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患者的护理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高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05
食欲不振:食 欲减退,消化 不良
04
肌肉酸痛:全 身肌肉酸痛, 乏力
发热原因
01
感染:细菌、病 毒、真菌等感染
02
炎症:身体组织 炎症反应
03
04
肿瘤:恶性肿瘤 引起的发热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系统异
常导致的发热
诊断方法
体温测量:测量 体温,判断是否
高热 1
影像学检查:进 4
行X光、CT等影 像学检查,判断
观察病情
01
监测体温:定时测量
体温,观察体温变化
趋势
02
观察呼吸:观察呼吸
频率、深度和节律,
判断呼吸困难程度
03
观察皮肤:观察皮肤
颜色、湿度和弹性,
判断脱水程度
04
观察意识:观察意识
状态,判断有无昏迷、
谵妄等意识障碍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 态,避免焦虑
和紧张
鼓励病人积极 面对疾病,增
强信心
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病人缓解
定期检查
定期测量 体温,观 察病情变

定期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等
指标
定期进行 心电图、 胸片等检

定期进行 康复训练, 促进身体
恢复
THANK YOU
汇报人
压力
关注病人的情 绪变化,及时 进行心理疏导
高热病人的饮食护理
饮食原则
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 刺激性食物
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维生 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
多喝水:补充水分,促进新陈 代谢
适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以 免加重胃肠负担
营养补充
01
高热病人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身体正常代谢。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检查体征
检查发热病人的体征,如体温、 脉搏、呼吸等,进一步确定发热 原因。
辅助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辅助 检查,明确发热的具体原因,为 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判断病情严 重程度
01
观察症状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 搏、呼吸、血压等指标, 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严重 程度。
02
检查体征
通过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 皮肤颜色、尿量等体征, 可以进一步评估病情的严 重程度。
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体温变化
定时测量并记录病人的体温, 了解体温波动情况,为诊断提
供依据。
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病人有无其他伴随症状, 如咳嗽、咳痰、皮疹等,以及
病情变化趋势。
观察治疗效果
观察病人对治疗的反应,如体 温下降、症状缓解等,以评估
治疗效果。
评估发热原因
观察症状
观察发热病人的症状,如头痛、 咳嗽、乏力等,以初步判断发热 原因。
03
询问病史
询问患者病史,了解发热 的原因和持续时间,有助 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03
发热病人的护理 要点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调整室温
保持病房温度在22~24℃,湿度在50%~ 60%。
增减衣被
根据病人情况增减衣被,出汗多时及时更换 内衣和床单。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
将冰袋置于病人的额头、 颈部或腋窝处,帮助降 低体温。
酒精擦浴
用酒精稀释液擦拭病人 的身体,通过蒸发散热 来降低体温。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 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室温 影响病人的散热。 体温过高时,可采用物 理降温法。
保持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01 补充水分
发热病人易出汗,应鼓励其多喝水,保持足够的水分摄 入。

小儿高热护理ppt课件

小儿高热护理ppt课件
破伤风等反应。
5
发热的分类
• 感染性发热: 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 的感染所致。
•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癌症病人的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如过敏反应中的发热。
3、内分泌障碍如甲亢、重度脱水
4、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及慢性
心衰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
6
14
健康指导
• 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 多饮水。
•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 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 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15
16
13
小儿高热的护理措施
• 9、做好口腔护理: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 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容易发酵,有利于细菌繁 殖,可能引起舌炎、牙龈炎等,要及时清洁口腔,最好 每次进食后用盐水漱口。
• 10、皮肤护理: 高热退热过程中会大量出汗,要做 好皮肤护理,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衣被不可太 厚,可用温毛巾擦试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
发热分度
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 36~37℃衡量。若腋温超过37.4℃,且一 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
发热分度(腋温):
体温 36.2~ 37.5~ 38.1~ 39.1~ 大于或等 37.4 38 ℃ 39 ℃ 40 ℃ 于41 ℃ ℃
状态 正常 低热 中等 高热 超高热 热
• 2、高热需加速散热,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 度,心搏加快约15次/分,故心脏负担加大。

