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临床酶法分析原理与方法
酶学分析技术范文
酶学分析技术范文酶学分析技术(Enzyme Assay Techniques)是一种用于测定生物样品中酶活性的方法。
酶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
酶学分析技术在生物化学、医学、农业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首先,酶学分析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光度法。
光度法基于酶催化反应产生物质的颜色变化,并通过测量吸光度来确定酶活性的方法。
典型的酶学分析技术中,一种常用的测量指标是酶促反应后产生的NADH或NADPH的浓度。
通过比较反应前后的吸光度差异,可以计算出酶的催化速率。
其次,酶学分析技术中常用的另一种方法是荧光法。
荧光法基于酶催化反应后产生荧光分子的原理,通过测量荧光信号来确定酶活性的方法。
荧光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特点,适用于检测低浓度的酶活性。
常用的荧光剂包括荧光底物和荧光探针,可以通过酶催化反应后的荧光信号强度或颜色变化来确定酶活性。
此外,酶学分析技术中还有其他一些常用的方法,例如比色法、电化学法和质谱法等。
比色法通过测量反应物质的颜色变化来确定酶活性,常用的比色剂有碘化钠、邻联二硝基苯胺等。
电化学法基于酶催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电流变化来确定酶活性,常用的电极包括氧化还原电极、工作电极和对比电极等。
质谱法利用质谱仪分析酶催化反应产物的质荷比来确定酶活性,可以用于分析复杂的代谢途径和检测微量物质。
总的来说,酶学分析技术在生物科学研究和应用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酶的活性和底物/产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酶的催化机制和生理功能。
酶学分析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检测酶的活性、底物和产物的含量,还可以用于筛选和优化酶的性质,例如通过变异酶突变、构建重组酶等方法。
此外,酶学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研发、生物工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总结起来,酶学分析技术是一种用于测定生物样品中酶活性的重要方法。
其原理和实验步骤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光度法、荧光法、比色法、电化学法和质谱法等。
酶学分析技术在生物科学研究和应用实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了解酶的催化机制、优化酶的性质,以及在药物研发、生物工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的应用。
临床检验技术师《基础知识》考前点题卷一
临床检验技术师《基础知识》考前点题卷一[单选题]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A.7.0μmB(江南博哥).6.0μmC.5.5μmD.5.0μmE.4.5μm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者叫大红细胞;大于15μm者叫巨红细胞;小于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
掌握“第二章红细胞检查3”知识点。
[单选题]2.羊水中的脂肪细胞出现率达到多少反映胎儿皮肤成熟A.>10%B.>20%C.>50%D.<10%E.<20%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羊水中的脂肪细胞出现率>20%示胎儿皮肤成熟;<10%示胎儿皮肤未成熟。
掌握“第十七章羊水检查2,3”知识点。
[单选题]3.白细胞计数各大方格间的计数结果相差不应超过A.5%B.7%C.9%D.10%E.15%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各大方格间细胞计数结果相差不超过10%,否则应重新充池。
掌握“第三章白细胞检查2”知识点。
[单选题]4.多数毛细胞白血病表现为一致和独特免疫表型的细胞是A.B细胞B.T细胞C.NK细胞D.粒细胞E.单核细胞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毛细胞白血病多数病例表现为一致和独特的B细胞的表型,即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大部分阳性。
掌握“第十二章特殊类型白血病2”知识点。
[单选题]5.如果某种物质完全由肾小球滤过,然后又由肾小管完全重吸收,则该物质的清除率是A.0B.50%C.90%D.100%E.无法计算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肾清除率表示肾脏在单位时间内将多少量血浆中的某物质全部清除而由尿排出。
该物质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从尿中无排出,故其清除率为0。
掌握“第十一章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及早期肾损伤的检查3,4”知识点。
[单选题]6.用免疫荧光染料对细胞悬液进行染色,影响因素不包括A.温度B.pH值C.荧光染料的浓度D.固定剂E.增强剂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增强剂会加快染色速度,但对着色效果没有影响,其他选项的因素都会影响染色效果。
掌握“第八章荧光免疫技术的概述1”知识点。
酶—生物化学
4. 裂解酶类(裂合酶类)
5. 异构酶类 6. 合成酶类(连接酶类) 每种酶的分类编号均有4个数字组成
酶活性的测定
• 酶活性: 酶所具有的催化能力 • 酶活性的测定: ⑴ S↓or P ↑
时间
⑵ 反应的初速度 • 酶活性单位:
①IU—— μmol ②Kat—— mol 分 秒
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的测定 [ 谷丙转氨酶(GPT)] 丙氨酸 + α-酮戊二酸 丙酮酸 + 谷氨酸
米氏方程式
Vm [S]
V = Km + [S]
Km
米氏常数的意义
1. = 1/2 Vm, Km = [S] 2. Km 可以近似地代表E与S的亲和力 (Km越小,代表E与S亲和力越大)
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 • • •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T↑,酶活性 ↑, T↓,酶活性↓; 超过一定温度范围, 酶反而变性失活;
E S I
+ S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特点
1. i与S结构不相似;
2. i与S互不干扰同时与 酶 结合;
3. 抑制程度只取决于[i]的浓度;
4. ↑[S],不能去除抑制作用。
(Km不变, Vm ↓)
竞争性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3、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 概念:抑制剂仅与酶-底物复合物(ES)结合, 使酶失去催化活性 E+S ES
第六章
enzyme
酶
本章主要内容
酶的分子结构 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的命名、分类和活性测定
酶与医学的关系
酶的定义: 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 的蛋白质。
酶 生物催化剂 核酶(具有催化作用的核酸)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人卫第九版)25基因结构功能分析和疾病相关基因鉴定克隆PPT课件
3. 用RNA剪接分析法确定基因编码序列
选择性剪接的转录产物可以通过基因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ion sequence tag, EST)的 比较进行鉴定。
基因功能获得策略的本质是将目的基因直接导 入某一细胞或个体中,使其获得新的或更高水平的 表达,通过细胞或个体生物性状的变化来研究基因 功能。
方法: 转基因技术 基因敲入技术
1. 用转基因技术获得基因功能
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受精 卵或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即ES细胞,通过随机重组 使外源基因插入细胞染色体DNA,随后将受精卵或ES细胞植入假孕受 体动物的子宫,使得外源基因能够随细胞分裂遗传给后代。
第二十五章
基因结构功能分析 和疾病相关基因克隆鉴定
作者 :
:
目录
第一节 基因结构分析 第二节 基因功能研究 第三节 疾病相关基因鉴定克隆原则 第四节 鉴定克隆疾病相关基因的策略和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 鉴度的技术及原理;分析表达产物的主要技术;基 因功能研究的方法技术。
