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教学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阅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并把这种能力落实到课堂上。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情感态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

首先,阅读的目的和内容要遵循下面两个原则:

一、阅读和阅读教学是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1.学生、教师之间对话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借助文本和学生展开积极的对话,师生之间把自己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所得到的一些感想、体验进行交流,这就是一种对话。要和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老师要设计好一个非常有效的对话情境,在这个对话的情境中间展开师生的对话。第二,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得体会,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受。第三,老师要创设一种很好的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很和谐的,老师很和谐、很委婉、很亲切地跟学生在一起交流,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就会把自己想说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

2.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落实到课堂阅读

教学之中。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带着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进入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着心与心的交融。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需“太勤劳”,而要有把时间、阅读的主动权让给学生的意识,学生直接面对,亲近文本。我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18课《小溪流的歌》一课时,我放心地让学生去阅读、感悟、做批画。让学生围绕着“小溪流的歌是怎样的一首歌”的话题,让他们在文中画出关键词语、句子,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结果证明,学生们通过阅读实践完全能够从文本、关键词句中,感受到小溪流不怕困难,永不停息的品格。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迅速提高。

3.学生、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教科书的结构,课文的选择,课后的设练,都体现着教科书编者的智慧。在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我努力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实现他们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在开始时要有更多的耐心,让学生在参与文本对话时能够学着关注单元主题、课文之间的联系、课后思考等方面的因素,保证与编者进行的对话是有效的,从而提高阅读的效果。

不管文学作品还是一般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教师需要钻研文本,也有跟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阅读过程的完美境界,就是文本、作者和师生心与心的共同交流。

二、阅读目标中应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

阅读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阅读活动和他的兴趣爱好紧密相关,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知识、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各方面是整合在一起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起着引领的作用。比如我在同版本的第二单元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中,某个学生神情异样,好像在他心中,“母亲”并不勤劳、慈祥,我发现他的苦恼后,给他爱与温暖,鼓励他学着理解别人,换位思考问题,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他听了我的话后,透露出一种渴望求解之欲望,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来参与学习,通过学习,他理解了妈妈的做法和苦心,这个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价值判断放进去了。这就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因素。

其次,阅读是过程,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教学。

一、明确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从文章的整体出发

要保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读书和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踏实下来专心地和文本对话。但是在我们教学中,在课堂上很短的时间内达不到这样一个目的,那么可以让学生在家预习,写预习的心得,把自己在阅读中明确阅读目的,对比较感兴趣的、比较关注的、不能理解的,或者对作者持批判态度的地方,给画出来,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还可以在课堂上专门辟出一段时间,让学生独立看书去圈点批画。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从整体出发,学生有了整体感知之后,老师再组织课堂交流与共享。

二、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本书,就能打动学生,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

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学习古诗,我通常是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面的颜色、明暗中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质疑、探究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

教师把对课文的把握和理解引向深入,在群体合作的条件下,共同提高阅读水平。学生在学一篇文章以后,或者在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提出很多问题,我把这些问题都罗列在黑板上,然后针对某些问题通过共同合作进行探究。解决了的问题,就把它擦去。最后留下两三个难度比较大,涉及对这个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的问题,留给学生共同探索解决。学生在在学习过程之后,又生成了新的问题,然后老师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权,把问题提出来,学生经过探索提出来的问题正是有价值的教学问题。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在阅读实践中进行。

四、课外求发展,提高阅读能力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吸收、去处理。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阅读量,扩展阅读面,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此我注重在课外求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日积月累,就没有学生的语文功底,就没有丰厚的智力背景。让课堂为课外阅读导航,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变得更有质量,让孩子在浩瀚的书海里愉快遨游,才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参考文献

[1]方慧平.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02期

[2]杜永杰.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j].文学教育(下),2010年06期

[3]刘莉.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