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对策分析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对策分析【摘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经济稳定和金融市场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出有效对策。
首先从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加强不良贷款审批流程管理、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加强贷后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建议。
经过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成因包括市场波动、信用风险、管理不当等因素,应坚持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内控和风险监测。
商业银行需采取多方面措施应对不良贷款问题,确保经济运行平稳。
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银行风险管理与不良贷款管理之间的关系,为银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对策、信贷风险管理、审批流程管理、风险识别、预警机制、贷后管理、结论、展望1. 引言1.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后,由于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或违约等原因导致无法收回的贷款。
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和经营稳定都会造成较大影响,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不良贷款会导致银行资金链断裂,影响银行的正常运营,甚至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不良贷款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影响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甚至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不良贷款也会影响银行的声誉和信用,降低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影响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银行而言,有效避免和管理不良贷款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银行自身的利益,也关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加强对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影响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不良贷款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发现问题根源,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降低风险,保障资金安全。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不良贷款是指商业银行放贷过程中出现违约风险,导致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本息的现象。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对经济社会稳定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规模逐渐扩大。
信贷市场的不断扩张也带来了不良贷款问题的加剧,导致金融风险的增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多的业务增长点,往往会放松贷款审查标准,导致了信贷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不足,对不良贷款的预防和处置不够及时和有效。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发展和解决。
1.2 研究意义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经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风险把控能力。
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了解经营风险的来源,并及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从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研究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对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为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估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因素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宏观经济环境下,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水平、利率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产生影响。
经济增长率是决定不良贷款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率高,企业盈利能力较强,就能够更好地偿还贷款,从而减少不良贷款率;相反,经济增长率低,企业面临经营风险加大,不良贷款率可能会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贷款业务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之而来的是不良贷款问题的日益突出。
不良贷款不仅会给银行自身带来损失,也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稳定造成影响。
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研究,并采取有效对策选择,对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着重要影响。
当经济下行时,企业销售额减少、利润下降,资金链遇到问题,导致贷款违约率上升。
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波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不良贷款问题更加突出。
2.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也是不良贷款的重要成因之一。
企业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压力、管理不善、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无法按时还款,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3.银行自身管理风险银行自身的管理风险也是导致不良贷款问题的重要因素。
包括内部控制不严、信贷审查不彻底、风险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银行贷款风险的加大,进而形成不良贷款。
4.不当担保及违规担保在一些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资金,可能采取了不当的担保手段,或者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未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导致贷款违约率上升,不良贷款增加。
5.外部环境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引发不良贷款问题。
比如自然灾害、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都有可能对企业盈利能力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贷款偿还情况。
1. 完善信贷审查评估制度为了降低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完善信贷审查评估制度,加强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严格把关贷款的发放标准,避免因为不当的担保或者违规担保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2.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
3. 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银行需要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员工发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防止内部操作风险对不良贷款的产生和扩大。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日益突出。
不良贷款不仅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是十分必要的。
1.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波动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萧条期间,企业的经营困难,导致企业的贷款无法按时还款,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上升。
2.风险管理不到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到位也是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成因。
商业银行在审批贷款时,未能充分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忽视了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导致贷款风险增加。
另外,商业银行对贷款项目的管理不够严格,或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问题贷款积累。
