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穷则变————《易·系辞下》。

一、维新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背景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的失败,残酷打击了仍沉醉于天朝大国迷梦中的国人自大心理,以当时一大批开明封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清政府统治制度的腐败和改革的必要性,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技术对中国构成的优势,主张向西方学习,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学说。

如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有句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是典型。

而维新思想正是从这些经世致用思想衍变而来的。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所谓“洋务运动”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恭亲王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新兴官僚,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和西方列强技术的先进,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试图挽救封建传统统治,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工商科技,而不想对政治制度作任何改革。

洋务思想虽然有别于维新思想,但洋务运动使一批知识分子进一步见识了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是早期维新思想形成的催化剂。

(二)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洋务派中逐渐分离出一部分人,形成了早期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对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潮,它反映了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势力的各种要求,主张用和缓渐进,以不对封建制度作根本变动的方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全方位的改革。

他们大多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也主张学习西方的工商科技;同时也建议作政治制度改革,向往西方的议院民主政治。

早期维新思想,还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但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课本52页
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

他指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经济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

文化教育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作为他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这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

”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为冲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康有为从90年代起和他的弟子梁启超等一起撰写了一批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汉开始有一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

今文经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人根据一些老人记忆口授,用当时通行的隶书笔录的。

而古文经据说是从曲阜等地夹墙中发现的,是用秦以前篆文所写的。

历来统治者都认为古文经是真的,用来作为指导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而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提出古文经是西汉末年刘歆为了替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提供理论根据而伪造的,它完全湮没了孔子“微言大义”和“托古改制”的原意。

这实际上就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一向保守,信而好古的孔子,写成了一位勇于建设新学派,志在改革的大学问家,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

康有为在这两本书里把自己从西方学来的种种东西都挂到了孔子名下,而实际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革的理论。

康有为说他自己是掺合中西哲理,“会通中西”,即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这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因此这两本书的出版被梁启超形容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在上层社会引发了一场大地震,被清朝统治集团中顽固守旧势力斥之为“惑世诬民,非圣无法……圣世不容”,被置于禁书、焚书之列。

做法见课本50页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

③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区别:①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具体改革的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

②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二、康有为宪法思想的局限性
首先,尽管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但是,其中却存在许多保守主义的成份,主要表现在对君权的妥协以及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以礼治国、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

保守主义的立宪观曾经在西方取得了成功。

但是在康有为时代,保守主义的立宪思想却不能解决中国的危机。

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矛盾都十分突出,同时存在着生存问题、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三重危机,而康有为的立宪观最关注的则是生存危机,即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问题。

也就是生存问题。

加上,清政府的存在本身就一直受到合法性问题的挑战。

再加上,随着西方民主观念的引入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熟,是问题越来越大
其次,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阶级力量的支持。

恩格斯在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非常深刻地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⒅戊戌变法以前,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立宪派投靠帝党,而帝党由于缺乏实力,随时准备与守旧派妥协,从而导致“新政”失败。

戊戌变法之后,他们仍然寄希望于清政府内部的改革。

辛亥革命之后,康有为又因主张帝制和复辟而不见容于新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阵营,始终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第三,康有为对西方的立宪政治缺乏价值上的深刻认识。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康有为对西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器物”论的基础上,他还不能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封建的开明政治严格区分开来。

康有为虽然认识到民权的价值,但是在权利的实现与权力的效率之间发生冲突时,他就难免要为“效率”牺牲原则。

,在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答人论议院书》中,康有为说:“君犹父也,民犹子也,中国之民皆如幼童婴孩,问一家之中,婴孩十数,不由父母专主之,而使幼童婴孩自主之,自学之,能成学否乎?必不能也。

敬告足下一言,中国唯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二年而成效著”。

22 在设立议院的问题上也是如此。

这些问题地导致其宪政实践的诸多两难困境。

(四)维新思想的落伍
康有为逃到日本后,继续大力宣传维新思想,特别是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影响很大,他们继续主张开民智、兴民权、呼吁振兴实业,发展教育、宣传科学,形成了一股政治思潮。

但是改良派无论如何张扬自己的理论,比起后期兴起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是落后了。

两股政治思潮曾就民主革命的是非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改良派沦为了保皇派,仍然竭力维护腐朽的清政权,因此退出了历史主角的地位。

他们的做法一是攻击和否定民主主义思想,肯定和颂扬封建的孔孟之道,宣扬非孔孟之道不能为立国之精神,其出发点是从国家政治思想角度抨击民主制,全面否定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民主共和制。

二是攻击民主共和制度不适宜于中国国情,认为国人民主意识淡薄,不懂得民主政治,正是因为民主理论的宣扬导致当时的中国“欲为强国无望也,欲为富国无望也……终归于亡国而已矣”。

[②]三是鼓吹君主制,宣扬只有君主立宪才能救中国。

严复和康有为在中华民国成立后,还先后参与帝制复辟,仍然主张君
主立宪,为社会所抛弃。

康有为于1912年在北京建立孔教会,被袁世凯所利用,形成了以尊孔为基本内容的复古思潮,大力鼓吹封建的纲常伦理,阻碍了民主思想的深入传播。

严复参加了以杨度为首的促进帝制的筹安会,成为拥护袁世凯复辟称帝国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康有为此后仍然固守其复辟派的立场,主张还政于清,于1917年与张勋一起拥戴溥仪复辟,展开了一场闹剧。

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见课本5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