高热的护理 ppt课件

高热的护理  ppt课件

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病因的一种全身 反应。高热在临床上属于危重范畴,可使脑血流量、脑组 织氧代谢增加、造成颅内高压,加重脑细胞损害,使机体 代谢增加,加速器官衰竭,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消化道出 血等一系列并发症,所以对于高热患者要及时降温。
研究表明人体最高耐受温度40.6-41.4℃,直肠温度持续 超过41 ℃,可引起永久性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 ℃以上
ppt课件
13
护盐水灌肠
物理降温
酒精擦浴
冷敷
ppt课件
14
物理降温
1.温水擦浴:一般水温为32-34℃,通过温水擦浴,使皮 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达到传导散热的目的。
ppt课件
15
物理降温
2.酒精擦浴:用纱布沾取30℃25-35%的酒精, 反复擦洗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等体表大血 管分布较密集的区域,通过蒸发降温,同时酒精 还可以扩张血管,加强散热效果。由于酒精的温 度与患者皮肤的温度接近,擦浴时不会因刺激引 起不适。
ppt课件
25
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
有出血倾向(如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损害、白血 病等)。患者禁用酒精及温水擦浴。
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测量体温,密切观察病情。
冰块降温时要检查更换部位,防止冻伤。
ppt课件
26
降温时的护理
心理
观察
休息
安全
降温护理
营养
皮肤
口腔
水分
ppt课件
27
降温时的护理
4.水分的补充:高热会导致水份大量丧失,血液浓缩, 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不少于3000ml
ppt课件
28
降温时的护理
以促使毒素排泄,带走体内热量,必要时按医嘱静 脉补充液体。

《小儿高热的护理》课件

《小儿高热的护理》课件
《小儿高热的护理》ppt课件
目录
• 什么是小儿高热? • 小儿高热的症状与表现 • 小儿高热的治疗与护理 • 如何预防小儿高热? • 小儿高热常见误区与解答
01
什么是小儿高热?
高热的定义与标准
01
02
定义
标准
小儿高热是指孩子的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以腋下温度超过37.5℃ 为标准。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正常体温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新生儿正常体 温范围为36.5℃-37.5℃,婴儿为36.2℃-37.3℃,幼儿和儿童为 36℃-37℃。
THANKS
高热是否需要捂汗?
总结词
不需要,过度捂汗可能导致脱水和其他并发症。
详细描述
一些家长认为通过捂汗可以帮助孩子降温,但这是不正确的做法。过度捂汗可能导致孩子脱水、呼吸 困难等严重并发症。正确的做法是适当减少衣物、保持室内通风、使用温水擦浴等措施来帮助孩子降 温。同时,鼓励孩子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当患儿出现高热惊厥、呼吸困难、严重脱水等症状时, 应立即就医。
当患儿伴随其他疾病,如肺炎、心脏疾病等,出现高热 时,也应尽快就医。
04
如何预防小儿高热?
提高免疫力
01
02
03
接种疫苗
根据国家规定,为孩子接 种各类疫苗,预防传染病 的发生。
均衡营养
保证孩子饮食均衡,摄入 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 矿物质,增强免疫力。
适度运动
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 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质量差的地方。
注意保暖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孩子感冒。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发热的原因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 引起的发热,如感冒、肺炎、
尿路感染等。
非感染性发热
由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 风湿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甲 亢等。
中枢性发热
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发 热,如脑炎、脑外伤等。
变态反应性发热
由过敏原引起的发热,如过敏 性鼻炎、荨麻疹等。
02
发热病人的护理原则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全面评估病情:了解 病人的病史、家族史、 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 ,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
2. 寻找发热原因:根据 评估结果,确定发热的 原因,如感染、自身免 疫性疾病、肿瘤等。
3.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 划:根据发热原因,制 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 疗、免疫调节治疗等。 同时注意心理护理和支 持,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 件
汇报人: 2023-12-02
目录 CONTENT
• 发热概述 • 发热病人的护理原则 • 不同发热症状的护理方法 • 发热病人的预防保健 • 发热病人的护理案例分享
01
发热概述
发热的定义
发热
是指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 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 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总结词:低热病人需要找出病因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和护理,同 时注意增强免疫力。
1. 找出病因:观察病人的临床表 现和病史,确定发热的原因。
3. 注意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等,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长期发热病人的成功护理案例
01
02
总结词:长期发热病人 需要全面评估病情,寻 找发热原因,制定个性 化的护理计划。

