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_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新征程_刘艳飞

水土保持_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新征程_刘艳飞
水土保持_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新征程_刘艳飞

中国水利报/2013年/6月/20日/第005版

现代水利周刊

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新征程

本报记者刘艳飞

水土资源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今年年初,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给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为此,本报记者就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及加强水情教育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等,采访了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专家组成员、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李敏,请他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 水生态文明建设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深远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水是保护环境,消除贫困和饥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不可或缺。为确保拥有可持续的优质供水和良好的水环境,应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护和使用生态系统,建设水生态文明

现代水利周刊:您是如何理解生态文明与水生态文明之间关系的?

李敏:生态文明属于人类社会文明的范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保障;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素,是生态文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水生态文明,是把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建设水生态文明,要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更加注重给洪水以出路,更加注重防治污染与节水,更加注重河流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实现河流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水是保护环境,消除贫困和饥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不可或缺。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湿地、森林和土壤,可以对水资源进行采集、过滤、贮存和释放。为确保我们拥有可持续的优质供水和良好的水环境,应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护和使用生态系统,建设水生态文明,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

2 水生态文明建设给水土保持提出了新要求

掌握当前水土流失状况,研究水土流失危害,探索新世纪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搞好水土流失治理,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是21世纪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

现代水利周刊: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什么关系?

李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经济增长依然没有突破“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模式。节约和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水土资源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头号的环境问题,只有重视和切实加强水土保

持工作,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落到实处。

现代水利周刊: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给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李敏:不久前,国务院批复的长江、黄河等流域综合规划,重视了水土保持在实现水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各流域突出了维护河流永续利用,确定了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控制性指标,包括控制断面生态基流、湖泊最低控制水位等,通过实施生态调度,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环境需水要求,提出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维护河湖健康。

七大流域规划均对水生态与水土保持工作明确了具体的建设任务。总体上,到2020年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到2030年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其中,对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任务重的黄河流域,国务院在规划批复文件中强调要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防治结合、保护优先,以中游多沙粗沙区和内蒙古十大孔兑(指10条汇入黄河的山洪沟)为重点,加快淤地坝、梯田、林草工程建设及封禁治理;强化预防监督和执法能力建设,健全覆盖全流域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水土保持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水生态文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为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当前要以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为核心,着力加强保护和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强化水土流失监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积极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而掌握当前水土流失状况,研究水土流失危害,探索新世纪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搞好水土流失治理,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是21世纪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

3 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有差距

我国水土流失10年来的发展变化趋势是:部分地区还在恶化,风力侵蚀面积呈增长趋势,侵蚀强度在加重。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治理进度慢,尽管点上治理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很成功,但面上治理进度缓慢

现代水利周刊: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有哪些差距,还存在哪些问题?

李敏:我国地貌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生态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度加快,到21世纪初,水土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各大流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干扰强烈,水土资源开发过度的现象。受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水资源量持续减少,水污染日益严重,河流连通性遭到破坏,水生态系统受到的危害越来越大,湿地尤其是江河入海口淡水湿地退化严重,土著鱼类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水生态系统恶化,生态功能退化。同时,有的流域生态保护与区域生态保护,生态保护与河流治理、农业开发等关系协调不够;部分区域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过度开展湿地的人工修复和重建,对本地区及下游自然生态单元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两次全国遥感监测成果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水土流失10年来的发展变化趋势是:部分地区还在恶化,风力侵蚀面积呈增长趋势,侵蚀强度在加重。这说明风蚀面积在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沙漠化在扩展,程度在加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势十分严峻,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治理进度慢。点上治理,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都很成功,但面上治理进度缓慢。按目前的防治速度,我国水土流失初步治理一遍的时间是:东部地区需要30多年,中部地区需要50来年,而西部地区则是无穷尽的。这种状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极不相称,必须调整思路,采取新的防治对策。

4 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水土保持工作如何开展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水利部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要求,根据七大流域规划,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注意5个问题:加强监督执法,强化保护;加快综合治理,改善自然生态;发挥生态修复作用,恢复地表植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推广典型经验