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是指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 的携带外源基因,并能稳定遗传的动物,其制备步骤主要包括转基 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外源基因的导入和鉴定、转基因动物的获得和 鉴定、转基因动物品系的繁育等。转基因小鼠最为常见。
三、分析基因表达的产物可采用组学方法和特 异性测定方法
基因表达产物包括RNA和蛋白质/多肽,因 此分析基因表达可以从RNA和蛋白质/多肽水平 上进行。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第1章概论1.免疫学:2.免疫分子:3.补体:4.临床免疫学: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5.抗原抗体反应: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7.可逆性8.比例性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10.最适比optimalratio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12.免疫原immunogen13.半抗原14.免疫佐剂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第5章凝集反应16.凝集反应17.直接凝集反应18.间接凝集反应19.明胶凝集试验第6章沉淀反应20.沉淀反应21.絮状沉淀试验22.免疫浊度测定23.凝胶内沉淀试验24.单项扩散试验25.双向扩散试验26.免疫电泳技术27.对流免疫电泳28.火箭免疫电泳29.免疫电泳30.免疫固定电泳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31.补体32.免疫溶血法33.补体结合试验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34.感染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36.Ⅰ型超敏反应37.Ⅱ型超敏反应38.Ⅲ型超敏反应39.Ⅳ型超敏反应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0.自身耐受41.自身免疫42.自身免疫病43.自身抗体44.抗核抗体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5.免疫增殖性疾病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7.本周蛋白48.血清区带电泳49.免疫电泳50.免疫固定电泳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51.免疫缺陷病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53.肿瘤免疫学54.肿瘤抗原55.肿瘤标志物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56.移植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58.移植排斥反应59.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60.血清学分型法二、填空题;第1章概论1.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架战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2.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经验时期、免疫学科形成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3.为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免疫系统的三大生理功能分别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4.免疫应答的过程主要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5.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6.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分别是:经典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7.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主要的结合力有: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力;8.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主要的特点有: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9.组织细胞或培养细胞可溶性抗原的制备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反复冻融法、超声破碎法、自溶法、酶处理法、表面活性剂处理法任写出二种均可得分;10.在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过程中,可溶性抗原的纯化方法:超速离心法、选择性沉淀法、凝胶过滤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等任写出二种均可得分;11.在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过程中,纯化抗原的鉴定的内容主要有:蛋白含量测定、分子量测定、纯度鉴定、免疫活性鉴定;12.在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过程中,抗血清的鉴定内容有:抗体特异性的鉴定、抗体效价的鉴定、抗体纯度的鉴定、抗体亲合力的鉴定;第5章凝集反应13.在凝集反应中,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主要有: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协同凝集反应;14.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方法;第6章沉淀反应15.免疫电泳技术类型主要包括:对流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第14章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16.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实验中,对分离介质的基本要求有:对细胞无毒、基本等渗、不溶于血浆或分离物质、有一定密度;17.在淋巴细胞分离过程中,其中的单核细胞去除方法有:贴壁黏附法、吸附柱过滤法、磁铁吸引法、Percoll分层液法; 第15章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18.在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方面,针对T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有:T细胞增殖试验、 T细胞分泌功能测定、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体内试验;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19.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20.在乙肝病毒检测的过程中,主要检测的五项指标有: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21.在先天性感染中,临床上将以上4种病原菌称为“TORCH”,为产前检查的重点项目,分别是:弓形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2.根据免疫反应的速度和组织损伤的机制不同,将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第 I 型速发型超敏反应、第II 型细胞毒或溶细胞型超敏反应、第III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第IV 型延缓型或迟发型超敏反应;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3.在抗核抗体ANA检测方法中,常见的ANA荧光图形有:周边型核膜性、均质性、斑点性、核仁型、着丝点型;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4.在免疫增殖性疾病中,常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有: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25.在免疫增殖性疾病中,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有:血清区带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本周蛋白的检测;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26.