3.内控管理不严格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不严格也是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存在漏洞,或操作人员失职或滥用职权,都会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管理不到位也是不良贷款的成因之一。
商业银行在发展新的业务时,可能会忽视业务风险的评估,从而导致发放的贷款出现问题,从而使不良贷款率上升。
1.完善风险控制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制定科学的信贷审批制度,明确贷款的范围和办理流程,全面评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对风险评估不到位的贷款项目,应及时予以调整或撤回。
2.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及时发现问题贷款,制定有效措施,及时纠正问题。
3.加强信贷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管理,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加强对信贷市场的研究和监测,对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4.完善贷后管理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管理不到位、内部控制管理不严格,以及业务风险管理不到位等多重因素。
为了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加强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内部审计机制等,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一、宏观经济环境因素1.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当经济形势不好时,企业普遍面临生产经营困难,财务状况不稳定,容易出现偿债困难,从而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
2.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经济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逐渐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逐渐崛起。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面临困难甚至倒闭,导致商业银行对其贷款存在风险。
二、金融市场因素1.利率波动:利率的上升可能导致贷款成本增加,企业借款负担加大,增加了偿债风险,特别是对高风险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更为明显。
2.市场价格波动:市场价格的波动可能导致企业预期的盈利下降,从而增加还款压力。
特别是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市场需求下降时,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和偿债风险。
三、银行自身经营模式因素1.信贷评估不准确: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如果信贷评估不准确,未能充分考虑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质量等因素,就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2.风险内控不足: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管理时,如果风险内控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不良贷款,或者控制措施不得当,也会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3.激励机制失灵: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如果偏向业绩考核和利润追求,容易使银行职员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贷款业务,忽视风险管控,进而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4.内外部欺诈: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可能受到内部和外部欺诈的影响,如贷款申请人提供虚假信息、抵押物贬值等,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回收贷款或降低了质量。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有银行自身经营模式的问题。
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贷款审查和评估水平、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等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不良贷款的管理。
不良贷款不仅会给银行自身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理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以及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借款人信用状况不佳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决定了其还款能力和意愿,如果借款人信用不佳,那么其还款风险就较高。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也会直接影响不良贷款率的高低。
疏于风险把控、贷款审核不严格和不充分的风险监管等,都可能导致贷款质量下降,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
首先,加强风险管理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定价、风险监控和风险防范等方面。
其次,建立合理的贷款审查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调查和甄别,同时要加强对贷款用途的审查,以确保贷款真正用于合法和有效的经营活动。
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水平、加大抵押品要求和提高核销贷款的力度等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另一方面,加强创新是商业银行应对不良贷款的有效对策之一。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盈利能力,分散风险。
此外,引入科技创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及时识别潜在不良贷款,做到早期发现和预防。
此外,合理调整银行的资产结构也是应对不良贷款的重要对策之一。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优化贷款结构,增加低风险的贷款品种,减少高风险的贷款比例,以降低不良贷款的可能性。
在贷款业务外,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发展其他收入来源,如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等,以减少对贷款利息收入的依赖。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借款人自身因素,也包括商业银行内部因素。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无力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或贷款用途不正当等原因导致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不良贷款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商业银行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不良贷款风险,保护贷款资产和健康经营。
不良贷款风险的主要表现包括贷款逾期、拖欠本息、违约等。
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借款人经营不善或经济环境恶化:当借款人经营不善或经济环境恶化时,其偿还能力下降,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本息,导致不良贷款风险增加。
2. 贷款用途不正当:借款人可能将贷款资金用于非生产经营性活动或非法活动,导致贷款无法收回,增加不良贷款风险。
3. 内外部欺诈:借款人或银行内部可能存在欺诈行为,例如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伪造资产抵押等,导致贷款无法收回,增加不良贷款风险。
为了应对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贷前风险评估、贷后管理、风险预警和处置等环节,全面把控风险。
2. 加强贷款审查和监管: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的贷款审查,严格把关贷款用途,并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贷款的监管和管理。
3. 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内部应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并建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4. 多元化投放贷款:商业银行应采取多元化的贷款投放策略,降低单一贷款项目的风险,提高整体贷款资产的质量。
5. 风险分散和资本充足:商业银行应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散投资策略和保持充足的资本金水平来减少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6. 建立不良贷款处置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不良贷款的及时处置机制,包括通过内部整改、协商延期偿还、转让债权等方式来降低不良贷款对银行的影响。
7.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商业银行应充分披露贷款风险情况,提高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和市场对银行的信任。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对其经营和稳定性产生很大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不良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逾期或无法按时回收本金和利息的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经济周期波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不力等因素。