现代水利周刊:您认为,在当前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李敏:在2013年水土保持工作视频会议上,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指出,要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树立水土保持生态文明自觉观念,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提高水土保持社会化管理水平。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水利部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要求,根据七大流域规划,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注意以下5个问题:

一要加强监督执法,强化保护。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一是自然因素,另一个是人为因素。在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坚持保护为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应以此为契机,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开发中确保生态安全,实现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

二要加快综合治理,改善自然生态。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以建立高效水保生态农业为重点,工程、生物、耕作三大措施并举;进行山顶、坡面、沟道立体开发,拦、蓄、排、灌、节合理配套,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强化防治面源污染,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集中连片,注重规模,狠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防治面源污染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三要发挥生态修复作用,恢复地表植被。我国水土流失区最大的生态问题是植被缺乏。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建设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尊重自然,把握规律,注重保护原生态、原地貌植被,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从源头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因此,遵循自然规律,针对不同植被类型区的气候特点,按照不同区域、不同部位的水资源状况,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前提条件,量水而行地发展植被。注重和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促进植被大面积恢复,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途径。

四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落实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突破,可拓宽水土流失预防和建设资金渠道,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增强全社会特别是生产单位的水土保持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推广陕西经验,扩大范围,突出重点,提高标准,改进办法,从修改原有法律和法规入手,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科学测算收费标准,因地制宜,建立多形式的补偿机制。

五要加强科技支撑,推广典型经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和推广工作,推进实用技术、高新技术应用。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是体现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要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生产实际,充分发挥科研成果的支撑作用。此外,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建设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体系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快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科研、教学、示范、宣传等方面的作用。

5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要加强对公众的水情教育

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水土保持需要加强公众的水情教育,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培养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水道德观念,最终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水土保持的良好局面

现代水利周刊: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对此您怎么看?

李敏: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应该让公众积极参与。可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创新公众参与的形式,发挥公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作用,如为公众参与水土保持设置更加顺畅的渠道、形式和机制等。二是及时公布相关水土流失信息和水土保持工作成果,因为只有公众才能更真实地检验每一个管理决策对他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三是明确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和各自的工作界限,各方既不越位,又不缺位,让公众既能热情又能理性地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现代水利周刊: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公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李敏:引导公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水情教育,让公众明晓我国水土保持现状,以及近年来在水土保持领域取得的成就。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领导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及措施,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水道德观念,凝聚公众爱水、惜水、亲水、护水的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水利、重视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的良好氛围。

其次,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形成人人参与水土保持的良好局面。例如,上海世博会期间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就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一是坚持把弘扬志愿精神放在首位;二是坚持广泛的社会动员;三是科学设置服务岗位,合理调配志愿者力量;四是坚持统筹,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标志,凸现同城效应。这些经验表明,只要相关政策和措施及制度和机制完善,人人参与水土保持的目标就可以做到。

最后,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创新水土保持的社会管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案.(优选)

二、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方案 随着物流园区建设的扩展和深入,其受人为干扰的程度也将日益剧烈,物流园区的自然组分对于干扰的抵抗能力及受干扰后的自然调节能力也将减弱,会形成较大范围的生态不稳定带。因此,有必要根据物流园区以及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考虑人口的发展与结构、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的发展和污染物防治措施变化等问题,按照区域制定的环境保护协调原则,进行综合环境规划。 1、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1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供给氧气、削减噪声、滞尘灭菌、吸滤有毒有害气体等净化环境的功能,而且有利于调节气候、防御风沙、保持水土。同时还起到美化、香化环境,监测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绿地系统规划是物流园区环境保护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⑴绿地规划构思 物流园区绿地规划主导思想为:根据物流园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物流园区污染物的特性、扩散特征与物流园区主导风向,结合景观美学,遵循生态原则,科学地规划林木、绿篱、草坪等绿地在物流园区内的时空分布格局,建立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相协调的有机整体,并且在时间上保持绿化的延续性。 ⑵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规划区拟初步建立集宁现代物流园区“点——线——面”的绿地系统框架,结合现状生态环境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增加公共绿地和生态防护绿地,严格控制不同地块间防护绿地;考虑满足游憩、休闲、生态、不同人群的需要、动物和植物

