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历史文化课期末作业详明要求(2012年4月18日修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历史文化》课考查要求
总要求:本课程必须完成作业一篇,为区域田野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

十四周提交(12月4日)。

具体要求:
一、同学应本着踏实认真的态度,杜绝抄袭,特别是从网上下载现象。

二、没有特殊情况的,作业为一篇区域田野调查报告(包括潮汕地区与非潮汕地区)。

提倡各自选自己所在的家乡作为调查的地点。

鼓励非潮汕籍的同学调查潮汕地区的)。

如确实觉得有难度,可撰写小论文或读书札记之类,但必须围绕着“区域历史文化”,选题具体,要“小题大做”,并有详明的参考文献或注释。

三、调查报告在选题上,尽量避免选一些烂熟、老套没有新意,或以前做过调查研究的题目。

如潮州工夫茶、“出花园”等等(除非有地域的特殊性)
(温馨提醒:选题一定避免笼统、宽泛而不着边际。

如《潮汕文化的特点》、《潮州历史发展概述》、《潮州音乐》、《潮阳英歌舞》之类的题目;在行文中应该具体落实在某一个小的地点(自然村落或某个社区)。

不能笼统叙述“潮汕地区的结婚习俗……”“潮州市的的年节习俗……”之类。


四、提倡调查时,尽量用录音笔(MP3/MP3)录音,有条件的拍照或录像,回来整理成为文字,提交作业时作为附录一并上交。

五、任选一个方向,并自己确定更具体的题目(仅列三大类备选,余者任选)(一)备选方向之一:田野调查重点在金石(碑刻)材料:调查你所在乡村及周围区域的宋、元、明、清至民国年间(下限为1949年,若无古碑,现代碑刻也可做)的碑刻分布及保存状况。

丰顺、揭阳、普宁、潮阳为主。

具体要求:
1、先划定调查区域的范围:一般以本人所在的行政村或自然村为中心,扩展到周围约3-6个行政村(管区)或社区,然后进行地毯式的普查、记录所有现存碑刻碑名、年代、规格(高、宽及石质等),最后撰写小结(如简介碑刻的基本内容、史料价值及保存情况等)。

如果因精力所限,仅以1各行政村(或社区)为普查范围者,除记录上述各项外,必须忠实按碑刻原格式抄录整通碑文内容,然后作出释读(如附“作业范例”)。

2、调查之前,要查阅已出版的金石文献,如《潮汕金石文征·宋元卷》、《开元寺志·潮州市佛教志》、《韩愈在潮州》、《潮州西湖山志》等及各县市的《文物志》的有关金石(碑刻)的收录情况;潮安县及原揭阳县各镇(区)基本上都编了《镇(区、乡)志》,有部分镇志如《庵埠志》《意溪志》都已收集有许多碑刻材料。

所有这些,我们要在其基础上作补充的工作,不要做重复劳动。

因此,建议潮州市区(湘桥区)及庵埠的同学主要做校正及补充的工作。

3、出发时带好笔记本、卷尺、粉笔等工具,可从询问乡村老人及走访村落
的庙宇、祠堂、寺(庵)院、古桥/塔/井、古民居等古迹入手,多走多看;勤问勤记。

4、释读碑刻材料时,要充分利用工具书及地方文献材料(如地方志及其他前人的有关记载)。

备选方向之二:乡村(城镇)民间信仰做调查报告。

具体要求:
1、调查某一村落的所有庙宇(神明名目、数量、规模、分布)和每年游神赛会的整个过程(如神明名目、时间、组织形式、游神路线、村民的表现等)。

2、一般选定某一年作调查记录(如《某某村1998年的游神调查》之类),也可综述某一时段的情形(如《某某村二十世纪90年代的游神调查》之类);如今已消失或被禁止的民间信仰活动,也可作追忆式的调查(如《1949年以前潮州府城“营大老爷”的调查》)
3、应有选择地采访3-5位年龄较大,表述清楚的被调查者(即报告人),记录时务必注明调查时间、具体地点、被调查者的姓名(可用化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各项,最后附录在报告的后面。

