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件大全8镇痛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PHARMACOLOGY )第八章镇痛药(Analgesics )临床案例1.某男性患者,30岁,极度消瘦。急诊时处于昏迷状态,检查:病人瞳孔极度缩小,两侧对称呈针尖样大小,呼吸深度抑制(5次/分)。根据病人症状和体征应考虑:(1)是何种药物中毒?(2)抢救应选择什么药物效果较好?(3)如何给药?应注意什么?镇痛药是一类作用于CNS缓解疼痛的药物。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最早使用的镇痛药是来自于罂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阿片。与解热镇痛药相比,长期使用后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易导致药物滥用及停药戒断症状。因此,这类药物又被称为麻醉性镇痛药。因目前临床应用的镇痛药主要涉及阿片类镇痛系统,故也称为阿片类镇痛药。第一节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阿片(opium)为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含有20多种生物碱。按其化学结构不同分为两大类,以吗啡为代表的菲类和以罂粟碱为代表的异喹啉类,吗啡为阿片镇痛的主要成份,而罂粟碱具有扩张血管和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吗啡是阿片类镇痛药的经典代表药,镇痛作用强大,抑制呼吸、镇静和欣快等中枢作用明显,长期用药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当机体受到疼痛刺激后,可使感觉神经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P物质),该递质与接受神经元上的P物质受体结合,将痛觉冲动传入脑内,引起疼痛。含脑啡肽的神经元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内阿片肽(脑啡肽),与感觉神经末梢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减少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阻止痛觉冲动传入脑内,产生镇痛作用。【体内过程】吗啡口服易吸收,首关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低,常采用注射给药。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5%,游离型吗啡可迅速分布于肝、脾、肾、肺等组织器官。吗啡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仅有少量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但足以发挥中枢性镇痛作用。主要在肝代谢,经肾排泄,亦有少量经乳汁排出。t1/2为2.5-3小时。【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1)镇痛镇静:镇痛作用范围广,对各种疼痛均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持续性慢性钝痛的作用强于间断性锐痛,一次用药可维持4-6小时。吗啡还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改善疼痛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随着疼痛的缓解和情绪稳定,部分患者可产生欣快感,常会促使患者渴望再次用药以致成瘾。【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2)抑制呼吸:对呼吸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治疗量即可抑制呼吸,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剂量增大,呼吸抑制作用增强。呼吸抑制是吗啡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3)镇咳: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4)其他:兴奋动眼神经缩瞳核,产生缩瞳作用。针尖样瞳孔是吗啡中毒的特征。可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引起恶心、呕吐。【作用】2.平滑肌(1)胃肠道:吗啡能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肠内容物停留时间延长;还能抑制消化腺分泌,加之中枢抑制作用使便意迟钝,易引起便秘。(2)胆道:治疗

量吗啡能使胆道括约肌收缩,胆道排空受阻,胆囊内压明显升高,甚至诱发胆绞痛。(3)其他:吗啡可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大剂量诱发或加重哮喘;可对抗缩宫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延长产程。【作用】 3.心血管系统:较大剂量的吗啡扩张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引起直立性低血压,该作用与其促进组胺释放和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有关。抑制呼吸使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临床应用】 1.镇痛:吗啡对各种疼痛均有效,但反复应用易致成瘾。临床主要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如严重创伤、烧伤、癌症及手术疼痛等。对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痛,若血压正常,可用吗啡镇痛。对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胆、肾绞痛),应与解痉药阿托品合用。【临床应用】 2.心源性哮喘:心源性哮喘除应用强心苷、氨茶碱和吸氧等措施外,静脉注射小剂量吗啡可获得良好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①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呼吸变慢变深,缓解呼吸急促症状;②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有利于消除肺水肿;③镇静作用可消除病人因窒息所致的恐惧不安情绪。