的需要等多样化的功能,重点建设城市公园,完成重要景观中心、重要景观带、景观节点及主干道两侧的绿地建设,提升公共绿地人均占有量。继续完善对自然地形的绿地景观建设,营造沿园区铁路、交通干道的防护绿带。增强物流园区的生态、景观功能,在规划期内形成生态良好、协调发展、功能完善的绿化系统。并通过对整个评价区的科学、合理绿化减轻物流园区污染物主要是大气污染物对物流园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的影响。 ⑶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①公园绿地 物流园区绿化应根据物流园区的规划结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方式,从大环境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地结合现有条件布置公共绿地。规划在园区布置十个公园。见图

中国水利年鉴2017_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南水北调办公室完成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并报送国务院,为“十三五”期间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重要的规划依据。(李柏) 【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对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 生产生活条件、保障淤地坝工程安全和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有5000多座淤地坝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十分必要和紧迫。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2016年,水利部商财政部编制并印发了《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方案》,为开展除险加固工作提供了规划依据;印发了《关于开展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实施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2016年安排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除险加固病险骨干坝221座。截至2016年12月底,7省(自治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达到80%以上,青海省达到90%以上,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同时,水利部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1562座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病险情况核实工作;开展了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专项督查,并向各省印发了督查整改意见;开展了《淤地坝技术规范》修订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相关前期工作。(惠波) 【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2016年,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活动, 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水利部组织评估、公示后,公布了29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名单。包括8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15个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6条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89个工程被评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其中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43个,主要分布于北京、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云南、宁夏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34个,主要涉及水利水电、铁路、公路、输变电、输油气、煤炭、风电、冶炼、机场等工程;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12条,主要分布于江苏、河南、四川、安徽、江西、贵州6个省。(蔡道明)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6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后,各地加强组织实施,积极开展省级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报批工作。截至2016年12月底,各地省级水土保持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其中浙江、江苏、福建、黑龙江、宁夏、青海、河南、甘肃、山东、陕西、辽宁、江西、四川和安徽等14个省(自治区)的规划已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复,明确了本省(自治区)水土保持目标任务、重点防治区域和工作安排。同时,宁波、厦门、深圳3个计划单列市的规划也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复。2016年,水利部编制完成《全国水土保持发展“十三五”规划》《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规划》《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建设方案》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开展《黄土高原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的编制,逐步完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孔祥兵)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2016年,持续实施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组织编制《国家水土保持 监控能力建设规划》,进一步开展重要监测点升级改造。 1.完成《中国水土保持公报》改版与2015年公报编印完成《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编制大纲修订,组织开展省级基础资料收集审核,编制印发《2015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为社会提供了全国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等信息。 2.编制《国家水土保持监控能力建设规划》为提高中央级水土保持监管工作能力与水平,组织编制《国家水土保持监控能力建设规划(2017—2020年)》,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等。 3.实施“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编制形成2018—2022年项目规划(初稿),为三年滚动项目储备打好基础;组织完成2015年监测数据汇编,形成7卷13册汇编成果;完成了国家级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152个县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展了69条小流域和92个监测点的水土流失定位观测。中央级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的开展,带动和促进了地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了动态监测工作。 4.组织国家重要监测点升级改造提出《水土保持重要监测点建设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目标与内容、监测指标与设备、监测用房及综合管理等。完成2个典型小流域综合观测场的设备采购、安装与使用培训。到2016年年底,已开展了4个重要监测点升级改造,促进了监测指标规范化、采集方法标准化、数据处理系统化及信息传输自动化。 181 水土保持

