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三轮冲刺 重难点突破 大气与气候(附:典题探究)
2023年高考地理重点难点考点通练-地球上的大气(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重难点常考点强化训练03 地球上的大气一、单选题在2022年4月25~27日,湖南长沙和江西南昌等地出现了“下击暴流”,场景震撼,能给人一种强大的压迫感。
“下击暴流”是一股在地面或地面附近引起辐射型灾害性大风的强烈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直线型大风,越接近地面,风速会越大,最大近地面风力可达十五级,属于突发性、局地性、小概率、强对流天气。
下图为“下击暴流"结构示意图和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击暴流”能量来源于()A.地球内部的磁场B.水平气压差和太阳辐射C.太阳辐射和重力势能D.大气垂直方向的气压差2.推测与“下击暴流"形成密切相关的是()A.上冲气流的势能变为动能储存起来B.云顶迅速崩溃,动能又重新变成下降的气流C.下沉气流的动能变为势能释放出来D.上升气流受力迅速消失,重、冷云顶崩溃下沉【答案】1.C2.D【解析】1.由题可知,“下击暴流”是会引起辐射型灾害的下沉气流,空气会先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强烈上升,形成不稳定的气团,最后气流下沉至地面,形成“下击暴流”。
此过程空气被抬高而具的能,称为重力势能,C对;“下击暴流”是一种天气现象,与地球内部磁场无关,A错;水平气压差是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的,“下击暴流”是在垂直方向上发生的,B错;试卷第2页,共14页 垂直方向的气压差只会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不会产生强烈的能量,D 错。
综上,本题选C 。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下击暴流是一种极端天气,其形成与雷暴云顶的上冲和崩溃紧密联系。
上升气流不断堆积、储存,一旦云顶迅速崩溃,巨大的乳状云从天而降,压向地面,形成“下击暴流”。
但此时并未转化成动能,所以也不存在云顶崩溃后动能变为下沉气流,A 、B 错,D 对;“下击暴流”表现为一束强烈的气流从天空冲向地面,向地面运动过程中产生了动能,但没有产生势能,C 错。
综上,本题选D 。
海拔相差较小的山顶和谷地气温也有明显的差异,气温差异与空气运动导致的热量交换有关。
高考地理冲刺:大气专题
高考地理冲刺:大气专题高考天文冲刺:大气专题大气专题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添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清楚;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添加温度降低;②大气颠簸,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空中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进程:太阳辐射--空中增温--空中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阴沉的天气、地势空中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散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剧烈吸收空中长波辐射,并经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空中。
7、气温与天气:白昼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散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添加而递减9、气温的水准散布:①纬度散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厚的地域:海南岛②海陆散布:夏季陆地陆地,夏季陆地③气温高的中央,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中央,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要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陆地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准方向相邻空中热的中央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准方向相邻空中冷的中央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阴沉(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散布:随海拔降低,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陆地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空中,气温高,空气收缩上升,空中构成高压;反之,气温低,近空中的空气收缩下沉,空中构成高压。
13.风的构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构成风的直接缘由,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2)依据等压线的散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高压②确定地转倾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近空中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15、空中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倾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空中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倾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名师一号》高三地理二轮 三轮总复习重点 第9讲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突破课时演练
《名师一号》高三地理二轮三轮总复习重点第9讲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突破课时演练(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15×4=60分)(2010·新课标全国卷)如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
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区域定位能力。
根据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从等高线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图示地区南北两侧皆有高山,而其西侧有明显的山口存在,又因其地处中纬度地区,因而可以推出盛行西风从大西洋上带来的湿润气流可以从山口地带深入,从而给本区域带来一定量的降水。
答案:C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图文材料的分析判断能力。
材料显示2010年5月初该地天气晴朗,气温骤升,洪灾严重,天气晴朗反而形成洪灾,说明此洪水应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由此可以推断出在此之前的整个冬季,该地的冷锋活动强于往年,降雪量明显比往年要多,故选D。
答案:D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A.气旋缓慢过境B.冷锋缓慢过境C.反气旋缓慢过境D.暖锋缓慢过境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0年5月该区域的天气特点为晴、升温,在各选项所涉及的天气系统中,受反气旋控制时(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辐散,在其影响下)天气晴朗,而气旋、冷锋和暖锋过境时一般都会形成阴雨天气。