高热患者的护理ppt课件精选全文

高热患者的护理ppt课件精选全文

高热常见并发症
脑损伤 高体温下,脑耗氧加剧,供氧不足,导致部分脑细胞缺氧凋亡,引起大脑部分功能障碍 循环衰竭 由于缺氧、脱水、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后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
高热常见并发症
酸中毒 高热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加上换气不足可能呼吸性酸中毒。抽搐、寒战、肌肉强烈收缩,禁食后体内脂肪不完全分解,是酸性代谢产物增多,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热型
消耗热 高热,每日体温波动很大,达3~5℃,并反复发生寒战。见于严重肺结核、败血症、脓毒症等 双峰热 24小时体温出现两个高峰。见于败血症
急性发热的护理措施
首选物理降温 需要退热时,首选物理降温。降温效果显著的乙醇、温水擦浴最为常见。也可冰袋或冰水袋置于前额、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降温。必要时可考虑采用冰盐水灌肠、冰毯、冰帽。
分类
低热:37.4~38℃ 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分类
急性发热:发热在2~3周内 慢性发热:一般指发热4周以上者
热型
稽留热 体温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等 弛张热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渗出性化脓性炎症等
急性发热的护理措施
慎用解热药 心脏病患者、妊娠期妇女、婴幼儿高热等必须采取紧急降温措施,而物理降温效果不好时,可以考虑药物退热。常用的有水杨酸盐类和非甾体抗炎药,但应警惕患者因大汗而虚脱
急性发热的护理措施
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 应尽量选用针对所怀疑的致病菌的特效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药物热、二重感染等干扰原发病的正确诊断和处理
急性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发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 方向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发热病人的基本护理措施
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适的室温、穿着 透气宽松衣物、补充足够的水分等。
降温方法
物理降温如冰敷、温水擦浴等;药物降温如 使用退热药等。
体温监测与记录
定时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及时记录并 报告医生。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警惕高热惊厥、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 采取措施预防和处理。
有效沟通技巧运用
倾听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其需求和困扰。
安慰与鼓励
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表达关心和支持,增强患者 信心。
解释与指导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和注 意事项。
家属参与支持模式构建
家属探视制度
合理安排家属探视时间,提供 情感支持。
家属培训
向家属传授基本的护理知识和 技能,共同参与患者照护。
新型降温技术介绍
1 2 3
血管内热交换降温技术
通过血管内导管将冷盐水直接注入到血液内,利 用血液循环将冷量带到全身各处,达到迅速降温 的效果。
体外循环降温技术
利用体外循环机将病人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特 殊的降温装置降低血液温度后再回输到病人体内 ,达到控制体温的目的。
新型药物降温技术
研发新型退热药,提高降温效果,减少副作用。
发热定义
发热分类
根据发热程度不同,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度(38.1-39℃)、高热(39.1-41℃)和超 高热(41℃以上)。
发热原因及机制
感染性发热
01
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

非感染性发热
02
包括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变态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神

发热的护理ppt课件

发热的护理ppt课件

非感染性发热
由于组织损伤、炎症、过 敏、血液疾病等原因引起 的发热。
中枢性发热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 乱引起的发热,通常表现 为高热。
02 发热对人体的影响
CHAPTER
短期影响
头痛
发热时,脑部血管扩张 ,颅内压升高,导致头
痛。
肌肉酸痛
体温升高会导致肌肉代 谢增加,产生乳酸堆积
,引起肌肉酸痛。
食欲不振
误区二:发热必须用抗生素
总结词
抗生素不是治疗发热的万能药
详细描述
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对于由病毒引起的发热,抗生素并没有效果 。不适当的抗生素使用还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误区三:发热时应该捂汗
总结词
捂汗并不是有效的退热方法
详细描述
捂汗可能会使体温暂时升高,而不是真正降低体温。此外,过度捂汗还可能导致脱水和其他健康问题。正确的做 法是保持室内通风,穿着适当,并鼓励多喝水。
02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当 身体受到感染或损伤时,体温升 高有助于激活免疫系统,抵抗感 染和促进身体康复。
发热的分类
01
低热:37.5℃-38℃
02
中热:38.1℃-39℃
03
高热:39.1℃-41℃
04
超高热:>41℃
发热的原因
01
02
03
感染性发热
由于细菌、病毒、支原体 等感染引起的发热,是最 常见的发热原因。
注意观察接种后的身 体反应,如有异常及 时就医。
按照疫苗接种规定的 时间和程序进行接种 ,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
05 发热的误区与澄清
CHAPTER
误区一:发热会烧坏脑子
总结词

