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量不断增加,各种交通问题凸显,交通拥堵成为影响大城市居民出行的首要问题,交通事故数量呈上升趋势,机动车尾气污染成为大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交通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2010年北京市民每月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经济成本达到335.6元。
1.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国内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加。相关统计表明,2006年底国内汽车保有量为4985万辆,而到2011年底达到了1.06亿辆,5年汽车保有量翻番,2012年底则进一步达到了1.2亿辆。而且这一增长趋势还在延续,预计未来几年平均每年增量仍在1400万辆以上。
2、公路通车里程数增速较慢
同期,国内公路通车里程数虽然也在增加,但是增速远低于汽车保有量的增速。2006年底国内公路通车里程数为345.7万公里,到2012年底则增加到了423.75万公里,与2006年相比提高22.58%,同期国内汽车保有量则提高了140.73%。
根据建设部统计,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仅为10.6平方米,远低于国外的1520平方米。同时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正以15%的速度增长,而城市道路的增长率则仅为3%左右,这一矛盾让许多大城市都面临交通不畅的问题。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比如交通堵塞、事故频发、雾霆天气等问题,成为阻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城市交通拥堵排放的尾气成为了交通污染的主要来源。例如,在寻找停车场和车位中会产生30-50%的额外燃油消耗和污染。因此,解决交通安全、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成为近期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主要目标。
3、规划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7月,发改委公布《“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随着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工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客货运输需求将持续稳定增长,结构将不断升级。旅客运输需求将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特征,国际、城际和城市客运需求迅速扩张,对运输的安全性、便捷性、舒
适性、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表1、“十二五”期间全社会交通运输量预测
指标单位2010年2015年平均增速
客运量亿人3274207.5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2789439507.2
货运量亿吨3244557.0
货运周转量亿吨公里1418382010007.2
“十二五”期间,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初步形成“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92万公里
●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营业里程达4万公里以上,运输服务基本覆
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
●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8.3万公里,运输服务覆盖20
万以上人口城市
表2 “十二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目标
指标单位2010年2015年综合交通网总里程万公里432490
其中:铁路营业里程万公里9.112
公路通车里程万公路400.8450
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公里14003000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15年,现代道路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道路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法规政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新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安全、更搞笑、更便捷、更可靠、更绿色的道路运输服务。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指将先
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形成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提供各种有选择的信息服务,使出行者的路径选择向网络均衡的系统最优方向接近,达到路网负荷的均匀化,再加上能够将交通事故迅速通报从而使事故现场得到迅速清理和实施监测系统,能够根据当前情况调整的高速公路入口匝道和交通信号系统,能够减少收费站外车队长度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等一系列ITS子系统,可大大减少汽车延误,实现道路资源的高效率使用,有效缓解交通拥挤、节约出行时间、减少交通环境影响,提高生产效率,产生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的尾气减少,在智能交通系统下,车辆及道路的运营效率大大提高,占用和消耗的资源下降,有利于环境保护。据CMIC研究排放,采用智能交通技术可以提高道路管理水平,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可减少30%以上,并能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50%以上。
智能交通系统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十几年来,智能交通在许多城市和交通运输的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2000年,国内就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协调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发布了《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不过,在智能交通发展的初期,由于缺乏相应的系统规划和资金支持,进展缓慢。
在“十五”期间,我国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展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关键产品开发和示范应用,促进了以智能化交通管理为主的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许多城市进行了智能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公路、公交、城市等领域相继实施了大批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项目。
进入“十二五”以后,为了突破交通管控及安全的瓶颈技术,保障交通运力的高效安全,国家科技部在863计划中,围绕着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发展的要求,对大城市区域的交通协同联动控制系统,车路状态的感知和交互系统,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综合交通枢纽智能管控系统,这样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立项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