以下将详细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一、成因分析1.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放缓或经济衰退,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增加了贷款违约和不良资产风险。
2.借款人信息不真实:借款人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重要信息,使银行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而产生不良贷款。
3.贷款审批不严谨: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不全面等问题,未能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负债风险。
4.风险分散不足:商业银行在贷款时未能对贷款对象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散布局,多样化贷款组合,导致贷款违约风险集中。
5.法律环境不完善:法律对于贷款违约及资产处置等方面缺乏完善的法规和制度,使银行难以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二、对策建议1.风险管理加强: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提升风险管理技术,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2.信息披露完善:商业银行应加强借款人信息核实,要求借款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并加强信息共享,提供准确的信用评估。
3.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可以引入衍生品等金融工具,降低贷款利率、提前还款等风险,进一步规避风险。
4.合理定价:商业银行应根据借款人的风险评估结果,合理定价贷款利率,确保利差覆盖不良贷款风险。
5.债务违约解决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债务违约解决机制,加强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追偿能力。
6.完善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7.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员工对于不良贷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
总结起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从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定价策略、法律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风险,保持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1. 引言1.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重要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而导致银行贷款资产面临损失的风险。
不良贷款风险对商业银行影响深远,不仅会损害银行的资金实力和声誉,还会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不良贷款会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其经营业绩和竞争力。
不良贷款会增加银行的资本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不良贷款还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信用紧缩、经济衰退等问题。
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不良贷款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
只有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减少不良贷款风险对银行的负面影响,确保银行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金融市场波动频繁、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更加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切实做好不良贷款风险的防范工作,确保风险可控、业务稳健。
2. 正文2.1 不良贷款风险的定义及影响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时履行偿还债务的义务,或者贷款出现违约情况,导致银行资产受到损失。
不良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不良贷款风险的存在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和资产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不良贷款风险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降低其信用度。
当大量不良贷款积累或集中在某一领域时,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资本不足,无法满足监管要求,进而影响其经营活动。
不良贷款风险还会造成银行资金链断裂,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进而影响银行的正常运营。
不良贷款风险还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产生负面影响。
不良贷款导致的损失会直接减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也会削弱其资本实力,降低资本充足率,增加破产风险。
不良贷款风险的存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和盈利能力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要积极应对不良贷款风险,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确保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稳健。
2.2 不良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不良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借款人信用状况下降、经济不景气、行业竞争激烈、管理不善等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我国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中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不良贷款不仅会影响银行的经营稳定,还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影响,甚至对整体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选择,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维护金融体系的运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不足、内部控制不力、贷款审查和审批不严格、信贷政策不当等问题。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市场需求形势不佳、行业风险加大等因素。
以下分别对这些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选择。
首先是内部因素。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不足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在风险管理方面,银行需要加强对贷款客户的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能力,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对信贷业务的监管和审计,提高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水平。
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信贷风险的认识和把控能力,进一步提高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水平。
其次是外部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形势不佳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外部原因。
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商业银行需要灵活调整信贷政策,及时调整贷款结构,降低信贷风险,提高经济周期的应对能力。
银行需要加强对行业风险的评估和监控,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风险暴露度,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内外部因素入手,全面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以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
只有做好不良贷款成因的分析,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选择,才能有效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加强对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是什么?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一、不良贷款的成因查找不良贷款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上仍未实现精耕细作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如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条件不落实和贷后管理不到位。