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0.doc

浙江省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道路勘测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24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评价汽车动力性能好坏的指标有( ) A.汽车的最高速度和最小稳定速度 B.汽车的行驶状态和行驶速度 C.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和横向稳定性 D.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制动性能 2.在题图汽车一个排档的动力特性图中,下列哪个速度是汽车稳定运动的临界速度?( ) A.V1 B.V K C.V2 D.V max 3.下列哪个指标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 A.基本通行能力 B.可能通行能力 C.设计通行能力 D.服务交通量 4.某微丘区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V=100km/h,μ=0.04,i=2%,则计算得到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 ) A.3937m B.1312m C.2564m D.4529m 5.两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宜为大于或等于_______的计算行车速度值。( )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6.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时,竖曲线最小长度为_______m。( )

A.40 B.50 C.60 D.70 7.在计算行车速度较大的高等级公路上,因车速较快,_______的行程已能满足行车操作需要及最小坡长的设置要求。( ) A.3s B.6s C.9s D.15s 8.为了行车的安全和舒适,一般应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的_______倍数值作为条文中规定的一般最小半径值。( ) A.4~5 B.3~4 C.2~3 D.1.50~2.0 9.公路路基宽度一般为_______与_______之和。( ) A.行车宽度、路面宽度 B.行车宽度、中间带宽度 C.路面宽度、中间带宽度 D.行车宽度、路肩宽度 10.下列不属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指标的是( ) A.最大最小纵坡 B.平均纵坡 C.最大最短坡长 D.坡度角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横向力系数μ值的选用需考虑到以下哪两个因素?( ) A.汽车的行驶速度 B.汽车的制动距离 C.汽车燃料与轮胎的消耗 D.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12.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容易出现的两种不稳定的危险是( ) A.向外滑移 B.向外倾覆 C.纵向倾覆 D.纵向倒溜 13.超高坡度的设置与什么因素有关?( ) A.计算行车速度和圆曲线半径 B.计算行车速度与竖曲线半径 C.路面最大横坡与圆曲线半径 D.路面类型与自然条件 E.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 14.对于线形组合形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A.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也是直线,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行车条件较好 B.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凹形竖曲线,可能会出现“暗凹”等不良视觉现象 C.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直线,设计时需要检查合成坡度是否超限 D.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凹形竖曲线,线形效果视平纵面线形几何要素设计而定 E.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凸形竖曲线,视觉舒顺、视线诱引良好 15.路线纵断面计算机辅助设计有以下哪两种方法?( ) A.传统方法 B.人工定坡法 C.交互式设计方法 D.数字模拟法