4、报告既要把握整体,又要注意细节,尽量翔实,宁繁勿简。

5、最后撰写小结。

6、注释(参考文献)不能笼统地在文章后面罗列出几种书目,必须分别在每一处出注,或注明资料来源,或注明观点的出处;大体可把参考文献放在后面,有些也可作为页下注处理(如口述材料),但无论如何都必须按我们发给大家的《规定》执行。

提醒大家注意,在论文和附交的调查材料,必须准确注明资料的来源。

如口述材料,应在每一段后面这样记“报告人:■■■,性别,年龄■■,本村(或其它)人,文化程度■■;访问时间:■■”。

其它一切注释按《规定》。

选题方向之三:人生礼俗与时年八节。

调查方法与民间信仰类似,可参考。

方向之四:区域家族或个人口述史调查,如:
1、某个家族或家庭发家的历史
2、某个家族的华侨史
3、以一个至若干个案做老年妇女口述史
附:作业范例1光绪《奉宪婚丧章程》碑记简释
陈素玲(体育系98级)抄录、黄合全(化生系98级)校释《奉宪婚丧章程》碑刻现存于潮州市城西厦寺直街新楼下,碑面北竖文楷体阴刻,碑高120cm,宽50cm,共16行,444字。

全碑保存较好,字迹基本可辨。

全文抄录如下:
(1行)赏戴花翎补用直隶州署理海阳县正堂顾为/(2行)出示严禁第,现据南厢都各乡民人:陈盛武、吴建、黄春卯、翁乌记、林顺、黄碧林、张湘霆/(3行)张宗蓝、许傅、陈泽藉、郑奔、余国祥、郑宝国、谢传、陈宜本等联名称示:伊等顶洲、上埔、厦/(4行)里、堤为、吉利、后街、前街、新乡、厦寺、后沟、龙阁各乡迎亲花轿,上等工银一元插花一百/(5行)文,由来久矣,嗣因轿夫昂价,掯勒新妇,多苦行路之艰难,乞丐任意苛求,稍不如愿,则(6行)招率党类,皆腐手烂足之辈,或拦新妇之路,或闹喜客之堂,甚至人家丧死,也招集成(7行)群,拥孝堂求赏,多方勒索,种种恶习实宪难堪。

拟力章程,粘叩示禁等情到县,据此当(8行)批:民间婚丧,乞丐强讨,轿夫讹索,已奉○○○道宪札严○,尔等各乡既有此等陋(9行)习,候既出示晓谕,一体禁单,以便民生,粘单附在词,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谕各乡(10行)人等知悉。

尔等婚姻嫁娶雇用花轿,准照向程给发,毋许讹索,其乞丐无论婚丧德由(11行)主人施给不准强讨滋事,如敢顾违,准既綑送惩究,其各遵照毋忘,特示(12行)计开(13行)丐首求赏○○,娶亲行皆给百文,○○坐轿者给六百文,○○行礼者给一大元(14行)丧事功德○○,三日夜者给二大元,○○二日夜者给八百文,○○一日夜者给四百文,○○作斋者给四百文(15行)轿夫○○迎亲花轿,○○行六礼者给二元,○○稍礼者一元,○○插花钱四百文。

(16行)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十九日示。

碑记中提到知县姓顾,立碑时间为光绪三十一年,查民国编的《潮州志·官职志三》可知知县为顾永懋,字树斋,浙江人。

[1]“清代海阳县属潮州府。

那时海阳县城(府城)设11坊,府城设4厢,余置4乡。

4厢为东厢、西厢、南厢、北厢。

南厢都:辖南关、下寺、了哥宫、安南庙、前街、后街、吉利、后沟、上埔、沙洲。

”[2]碑文中提到南厢都一带乡村、地名。

如顶洲既今上洲,上埔在下洲对岸,旧时有“打索上埔”之称,厦里今为了哥宫到安南庙一带,堤为可能是堤围的通假写法,堤围可能是现在的古美村,在《潮州市志》中有这样记叙:“古美村(苟美)地处城区南面2.5km处,南堤外围,三面环堤。

