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文化: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享成果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也包括物质对象。

符号: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语言:所谓语言,简而言之,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重要的符号系统。

物质文化: 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机器、工具、书籍、衣服等,被称为物质文化.

行为文化: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社会心理文化: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传于后世。

文化整合:许多文化要素之间看上去相互具有某种一致性,当各个文化特征相互之间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时,我们说这个文化体现了很高程度的文化整合。

自然环境: 又称地理环境,指被人来改造、利用,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自然系统,即“人化的自然”。

社会经济环境: 指人类加工、改造自然以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等。

社会制度环境:指人类创造出来为其文化活动提供协作、秩序、目标的组织条件,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结合而成的体系。

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宗法制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在西周建立以后,确立起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第一,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封邦建国制;

第三,宗庙祭祀制度。

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着许多互相竞争的学派,这些学派观点各异,主张不同,思想流派复杂多样,被称为“诸子百家”。诸子的兴起,有着鲜明的文化目的,这就是“救时之弊”。

简答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第一,人文性:非宗教倾向,更多地考虑人,强调人本位;

第二,包容性:在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伦理性:偏重道德的价值取向,突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四,和谐性: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第五,务实精神:告诫人们立足于现实世界,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目标,强调学必有用。

文化生态的含义是什么?中华文化的生态环境是什么样的?

1.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

常生活中。

2.养育中华古代文化的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的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是一种不同于工商业经济的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并辅之以周边的游牧经济;是一种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城邦共和制、元首共和制、军事独裁制,中世纪欧洲和日本的领主封建制以及印度种姓制均相出入的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社会。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其中,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一般来说,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发展变化的速度较慢;而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一些。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

首先,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为中国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农业成为生产的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一直以此为基础,并逐渐的延续下来;

其次,就中国领土来说,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资源,几乎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无求于人,有助于文化的延续,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带有了一定的自大性;

第三,复杂的地理形势是中国文化多样性发展的空间条件,不同的地理特征,形成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形成了中国多元的文化;

第四,辽阔的疆域为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提供纵深腹地古代政治中心的位移;古代文化中心的位移。

最后,在生产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交通运输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影响了某些地区的发展。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一,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第二,西北游牧民族依靠畜牧、狩猎为生,过着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

第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对垒,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第四,两种文化又通过迁徙、聚合等方式实现经济文化的互补与民族融合;

第五,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隔断的历史延续性:

从纵的方面来看,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从横的方面来讲,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是简单的自然经济,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经济成分。

第六,内敛型的海洋贸易。在出色的航海能力基础上出现的海洋贸易,不是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的经济,是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一,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是一种家天下的延续,由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

第二,封国制度不断;

第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超姓氏家族不断壮大势力;

第四,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