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发表时间:2019-12-31T12:19:32.4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7期作者:李秀娟 [导读] 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甘肃省华亭市水土保持局甘肃省平凉市 744100 摘要:生态修复建设是当今社会的产物,因为人类社会无节制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引言: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质量,有利于小环境的优化,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物与植物的多样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1.1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指的是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学、工程学方法,通过改进或隔离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并为其优化内部及其与外界之间的交流过程,来实现生态上的尽快恢复或是发展到更高级的水平。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修复仍然是自我修复的过程,在某些方面,尽可能减轻人为因素的干扰,令其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实现生态功能上的修复。 1.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在发生了水土流失的地区通过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大自然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恢复功能,从而实现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模式下,能最大可能的激发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不要对自然系统施加压力,应更多的通过自然界的自愈功能来完成整个系统的修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理念,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 2.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更加自觉的参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生态环境的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关部门也随之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使得大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的实施,能够较好的优化生态环境,相关人员也在不断提出新的、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生态修复工作的效果越来越突出,这也从根本上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现。生态修复,可起到绿化周边环境的效果,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宣讲教育,使得很多人都能自觉、自愿的参与到生态修复中来,也进一步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效果。另外,提升当地绿化效果,美化周边环境。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可有效提升当地的绿化效果,美化周边环境。数据表明,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当地的绿化率不断提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水土保持中,能够降低洪水灾害的影响,优化农业生态条件,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能减轻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提升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 3.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宣传,提升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但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教育,使得广大群众能够真心接受生态修复的理念,意识到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不断提高人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3.2因地制宜,同时制定人工辅助措施 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修复更多的是通过大自然的自身作用来实现的。其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够完全适用的,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植被覆盖状况也不同,因此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当然,仅仅依靠自然的自身修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提供各项辅助措施,以提升生态保护效果。也就是说,除了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手段,还要适当进行人工干预,并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3.3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的有效结合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要与产业开发有效结合,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发展具有高效益的产业。在农业生态开发中,要做到短期、长期效益的有效结合,治理与开发工作的有序推进,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热情。 3.4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修复的主体是自然,所以我们在修复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时,一定要牢记自然的主体地位,树立以自然修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方针来实施生态修复。根据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态修复的实际开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推进我国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例如甘肃地区雨水充足,苗木生长速度快,自然的修复能力强,而其他地区雨水少、风沙大,所以苗木的生存环境恶劣,这就大大制约了苗木的生长,需要通过人工和灌溉来确保其成活率。 3.5调动更多主体参与 ①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建设。②调动更多主体参与其中,争取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建设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充分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增加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资源投入。③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积极引入相关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到“四荒”的开发治理工作中,并在政策、资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以此推动“四荒”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1]。同时,加强监督管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监督管护,对相关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可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构建层级分明、责任清晰的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损坏水土保持工作的人员、单位,要给予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水保持方案的实施做到依法监督,依法管理,督促项目管理人员及时按规定上报工程方案。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和城市正在兴起一场生态变革。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生态理念,在城市发展中重塑城市生态文明,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是: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要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的,使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土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避免因认识错位导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入误区。 一、城市农村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往往更多注重城市区域,轻视农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市,社会保障面覆盖城市。而在城市的农村区域,道路基本还没有实现硬化,环卫、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给水排水、消防等设施缺乏,相当一部分农村和农民,长期未享受公共财政的投入,农村社会保障还仅限于试点或起步阶段。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一些城市也大多倾向于将城区部分污染的企业迁到农村区域。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在 眼下,在我们的城市中,还时常听到满口流言和看到乱倒垃圾、乱泼脏水、随地吐痰等行为。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此,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简称“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规范监理行为,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规章,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水利部主管全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水土保持司的指导下承担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条 水土保持工程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实行项目法人任责制或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在项目批准立项时予以明确。 第四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必须由水利部批准的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五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合同,对工程施工实行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在确定承建单位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有关规定择优选定监理单位。 第七条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与监理单位签订书面监理合同,合同中应包括监理单位对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投资、进度进行全面控制的条款。监理单位应依据合同,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维护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和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 第九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取费标准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监理单位不得采取压低监理费用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监理业务。 第十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除应符合本办法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项目监理机构及设施 第十一条 监理单位须向工程现场派驻项目监理机构,具体负责监理合同的实施。项目监理机构的设置、组织形式和人员组成,应根据监理工作的内容、服务期限及工程类别、规模、技术复杂程度、工程环境等因素确定。监理人员组成应满足水土保持工程各专业工作的需要。 第十二条 监理单位应于监理合同签订后十天内,将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及任命的总监理工程师,书面通知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 第十三条 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监理合同约定,提供满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全域打造成为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城市。以下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桂东的决定》(桂发〔xx〕1号)(以下简称《决定》),完成《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落实到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方面,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尽快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经费,完善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三、明确职责分工 为确保《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全面实现,我县按照国家试点文件和全省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设置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

标体系(见附件1),将生态文明建设5大类2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细化分解成了108项重点工作,明确了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实施时间(见附件2)。其中县林业局和县环保局等部门还要负责牵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等五大体系的具体构建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四、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和方案 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决定》的精神,聘请有关专业机构抓紧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论证工作,并尽快组织实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任务分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每一项工作任务的详细实施方案,明确具体项目、采取有效措施,按步骤分年度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五、强化督查考核 各乡镇、各牵头部门要对照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于每年1月底前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出该年度的工作目标和需实施的具体项目。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综合汇总情况研究制定全县年度实施方案,经县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标任务纳入全县年度绩效考评体系。要建立联合督查机制,组织对各乡镇、各部门工作进展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和通报情况,并将督查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 六、深化工作效果