在免疫缺陷性疾病中,常见的免疫缺陷病一般特征包括:反复感染、恶性肿瘤、伴发自身免疫病、遗传倾向、多系统病变;27.在免疫缺陷性疾病中,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有: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病;28.在免疫缺陷性疾病中,继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有:继发性T细胞功能缺陷、继发性低丙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继发性补体缺陷;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29.在常见肿瘤标志物中,胚胎抗原类肿瘤标志物主要有:甲胎蛋白、癌胚抗原;30.在常见肿瘤标志物中,酶类肿瘤标志物主要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α-L-岩藻糖苷酶测定AFU;31.在常见肿瘤标志物中,激素类肿瘤标志物主要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降钙素calcitonin, CT;32.在常见肿瘤标志物中,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主要有:β2-微球蛋白β2M 、铁蛋白;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33.在移植免疫实验中,排斥反应类型主要包括四种,分别是: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34.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有:肾脏移植、肝脏移植、心脏移植与心肺联合移植、骨髓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移植;三、单项选择题1.免疫应答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依次分为哪几个阶段AA. 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B. 效应阶段、识别阶段、活化阶段C. 活化阶段、效应阶段、识别阶段D. 活化阶段、识别阶段、效应阶段2.抗原抗体反应形成明显沉淀物的最佳条件为CA. 抗体略多于抗原B. 抗原略多于抗体C. 抗原抗体比例合适D. 抗体显着多于抗原3.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AA. 特异性B. 比例性C. 可逆性D. 阶段性4.弗氏不完全佐剂的组成包括 BA. 液状石蜡、羊毛脂、卡介苗B. 液状石蜡、羊毛脂C. 液状石蜡、卡介苗D. 羊毛脂、卡介苗5.沉淀反应中的钩状效应是因为BA. 抗体过量B. 抗原过量C. pH浓度过高D. pH浓度过低6.细胞活力测定常用的简便方法是BA. 伊红染色B. 台盼蓝染色C. HE染色D. 美蓝染色7.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为CA. <40%B. 40%~50%C. 60%~80%D. 80%8.在CH50试验中,溶血程度和补体含量之间的关系为 BA. 直线B. S形曲线C. 抛物线D. 正态分布曲线9.正常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的是CA. C1B. C2C. C3D. C410.发生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始动环节是 BA. 大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B. 中等大小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C. 小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D. 补体激活11.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NA有多种核型,不正确的是DA. 周边型B. 均质型C. 斑点型或颗粒型D. 原生质型12.血清中检测到M蛋白不提示下列疾病DA. 多发性骨髓瘤B. 巨球蛋白血症C. 重链病或轻链病D. 肾病13.本-周蛋白的本质是BA. 尿中微球蛋白B. 尿中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C. 尿中游离的白蛋白D. 尿中游离的管型物14.多发性骨髓瘤属于哪种细胞异常CA. T细胞B. B细胞C. 浆细胞D. 单核细胞15.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缺乏,一般应考虑何种病 CA. 轻链病B. 重链病C. 免疫缺陷病D. 免疫增殖病16.切除胸腺的新生动物的淋巴结中缺乏何种细胞 BA. B淋巴细胞B. T淋巴细胞C. 粒细胞D. 巨噬细胞17.沉淀反应中抗体过量的现象称为AA. 前带B. 后带C. 等价带D. 带现象18.弗氏完全佐剂的组成包括AA. 液状石蜡、羊毛脂、卡介苗B. 液状石蜡、羊毛脂C. 液状石蜡、卡介苗D. 羊毛脂、卡介苗19.直接Coombs试验检测的抗体是AA. 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GB. 游离的IgGC. 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MD. 游离的IgM20.单项扩散试验出现双环的沉淀线是因为DA. 两种抗原B. 两种抗体C. 抗体为多克隆抗体D. 抗原为性质相同的两个组分扩散率不同21.Ficoll液单次密度梯度离心后外周血细胞分布由上至下依次为CA. 单个核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粒细胞、红细胞B. 血小板和血浆、粒细胞、单个核细胞、红细胞C. 血小板和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D. 血小板和血浆、单个核细胞、红细胞、粒细胞22.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后,其形态学特征为BA. 细胞大小由大变小B. 出现核仁1~4个C. 胞浆内空泡逐渐消失D. 细胞伪足消失23.溶血空斑试验用于检测下列何种细胞的功能BA. T细胞B. B细胞C. NK细胞D. 吞噬细胞24.Boyden小室常用于测定 BA. 白细胞吞噬功能B. 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C. 白细胞杀伤功能D. 淋巴细胞抑制功能25.在溶血反应中检测试剂中,加入少量钙、镁离子的目的是CA. 使反应液保持等渗B. 抑制补体的活性C. 有助于补体激活D. 维持反应液的pH值26.乙型肝炎感染后最早出现的病毒标志物是AA. HBsAgB. HBeAgC. HBcAgD. 抗-HBs27.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条件是CA. 母亲Rh+、胎儿Rh+B. 母亲Rh+、胎儿Rh-C. 母亲Rh-、胎儿Rh+D. 母亲Rh-、胎儿Rh-28.造成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免疫损伤的主要机制是 CA. I超敏反应B. II超敏反应C. III超敏反应D. IV超敏反应29.人类MHC位于第几对染色体上 CA. 第12对染色体短臂B. 第12对染色体长臂C. 第6对染色体短臂D. 第6对染色体长臂30.HLA交叉配型的目的是 BA. 检测供者血清有无抗受者HLA抗体B. 检测受者血清有无抗供者HLA抗体C. 检测供者淋巴细胞表面的HLA抗原D. 检测受者淋巴细胞表面的HLA抗原四、简答题第1章概论1.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2.在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中,现代免疫学检验技术包括哪些方法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3.抗原抗体反应有哪些影响因素4.什么是标记免疫技术标记免疫技术按检测现象可分为哪些类型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5.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有哪些6.连接半抗原的载体有哪些制备半抗原性免疫原的方法有哪些7.免疫佐剂有哪些种类其作用机制是什么8.动物采血有哪些方法9.抗血清的鉴定包括哪些内容第5章凝集反应10.什么叫直接凝集反应什么叫间接凝集反应它们之间有何不同11.叙述抗球蛋白试验的类型、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第6章沉淀反应12.单向扩散试验的概念和应用13.平板法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的概念和应用14.免疫固定电泳的概念及临床应用15.抗原性质分析出现哪三种结果现象结果解释第14章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1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其分离介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7.