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重贷轻管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治在金融机构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控,重贷款投放,轻贷款管理的现象。
这很大程度上受考核导向和方式的影响,在考核导向上,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强调了收益与风险匹配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规模考核前置且力度大,质量考核受制于资产分类不及时和审计事后调整等因素往往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经营上的短视行为,导致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考核方式上,大都采用买单的方式,直接同贷款投放,以贷引存,贷款收益挂钩,形成各机构重投放重收益,过分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资产质量的管控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任期制,也易导致片面追求任期内业绩的倾向,在发展与风险的博弈中,风险管控让位业务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
2风险管理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金融机构极易被黄金客户所迷惑,如对垄断性行业和企业、政府项目等贷款不做深入分析,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准入标准,调整其风险限额,扩大授信;贷后放松管理,对贷款的使用,企业的经营等情况监控不力。
为了形成投放,忽源,过分相信和依赖第二还款来源,认为只要有担保的贷款就是好贷款,忽视了实践中存在大量的担保能力不足,担而不保执行难的问题,抵质押品估值偏高,变现难的问题。
在贷款管理过程中,认为不欠息就是好贷款,对企业重大事项关注不足,对企业的现金流不做深入分析,不能对贷款风险作出及时、准确判断,进而丧失最佳盘活处置时机。
流动资金贷款长期化现象严重,在贷款到期后,一味依赖转贷,认为借新还旧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视而不见或存在侥幸心理,其结果是将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企业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大陆桥视野·2015年第20期 21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大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程度、需求程度越来越高。
伴随着中小企业的突飞猛进,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与数量也是节节升高,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也是层出不穷。
为减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层面上将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做简要分析。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现状分析在任何商业银行运作中,不良贷款的产生不可避免,但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国际警戒线一般10%左右,中国监管标准要求不得超过15%。
但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一直高于规定水平。
尽管进行了多年银行业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受到大量坏账的困扰,不良资产问题仍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
不良贷款是在要求期限内不能偿还的贷款,造成呆账或是形成坏账损失,降低银行利息。
如果不能正确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会严重地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在以下特点:1.数额庞大。
我国商业银行因其不良贷款的存在而备受关注,不良贷款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历史性问题。
不管在任何年代,国家及监管部门都想采取措施来改善此问题。
根据2015年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总额达到了9825亿元,与2014年同期相比较增加了3364亿元,在数额上呈现增加的势头。
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因为其形成的历史性原因和数额的巨大,是中国金融监管局着手的重中之重。
不良贷款的增加使得不良贷款率也上升到了1.39%,比去年同期上升0.35个百分点。
从2014年初至今,不良贷款总额每季度平均增长0.0875个百分点,呈现加速上升势头。
2.结构复杂。
2007-2009年,我国不良贷款利率呈下降走势,但从2010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却出现恶化前兆,不良贷款余额中损失类贷款余额所占比重加大,并且损失类余额的上升趋势也明显增快。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不良贷款风险。
不良贷款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违约、经济衰退、行业萧条等原因导致的债务违约风险。
不良贷款风险的存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商业银行需要认真面对不良贷款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应对这一风险。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发放贷款。
在贷款发放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
不良贷款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借款人信用风险:借款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无法按时还款,例如经营不善、经济困难等,从而造成不良贷款。
2. 宏观经济环境风险:经济衰退、行业不景气等因素可能导致大量企业倒闭,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
3. 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大:一旦贷款发生不良,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诉讼、追偿等手段来收回资金,但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繁琐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商业银行应对不良贷款风险的对策为了有效降低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1. 信贷审查制度的加强: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信贷审查机制,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合理控制信贷风险,提高贷款的准入门槛。
2. 严格的贷后管理: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贷款的监督管理,及时掌握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对于出现违约情况的借款人要及时调整贷款政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风险。
3. 多元化的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应当多元化贷款业务,不只是简单地依靠企业信用贷款,更应开发新的信贷产品,降低风险的集中度。
4. 合理的担保措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应该要求借款人提供充足的担保措施,以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商业银行还需要对担保物进行严格评估,确保其价值稳定。
三、商业银行应对不良贷款的处置1. 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完善的风险定价和资产负债管理等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措施。
2. 加强风险预警能力: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
对某大型商业银行分行股改后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对某大型商业银行分行股改后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一、对不良贷款余额大幅反弹的原因分析通过调查发现该行不良贷款余额在剥离后连年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经济环境变化、宏观政策调整、承贷主体经营管理不善等外部原因干扰,也有自身发展理念不够端正、防控风险能力较低、信贷管理水平不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和水平较差等内部原因。
(一)经营理念不够端正,大干快上思想主导下的粗放经营埋下了隐患。
1、不顾质量和条件,一味追求发展速度。
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营销客户,抢占市场,在具体贷款业务的办理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发展轻管理的思想,人为放宽了贷款审批和发放条件,导致部分贷款存在“先天性”不足和缺陷。
如有的向资质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发放贷款,有的同意客户以“账户”、“收费权”等法律法规中责任界定尚不清晰的抵、质押物做担保,甚至采用《担保法》明确禁止的医院门诊楼等社会公益设施作抵押等,人为导致了一定风险。
2、盲目追求大集团、大客户,忽视了对风险过度集中问题的及时防范和控制。
据调查多数行片面认为大客户、大集团客户经营成本低、抗风险能力强、对银行收益贡献较大。
并在此理念的影响下,普遍放松了对其授信管理和审计监督,贷款“垒大户”现象日益严重。
据调查2020、2021、2022年末该行大额授信客户和集团客户贷款余额分别为624亿元、735亿元和806亿元,分别占全行同期贷款余额的65.06%、67.91%和68.73%,另从产生不良情况看,也呈连年上升趋势,其上述三年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1.62%和2.1%。
另据统计,该行仅2022年集团客户授信业务就形成不良贷款6.28亿元,占当年新发生不良贷款的23.62%。