”[3]古美村比较特殊的地理特征,被称为“堤围”是比较合理的。

吉利、前街、后街、新乡、后沟合称为“吉街”。

厦寺也称为下寺,现分为厦寺一、二、三村。

龙阁位于后沟附近。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其时社会治安混乱,轿夫、乞丐、癞民常纠众肆意勒索婚嫁或居丧乡民。

南厢都一带的陈、吴、黄、翁、林、张、郑、余、谢诸姓乡民联名请求县主顾永懋发示禁此弊风。

顾知县为除陋习、便民生,拟立婚丧章程,并赦石严示各乡人等。

潮汕地区在清末常有轿夫、癞民纠众讹索乡民的事发生。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潮州知府黄安涛就为严饬凤凰地区存在的类似陋俗而赦立《奉府县花轿碑记》。

[4]然而如碑记中所
说:“则狂澜既迴,靡风顿改,实非一时之功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揭阳县梅岗都一带也轿夫、癞民任意勒索乡民,知县钱荣为出示严禁立下《奉宪严禁碑》。

[5] 该《奉宪婚丧章程》碑刻对于研究清末潮州地区的社会风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1] 饶宗颐总纂:民国《潮州志·职官志》
[2] [3]《潮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4] 谢逸编:《潮州市文物志》,1985年7月
[5] 张宗仪、张秀清编:《揭阳县文物志》,1986年。

作业范例2
揭东炮台丰溪刘厝“正月二十”拜神传统调查报告
历史2008级刘洁梅
概况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的潮汕平原,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底平原交间,分布不均。

揭阳市北靠兴梅,南濒南海,东临汕头、潮州,西接汕尾。

陆地面积5240.5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82公里,沿海岛屿30多个,内陆江河主要有榕江、龙江河连江三大水系,孕育着世世代代揭阳的父老乡亲。

丰溪乡是揭东县炮台镇一大乡系,坐落于枫江畔,206国道旁,位于炮台镇与曲溪镇的交界处边缘。

丰溪乡主要包括洪、刘、王、李、胡、陈和蔡7个姓氏的7个村落,其中本人所要介绍的刘厝——笔者的家乡,是丰溪乡的第二大村,本村有750户,总人口约3000人,全村分新乡片、新亨片、新亨前片和老乡片四部分住宅区。

村民全都讲统一语言——潮汕话(除外来民工)。

刘厝村村民在信仰方面,除了几户人家信基督教或天主教外,大多都是以信潮汕传统的“拜老爷”为主,一种不是纯粹的“佛”,也不是纯粹的“道”信仰。

与潮汕地区的主流信仰没多大区别,所以本村也存在着大家耳熟能详的潮汕风情。

一、风俗历史
众所周知,潮汕人常自嘲处于“省尾国角”。

的确,潮汕地处东南一角,北有山,南沿海,居于粤之东,距省会广州五百里之遥,谓之“省尾国角”倒也名副其实。

居住于广东省最南端并与江西、福建交界的潮汕人,至今还保留着祖国古代中原的民风民俗。

“潮汕民间尊奉的是一个庞杂的神鬼体系。

既有中原传入的道教、佛教,以及民间宗教崇拜的神灵;也有闽越族和南越族鬼神崇拜的痕迹,还有各种土生土长的神灵;既有自然神崇拜,物灵神崇拜,又有人物神崇拜”①。

可以说,多神崇拜在潮地很突出,而且很有区域特色。

其中,潮汕人岁末“酬神”(“送神”)和年初“游神”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

刘厝村“正月二十”“游神”其实也是潮汕风俗的一例。

上述所说的岁末年初的“谢神”(“送神”)和“游神”活动,各乡各里选择的日子时间不一样,但有一定的时间段。

比如潮汕有一句俗语叫“游神正二月”,说的就是游神只能在农历正月或二月进行。

但据笔者了解,炮台镇每年各个地方的游神时间没有超过二月的例子,都是在正月里进行,至少丰溪乡的7个村都是这样的,刘厝村是在正月二十“游神”,已经算是比较晚的一个日子了。