高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高热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15
伴随症状
✓ 寒战 ✓ 淋巴结肿大 ✓ 出血现象 ✓ 肝脾肿大 ✓ 结膜充血 ✓ 单纯疱疹 ✓ 关节肿痛和意识障碍
16
辅助检查
✓ 血白细胞和中性比列增高提示细菌感染,淋巴比 列增高提示病毒感染,幼稚细胞增多提示白血病
✓ 尿常规 ✓ 便常规 ✓ 其他: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做相应检查
17
发热的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可 引起发热。
6
三、肿瘤热
也称为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 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 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 引起的发热。
一般无规律性,即使高热有时也无特别异常的化 验检查结果,发热时轻时重,每天至少有一次超 过37.8℃,持续时间可达数周以上。
26
定时测体温
普通病人每天测1次;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
27
补充营养和水分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病人多饮水, 以每天3000ML为宜
✓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 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28
29
加强基础护理,促进病人舒适
✓ 休息:高热时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的 清洁与舒适
✓ 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及时更换汗
21
22
药物降温
肌肉、静脉、口服、外贴退热贴、肛塞退热药
23
24
注意事项
✓ 及时观察降温处理后病人反应,实施降温措施30 分钟并测量体温记录
✓ 应避免大量应用退热药物,尤其对于老年病人, 以免脱水、循环衰竭
25
病情观察
✓ 测体温:每4小时测一次,正常3天后,每天一次 ✓ 观察热型、呼吸、脉搏、血压 ✓ 伴随症状 ✓ 治疗效果 ✓ 观察饮水、饮食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型


消耗热 高热,每日体温波动很大,达3~5℃,并反复发 生寒战。见于严重肺结核、败血症、脓毒症等 双峰热 24小时体温出现两个高峰。见于败血症
急性发热的护理措施
• 首选物理降温 需要退热时,首选物理降温。降温效果显著的乙醇、 温水擦浴最为常见。也可冰袋或冰水袋置于前额、腋 窝、腹股沟等部位降温。必要时可考虑采用冰盐水灌 肠、冰毯、冰帽。
分类
• • • • 低热:37.4~38℃ 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分类
• • 急性发热:发热在2~3周 内 慢性发热:一般指发热4周 以上者
热型
• 稽留热 体温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 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等 • 弛张热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 内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 肺结核、渗出性化脓性炎症等
高热常见并发症
• 严重脱水 高热时,经皮肤、呼吸道蒸发的水分增多 • 高热惊厥 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鉴别及抑制 功能较差;神经纤维“髓鞘”的部分还未完全形成, 绝缘和保护作用差,受刺激后,兴奋冲动容易泛化, 引起肌群发生强直和阵挛性抽搐
高热常见并发症
• 脑损伤 高体温下,脑耗氧加剧,供氧不足,导致部 分脑细胞缺氧凋亡,引起大脑部分功能障碍 • 循环衰竭 由于缺氧、脱水、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后 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
急性发热的护理措施
• 反对滥用糖皮质激素 在病因未明时使用激素虽然 可以尽快减轻患者痛苦,其结果不仅影响病情观察, 还可能加重病情,延误治疗。只有明确诊断为药物热、 结缔组织病和炎症性血管疾病时,才应使用糖皮质激 素
急性发热的护理措施
• 不过于积极退热 大量证据表明在一般发热温度范围 内的体温能使宿主的防御更加积极、有效。发热还是 一项重要的指征,可以帮医师监测治疗结果。因此, 发热时应对每个病例进行利弊评估,不用常规给予退 热治疗。当腋温≥38.5℃,以及心脏病患者、妊娠妇 女、婴幼儿高热时,应采取紧急降温措施
急性发热的护理措施
• 慎用解热药 心脏病患者、妊娠期妇女、婴幼儿高热 等必须采取紧急降温措施,而物理降温效果不好时, 可以考虑药物退热。常用的有水杨酸盐类和非甾体抗 炎药,但应警惕患者因大汗而虚脱
急性发热的护理措施
• 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 应尽量选用针对所怀疑的 致病菌的特效药物,避免 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药物热、 二重感染等干扰原发病的 正确诊断和处理
高热患者的护理
概念
• 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 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 •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此时白细胞生成增多,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 谢速度加快,有利于人体战胜疾病,但发热过高或过 久会使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以及代谢发生严重 障碍
热型