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富含淋巴细胞,但又混杂有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请问去除单核细胞的方法有哪些第15章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18.T细胞功能检测内容有哪些19.B细胞功能检测内容有哪些20.NK细胞活性测定方法有哪些21.在检测T细胞的功能时,可选择T细胞增殖试验,请回答其基本原理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22.在补体总活性测定中,一般采用CH50测定法,请说明其基本原理;23.在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中,一般采用免疫溶血法,请简述其概念及原理;24.请简述补体结合试验的概念、实验原理及结果解释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25.请列出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种类26.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志物主要检测指标有哪些27.在临床中,乙肝病毒检测常见的指标俗称:两对半有哪些28.什么叫先天性感染常见的病原菌“TORCH”只要只的是哪些病毒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29.试比较Ⅰ~Ⅳ型超敏反应特点30.使用青霉素可能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简述其发病机制; 答:青霉素临床应用时有可能引起的超敏反应类型有:I、II、III、IV型;1I 型超敏反应:指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其发病机制是青霉素本身并无免疫原性,其降解产物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而产生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使用青霉素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2II 型超敏反应:指青霉素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其发病机制是青霉素降解产物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与和药物结合的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作用,引起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III型超敏反应:指使用大剂量青霉素等药物可引起类似血清病样的反应,其发病机制是因为患者体内已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大剂量药物尚未完全排除,两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所致;4IV型超敏反应:指青霉素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其发病机制是青霉素小分子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使T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可发生接触性皮炎;31.血清病与血清过敏性休克分属哪型超敏反应比较发病机制;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2.自身免疫病都具有哪些共同特性33.什么叫自身抗体,其主要特点有哪些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4.在免疫增殖性疾病中,常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有哪些35.在免疫增殖性疾病中,免疫球蛋白异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有哪些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36.请列出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37.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有哪些38.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有哪些39.什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临床特点及典型特征是什么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40.什么叫肿瘤抗原,其产生的可能机制有哪些41.什么叫肿瘤标志物,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具有哪些特性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42.什么叫移植排斥反应,根据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免疫损伤机制和组织病理改变,如何进行分类43.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有哪些44.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包括哪些方面。
测定酶活的原理
测定酶活的原理
测定酶活的原理是基于酶与底物的特异性结合及催化活性。
一种常用的测定方法是通过测量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来间接衡量酶的活性。
该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1. 准备一定浓度的底物溶液,使其与酶反应时达到酶的最佳工作浓度。
2. 添加一定量的酶溶液到底物中,使它们充分混合。
3.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出反应液样本,并停止反应,例如通过加入酸性或碱性溶液。
4. 采用一种合适的分析方法,如光度法、荧光法或电化学法,测定样本中产生的产物的浓度。
5. 根据样本中产物浓度的变化,计算出酶的活性,通常以单位时间内产生的产物量来表示。
此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直接测定酶的活性,例如测定酶的催化反应速率常数(Kcat)、酶对底物的亲和力(Km)等。
这些方法需要更复杂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
总的来说,测定酶活的原理就是利用酶对底物的催化作用,通过测量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或其他相关参数来间接或直接衡量酶的活性水平。
酶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
酶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发表时间:2010-08-09T10:28:49.0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欧文华[导读] 液态的Chol参考血清(含有不抑制CHE、CHOD与POD的防腐剂),-20℃保存至少稳定2年,冻干品更稳定。
欧文华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朝阳 122000)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1-0070-02 【关键词】酶法总胆固醇酶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是目前公认为最适于作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常规方法 [1] ,在各大中小医院实验室测定TC大多采用酶法,既可于作终点法手工操作,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也可于半自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它具有试剂单一、试验稳定、使用方便等优点。
现报告如下。
1 原理血清中的胆固醇酯(CE)被胆固醇酯水解酶(CEH)水解成游离胆固醇(Cho1),后者被胆固醇氧化酶(CHOD)氧化成△4-胆甾烯酮并产生过氧化氢,再经过氧化物酶(POD)催化4-氨基安替比林与酚(三者合称PAP),生成红色醌亚胺色素(Trind er反应)。
醌亚胺的最大吸收在500 nm 左右,吸光度与标本中TC含量成正比。
2 试剂(1)酶试剂:组成因不同商品试剂盒而异,酶用量也因酶制品质量而定。
(2)chol标准参考血清:本法TC测定中以准确定值的参考血清为标准,参考血清的Chol浓度最好有高、中、低3种,中浓度血清的Chol 含量应在3.8~5.2mmol/L。
(3)试剂与参考血清的稳定性:未开瓶的试剂4℃存放至少稳定1年。
复溶后的酶试剂在2~8℃至少稳定1周,15~25℃3天,如在此期内出现肉眼可辨的粉红色为不合格。
标签上注明出品日期及有效期。