刘厝村“正月二十”拜神风俗的历史,根据调查访问本村“老人组”的前辈们的介绍:“我们村正月二十拜老爷是从解放前就一直存在的村里的风俗,具体追溯到哪一个年代不敢
确定。

至于定在正月二十也是一直以来不曾更改过的,是以前前辈们向众神殿前卜签求问,以准求得的结果,这是一个固定的节日”。

①的确,刘厝村年初的“游神”都是在正月二十,在我的记忆中不曾改过。

“正月二十”拜神,其实也就是潮汕人平时所说的“拜老爷”。

“潮俗把神明称之为‘老爷’,特别是级别高的神明叫为‘大老爷’,像我们村的‘三山国王’、‘娘娘’等,把神庙称为‘老爷宫’经历了一段过程和百姓思想的转变”。

②其实,我们从古籍、电视剧等可知道,“老爷”应该是旧社会百姓对官吏,下属对上司或奴仆对主人的尊称。

现在百姓以之代称神灵。

村里比较有学识的老者说,这是反映了百姓对神灵世俗化了。

笔者若有所思。

经查证:“至明代,缙绅中,只有京城的九卿及翰林官,以及外任司道以上官员才能称为老爷,其余官员只可称也爷,乡绅仅称为老爹,其父若已经被称为老爷的,其子即使贵为显官,也只能称作大爷。

可见老爷之称还是相当尊贵的。

这也说明潮汕地区将神明称为老爷应是明代以后的事。

”③
基于这种文化积淀和积累,刘厝村“正月二十拜老爷”可谓是源远流长。

这是本村不老的习俗。

照我们村里的人说,“正月二十”是刘厝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佳节”,它甚至比春节还喜庆。

现在大多村民都往外发展,他们如果工作或生意太忙有时会选择春节不回家乡,而通常这种情况的人,一定会在“正月二十”前返回故乡,目的就是趁这个盛大的节日,一则拜神祈求一年顺利平安,二则与家人相聚一堂。

可见“正月二十”这个传统的节日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

二、“正月二十”拜神的庆祝形式
笔者介绍刘厝村的“正月二十”其实也是潮汕乡村各式各样“游神赛会”的一种,而各个地方的庆祝形式都各具特色。

刘厝村“正月二十”之所以为村民所期盼,出了拜神具体一定具有祝愿和意义之外,还在于它形式上、仪式上非常有趣,一年一度,让人百看不厌。

从拜神的贡品上看,村民常说的是“年头甜粿,年尾红桃”④。

意思是说本村正月拜神盛行“炊”“甜粿”(一种用糯米浆蒸出来的甜品),而岁末“送神”时才做“红桃粿”。

这是我们村的习俗而已,其实七个村中洪厝村的习俗却与我们相反,是“年头红桃(粿),年尾甜粿”。

除此之外,其他贡品随村民自己安排,基本上“三生”“五生”(鸡、鸭、鹅、鱼等)是少不了的。

值得一提的是,刘厝村“正月二十”拜神气氛很隆重,不像其他村一样各家各户当天随便挑选一个时间去祠堂拜就好,而是一般每年都规定在当天早上8:00——10:30同一时间全村一起在大祠堂前摆案敬神。