3、对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变化研究不够,把握不准,忽视了对政策和市场风险的防范。
主要表现为:部分行对国家产业发展和行业政策调整的敏感度较差,没有及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市场行情变化,适时做出预期判断和风险防范。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对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1.1 经济变动经济环境的波动是导致不良贷款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出现下行周期,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就会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此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会引起一些企业产能过剩,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1.2 信贷政策过松信贷政策的过松将导致过度扩张和违规放贷,加大了不良资产的风险。
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使得部分金融机构控制不足,盲目追求利润,对信贷风险的管控不力,进而增加了不良贷款的发生。
1.3 企业管理不善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引起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
一些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不善、盲目扩张、决策失误以及内部腐败等原因,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贷款,从而产生不良贷款。
1.4 不良资产处置不力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不力,也是导致不良资产增加的重要原因。
一些银行对不良贷款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置和催收措施,导致不良贷款的堆积。
同时,银行内部制度的不完善和处置手段的不灵活也限制了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
二、应对不良贷款的对策2.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信贷审查制度、审慎评估制度和风险预警制度等。
通过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2.2 加强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和风险管理框架。
加强对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进行监控,提高贷款管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强化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在放贷之前应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规避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
通过合理的风险评估,可以提高贷款审批的质量和准确性。
2.4 加强担保和抵押物管理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加强对担保和抵押物的管理。
通过对担保和抵押物的充分评估,能够提高贷款的履约性,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2.5 健全资产处置机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建立健全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1. 引言1.1 不良贷款风险的定义不良贷款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本息或违约等原因而导致银行资产损失的风险。
这种风险是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中常见且重要的风险之一,对银行的资金安全和经营稳定造成威胁。
不良贷款风险通常表现为借款人无力履行信贷合同约定的还款义务,包括逾期还款、违约等情况。
这种风险可能会导致银行资产受损,进而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商业银行需要高度重视不良贷款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
不良贷款风险的定义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借款人信用状况、行业经济环境、贷款担保情况等因素。
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需对贷款申请人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的贷款额度和利率,加强贷后管理,提高资产追偿能力等,以降低不良贷款风险的发生概率。
1.2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是指因借款人违约或其他逾期行为而导致贷款无法按时或完全收回的风险。
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不良贷款风险是一种常见的风险类型,对银行的经营和稳健性产生重要影响。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不足、贷款用途不明、担保不足或失效等因素。
由于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是贷款利息收入,一旦发生大额不良贷款,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甚至威胁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贷后管理,合理设置贷款担保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信贷问题,并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监控方法。
商业银行在面对不良贷款风险时,需要充分认识到不良贷款对银行经营的危害,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提高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以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不良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1. 经济环境:经济周期的波动对不良贷款风险有着直接影响。
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盈利能力强,债务偿还能力较高,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而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债务偿还能力下降,不良贷款率会显著上升。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是什么?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一、不良贷款的成因查找不良贷款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上仍未实现精耕细作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如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条件不落实和贷后管理不到位。
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重贷轻管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治在金融机构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控,重贷款投放,轻贷款管理的现象。
这很大程度上受考核导向和方式的影响,在考核导向上,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强调了收益与风险匹配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规模考核前置且力度大,质量考核受制于资产分类不及时和审计事后调整等因素往往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经营上的“短视”行为,导致“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考核方式上,大都采用“买单”的方式,直接同贷款投放,以贷引存,贷款收益挂钩,形成各机构重投放重收益,过分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资产质量的管控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任期制,也易导致片面追求任期内业绩的倾向,在发展与风险的博弈中,风险管控让位业务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
2风险管理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金融机构极易被“黄金客户”所迷惑,如对垄断性行业和企业、政府项目等贷款不做深入分析,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准入标准,调整其风险限额,扩大授信;贷后放松管理,对贷款的使用,企业的经营等情况监控不力。
为了形成投放,忽源,过分相信和依赖第二还款来源,认为只要有担保的贷款就是好贷款,忽视了实践中存在大量的担保能力不足,“担而不保”执行难的问题,抵质押品估值偏高,变现难的问题。
在贷款管理过程中,认为“不欠息就是好贷款”,对企业重大事项关注不足,对企业的现金流不做深入分析,不能对贷款风险作出及时、准确判断,进而丧失最佳盘活处置时机。
流动资金贷款长期化现象严重,在贷款到期后,一味依赖转贷,认为“借新还旧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视而不见或存在侥幸心理,其结果是将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
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及防范措施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的核心机构,其主要职责之一是提供贷款服务并获取利润。
然而,一些贷款可能会变成不良贷款,给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风险。