答案:C(2010·四川卷)下图中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距地面高度),是连续三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统计平均值。
读图回答4~5题。
高中地理 山东省新高考高三三轮冲刺气候探究(共16张PPT)
体验高考
选择题解题规范:
第一步,快阅览:读所给主题的图文材料,勾划关键词(特别是表
示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做好“地理翻译”工作,实现材料信息
的要素化。明确有什么。
第二步,慢审问:审设问,抓住“中心词”和“限定词”明确问什
么。并结合选项,确定解题基本方法(直选法、逐选法或排除法、
春风接夏,秋音衔冬
——气候探究
2020/7/3
1
(2016年新课标I卷) 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016年新课标I卷) 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017年新课标I卷) 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 盾较大的原因。 (2017年新课标I卷) 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 (2017年新课标II卷)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 并说明理由。 (2017年新课标Ⅲ卷)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 (2017年新课标Ⅲ卷)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 成因。 (2018年新课标I卷)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018年新课标Ⅲ卷)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2)高温、凉爽、温和、寒冷:夏季月均温大于20°C可认为是高温,小 于20°C可认为是凉爽;冬季月均温大于0°C一般可认为是温和,小 于0°C一般可认为是寒冷。 (3)降水特征:主要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季节变化,估算降水总 量。一般来说,月降水量低于10 mm描述时称为稀少,10~50 mm为少 雨,50~100 mm为多雨,大于100 mm为丰富。 (4)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对上述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并对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进行描述,如7月均温大于22°C、降水量 13 超过50 mm,可描述为“高温多雨”。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原理 查漏补缺 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
查补易混易错点01 大气的运动原理大气的运动原理是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同时与自然地理其他知识点关联密切。
能够提升学生运用大气运动的原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是高考高频考点,2023年浙江1月选考的第24-25题,2022年浙江6月选考的第24-25题,2022年全国乙卷第9-11题等都对大气的运动原理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1.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的受热不均。
受热较快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受热较慢的地方,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
2.近地面受热快慢的影响因素:(1)下垫面性质: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快于海洋;裸露地表升温和降温的速度快于植被覆盖率高的区域。
(2)地形:山谷地形较为封闭,升温和降温速度较慢,山顶或山坡升温和降温速度较快。
3.热力环流常见规律:(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低。
(2)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气压中心相反,例如近地面是低压中心,则垂直的高空形成高压中心,但是高空气压值小于近地面气压值。
(3)上升气流可能产生降水,下沉气流则不会产生降水。
(4)气温高的地方一般会形成低压中心,气温低的地方往往形成高压中心。
易错02 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1)海陆风的形成原理分析:白天陆地升温速度快,气温高,气压低;海洋升温速度慢,气温低,气压高;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即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降温速度快,气温低,气压高;海洋降温速度慢,气温高,气压低;水平方向上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海风和陆风形成的前提条件:吹海风的前提条件是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一般出现在中午前后直至日落前后。
吹陆风的前提条件是陆地气温低于海洋,一般出现在午夜时分至日出前后。
高考地理 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1.2 天气、气候、大气运动(教师版)
高考地理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 1.2 天气、气候、大气运动(教师版)【解读2019高考考纲】【高频考点突破】【高频考点1】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12.气温分布时间规律(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日较差: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凹地大于高地;低纬度大于高纬度;晴天大于阴天。
(2)年变化: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北半球);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北半球)。
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高纬度大于低纬度。
3.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1)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递减率为6℃/千米。
(2)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3)高层大气:底部因几乎没有臭氧,所以气温开始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再随着高度的增加,由于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一部分太阳紫外线,气温再次升高。
在300千米高度上,气温达1 000 ℃以上。
【提醒注意】对流层局部气温实际垂直递减率低于理论垂直递减率,即某一高度气温高于正常值,称为逆温。
逆温的成因有辐射逆温(多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形逆温(常发生于盆地和谷地中)、平流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典例突破1】(2019·吉林质检)下图为某地一年中气温日变化的分布图(单位:℃)。
读下图回答(1)—(3)题。