试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试述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发表时间:2020-03-03T15:55:49.1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作者:高辉 [导读]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 武汉瑞景环境修复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分析水土保持工作,合理地应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了解生态建设的良性发展需求,根据实际状况落实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有利于提升生态环境的恢复效果。在实践中要根据实际状况研究出合理的技术,分析区域的不同变化,充分地显示生态修复的价值与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要点 引言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的建设工作不光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也应当由每个中国国民来承担起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与职责,生态环境与国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恶劣的生态环境不光能导致人们生活环境变差,更能够给国民的生命带来威胁,因此应当高度重视起来,通过国家制定的政策与宣传手段调动起国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让国民可以自主积极地参加到水土保持工作之中,国家政府也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对于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建立相关的法律措施并且进行严格监督,督促生态建设能够正常落实到实际中,为国内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1水土保持对生态修复建设的主要作用 1.1优化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水土保持在生态修复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帮助某一区域建立生态微地形,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对地表径流的运动产生影响,可以改变这一区域土壤中水分的渗透率,最终达到调节地表径流、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目的和效果。不仅如此,良好的水土保持工程既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汛期时对洪峰进行调节,提高河流应对较大洪流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蓄水能力,在枯水期为地表径流补充水源。 1.2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 水土保持工程可以通过广植林草的形式,对区域内的地下水以及地表水进行拦截,减少水土流失,不仅可以改善山区、丘陵以及风沙地带的水土流失状况,保持水土,也可以减少进入河流中的泥沙量。 1.3保护河道,延长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良好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可以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率,利用植被加强对水土的保持力度,减少地表径流运动造成的泥沙流失,从而使水库、河道等水利设施中的泥沙含量大大降低,因泥沙而节省的库容量可以提高这些设施应对洪灾的能力,减少对于设施本身的冲击,保证设施的安全,延长其使用寿命。 2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缺少完善的制度政策 因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特别是水土流失的问题更为严重。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经济建设与国内社会的发展进度,给国民的生活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基于此国内相关部门虽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规章制度来帮助生态修复工作有效落实,但因国内水土流失状况过于严重,生态修复措施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国内虽然对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有规章制度与政策扶持,但这些政策并不完善,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导致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工作一直都很难取得应有的良好效果。 2.2生态意识的宣传力度过低 现今社会,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但对生态意识的宣传力度却过低,宣传手段贫乏,宣传渠道单一。导致目前国内仍有一部分地区不具备相应的生态意识,部分国民虽然采用了国内部门颁发的生态修复手段展开生态修复活动,但其却缺乏生态意识,在日常生活难以保持对环境的照顾与整理,使得该地区的生态修复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大部分生态修复的实施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产生错误认知,其认为水土保持就是环境护理工作,导致没有对环境整体进行修复,最终的生态修复效果低于理想标准。 2.3缺少生态修复技术 因我国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土壤的质地也不同,而国内如今的生态修复技术并未完善,甚至水平太低,无法对特殊地形的水土进行生态修复,这就导致国内部分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进展效率不高,这种生态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影响国内生态修复工作的进行。如果使用的生态修复技术无法具备有效的作用,就会造成水土的二次流失,对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甚至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要点 3.1生态修复流程 对水利工程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恢复时,首先要对其进行考察、诊断,了解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人文环境、地理地形和自然环境,对水利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分析,根据水利工程修复的目标确定修复方案。其次,就是要确定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各功能模块中的退化因子,根据制定好的修复方案进行综合系统性的修复。最后通过反馈的修复工程的优劣,既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工程不当之处进行弥补,也可为其他水利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经验指导。 3.2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化学手段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例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加入石灰,利用硝化与反硝化作用脱氮降低营养盐浓度;或者利用金属盐类聚集沉淀水体中的磷,减轻水体营养程度;另一方面是使用化学药剂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化学修复效果最为显著,但作用时间有限,由于化学药品本身的特性在治理过程中极易形成二次污染,修复成本比较高,易爆发水华,可以为辅助技术或应急控制技术,同样难以根治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3.3植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 (1)水生高等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已经得到验证并且被逐渐应用于生态修复工程中。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主要有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过量的氮磷元素以及一些重金属元素;水生植物能大大加速截流在根系周围的有机胶体或悬浮物的分解矿化;浮水植物发达的根系与水体形成一道致密的过滤层,水流中的不溶性物质和有机碎屑会被根系吸附而沉降下来;个别水生植物对藻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的通知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 工作的通知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近年来,各地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活动的通知》 (水保 [2011]504号)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相继有一批水土保持工程被评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通知如下: 一、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重要意义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物质基础。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力支撑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对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仍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集中地体现在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现状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仍亟待加强,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资源破坏现象仍然存在,水土保持体制机制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有较大差距等。为此,迫切需要各级水利部门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抓好和树立起一批新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样板,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国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建设工作。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工作,就是进一步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更为有效的防治模式,营造良好的水土保持工作氛围,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二、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类型和评定标准 为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中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统一调整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同时新增“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类别,“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改称“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以县(市)域为单元进行考核评估,“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以小流域(或流域片)为单元进行考核评估,“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以项目为单元进行考核评估。各类生态文明工程的评定标准见附件1~3。 三、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申报,评估与管理 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创建工作实行建设单位自主创建、自愿申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评、推荐,水利部专家评估、认定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一)申报条件。凡满足下述申报条件并达到相应评定标准的工程,均可向所在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生产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直接向水利部申报。申报材料包括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申报文件、生态文明工程创建规划或实施方案、工程建设总结报告及其他材料。创建单位的申报条件主要包括:1.申报单位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水土保持工作体系健全,防治目标明确,防治责任落实; 2.申报单位有相关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规划或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了实施; 3.申报单位能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进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布局合理,措施配置科学,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示范作用显著;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七月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胡锦涛