本文将探讨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首先,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是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经济周期下行,企业经营不佳或者出现困境,其还款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不良贷款的风险。
此外,宏观经济环境的结构性问题,如行业过剩、地方经济下滑等,也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信贷管理不善也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如果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还款能力评估以及担保物评估等方面不严谨,就容易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此外,信贷政策的松弛、内控制度的缺失等也是导致信贷管理不善的原因。
最后,风险控制不力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应该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抵押品的价值等因素,进行风险衡量和评估。
但如果银行的风险管理手段不完善,或者对市场的监测不到位,就容易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为了防范新增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严格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担保能力。
同时,银行应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加强对市场环境的监测与研究,及时调整信贷政策,以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其次,提升信贷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贷审查与风险控制能力。
此外,银行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信贷管理流程,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再次,加强监管与合规。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确保其贷款业务的合规性。
同时,商业银行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银行业务规范,严格执行合规要求,杜绝违规行为。
最后,加强风险分散。
商业银行应该将风险分散到多个行业和地区,避免集中在一些行业或地区。
这样可以降低不良贷款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并提高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内蒙古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途径》范文
《内蒙古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途径》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金融业发展迅速,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内蒙古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逐渐凸显,对地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内蒙古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化解途径。
二、内蒙古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1. 宏观经济因素(1)经济周期波动: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经济下行期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导致贷款违约率上升。
(2)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传统产业面临市场饱和、竞争加剧等问题,企业还款能力下降,从而产生不良贷款。
2. 银行内部管理因素(1)风险控制不力:部分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漏洞,对借款人资质审查不严,导致贷款发放后出现违约风险。
(2)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部分银行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贷款管理松散,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置不良贷款。
3. 企业自身因素(1)企业经营不善:部分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盈利能力下降,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2)企业诚信问题:部分企业存在诚信问题,恶意逃废债务,导致银行产生不良贷款。
三、化解内蒙古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途径1.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1)政府应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降低经济周期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2)优化产业结构,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
2. 强化银行内部管理(1)完善风险控制机制: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严格审查借款人资质,降低贷款违约风险。
(2)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应加强内部监管机制建设,确保贷款管理规范、有效,及时发现和处置不良贷款。
(3)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业务水平,增强银行整体风险防控能力。
3. 完善企业信用体系(1)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政府应推动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银行间信用信息互通互联,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却成为了制约金融体系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环境因素: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了一些企业的经营困难,无法按时归还贷款本息,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2. 风险管理不力:一些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审查与风险管理不够严格,容易出现贷款给予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的情况,进而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3. 内部操作风险:一些商业银行内部存在不正当行为,如内部人员贷款挪用、审批流程中的腐败等,导致了不良贷款问题的出现。
接下来,针对上述不良贷款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选择:1. 完善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与贷款审查,确保贷款资金能够用在真正的创造价值的项目上,减少不良贷款的风险。
2.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内部员工的风险教育,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内部操作风险的发生。
3. 强化监管与监督: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与监督,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与贷款审查的审核,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
4. 多元化风险分散:商业银行应积极发展多元化的业务,降低对单一行业或企业的依赖,减少系统性风险导致的不良贷款。
5. 鼓励合理的小微企业贷款: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合理的贷款利率与贷款额度,减少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从而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主要与经济环境、风险管理不力以及内部操作风险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成因,我们可以通过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监管与监督、多元化风险分散以及鼓励合理的小微企业贷款等对策来防范与化解不良贷款问题,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作者:黄江华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商业银行能否稳健经营,贷款的资产质量是重要因素,其关系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文分别从不良贷款的总体情况和信贷风险成因,进行数据统计和举例说明,并提出了针对不良贷款的控制措施及建议。
【Abstract】 Whether the commercial banks can operate steadily, the asset quality of the loa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security of our financial syste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apers analyzes the general status of non-performing loan and the reason of the credit loan risk through the data statistics and illustrate, then puts forwards the control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for the non- performing loan.