液态的Chol参考血清(含有不抑制CHE、CHOD与POD的防腐剂),-20℃保存至少稳定2年,冻干品更稳定。
标签上注明出品日期及有效期。
3 操作(1)标本为及时分离的空腹血清、肝素或ED-TA抗凝血浆。
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25章第1节 发酵技术 课后习题(带解析)
第1节发酵技术一、选择题1.下列微生物及其应用对应正确的是()A.甲烷菌--制作陈醋B.醋酸菌--制作泡菜C.酵母菌--酿酒D.乳酸菌--生产沼气2.酸奶的营养价值比牛奶高.牛奶发酵成酸奶,起主要作用的生物是()A.病毒B.糖C.乳酸菌D.无机盐3.酸奶是一种有益的酸性乳品,泡菜也是特色小吃,这是人们利用()的发酵作用。
A.乳酸菌B.霉菌C.酵母菌D.醋酸菌4.下列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关系不对应的是()A.制作酸奶--乳酸菌B.制作酱--霉菌C.制作泡菜--醋酸杆菌D.制作米酒--酒曲5.依依同学在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下列食品时,利用的主要微生物正确的是()A.葡萄酒--酵母菌,有氧条件B.酸奶--乳酸菌,无氧条件C.食醋--醋酸(杆)菌,无氧条件D.泡菜--霉菌,无氧条件6.某兴趣小组尝试制作酸奶,其主要步骤如下:①奶粉和糖加水混合→②热处理(煮沸)→③冷却(42℃-43℃)→④加入一些品牌酸奶→⑤发酵→保存食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制作酸奶所用主要微生物是乳酸菌B.步骤④的目的是接种,这里接种的目的是扩大培养C.酸奶常用接到培养基上保存D.除米酒、酸奶外,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很多,例如馒头、酸菜等7.利用糯米酿制米酒的微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细胞质有叶绿体C.有起着运动作用的鞭毛D.有起着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细胞壁8.下列生物中能使面包变得蓬松可口的是()A.B.C.D.9.人们常用泡菜坛(图1)腌制泡菜。
腌制过程中,由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产生乳酸,使泡菜具有酸性风味;有些杂菌却会导致泡菜亚硝酸盐增加,对人体可能有不利影响。
酸性环境有利于抑制杂菌繁殖、分解亚硝酸盐。
研究小组对泡菜中乳酸菌和亚硝酸盐进行检测,结果如图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泡菜坛应加水密封,主要目的是形成无光条件B.前3天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导致乳酸菌数量上升C.发酵第3天乳酸菌较多,此时的泡菜适于食用D.由图中曲线能发现发酵第8~10天酸性环境较强10.我们利用乳酸菌和纯牛奶生产酸奶,这一过程中,利用的生物技术是()A.组织培养B.转基因技术C.发酵技术D.克隆技术二、判断题11.所有的发酵食品都是利用酵母菌。
(完整word)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
绪论1.20世纪50年代,Wast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兴起。
2.从广义上来讲,应用到临床的分子标志物包括基因组DNA、各种RNA、蛋白质和各种代谢物,目前,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的靶标主要以核酸(DNA或RNA)为主.第一章:核酸与分子标志物1.分子标志物:可以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核酸、蛋白质、代谢产物等生物分子,是生物标志物的一种类型。
核酸分子标志物是分子生物学检验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因突变、DNA多态性、基因组DNA片段、RNA和循环核酸等多种形式。
2.DNA的组成: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个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3部分组成。
3。
DNA与RNA的区别:2位脱氢。
4。
DNA的结构:①DNA一级结构:各种核苷酸单体沿多核苷酸链排列的顺序,表明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
②DNA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的直径为2nm,一圈螺旋含10个碱基对,每一圈螺距为3.4nm,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度.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对之间的堆积力,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也起着重要的作用.③DNA三级结构:DNA双螺旋进一步盘曲形成的更加复杂的结构。
5.核小体的形成(真核生物染色体包装过程):在核小体中,DNA盘绕组蛋白八聚体核心,使DNA缩短为原来的1/7;6个核小体形成螺丝管,缩短为1/6;核小体彼此相连成串珠状染色质细丝,螺旋化形成染色质纤维,进一步折叠成染色单体.6.DNA双螺旋结构的变异:右手螺旋A—DNA、C-DNA、D-DNA、E—DNA、H—DNA、L—DNA、P-DNA,左手螺旋Z —DNA7.RNA主要分为三类:tRNA、rRNA、mRNA 还有一些小型RNA:反义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
)8.真核mRNA与原核mRNA的区别(简答题)原核mRNA结构简单,为多顺反子,编码序列之间有间隔序列,原核生物mRNA中没有修饰碱基。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8章 连续监测法测定酶活性
(amylase, AMY)
1. 以天然淀粉为底物的测定方法:可测定淀粉水解前后粘度或浊度的改变;也可测产物葡 萄糖;还可测定淀粉与某些活性染料的呈色反应(如碘淀粉比色法 ,但准确性和重复性都 较差)。
2. 以人工合成的麦芽寡糖苷为底物的测定方法:底物的结构和相对分子量确定。
IFCC推荐法: EPS法:以4,6-亚乙基-4-硝基酚-“-D-麦芽七糖苷 (EPS) 做底物偶联多功能“-葡萄糖糖苷酶
9
“-
(alpha-L-fucosidase,AFU)
1. 以4-甲基伞形酮-“-L-岩藻糖苷为底物的荧光法: 灵敏度高 ,但需先用凝胶去除干扰物质。 2. PNPF法:以4-硝基苯-“-L-岩藻吡喃糖苷为底物经AFU水解释放4-硝基苯酚后 ,用碱性缓 冲液终止反应 ,使4-NP呈黄色的方法:需设样本空白并延长反应时间。
12
N-
(β-N-acetyl-D-glucosaminidase, NAG)
1. CNP-NAG法: 色原CNP解离常数 (PKa) 为 5.5 ,摩尔吸光系数大 ,可实现NAG的速 率法分析 ,无需设置样品空白 ,但底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较差。
2. PNP-NAG法:底物易得 ,反应速度快且稳定 ,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3. MTP-NAG法:可用于尿液NAG测定 ,底物稳定 ,反应灵敏度高。
3. 连续监测法: CNP-NAG法、 PNP-NAG法、 MTP-NAG法。
测定原理: CNP-NAG NAG CNP + 氨基葡萄糖苷
PNP-NAG NAG PNP + 氨基葡萄糖苷
产物CNP、 MPT在405nm/ 340nm处的吸光度与NAG 的活性成正比。
MTP-NAG + H2O NAG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 MPT (6- 甲基-2-巯基吡啶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
习题:一、名词解释1.临床检验生物化学(Clinical Biochemistry)2.组合试验(profile tests)二、问答题1.试述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研究领域。
2.试述临床检验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
3.简述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绪论答案一、名词解释1.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Clinical Biochemistry):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是在人体正常生物化学基础上,研究病理状态下生物化学改变,寻找这些改变的特征性标志并建立可靠实用检测方法,通过对这些特征性标志物的检测,为健康评估、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病情和预后判断等提供生物化学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2. 组合试验(profile tests): 在循证检验医学基础上,将某些疾病或器官系统功能的有关检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以便获取更全面完整的病理生物化学信息的方法。