(1)该地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的月份和日较差最大值分别是()A.2月11 ℃B.3月9 ℃C.4月 6 ℃D.12月 5 ℃(2)有关该图所在区域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最高值没有出现在7月,可能是因为7月降水多B.从气温变化特点看,图示地区一定在南半球C.图示地区的气候类型在欧洲分布最典型D.6月该地区上午升温慢,下午降温快原理主要内容应用(规律)举例太阳辐射波长与能量分布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能量越高,波长越短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及原因;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人类活动向大气输送CO2等气体造成的大气保温效应使地球的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大气热量平衡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全球平均气温稳定热力环流的形成冷热不均→气流上升或下沉(热升冷降)→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存在差异(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小尺度: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大尺度:季风环流、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风的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地转偏向力:促使风向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摩擦力:降低风速,影响近地面风向气旋与反气旋;冷锋与暖锋、锋面气旋的形成与天气气压带、风带形成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不同地区的降水类型及分布、变化规律;不同地区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季风环流的形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东亚季风(西北季风、东南季风);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移动形成季风,南亚的西南季风最为典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提醒注意】影响降水的各种因素(1)空气的上升与下降:上升气流多雨、下降气流少雨。
新高考高三三轮冲刺气候综合提升(30张)
山东省新高考高三三轮冲刺气候 综合提升 (共30张PPT)
• 1-3月是喀拉拉的旱季,晴天多,便于出行; • 降水少,树木落叶,视线好; • 天气较凉爽舒适; • 陆地饮水源减少,野生动物到湖边饮水, 观赏到野生动会机会大。
山东省新高考高三三轮冲刺气候 综合提升 (共30张PPT)
山 (东 经省 典新 课高 堂P考PT高)三山三东轮省冲新刺高气考候高三综三合轮提冲升刺 气(共候3综0张合PP提T)升 (30张P PT)-导 学课件 (最新 版)
山 (东 经省 典新 课高 堂P考PT高)三山三东轮省冲新刺高气考候高三综三合轮提冲升刺 气(共候3综0张合PP提T)升 (30张P PT)-导 学课件 (最新 版)
降雪对越冬作物的影响
有利 处于越冬期的作物有积雪覆盖,减轻了冻害发生; 气温降低减缓作物旺长的势头,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
低温过程冻死一些晚弱苗,群体结构更趋合理; 低温大雪降低越冬的虫口密度,抑制病害蔓延,对减
轻来年病虫害有利。 改善土壤墒情,提高土壤中水分含量。 雪的冻融使得土壤比较疏松,利于来年作物生长。 将大气中的氮带入土壤,使得土壤肥力提高。
(2)分析在半山坡的野生蓝莓比山谷种植的蓝莓不易 受到冻害的原因。(8分)
冬季(尤其是夜晚),太阳辐射减弱(夜晚没有),(山谷 两侧的)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至谷底,冷空气将山谷原本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 使得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在此生长的野蓝莓不易受 到冻害;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本地,对当地气候变化 适应性强。
夏季风推高海水水位,海水越过低矮的海堤进入河流; 夏季风盛行时,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 成丰富的降水;大量雨水汇入,河流水位上升,漫过 海堤倒流入海。
【高中地理】局地气候分析 查漏补缺 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
查补易混易错点03 局地气候分析局地气候分析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大气运动原理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分析能力。
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是历年高考高频考点。
例如2022年北京高考的第1-3题,2022年辽宁高考的第7题等都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气候的影响因素1.纬度:纬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温的影响,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包括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水的影响,受赤道低压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区域降水较多;受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控制的区域降水较少;受盛行西风控制的区域降水较多;受信风控制的区域降水较少。
季风控制区域吹夏季风时雨水多,冬季风控制时雨水少。
3.海陆分布: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既表现在气温方面也表现在降水方面。
总体上看距离海洋越近气候受到海洋影响越大,海洋性特征越明显;海洋性特征表现在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降水总量大且季节变化小。
4.地形(1)海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昼夜温差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降水较少。
(2)地形:①气温方面:阻挡冷空气;冷空气易在迎风坡和山谷堆积;山谷或盆地地形较为封闭,不易散热,冬季气温偏高;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较低。
①降水方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谷地区多夜雨;地形平坦的地方便于海洋水汽深入。
5.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易错02 局地气候的昼夜差异分析1.局地气候的形成通常是在背景风的前提下,叠加局地特殊的环流导致。
通常指海陆风、山谷风、湖陆风等。
2.城市热岛效应对海陆风的影响:白天城市热岛效应加速了陆地的升温速度,因此加剧了海风;夜晚降低了陆地降温的速度,因此减弱了陆风。
高考地理重难点:大气与气候(解析版)
重难点02 大气与气候 ★★重难点解读★★ 从历年高考题看地球上的大气专题考点占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天气系统,更是重中之重。
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与应用、大气环流的分布与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天气系统等几个主要的方面。
主要考查的方向是结合生活中的区域场景、气压分布图以及观测数据进行考察等,综合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典例探究★★(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6—8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 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 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 【答案】6.C 7.D 8.A 【解析】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
