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写出人物的个性》写作指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出人物的个性》写作指津
[写作指导]
写人的记叙文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所谓个性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有异于他人的特征。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因而个性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同一思想品质,在表现形式上也总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不会完全相同。善于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文章才容易打动读者。
写出人物的特征,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选材恰当而有意趣
所谓“恰当”,主要指选用的事例能够准确而生动地概括出人物在各个方面的性格特征;所谓“有意趣”,就是要留心捕捉有情有趣的生活“浪花”,从而展示人物个性的丰富内涵。曾有一位考生这样写《习惯》:数学老师名唤“吴吉昌”,他有一个口头语——“简单”,总是挥舞着“简单”这面小红旗,鼓励、引导同学们攀登数学之峰。粗粗一瞥,他不大像一位正儿巴经的老师,有些个像“啦啦队”的“队长”,不停地用“简单”为同学们打气。有一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问:“吴吉昌有一句什么口头语?”全班同学大声回答:“‘简单’!”作者把语文课本中那位植棉模范吴吉昌,与数学老师吴吉昌搅在一起写,引得阅卷老师哄堂大笑。这不但渲染了全篇的喜剧色彩,而且巧妙地向人们暗示:这位数学老师也是一位“劳动模范”,也是一位“耕耘好手”,真是妙趣盎然。
二、善于由细微处见精神
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丰富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像《红楼梦》这样的名著,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并不是因为它描写了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由于它通过无数精彩的细节,塑造了许许多多血肉丰满的人物。请看小说第四十回贾母宴请刘姥姥时的文字: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这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刘姥姥事先受到嘱咐,为了“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在宴席上故意出洋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难得的是作家笔下众人的笑,笑得各不相同,笑得非常个性化,完全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理,乃至年龄和体质特征。这就使得这一段短短的细节描写,形象生动,意味丰富,真是妙不可言。
细节描写不能单独存在,它总是依附在其他各种描写(比如对人物、环境或物体的描写)之上的。细节描写的基本要求是“细”和“精”。
“细”就是要尽可能地细致入微。细节描写不同于一个事件或情节,它的特点,它的优势,就在于从“细”中反映出对象的特征。越“细”越具有表现力,越“细”越能展示语言的魅力。比如张贤亮的名作《绿化树》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慢慢地把馍馍拿起来。
忽然我在上面发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指纹印!以它的的大小,我甚至能辨认出它是个中指的指印。从纹路来看,它是个“罗”,而不是“箕”。一圈一圈的,里面小,向外渐渐地扩大,如同春日湖塘上小鱼喋起的波纹。波纹又渐渐荡漾开去,荡漾开去……
噗!我一颗清亮的泪水滴在手中的馍馍上了。
印在馍馍上的指纹印,本是一般人不会留意的。但作者捕捉到了,而且注意到“是个‘罗’”,“而不是‘箕’”,并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把它细致地描绘出来。而“一颗清亮的泪水滴在馍馍上”,也是一个极其传神的细节,非常细腻地传达出人物内疚、感激却又难言的复杂心态。
“精”就是要精选能表现出人物个性的典型细节。比如《荷花淀》中写水生嫂听到水生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时: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一细节,足以让我们透视水生嫂内心复杂的情感活动:丈夫要到大部队去,这是意料之中的,但明天就走,又出乎意料之外。这消息无疑使她“震动”——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一时间,多少复杂感情涌上心头,几年的夫妻恩爱,可能出现的不测风云……激烈的情绪冲撞,使她几乎难以自持,但她终于能够自持——“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情绪,因为她明白,自己不能“拖尾巴”,必须坚强。这就是这一细节的典型意义。
丰满、生动的细节,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作文时积极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有可能写出感人至深的细节来。
[精品借鉴]
穷人的风骨
马德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看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不认识他。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只是想着家长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了,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看着这些零钞,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给我送钱去冻得红裂的手心里攥紧的便是类似的一堆零钱,甚至里边夹杂着旧版的分纸币。而今天的这一堆零钱当中,可能也有省下的柴米油盐的钱,可能也有父母得病了舍不得吃药的钱,也许有几块钱是刚刚卖了鸡蛋得来的,甚至有的还是借别人的,上面尚留有别人的余温。可现在,他都给他的女儿拿来了。
我问:“少了多少呢?”
“5元。”家长有些捶胸顿足,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的,怎么会少了呢?这可怎么办?”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了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还不断地上上下下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
那节课,我上得很不好,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家长找钱的着急样子,鼻子酸酸的。下课后,我也没有把钱给我的学生,而是直接回到了办公室。
在搭上自己的5块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的时候,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一点。
我以为这个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这位家长又找到我,有些局促不安地从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