前言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循环经济和生态服务为标志,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城市是以更新人的观念、调节人际关系、诱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为抓手,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带动城市品质的升华和文化的彰显,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经济的高效运行、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的持续共生的可持续城市。 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2009年环境保护部将杭州市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动员大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好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推动杭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建设“富足、秀美、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优美的生态环境一向都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近年来,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中华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桂冠,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不协调、环境状况与群众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杭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应有之义,是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杭州城市新跨越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杭州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有效指导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杭州市人民政府组织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杭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究和编制了《杭州市

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探索

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探索 摘要: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展二十年来,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为加快毕节地区人口、粮食、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开拓出了一条生态建设的创新路子。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 毕节地区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贵州母亲河乌江的发源地,也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地,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环境退化问题最为突出。 一、试验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成效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 面对生态恶化、经济落后的区情,地区几大班子领导认识到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对毕节地区乃至整个岩溶山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把这项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从地区到乡(镇、办事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它列入工作的重要日程。 (二)大规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为目标,小

流域为单元,水土保持径流调控理论为基础,基本农田建设为突破口,发展林果药桑茶为重点,拦、引、排、集、蓄、灌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相配套,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实行山、水、林、田、土、路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体系,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创建精品样板,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横贯毕节地区西南出海重要辅助通道贵阳至毕节高等级公路沿线,充分利用已建和在建的水土保持工程点,建成融环境优美、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重点监督、生态自然修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效益监测、基本农田及综合配套工程、石漠化治理、优质林果药规模开发、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优质苗圃、退耕还林(草)、地埂经济植物、水土保持高效农业、生态景点及观光、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科学研究等15种各具鲜明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样板工程点22处。 (四)狠抓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为了用好管好水土保持工程资金,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重点在技术、投资、施工、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 在技术管理上,每年均根据年度下达的治理任务,由规划实施工程的乡(镇)政府向县(市)水土保持委员会提出立项申请,经水保委同意并下达计划任务后,由水保办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群众代