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 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7.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山东省新高考高三三轮冲刺气候(二)(共24张PPT)
上述各气候资料图,虽然形式多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提 供的都是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因此,我们判读气候资料图就是 要读出各月的气温和降水量,然后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气候特 征,判断气候类型。 (1)图1所示气候类型终年气温较高,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分旱、 雨两季,为热带季风气候。 (2)图2和图4所示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为亚 热带季风气候。 (3)图3和图6所示气候类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 中海气候。
以“水”定“型”
从降水来看,可以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四种
降水类型
年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少雨型
降水季节性变化 气候类型及年降水量
特点
(mm)
季节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2000
夏季多雨,冬 季少雨或干旱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 亚热带季风气候750--1000 温带季风气候500-800
南岭24°N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 10℃≦ T最低月≦ 15℃ 热带季风气候 : 15℃< T最低月
高考思维启示
• 1.重视所给经纬度,确定位置的大致气候 特征,然后再根据图例及图所给内容综合 分析。
• 2.结合设问,综合提炼图文材料,充分运 用图例与注记。
• 3.语言的组织切忌套路化模版化,依据材 料信息提示组织语言。
降水特征描述的一般模式: 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气温特点描述:均温 温差(日较差 年较差)
第一站 广西花都——区域对比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 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 采将成茶横水熟叶县较花染位多蕾上于),花北。花香回(蕾、归而开制线江放作以浙吐茉南一香莉,带时花高或间茶温梅从的期雨最20较期佳时长过时左;湿间右高。。至温或次期伏日湿旱10度期时较过左高旱右(且,降时是
2021届高考地理三轮冲刺大气专题突破模拟训练(含解析)
三轮冲刺大气专题打破模拟训练一、选择题杨先生从吉林省长春乘飞机到云南省昆明参加会议。
如图示意机票信息。
据此答复1~2题。
1.杨先生从昆明返航时因雾飞机起飞时间出现延误,昆明长水机场此时大雾多发的原因可能是( )A.海拔高气温低 B.山谷冷空气下沉C.冷锋过境降温多雾 D.空气湿度大2.杨先生返程过程中发现飞机飞行时间比预定时间缩短,原因可能是( )A.西风强劲 B.返程路程短C.天气晴朗 D.对流较弱解析:1.B 2.A 第1题,从机票信息中可知,杨先生从昆明返航时飞机起飞时间是早晨。
昆明位于云贵高原,这里地表崎岖,山谷众多,夜间容易产生山风,冷空气下沉,使机场附近产生大雾。
第2题,长春位于昆明的东北方向,而杨先生返程过程中发现飞机飞行时间比预定时间缩短,说明飞机飞行的方向与高空大气程度运动的方向一致或较为接近,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受到强劲西风的影响。
热岛强度是中心与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能准确反映“热岛效应〞的变化状况。
“冷岛效应〞原指干旱地区夏季时,绿洲、湖泊气温比附近沙漠低的一种部分温凉的小气候现象。
目前城市也在广泛开展这个方面的研究。
读图,完成3~5题。
3.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4.图中①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可能是因为此处布局了 )A.住宅区 B.公园C.商业区 D.农田5.“冷岛效应〞会使①处与周边地区相比( )A.年降水量增多 B.热量交换增强C.空气对流减弱 D.水汽蒸发加快解析:3.D 4.B 5.C 第3题,热岛效应显著,说明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大,读图,根据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大致在11月~次年1月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等温线最密集,说明温差最大,热岛效应最显著,此时为冬季,D对。
第4题,图中①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说明①处气温较周围区域低。
住宅区、商业区地表硬化,不会形成冷岛现象,A、C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重难点:大气与气候(附:典题探究)★★重难点解读★★从历年高考题看地球上的大气专题考点占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天气系统,更是重中之重。
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与应用、大气环流的分布与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天气系统等几个主要的方面。
主要考查的方向是结合生活中的区域场景、气压分布图以及观测数据进行考察等,综合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典例探究★★(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6—8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答案】6.C 7.D 8.A【解析】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
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7.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8.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
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
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B、C、D错。
【点睛】气温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下垫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3:00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D答案。
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的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13时左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导给大气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下面温度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以支出为主,因此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出现并不断增强,地面和大气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