【关键词】银行;贷款;信贷风险
【Keywords】bank; loan; credit risk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7-0093-02
1 引言
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银监会公布的主要监管指标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93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6%。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仍然被认为低估,关于商业银行真实的资产质量众说纷纭。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对200多位业内人士的调查发现,逾五成认为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3%,逾两成认为在3%-4%,近一成认为在4%以上。
更有激进的境外机构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超过10%。
如此高比率的不良贷款除了宏观环境下经济发展环境复杂、经济持续下行、结构调整难度加大、企业经营效益滑坡、经营成本增加、盈利能力减弱等原因形成,其中大部分为人为违规发放形成。
下面,笔者以某农商银行为例对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和防范对策进行探讨,以为业内同僚互相学习并借鉴参考之用。
2 农商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截至2016年12月末其资产总额182.14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02.4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9.18亿元,占比28.50%。
大额保证类贷款占比过高,不良率远高于平均水平。
该行2015年末,有余额的33笔单笔放贷金额在1500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中(均为2015年6月以前存量贷款)有16笔采用保证及信用担保方式发放,年末保证类对公贷款余额248492. 74万
元,不良余额100790.26万元,不良率40. 56%,保证类对公贷款500万(含)以上不良率40.56%,1000万元(含)以上不良率45.65%, 2000万元(含)以上不良率53.75%。
3 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3.1 外部经济环境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一是经济持续下行致使信用环境持续恶化。
企业主“跑路”、“失联”事件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民间“信用”,企业之间不信任感增加,现金、现货交易成为主流,抽保、延保、压保、不保等现象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现金流的紧张程度;二是高成本融资风险的传导,如民间高利融资、信托融资、委托贷款融资等高财务成本融资风险的波及;三是担保圈、担保链引发代偿风险的传导;四是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房地产滞销,对外投资新厂未达产或无法平衡收支,加剧资金链紧张程度。
五是个别企业涉足资本市场,为“上市”大幅增加税收、财务成本、管理费用;六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还贷意愿下降,个别企业甚至出现逃废债务的情况,存在不配合续贷或趁机提出过分条件,或是恶意阻缓司法进程、转移资产等情况;七是部分企业因停止经营、抵押物被查封、涉诉被执行、账户被冻结等原因导致无法续办信贷业务。
3.2 内部经营管理方面
一是前几年粗放经营隐藏的风险在2015年逐步暴露;二是部分经营机构前几年“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经营意识的持续影响;三是近年来部分经营机构偏离“小额、流动、分散”的经营方向,“傍大款”、“垒大户”,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贪大求快”,过于追求“短期成效”带来了相关风险的滞后暴露;四是对原有担保圈、担保链的关联性风险控制、化解措施有效性存在不足;五是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结构性风险逐步显现,融资及担保关系复杂的大额授信风险逐步暴露;六是信贷业务条线人员及素质跟不上业务快速拓展,部分信贷人员在“贷款三查”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贷后管理存在不足,对信贷客户的重大信息变化、资金流变化、民间借贷、他行贷款逾期、欠息等违约、涉诉等情况掌握不够及时、不够深入,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或存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七是人为原因,该行多笔不良贷款在诉讼过程中发现虚假申贷资料。