生态文明下的城市规划

生态文明下的城市规划 我国生态城市鸟瞰图 生态城市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也成了世界上建设生态城市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但不同于西方在完成工业化后提出的生态文明,我国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提出的,因此鉴于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要尤其关注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的协调,关注生态产业的结构、组织和运营。 实践证明,生态系统如果不能持续提供充足的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洁净的水,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如果贫富两极分化太大,社会缺少公平,人类文明同样会崩溃。为此,我们不得不调整发展模式,调整生活方式,调整社会关系,而最为重要的是要调整思维方式。生态文明,正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环境与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人类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新型世界观和全域伦理观。 不仅仅要改进资源能源的利用技术,制定严苛的环境和生态保护规则,修复重建生态系统,还应基于社会关系调整,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形成集约、节约、公平、和谐的社会系统,调整生活方式,倡导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这一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探索出一个经济有效,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的新型未来社会。

城市规划 中国已经进入保持高速发展的艰难岁月。新型城镇化,正是在这一形势下推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主导模式,是中国未来20年综合发展结构中顶层设计的核心主题与整合构架之一。生态文明与城镇化的结合,必将形成生态城市建设的高潮。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探索城市规划的道路,将会出现一大批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生态新城、绿色新城、生态文明小城镇、低碳城市、国际慢城、零碳城市等。 虽然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但是中国对生态城市的有关概念、内涵和规划技术手段等尚未达成共识,还未形成统一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示范指引。 生态城市至今还没有公认的明确定义,国内不同学科都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生态新城、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目标和理念,但各级政府在规划时都将其概念化,路径单一且理想化,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项目很难落地实施,很多生态城市项目最终成为各级政府的政绩工程。 国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2000年后相继提出了各种版本的生态城市发展指标。除了国家层面提出生态城市标准外,近年来天津、上海、深圳、贵阳、扬州、合肥、厦门等城市也纷纷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进行了各自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其中贵阳从宜居城乡、生态经济、友好自然、和谐社会、生态文化、文明制度六方面入手,提出贵阳市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45项指标和检测方法。 如何提出一套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完整性、权威性的生态新城指标体系来指导中国生态新城建设是中国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

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

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 摘要:水土保持是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同时,水土保持还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要求。本文重点介绍和探讨了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治理对象,并且着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开发了多重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在众多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工作则是重点,它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1、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且由于跨纬度范围大,导致气候多变。而水土流失情况不仅是由于人为因素,地形以及气候也是造成该情况的重要客观因素。具体来说,我国的地形主要以山川、丘陵为主,境内高差悬殊,生态环境多样,其中高山丘陵的面积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 /3,森林覆盖率极低,且分布不均。总之,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分布不均的森林覆盖以及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为我国的水土流失埋下客观风险。因此,水土流失成为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情况,就必须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它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 土地与水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这两者。例如,土地能够为人类以及各类动物提供居住地,为植物提供营养,为发展农业提供土壤。而水源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河流水源等地,它是构成人类生命的重要元素。因此,只有有了水源以及土壤,人们才得以生存与繁衍,此外,陆地上的一切可更新资源也离不开水源与土地。由水源土地形成的地貌、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构成了一个高度综合的生态系统。只有各要素之间各自完整且完美配合,才能够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可见,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而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够协调好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建设好生态环境。 3、相同的对象、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二-征求意见稿)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初稿)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生态文明是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强省作为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池州发展的重大决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 第一节优势条件 多年来,我县一直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安徽省科学发展县”、“全国绿化先进县”等称号,为加快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4.6:45.2:30.2。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工业强县步伐加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7 亿元。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972元和6947元。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3.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安庆长江大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济广高速建成通车,望东大桥开工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东至已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的节点区域,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 4.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东至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8.7%。境内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风景胜地历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文化古镇东流镇、皖南山区最大的东坞山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4个,建成国家绿色食品(稻谷)标准化原料基地、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农产品获“三品”认证。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香隅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场投入使用。农村建成“三池一改”沼气池 1.45万口,沼气服务网点11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实施节能降耗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