场面无比壮观。

从仪式程序上看,刘厝村的正月拜神活动只持续一天,当然潮剧汇演一般就两三天。

首先是“请神”,在“正月二十”凌时准时打鞭炮,由“中圣元”(下文解释)的人把诸神从庙中汇聚到祠堂,按一定的顺序面向大门陈列。

然后“老人组”的前辈先上香,等到天亮六七点下令打大鞭炮。

三声打鞭炮有两个意思:一是提醒村民可以搬东西到祠堂(在前面所介绍的老乡片),准备八点的汇拜;二是意味着“游神”活动已开始在老乡片“三圈游”了。

在此需说明的是本村“营老爷”的人的身份和游神队伍的组成成员。

队伍中最前面的是打鞭炮的人员和负责洒石榴花水开路的老人,然后是举“肃静”“高灯”等和敲锣打鼓的儿童乐队。

接下去是“彩旗队”。

这里不是指“营标”,“彩旗队”是那些在过去一年中有生男
①报告人:牛伯(化名),男,年龄:72岁,本村人,文化程度:小学毕业后当兵,时间:2010.10.25。

成伯(化名),男,年龄:66岁,本村人,文化程度:中学毕业,后来担任过教师;时间:2010.10.25。

②报告人:刘林川,男;年龄:68岁,本村人,老人组成员,文化程度:中学,担任过村干部;时间:2010.10.24。

③陈泽泓著,《潮汕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第97页。

孩子的家庭的男成员每人扛一根绕有一大片彩布(一般宽3、4米,长7、8米)的竹竿组成的队伍。

然后就是“老爷”队伍了。

刘厝村正月游神一个远近闻名的特点就是每年正月二十扛“老爷”的男士是有特殊规定的。

丰溪乡其他六个村扛“老爷”的人只要本村35周岁以下男子就可以报名。

而刘厝村是规定凡是当年刚好20岁的本村男青年(其他信仰的不算)就是上述所说的“中圣元”,只有符合这个条件的男子才有资格,所以每年这对与家里有孩子“中圣元”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种骄傲,是喜事。

在这一天还要摆酒席请客的。

这是刘厝村的特色,笔者不曾听说有雷同的。

队伍的最后就是锣鼓队了,有时还包括隆重的仪仗队。

“正月二十”最有趣应是游神活动,即“营老爷”。

本村“营老爷”分为早上和下午两个环节,包括“文营”和“武营”。

①早上“文营”指的就是由“中圣元”的人抬着“老爷轿”(当然神的塑像在上面)及绑在上面的大串鞭炮游行。

从早上七点整自大祠堂出发,然后按“老乡片”、“新乡片”、“新亨片”的顺序,每个地方游走三圈。

早上结束的时候差不多就是10点左右,等“老爷”回到祠堂安顿好,老人组就下令响把鞭炮高速村民拜神活动结束。

下午游神活动一般是一点半开始,跟早上的模式一样,先进行三个地方各三圈的“文营”,然后增加一项“老爷”巡田园,即队伍下午的有游行需绕全村的田园山地边界走一圈,由于村比较大,所以单单这一项就要花费一个多钟,最后“老爷”回祠堂就要进行万众期待的“武营”模式——“走彩旗巷”,即使拿“彩旗”的人们把“彩旗”铺开,然后按顺序排成一条五六十米长的“巷子”。

观看这一活动的村民和慕名而来的外村人等观众站在“巷”两边,“巷”的开端就是等候着“疾走”的“老爷队”,终点就是大祠堂台阶。

所谓“老爷入宫”的模式就是扛轿子的四个男子必须都直臂撑起轿子,然后跟着前面打鞭炮的人的速度快速由“巷子”口跑到大祠堂台阶上祠堂。

这一过程是很激烈很惊悚的,因为要求快速齐跑,所以难免有时会有人摔倒或出现轿子倾斜之类的情况,所以为了保全族面子,负责“走彩旗巷”的人一般都挑家庭里较强壮的男青年帮忙。

“走彩旗巷”后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打鞭炮,即是每个“中圣元”的家庭在祠堂前的两个鞭炮架上展示他们在神轿上的那一大串鞭炮,这也是一个吸引村民的活动。

上述说了“中圣元”是一件骄傲的事,所以往往有男孩子“中圣元”的家庭也会在当年买一串有气派的鞭炮一则喜庆,二则彰显家族气势。

所以往往较富裕的人家会买又好又贵的一大串,但就算较穷的家庭在此环节上通常也不会太寒酸,这就是潮语所说的“输人不能输阵”吧。

刘厝村正月二十的庆祝活动除此之外,还有晚上由孩子们自组成队的“营花公花妈”。

孩子们抬着“花公妈”的轿子到处游玩,到处撞,伴随着“大戏”潮剧的乐音和电影的欢声笑语,一切都是如此的喜气洋洋。

三、小结
揭东炮台镇丰溪刘厝村每年“正月二十”拜神活动是潮汕所谓“正二月游神”大风俗中的一例,但有其独尊的特色。

这个节日胜于过年,不单是村民每年热切期待,更是很多外乡人所熟知和赞赏的。

作为一个村的特色风俗,笔者认为它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和贡献。

“刘厝村的‘正月二十’拜神游神风俗虽在文革时冷落过,但那时,也就取消了游神活动,只剩拜的仪式而已。

从80年代以来到现在,这种习俗就一直几乎没变过,而且照现在看来,这个节日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有分量,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是一年比一年热闹和喜庆。

