上的各种灾异史料予以分类编排,张兰生教授主持编绘的《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科学出版社,1992)对各种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予以图示。1992年张波《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历史资料方面观》(中国科技史料,1992(3))对农业灾害史料的分布情况做了研究,指出我国农业灾害史料主要分布于历代正史、政书、类书、古农书等十大方面。张波教授等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则是一部专门的农业灾害史料汇编。李文海《中国近代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中国近代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全面收集了近代灾荒史料。蔣琳《农业灾荒纪年》(江苏人民出版社)以年系事,条列各种灾荒。

地方性的灾害史料集主要有各省、地(市)、县编制的灾害史料集和具有典型区域特点的灾害史料集,其中以各省编制的灾害史料集最有影响。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四川文史馆编《四川省历代灾异记》(见《人民日报》,1956/9/2),湖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