如了解肝脏功能的组合试验。
二、问答题1. 试述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研究领域。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学科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 揭示有关疾病的病理生物化学改变,从本质上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生物化学机制,为疾病的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2.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寻找具有疾病特异性的生物化学标志物,并建立特异度、灵敏度高,简便而高性价比的检测方法,从而在临床开展有关项目的检测,提供反映这些标志物改变的客观数据。
3. 将检测项目的数据,转化为预防、诊断和疗效及预后评价信息。
2. 试述临床检验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
在医学中,临床生物化学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分子机制,从本质上认识病变准确部位及具体环节,为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靶点,疾病的诊断及病情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基础的一门重要病理学学科。
其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2.通过对有关疾病生物化学改变的特征性生物标志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实施,为判断有无及何种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酶活测定 原理
酶活测定原理
酶活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测定酶在一定条件下的活性。
酶活性是指酶在特定条件下催化底物转化的速率,是衡量酶功能的重要指标。
酶活测定的原理基于酶与其底物之间的专一性反应。
当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时,酶会使底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产物。
产物的生成量与酶活性成正比,可以作为测定酶活性的指标。
常见的酶活测定方法包括光度法、荧光法、融合法、电化学法等。
其中,光度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测量底物的某种性质的变化来间接测定酶活性。
例如,可以根据底物的吸光度变化来测定酶活性。
在酶活测定实验中,常使用专一底物来与特定的酶反应,以增强实验的专一性和敏感性。
同时,为了控制实验条件,通常需要对温度、pH值等参数进行调整,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酶活测定在许多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测定酶的活性,可以评估酶的功能状态、酶活性的变化以及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对于深入理解生物过程、研究酶的功能以及开发新药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梅毒抗体试验灰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9月上第20卷第25期·影像学及诊断检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梅毒抗体试验灰区结果分析和 灰区范围设置的探讨王书华(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 南京 211200)【摘要】目的:探讨ELISA检测梅毒抗体灰区范围设置对灰区合理设置及提高ELISA诊断符合率的意义。
方法:设置ELISA灰区范围并取中位数设为低值灰区和高值灰区,观察不同灰区值范围内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
结果:灰区范围0.8<S/CO<1.2区间内标本双试剂反应性率低于0.6<S/CO<1.0区间内标本双试剂反应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值灰区样本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低值灰区样本阳性检出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设置灰区有助于提高诊断效果,采用联合方法检测灰区区间样本能有效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对梅毒早期明确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灰区范围;高值灰区;低值灰区【中图分类号】R44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25-0138-04梅毒为临床常见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由梅毒螺旋体感染所引起,依据传播途径不同可分为获得性梅毒和胎传梅毒两种,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其中以获得性显性梅毒最为常见,依病变进程不同分早期(Ⅰ~Ⅱ期)和晚期(Ⅲ期)两种。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是现阶段临床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由于不同分期患者疗程及预后存在差异,故临床对于本病主张早诊断、早治疗[1]。
目前监测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学方法主要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梅毒抗体都有很好的检测能力,试验的灰区结果容易造成假阳性又是引起误诊的主要因素。
对灰区的标本进行进一步的检测,防止出现假阳性,在梅毒早期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但受检测条件、试剂灵敏性等因素影响,ELISA检测中常有光密度值接近临界值的结果,这些数据就是常说的灰区结果。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5章第2节现代生物技术(共74张PPT)
❖ 高投入, 与其他技术比较, 在资金、人员、设备、
试剂及研发上投资大。
❖ 高竞争,各国、各行业、个单位之间,在技术、
时效性、知识及人才上竞争激烈。
❖ 高风险,上述原因造成一定风险,加上
技术风险带来高风险。
❖ 高效益, 应用性强, 有目的产品, 最易商
业化。
从事生物技术犹如种树将获得丰硕果实, 如干扰素的投入虽然高达数百万美元,但产值 数年达30亿美元, 用于治病将产生巨大经济 和社会效益。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面临众多 难题上是没有任何产业可比的。
遗传特性后, 植入机体。 ③ 细胞折合, ④ 染色体导入及细胞器导入技术, ⑤
3. 分类:
① 微生物细胞工程, 如原生质 体融 合, 试管菌。
② 植物细胞工程,1978年培育 出土豆西红柿新物种。
③ 动物细胞工程, McAb 4. 应用: 以McAb制备成绩突出,
细胞工程 受体基因
(大肠杆菌)
授体基因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82021/9/82021/9/82021/9/89/8/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8日星期三2021/9/82021/9/82021/9/8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82021/9/82021/9/89/8/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82021/9/8September 8,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82021/9/82021/9/82021/9/8
第25章 临床酶法分析的原理与方法2015.10 (2)
第17页
第二十五章 临床酶法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三)平衡法的影响因素
1.酶量应足够才能在t时间内达到平衡。 2.St越小测定误差越小。 3.测定管与标准管基质效应越小,误差越小。 4.标准管与测定管酶量、平衡时间t一致时误差越小。 5.酶量不足,平衡时间延长,线性范围缩窄。
酶法分析
酶循环 测定法
第10页
测定酶激活剂 、酶抑制剂
过氧化物酶 指示系统酶 偶联法
第二十五章 临床酶法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一、平衡法测定的理论基础
第11页
第二十五章 临床酶法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一)平衡法的概念