(2019·北京卷)图5为某日0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第7题。
7.图示区域A.①地的风向为东南B.②地有大雾出现C.③地未来有强降水D.④地寒暖流交汇【答案】7.C【解析】7.根据①地周围的等压线的分布,①地的风向为偏北风,A错;大雾出现需要大量的水汽、降温和静风天气,②地此时受到大风天气影响,不会有大雾出现,B错;③地在未来几日要受到台风影响,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天气,因此未来有强降水,C对;④地为日本暖流流经的地区,D 错。
故选C。
36.(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
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
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
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8分)【答案】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解析】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本为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山高谷深,深谷的两侧为高山,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暖湿气流,当暖湿气流翻越高山后,气流下沉,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拔的下降,气温不断上升,同时气流下沉升温造成水汽难以冷却成云致雨,下沉气流成为干热风,使谷地气候变得又干又热;再加上谷地地形封闭,热量难以扩散,导致谷内气温更高。
★★备考秘籍★★根据考纲和考情分析,针对大气和气候的重难点,要求依据材料或实际案例,综合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所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根据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说明局部地理环境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结合区域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的原因及移动规律,并结合材料分析气压带风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开展相关活动。
动手绘制锋面示意图和气旋、反气旋示意图,探讨各种天气系统在不同时段对天气的影响,并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北方多寒潮、东南方多台风的原因。
结合材料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对人类活动、自然现象等的影响。
解题关键是透彻理解大气运动的相关原理和规律,并能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应用,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重难点突破★★1.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透析考向]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考查重点在受热过程的原理的考查,考查方式有直考查受热过程图的变式图;更多考查方式是创设情境进行考查:以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条件的改变案例为背景,如温室大棚、防霜冻的灌水、地膜覆盖、喷洒烟雾等对受热原理进行迁移分析应用;以某种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此部分内容也常常和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天气等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考查。
[学法指导]解答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题目,要注意理解地面、大气受热过程中热量的传递顺序及温度的极值时间;要从大气的组成和成分入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1)受热过程要清晰掌握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注意温室气体的性质是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③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大气密度越大、大气中的云层等越多,则削弱作用越强,反之,越弱。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重点分析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强弱。
地势高低影响大气密度、天气状况影响大气成分、下垫面影响地面升温快慢。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与应用[透析考向]对大气热力环流的考查重点在热力环流原理和应用的考查,考查方式有直接考查热力环流过程图的变式图,其中有等压面图、等压线图、环流图、气温气压的坐标图、等值线图等;更多考查方式是创设情境进行考查:以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为背景,如室内水帘降温、我国修建青藏铁路时为部分路段安装了两侧透风的面板叠瓦式遮阳棚等;以某种自然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为背景材料,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此部分内容也常常和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天气等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考查。
[学法指导]热力环流重点在于过程分析,借助于海(湖)陆风、山谷风进行考察,跟风向转变联系在一起,要引导学生风向的转变在于温度的差异改变,要注意温差与压差的关系,压差与风力大小的关系(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种运动、两个关系”。
①一个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②两种运动: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③两个关系:温压关系: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2)常见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湖陆风、热岛效应、湿岛效应等。
另外注意在综合题中出现的热力环流的叠加现象。
3.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的判断与应用[透析考向]对大气环流的考查重点在大气环流分布和对气候影响的考查,考查方式有直接考查大气环流的分布的各种变式图,其中有俯视图、侧视图、垂直剖面图等;更多考查方式是创设情境进行考查:以气候、大气环流对人们在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为背景资料,对大气环流分布、大气环流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考查。
[学法指导]三圈环流重点在于识记气压带分带具体分布的位置、随直射点而移动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重点在于识记大陆东岸冬夏季的高低压中心以及季风(东亚、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的风向。
(1)三圈环流判读①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