间歇热 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体温正常后1~2天, 再次高热。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感染等 回归热 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下降至 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日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鼠咬热、某些疟疾等
热型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到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 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 布氏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 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降温措施
• 物理降温 注意降温时机,当患者寒战时,体温处于 上升期,应注意保暖,避免此时降温导致体温进一步 反馈性升高。应等待患者寒战小时、皮肤灼热是再行 物理降温 • 药物降温 痛药物 遵医嘱使用水杨酸盐类和非甾体类解热镇
物理降温
• 擦浴降温法:最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之一,有温水 必要时予以诊断性治疗 如患者经过各种检查未能找 到发热原因,或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进行相关检查,必 要时可根据高度怀疑的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 加强营养支持 发热患者机体消耗增加,注意给予富 含维生素、高蛋白饮食。注意水的摄入,保持水电解 质平衡,防止脱水
急性发热的护理措施
• 生命体征监测与记录 • 液体管理 监测患者出入量,观察黏膜湿度,观察尿 量和颜色,遵医嘱充足补液,预防脱水 • 环境管理 保持室内清洁、通风,降低室温,有利于 降低患者体温
预防发热的健康教育
•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清洁通风 • 多饮水,应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不 吃油腻刺激性食物 • 出汗多时要及时更换衣裤、床单等,大汗或寒战时注 意保暖 • 若体温未超过38.5℃时,无需用药物降温,只需物理 降温
预防发热的健康教育
• 当体温超过38.5℃时,要用温水全身擦拭,或用酒精 擦拭大血管处,进行物理降温。遵医嘱用药。年老体 弱者一次降温不能太快或出汗太多,以防虚脱 • 定时监测体温变化 • 高热患者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口腔内容易 滋生细菌,如不注意口腔清洁,很容易发生口炎、口 腔溃疡。协助饭前饭后及晨起的口腔护理,鼓励多漱 口,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使用漱口液
高热常见并发症
• 酸中毒 高热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加上换气不足 可能呼吸性酸中毒。抽搐、寒战、肌肉强烈收缩,禁 食后体内脂肪不完全分解,是酸性代谢产物增多,造 成代谢性酸中毒
高热患者饮食护理
• 发热期间选用营养高易消化的流质,如豆浆、藕粉、 果泥和菜汤等,多饮水 发热期间选用营养高易消化 的流质,如豆浆、藕粉、果泥和菜汤等,多饮水 • 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面条、粥 • 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钱类、蛋黄等 以及各种新鲜蔬菜 • 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 易消化饮食,食欲好可给鸡、鸭、牛肉、鱼、猪肉、 蛋、牛奶和豆类等
温水擦浴:用吸水毛巾,于温水中浸泡,拧 至不滴水,擦拭患者皮肤。 乙醇擦浴:使用25%~35%乙醇,方法同温 水擦浴。
3岁以下婴幼儿一般不宜进行乙醇擦浴
物理降温
• 冰敷降温法:用毛巾将冰袋或冰水袋置于前额、腋窝、 腹股沟等部位降温。注意避开枕后、耳廓、阴囊、心 前区、腹部、足底等禁忌用冷的部位。 • 冰帽降温 • 冰毯降温 • 低温灌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