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暑的定义?中暑分几种类型及临床表现?

2该病人的疾病诊断是?

3热射病的定义及临床表现?热射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4.热射病的分型?

5该患者有哪些护理诊断?

6中暑的救治

7热射病的观察要点?

8预防中暑?

一、中暑(heat illness)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heat cramp)、热衰竭(heat exhaustion)和热(日)射病(heatstroke,sun stroke)。上述三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交叉重叠。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较高。

中暑分几种类型?各型的表现?

⑴热痉挛:多见于健康青壮年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性、对称性和阵发性疼痛,持续约3分钟后缓解,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多发生在四肢肌肉、咀嚼肌、腹直肌,最常见于腓肠肌,也可发生于肠道平滑肌。无明显体温升高。症状的出现可能与严重血纳缺失和过度通气有关。

⑵热衰竭:此型最常见,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病人,在严重热应激时,由于体液和血纳丢失过多,补充不足所致。表现为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等。可出现呼吸增快、肌痉挛、多汗。体温可轻度升高,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纳血症、轻度胆汁血症和肝功能异常。

⑶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又称中暑高热,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为典型表现。直肠温度可达41℃,甚至高达43℃。皮肤干燥、灼热而无汗。病人可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如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嗜睡、木僵甚至昏迷。此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病人较多见。

二该病人的疾病诊断是热射病

三热射病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患者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现象,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

热射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初起,可通过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以加快心输出量和呼吸频率,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等提高散热效应。而后,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中心静脉压升高,汗腺功能衰竭,使体内热进一步蓄积,体温骤增。体温达42℃以上可使蛋白质变性,超过50℃数分钟细胞即死亡。尸解发现脑有充血、水肿和散在出血点,神经细胞有变性;心肌有混浊肿胀,间质有出血;肺有瘀血和水肿;胸膜、腹膜、小肠有散在出血点;肝脏小叶有中央坏死;肾脏缺血和肾小管上皮细胞退行性改变。

四热射病的分型?

劳力性主热射病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热射病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1.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2.非劳力性热射病: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五、该患者有哪些护理诊断?

⒈体温过高: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

⒉有受感染的危险:有机体抵抗力下降及侵入性操作有关

⒊组织灌注不足:与发热大量出汗有关

⒋水电解质紊乱:与大量体液丢失有关

⒌潜在并发症:低血容量性休克、肾衰、脑水肿、DIC等。

六中暑的救治

急救原则:尽快脱离高温环境,迅速降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㈠现场救护:1、改变环境迅速将病人搬离高温环境,安置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或20~25℃房间内,解开外衣,病人取平卧位。

2、降温轻症患者反复冷水擦拭全身至体温降到38℃,引用盐冰水或饮料。体温持续在38.5℃以上者可口服水杨酸类解热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㈡院内救护

1、降温降温迅速决定病人预后。通常应在一小时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8℃左右。

(1)物理降温:①环境降温将病人安置于20~25℃房间内,助其体温尽快恢复正常。②体表降温头部选用冰帽,颈部用冰袋,以降低颅内血液温度;冰水或40~50℅酒精擦浴全身,促进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快,皮肤散热增加而降温;冰水浴:病人浸于4℃冰水中,并按摩四肢,使血管扩张,促散热。浸浴每10~15min测肛温一次,肛温降至38℃停止冰水浴,体温回升至39 ℃再行浸浴。③体内降温:4 ~10℃的5 ℅葡萄糖盐水1000ml经股动脉向心性注入病人体内;4 ~10℃的葡萄糖盐水注入胃内;4 ℃糖盐水200ml加氨基比林0.5g溶解后保留灌肠,有抽搐者加入10 ℅水合氯醛15ml。用4 ℃葡萄糖盐水1000 ~2000ml ivgtt开始时滴速宜调30 ~40滴∕分,持续5min,防止心脏内变化较快诱发心律失常。等病人适应低温后在加快滴速。

(2)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同时进行,药物降温可防止肌肉震颤,减少机体分解代谢,从而减少机体产热,扩张周围血管以利于散热。重症病人使用:

①氯丙嗪25 ~50mg加入到500ml4 ℃的葡萄糖盐水ivgtt,2h内输完,有调节体温中枢、扩张血管、松弛肌肉、降低氧耗的作用,但低血压者禁用。

②地塞米松10 ~20mg iv能改善机体反应性又有助于降温预防脑水肿,尚有脱水作用。

③人工冬眠合剂:氯丙嗪8mg加异丙嗪8mg加哌替啶25mg,从墨菲氏滴管滴入,1h无反应,可重复应用一次,注意观察血压呼吸变化。

2、对症处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早期循环衰竭者可酌情输入5 ℅葡萄糖盐水150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