”②是的“正月二十”拜神作为刘厝村一个历史悠久的习俗,不单是它的奇特吸引着世世代代,
①林雄主编,《经典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第76页。

“文营”:斯文做法,将神像请上轿后,沿指定路线巡游;“武营”:比赛性质活动,将神像请上轿后捆紧后,由村民抬起的疾跑比赛。

更是它的内在精神力量给予世代村民一个共同的信仰,使之团结,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工作在外地,嫁到他乡的四亲二戚、亲朋好友,甚至海外华侨相约在这一天,这么多年,它不但满足了村民的欢乐、喜庆需求,而且寄托着村民美好的祝愿和期盼,点缀这越发美好的我们的生活。

笔者作为本村人深切感觉体会到它是一种有利于传承传统的文化。

无论从力度上还是广度上,我觉得较之文化人苦心的薪火相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从更广角度上讲,它有利于凝聚人心,增进和合,即使它是所谓的迷信风俗。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素来讲究以和为贵,当前我们也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前进,任务光荣而艰巨,的是国民齐心协力。

而像刘厝村“正月二十”拜神这样的一种风俗固然使村民乃至全体潮汕人,这么多年来一直在神明的信仰及各种各样的这样的习俗,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产生浓厚乡土情感,甚至由此激发强大的动力和创造力投入到建设实践中去。

从这一角度上考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沉淀着载不动的文化意义。

后记
此文是笔者对于揭阳市揭东县炮台镇丰溪刘厝村每年“正月二十”拜神习俗的一次调查报告。

因为笔者为本村人,二十多年来自身的经历和体会与各种书籍资料相比之下更为真实可信。

故本文需阐明的地方较少,基本都是笔者所见所闻所悟的真实流露。

通过访问本村几位老者,从他们口中也得到了一些具体的史实。

初次做此类调查报告,经验欠缺,但心灵的体验是深刻的。

通过这次调查和总结,我对某些所谓的迷信活动有看法。

就如本村的“正月二十”这个习俗文革时代被批斗过,但多年来实践表明他并没有某些教科书吹嘘的对社会建设有那么大的破坏性。

相反,却有了一定的促进活动,这是符合信仰自由法律权利的。

这里面体现了地方性与现代化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乡民在充满严肃的神庙和自由轻松的仪式活动中向神明倾诉个人和村落在日常生活和世事变幻莫测的世界中遇到困惑”。

①由于“那些不断不断变动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说教越来越难以解释周围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的现实世界。

于是人们必须寻找人性上和精神上的寄托和力量”②。

刘厝村“正月二十”这个日子也是村民这种精神和力量的载体,给了村民莫大的生存、发展思维寄托空间,是一个创造化的“国度”。

作业范例3
20世纪20、30年代潮州意溪镇婚俗调查
中文1998级林小沽
一、潮州意溪镇二三十年代婚礼的过程
潮汕人对婚礼看重,严守着同姓不婚的宗族外婚制,既是对“六礼”的保留,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色彩。

潮汕婚俗发展到二三十年代,形式上是对“六礼”的保留,实质上可概括为“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神明注定”。

其基本过程包括“请时日”“挈定”、“送聘”、“报日”、“迎娶”、“闹洞房”、“返厝”等环节,这里以现潮州意溪镇为考察对象,介绍二三十年代潮汕地区婚礼的基本过程③。

(一)请时日
请时日是整个婚嫁过程的序曲。

一般男16岁,女14岁,父母就会把生辰八字交给媒人
①《潮学研究(第12辑)》,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②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371—37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