案例1:发放抵押物评估价值明显虚高的贷款
[案例介绍]
违规贷款1:2012年1月11日至2015年1月10日,该行向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授信敝口3000万元,某家具有限公司授信敝口4500万元,以某置业有限公司名下国有土地使用权提供抵押担保。
该土地在2011年11月竞买时价格为每平方米755.44元,两个月后,该行在该土地评估价格飙升为每平方米3471.91元(是竞买价格的4.6倍)的情况下,办理了上述2笔大额授信业务,现已形成不良余额6488.6万元。
案例分析:该行在不良贷款诉讼过程中,房地产抵押物拍卖价款大多远远低于评估价值,这在房价一直攀升的情况下显然是不正常的,抵押物作为还款第二来源,其价值评估是否合理,对信贷资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实践中,评估机构出具不符合实际的评估意见,刻意高估抵押物价值,或银行工作人员与借款人、抵押人恶意串通,导致抵押物价值严重失实的问题并不鲜见。
究其原因,主要是该行内部缺乏良好的信贷文化,内控机制不健全,风险责任未落实到位;贷款“三查”制度未认真执行,流于形式;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经验不足,对抵押物估价取值不符合审慎原则。
违规贷款2:利用授信企业员工,违规发放借、冒、假名贷款。
例如某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系列借用张某阳等10名员工,发放贷记专项卡300万元;某鞋业有限公司系列借用杜某毅等15名员工,发放贷记专项卡355万元。
违规贷款3:审批发放明显违反信贷政策和贷款条件的信贷业务,且出现风险。
如发放实际控制人为同一人的2间贸易有限公司3800万元、某鞋服有限公司998万元、某服装制造有限公司500万元。
经实地查验,上述贷款企业经营规模与授信规模严重不匹配,某贸易有限公司实际经营零售茶叶,规模也只有两间店面。
同时上述关联贷款除少数抵押外,大部分为关联企业互相担保。
案例分析:从该行内部管理层面看,以上案例反映出该行在内控机制和风险防控方面存在诸多弊病,一是尽职调查落实不力;二是业务制度执行不严;三是检查辅导严重缺失;四是调查报告回避风险点,即对于应该发现的重大风险情况,刻意规避风险点,避重就轻,未能真实反映客户信息。
4 不良贷款控制措施及建议
商业银行能否稳健经营,贷款的资产质量是重要因素,关系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要实现稳健经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4.1 完善内控体系组织架构
在完善内控体系方面,需要加强三个层次的管理:第一层次为管理层的自律性管理;第二层次为稽核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监督管理;第三层次为纪检监察部的再监督管理。
同时要加强对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和风险控制,提高贷款风险管理的效率。
4.2 严格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严格落实客户调查、风险评估、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风险监控等授信流程的相关责任,建立科学严谨的授信体系,根据不同贷款对象的资产质量、经营规模、信誉程度
等,实行不同的授信。
业务部门和稽核部门要对信贷业务操作进行辅导和监督,促进操作流程规范化,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及道德风险。
4.3 是要督促落实贷款“三查”制度
贷前调查必须真实客观反映客户资产质量、抵押物状况,必要时应双人实地调查、交叉核实;贷款审查审批必须认真审核客户经营规模、还贷能力,根据风险状况合理控制;贷后管理必须定期进行现场检查,关注客户变动情况。
4.4 建立信贷风险防范的文化氛围
通过对长期以来风险控制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将信贷风险防范贯穿到企业文化中去。
通过制度建设、贯彻执行、培训辅导,让业务条线人员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推动企业文化的落实。
4.5 要建立个人责任制
完善贷款管理制度,落实贷款责任制,使职责权利相结合,对信贷工作中出现的错漏做到有根可查、有据可依,同时加大对违规或失职行为的惩处力度,落实责任追究,防止因责任追究不到位、权责倒挂导致审贷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未能尽职的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