平衡法是指标本中待测物的量有限,经过酶促反应 逐渐被消耗,当剩余的底物量很小(<1%~5%) 时,指示反应信号逐渐达到稳定(平衡),即通常 所说的终点,但没有终止反应,所以又称为终点法 (end-point method) 。
➢最常用的偶联指示系统有两个:一个是脱氢酶 指示系统,另一个为过氧化物酶指示系统。
第36页
第二十五章 临床酶法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血清葡萄糖-己糖激酶法测定
血清葡萄糖己糖激酶法(HK法)测定,在测定 中,HK是辅助酶,G-6-PD为指示酶,指示酶反 应将NAD+转化为NADH,340 nm吸光度增加量 即与葡萄糖的含量成正比。反应式如下:
+
V max V max
结论:说明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t与Km、Vmax和 [S0]有关,Km越小、Vmax(加入酶量)越大、 [S0]越小(方法的线性范围上限)则达到平衡所需 的时间越短。若[S0]<Vmax ,t则取决于前项。
第14页
第二十五章 临床酶法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全册生物第9单元第25章第1节发酵技术
课后练习
8.制作面酱,需要曲霉来产生鲜味,它主要用来分解和转化
(D ) A.糖
B.淀粉
C.脂肪
D.蛋白质
9.学习了发酵技术以后,你可以尝试这样自制酸奶:将加入适 量蔗糖的新鲜牛奶煮沸后,装入已消毒的大口玻璃瓶内,再将 适量的酸奶倒入其中,能够成功制成酸奶的操作是( C ) A.煮沸后冷却,再倒入酸奶不封存 B.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不封存 C.煮沸后冷却,再倒入酸奶并封存 D.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并封存
18.如图所示,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下列装置中都放入干酵 母(内有活酵母菌),其中适于产生酒精的装置是( A )
19.生物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下 列关于微生物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C ) A.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 B.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 C.利用醋酸杆菌酿造酱油 D.利用酵母菌酿造葡萄酒
各种白酒、 啤酒、葡 萄酒等
把葡萄糖转化成酒精
(1)面酱发酵:米曲霉将面粉中的淀粉
水解成麦芽糖、葡萄糖等,使面酱具
有甜味;将少量的蛋白质水解Fra bibliotek氨基酱发酵
酸,使面酱具有鲜味 (2)黄酱发酵:黄酱主要原料是面粉和 黄豆,主要用米曲霉进行发酵
甜面酱、黄 酱、豆豉
(3)豆豉发酵:豆豉主要原料是黄豆,
主要用米曲霉、毛霉、黑根霉等进行
4.仔细阅读课文 P112 建议活动“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部 分,回答下列问题。 (1)面酱是以 面粉 为原料制成的,在其生产过程中, 米曲霉 将面粉中的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 葡萄糖 等,使甜面酱有 甜味 , 将少量的蛋白质水解为 氨基酸 ,使甜面酱具有鲜味。
(2)黄酱的主要原料是 面粉 和黄豆,主要用 米曲霉 进行发 酵。 (3)豆豉的主要原料是 黄豆 ,主要用 米曲霉 、 毛霉 、 黑根霉 等进行发酵。
第02章-酶分析法
2.2.2 pH值
H+能对酶反应产生多种影响:①可能改变酶活 性中心的解离状况,升高或降低酶的活性;② 可能破坏酶的结构与构象导致失效;③可能作 用反应系统的其它组成成分影响酶反应,甚至 改变可逆反应进行的方向。如:乳酸脱氢酶反 应在pH 7时向乳酸生成方向进行,而pH l0时则 倾向于丙酮酸的形成。
2.3 测定方法 测定方法有取样法和连续法。 取样法:在酶反应开始再根据产物和底物在化学性质 上的差别进行分析,求得单位时间内酶促反应 变化量的方法。 连续法:基于底物和产物在物理化学性质上的 不同,在反应过程中对反应系统进行直接、连 续观察的方法。
如加样量、温度、反应时间等都要求比较准确。最适反应条件(如 温度、pH等)的确定很重要,一个熟练的酶学工作者,会考虑各种 因素,设计的实验比较合理,而且重现性好;未经过专门训练的人, 往往容易出错。
1.3 酶分析法的意义
酶的应用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用以制造某些产品; (2)用以去除某些物质;
2.2 反应条件的确定 选择反应条件的基本要求是,所有待测定的酶 分子都应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反应系统中除了待测定的酶浓度是 影响反应速度的唯一因素外,其它因素都应处 于最适条件。
2.2.1 底物
①底物(包括人工合成底物)最好在物理化学性质上 和产物不同。 有些酶作用的底物和产物本身就有这种特点, 如脱氢酶用的NAD(P)+和NAD(P)H; 有的则需加工成色源或荧光源底物,在酶作用 后产物产生颜色或荧光。如磷酸酯酶测定可用 对硝基苯磷酸。
2.2.5 样品
许多待测样品常常包含各种干扰因素,如可能 存在着作用同一底物或产物的其它酶。因此测 定前应检测系统中是否杂有这些干扰因素。 同时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和同时检测底物和产 物的变化量,然后观察测得的结果是否一致。 通过这些比较分析,确定是否存在干扰。
第25章 临床酶法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第 4页
第二十五章 临床酶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酶法分析的优点 优
1
点
由于酶作用的特异性高,成份复杂的血清等体液 样品不需进行预处理就能测定,简化了实验程序
由于酶具有高催化效率,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髙 了工作效率 试剂酶的本质大多是蛋白质,酶促反应的条件温 和,没有毒性,避免了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和对 环境的污染 制成试剂盒即可以手工操作,又可以自动化分析
主要内容
酶法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酶反应前后光吸收变化测定的与原理与方法
脱氢酶指示系统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过氧化物酶指示系统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酶循环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酶激活与酶抑制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第 3页
第二十五章 临床酶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酶法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酶法分析是以酶为试剂测定酶促反应的底物、 辅酶、辅基、激活剂、抑制剂以及酶偶联法测 定酶活性等的一类方法。 临床酶法分析是指用酶法分析的方法来测定人 体內的代谢物或代谢产物的技术。
第29页
第二十五章 临床酶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表25-1 常用的Trinder反应生色基团
化学名 酚 2,4-二氯酚 英文缩写 P 2,4-DCP 最大吸收峰(nm) 500 510 555 555
N- 乙 基 -N- ( 3- 甲 EMAE 苯-N-乙酰乙二胺 N- 乙 基 -N- ( 2- 羟 TOOS 基 -3- 丙 磺 酰 ) 间 甲苯胺 N- 乙 基 -N- ( 3- 丙 ESPDMA 磺酰)-3,5二甲氧 基苯胺
如尿酸在293 nm处有特异性的光吸收,但经过尿 酸氧化酶(UAO)催化生成的尿囊素则在293 nm 处无特异性光吸收,可以通过尿酸在293 nm处的 吸光度下降来计算尿酸的浓度。
第八章-血清酶类测定
酶活性浓度越高,线性期就越短
线性度:判断线性期的一个指标,指吸光度(A)相对于时间(min)变化的可以接受 的程度 。
线性度=[前半段△A/min-后半段△A/min]/[(前半段△A/min+后半段△A/min)/2]×100%
3.Katal单位
定义:1Katal是在规定条件下,每秒钟催化1mol底物转变为产物的 酶量。1Katal=1mol/s。
IU与Katal单位的关系:1katal = 60×106IU,1IU = 16.67nkatal
6
复习酶学分析基础知识
(二)酶活性浓度
酶活性浓度指单位体积样本中的酶活性单位。国际单位 用IU/L或U/L表示。酶活性浓度才具有临床可比性,但其多数 情况下都被不严格地称为酶活性单位乃至酶活性.
复习酶学分析基础知识
(三)Vmax的含义
定义:Vmax表示在一定酶量时的最大反应速率,即酶完 全被底物所饱和时的反应速率,与酶活性浓度呈正比。 应用:计算酶的转换数(TN,催化常数Kcat)单位时间内每 个酶分子将底物分子转换成产物的最大值 。
计算公式为:
V max TN E
(单位是s-1)
一、按照反应时间分类的酶活性测定方法 (一)定时法
2 吸 光 度 A 3 1