3.止泻: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以减轻症状。常用阿片酊或复方樟脑酊。【不良反应】1.副作用:治疗量吗啡可引起眩晕、嗜睡、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直立性低血压、呼吸抑制等。2.耐受性和成瘾性:连续反复应用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成瘾者一旦停药可在6-10小时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失眠、疼痛、流涕、流泪、出汗、呕吐、腹痛、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阿片类镇痛药应按国家颁布的《麻醉药品管理办法》严格管理。【不良反应】3.急性中毒:吗啡应用过量可致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昏迷、呼吸深度抑制(2-4次/分)、瞳孔缩小呈针尖样,也称吗啡中毒三联症状,还可出现血压下降、紫绀等。呼吸麻痹是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中毒解救可静脉注射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并采用人工呼吸、吸氧及补液以维持病人呼吸循环功能。【禁忌证】①因吗啡可通过胎盘和乳汁,抑制胎儿和新生儿呼吸,甚至成瘾,故禁用于分娩止痛、哺乳妇及新生儿等。②禁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以免支气管收缩和呼吸抑制而加重缺氧。③因吗啡扩张脑血管,使颅内压升高,加剧脑出血的危险,禁用于脑外伤、颅内高压患者。④肝功能不全患者禁用。【药物相互作用】乙醇、镇静催眠药、麻醉药、抗精神病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和抗组胺药可加重吗啡的中枢抑制作用。可待因可待因(codeine)在阿片中含量约为0.5%。口服易吸收,大部分经肝代谢。作用与吗啡相似,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2,用于中等程度疼痛的止痛;镇咳作用为吗啡的1/5,主要用于剧烈干咳。呼吸抑制作用较轻,欣快感及成瘾性弱于吗啡,但长期应用仍可致成瘾。第二节人工合成镇痛药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易产生成瘾性和呼吸

抑制,故临床应用受限。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啶、阿法罗定、芬太尼、美沙酮、喷他佐辛等,化学结构与吗啡不同,但仍含有吗啡镇痛的基本结构。因成瘾性较吗啡小,常作吗啡的代用品,在临床上应用广泛。1973年,在人工合成阿托品样类似物时发现哌替啶具有吗啡样作用。本药的药理作用与吗啡基本类似。主要激动阿片受体而发挥镇痛、镇静、欣快、抑制呼吸、扩张血管和抑制免疫作用,但其效价强度仅为吗啡的1/10。【体内过程】口服易吸收,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快,临床常用肌内注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60%,可通过胎盘。主要经肝转化为哌替啶酸及去甲哌替啶,后者有中枢兴奋作用,可能与哌替啶中毒发生的惊厥有关。代谢产物由肾排泄,t1/2约3小时。【作用】为阿片受体激动药,作用与吗啡相似而较弱。1.镇痛镇静: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0,作用持续时间2-4小时。可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欣快作用较吗啡弱。2.抑制呼吸:抑制呼吸中枢,等效镇痛剂量抑制呼吸程度与吗啡相当,但作用持续时间短,一般2小时后逐渐恢复。【作用】3.兴奋平滑肌:哌替啶对平滑肌作用较吗啡弱而维持时间短。兴奋胆道括约肌,使胆道内压升高;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但作用时间短,不引起便秘;大剂量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与吗啡不同,对妊娠末期子宫的节律收缩无明显影响,故可用于分娩止痛。4.扩张血管:治疗量能扩张血管,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因呼吸抑制使体内二氧化碳蓄积,脑血管扩张致颅内压增高。【临床应用】1.急性锐痛:常替代吗啡用于创伤、手术后疼痛、晚期癌症等各种锐痛;胆、肾绞痛需合用解痉药阿托品。用于分娩止痛时,临产前2-4小时内不宜使用。2.麻醉前给药:哌替啶的镇静作用可消除患者术前紧张、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3.人工冬眠:哌替啶与氯丙嗪、异丙嗪配伍组成冬眠合剂,用于人工冬眠疗法。4 .心源性哮喘:可替代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不良反应】1.副作用:治疗量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心悸和直立性低血压等。2.成瘾性:较吗啡轻,但仍需按照《麻醉药品管理办法》控制使用。3.急性中毒:可出现昏迷、呼吸抑制,偶有震颤、肌肉痉挛,甚至惊厥。纳洛酮可对抗呼吸抑制,但不能对抗中枢兴奋症状,中毒解救时可配合抗惊厥药。【药物相互作用】1.纳洛酮、尼可刹米、烯丙吗啡可降低哌替啶的镇痛作用;而巴比妥类、吩噻嗪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硝酸酯类抗心绞痛药等可增强哌替啶的作用。2.哌替啶可增强双香豆素的抗凝作用,合用时后者应按凝血酶原时间调整用量。芬太尼(fentanyl)为强效镇痛药。镇痛作用比吗啡强100倍,约为哌替啶的650倍。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可用于各种剧痛;与氟哌利多配伍用于神经安定镇痛术;与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合用,可减少麻醉药用量。主要不良反应有眩晕、恶心、呕吐及胆道括约肌痉挛。大剂量可引起肌肉僵直,静脉注射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