原理: 定时法是固定时间法的简称,是指测定反应开始后一段时间( t1~ t2)产物的增加量或底物的减少量以测定酶活性的方法。该方法一般需 要在反应进行到一定时间后用强酸、强碱、蛋白沉淀剂等终止反应。 特点: 优点:简单,因为最后测定时酶促反应已被终止,故比色时不需要 保温设备,显色剂的选择也可不考虑对酶活性的影响。 缺点:如果不做预试验则无法了解其酶促反应进程(t1-t2)是否 为零级反应,故难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人卫第八版)-第25章-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基因分型 检测基因突变
测定基因拷贝数 测定基因表达产物量
分子杂交
信号检测
基因诊断的基础
DNA序列分析技术 几种技术联合使用
目录
(一)基因缺失或插入的诊断
1.DNA印迹法
其可以区分正常和突变样品的基因型,并可获得 基因缺失或插入片段大小等信息。 DNA 印迹一般可 以显示50 bp~20 kbp的DNA片段,片段大小的信息 是该技术诊断基因缺陷的重要依据。
血、血友病等。基本方案是通过一定的方法
把正常的基因导入到病人体内,表达出正常
的功能蛋白。
目录
2.针对多基因病的基因治疗 由多个基因相互作用结果,并受环境因素影 响而发生的疾病属于多基因病,如高血压、动脉 粥样硬化、糖尿病、肿瘤等。 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包括:针对癌基因表达 的各种基因沉默、针对抑癌基因的基因增补、针 对肿瘤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基因导入和针对肿瘤 血管生成的基因失活等等。
目录
(二)基因增补
不删除突变的致病基因,而在基因组的某
一位点额外插入正常基因,在体内表达出功能
正常的蛋白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对
基因进行异位替代的方法称为基因添加( gene augmentation )或称基因增补,是目前临床上 使用的主要基因治疗策略。
目录
(三)基因沉默或失活
有些疾病是由于某一或某些基因的过度表 达引起的,向患者体内导入有抑制基因表达作 用的核酸,如反义RNA、核酶、干扰小RNA等,
因的表达状态可以用 PCR 、 RNA 印迹、
蛋白印迹及ELISA等方法去检测。对于导
入基因是否整合到基因组以及整合的部位,
可以用DNA印迹技术进行分析。
目录
三、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反应达到平衡,假设 ,即 [S0]-[St] ≈ [S0],则 可简化为:
Km [S0]
t = 4.606
+
V max V max
说明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与Km、Vmax和[S0]有关,
Km越小、Vmax越大、[S0]越小则达到平衡所需的时 间越短。
若 [S0] <<Km,公式25-1式简化为:
v = Vmax[S] = K[S]
Km
如同时检测标准管,则有:
标准管v 标准管[S]
测 定管v = 测 定管[S]
公式25-4
标准管的[S0]与测定管的[S0]分别表示为Cs和Cu,速 度用△ A/min来表示。上式改写为:
标准管ΔΑ / min Cs
测 定管ΔΑ / min = Cu
公式25-5
将米氏方程改写为:
d [S] Vmax[S] v = dt = Km+[S]
-d[S] (Km + [S])
V max[S]
= dt
-d[S]
(
V
Km
max[S]
+
V
1 max
)
=
dt
公式25-1
积分得:
Km [S0] [S0]-[St] t = 2.303 V max lg [St] + V max
d [S]Km V max [S] = dt
积分得:
t
=
2.303
Km V max
lg
[S0] [St]
如同时检测标准管,则不管反应进行至何种程度, 只要标准管与测定管的反应时间(t)一致,则有:
lg
标准管[S0] 标准管[St]
=lg
测 测
定管[S0] 定管 [St ]
标准管[S0] 标准管[St]
第一节 酶法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酶法分析是以酶为试剂测定酶促反应的底物、 辅酶、辅基、激活剂、抑制剂以及酶偶联法测 定酶活性等的一类方法。
临床酶法分析是指用酶法分析的方法来测定人 体內的代谢物或代谢产物的技术。
酶法分析的优点
优点
1
由于酶作用的特异性高,成份复杂的血清等体液 样品不需进行预处理就能测定,简化了实验程序
临床酶法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 握
临床酶法分析的概念,脱氢酶和过氧化 物酶指示系统的应用原理。
熟`悉 了`解
临床酶法分析的理论基础,酶循环法以 及其它酶法分析的设计原理。
临床酶法分析的发展前景。
主要内容
酶法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酶反应前后光吸收变化测定的与原理与方法
脱氢酶指示系统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过氧化物酶指示系统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酶循环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酶激活与酶抑制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公式25-5就是速率法测定代谢物浓度的原理,其 前提条件是测定酶促反应的初速度。随着酶促反 应的进行,[S]越来越小,v也越来越小。
平衡法与速率法这两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的,平衡法 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有可能遵循一级反应规律。相 反,速率法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也会趋于平衡。对 于平衡法来说关键是确定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对 于速率法来说关键是如何使酶促反应成为一级反应。
第二节 酶反应前后光吸收变化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有些待测物本身在一定波长下就具有特异性的光 吸收,但经过酶促反应以后生成的产物在相同的 波长处则无特异性的光吸收。通过直接测定待测 物或产物本身信号的改变即可进行定量,这种分 析方法即是酶反应前后光吸收变化测定法。
如尿酸在293 nm处有特异性的光吸收,但经过尿 酸氧化酶(UAO)催化生成的尿囊素则在293 nm 处无特异性光吸收,可以通过尿酸在293 nm处的 吸光度下降来计算尿酸的浓度。
=
测 测
定管[S0] 定管 [St ]
标准管[S0 测 定管[S0
] ]
=
标准管[St 测 定管[St
] ]
=
标准管[S0 测 定管[S0
-
St St
] ]
公式25-2
标准管的 [S0-St] 与待测管的 [S0-St] 分别代表消
耗量,也代表转化为产物的量,可以用产物的吸光
度来表示(As和Au)。标准管的[S0]与测定管的[S0] 分别表示为Cs和Cu。
胆红素在450 nm处有特异性的光吸收,经胆红 素氧化酶(BOD)作用生成胆绿素,导致胆红 素在450 nm处的吸光度下降,以此来测定胆红 素的浓度。
胆红素
BOD O2
胆绿素
H2O
第三节 脱氢酶指示系统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 脱氢酶可以催化底物脱氢,脱氢酶催化 的反应如下:
• 以脱氢酶为指示酶系统测定的是氧化型辅酶Ⅰ (NAD+)或氧化型辅酶Ⅱ(NADP+)在340 nm处的 吸光度增加来计算待测物的浓度,也可利用脱氢酶的 逆反应,将还原型NAD(P)H变为氧化型NAD(P)+,测 定340 nm处吸光度的下降来计算待测物的浓度。
Cs As =
Cu Au
公式25-3
二、速率法测定的理论基础
速率法测定的是酶促反应的速度(通常是指初速度),
其依据是,当底物的消耗量较小时(<5%),酶促反 应呈一级反应,此时的酶促反应速度(v)与代测物的 浓度成正比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米氏方程:
Vmax [S] v = Km+ [S]
①当[S] <<Km,则[S]+ Km ≈ Km,②当酶量固定不变 时,酶促反应的最大速度Vmax也不变,此时, 酶促反 应符合一级反应。
2
由于酶具有高催化效率,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髙 了工作效率
试剂酶的本质大多是蛋白质,酶促反应的条件温
3
和,没有毒性,避免了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和对
环境的污染
4
制成试剂盒即可以手工操作,又可以自动化分析
酶法分析根据检测类型可分为平衡法(终点法) 和速率法(动力学法)。
根据方法设计的原理不同分为:酶反应前后光吸 收变化测定法、脱氢酶指示系统测定法、过氧化 物酶指示系统测定法、酶循环测定法和酶激活与 酶抑制测定法等。
酶反应前 后光吸收 变化测定 法
脱氢酶指示 系统测定法
酶法分析
酶循环 测定法
酶激活与酶 抑制测定法
过氧化物 酶指示系 统测定法
一、平衡法测定的理论基础
平衡法是指标本中待测物的量有限,经过酶促 反应逐渐被消耗,当剩余的底物量很小 (<1%~5%)时,指示反应信号逐渐达到稳定, 即通常所说的终点,所以又称为终点法。
NAD(P)+ ¬¾enz¾ym¾e®NAD(P)H
一、单酶反应测定法
• 有一些待测物测定的时候不需要偶联另一个酶 促反应,经一步反应后就可以完成氧化型辅酶 和还原性辅酶之间的转换,称为单酶反应法。
• 由于该类反应通过辅酶在氧化型与还原型之间 的转换进行,所以很容易用紫外吸收分光光度 法测定340nm处吸光度的增减来进行定量。例 如乳酸、丙酮酸的测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