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邪不解而热郁于经”谈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中麻黄的运用

合集下载

王玉玺运用麻黄治疗皮肤病经验

王玉玺运用麻黄治疗皮肤病经验

王玉玺运用麻黄治疗皮肤病经验
杨素清;张鑫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6(0)3
【摘要】理论渊源麻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经言:“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驱邪热气,止咳上气,除寒热,破瘾坚积聚”[1]。

【总页数】3页(P347-349)
【关键词】麻黄;皮肤病;经验
【作者】杨素清;张鑫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R249.8
【相关文献】
1.王玉玺教授治疗皮肤病经验介绍 [J], 樊金卿;王玉玺
2.王玉玺运用"角药"治疗皮肤病经验探析 [J], 李志鸿;王松岩;李志岭
3.王玉玺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荨麻疹临证举隅 [J], 赵有利;杨素清
4.王玉玺教授运用药组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经验 [J], 张海龙;杨素清;王松岩;李志岭;
李志鸿
5.王玉玺运用虫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经验 [J], 程振中;王玉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

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

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学经方,是需要经验共享的。

所以,笔者一直主张大家有经验要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样才能不断地共同提高。

下面介绍一些笔者的临床相关经验,还有一些笔者收集到的资料,主题是谈一谈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

大家都是临床工作者,其中不乏临床高手,在麻黄的应用方面或许都有各自独到的经验,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麻黄方的重视。

o关于麻黄麻黄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利水消肿药,同时也是一种兴奋剂。

大家知道,冰毒主要来源于麻黄,是从麻黄素里面提取的。

在经方中,麻黄方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伤寒论》里面含麻黄方有14张,《金匮要略》里有13张,像其中的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都是经方中的重要方剂。

麻黄这味药,大家确实都很害怕用,尤其我们江苏苏州这一带,用麻黄非常小心,不敢多用。

记得笔者学医的时候,老师也反复强调,麻黄不能过量,用五分、八分,用一钱。

还有人不敢用麻黄,只是用麻黄水来煎煮浸泡大豆黄卷来代替麻黄使用。

因为临床上确实有用麻黄以后导致虚脱的病例。

清人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五岁的孩子,生肺风,一开始先用麻黄三分没有效果,然后加量到五分,五分又不行,到第三诊他用七分。

这个七分麻黄下去以后,这个小孩额汗如珠,脉已脱矣,结果赶快用人参、五味子、牡蛎、龙骨来救脱。

后来,一查原来用的药,原来前面两诊用的麻黄都是假麻黄,第三回才是真麻黄,真麻黄七分就已经过重了。

这个医话提示真麻黄发汗确实非常厉害。

清代陆定圃著的《冷庐医话》也记载当时有个医生,看了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非常喜欢,奉为秘本。

他见许叔微擅用麻黄汤,他也学着用。

一个女子热病无汗,他就用麻黄汤,结果病人汗出不止,最后人死了。

在美国,麻黄是禁用的。

为什么呢?20个世纪80、90年代的美国,麻黄是作为减肥药被广泛使用的。

美国的胖子非常多,减肥在美国是一大行业,他们用麻黄减肥,但是没有按照中医使用麻黄的指征来使用,结果出了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评价燕红霞;木其日【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单纯西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共计10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他们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滴和叶酸片口服,局部外用金纽尔软膏(维A酸和丙酸氯倍他索软膏).治疗组50例,给予对照组治疗措施加用凉血解毒清银汤加减治疗和中药药浴治疗.通过对比治疗前后PASI评分作出疗效判定.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0%.治疗组总有效率提高明显,对他们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有明显的差异性.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效果明显,副作用小,在改善症状方面有更好的疗效.【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6(035)001【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凉血解毒消银汤;疗效评价【作者】燕红霞;木其日【作者单位】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皮肤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 01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银屑病(Psorasis)又名“牛皮癣”,是一种多基因缺陷的疾病,临床常见并易复发,病因较复杂,目前认为与遗传﹑感染﹑免疫异常﹑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微循环障碍﹑精神神经等因素有关[1]。

冬春季发病率高。

其发病机制很复杂。

既有遗传原因,也有神经介质和免疫等多方面因素。

银屑病可分为脓疱型﹑红皮病型﹑寻常型及关节病型,其中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 Vulgaris,PV)占99%以上[2]。

治疗主要采用注射口服维A酸类﹑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同时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煤焦油﹑硼酸类等外用药物涂抹,加用物理疗法﹑心理学干预﹑免疫三氧自血疗法等。

王新昌教授运用表里双解法治疗早期寻常型银屑病经验

王新昌教授运用表里双解法治疗早期寻常型银屑病经验
授治 疗此 病 时特 别擅 用升 降散 。 升降散 出 自清代 医家杨栗 山的《 伤寒 瘟疫条 辨》 n , 由蝉 蜕 、 僵蚕 、 姜黄、 大黄组 成 。书 中指 出“ 温 病总 计十 五方 而升 降散 其 总方也 , 轻 重 皆可酌 用 。 主治 温病 表里 三焦 大热 , 其 证不 可名 状者 ” 。方 义 明 了 , “ 主治 温病 表 里三 焦 大热 , 其证 不 可 名状 者 ” , 其状可用“ 热 毒 氤氲 ” 来概 括 。杨 氏 自解 其 方义 “ 僵蚕 味辛 苦气 薄 , 轻 浮 而升 阳 中之 阳 , 故 能胜 风 除湿 , 清热解 郁 , 从 治 膀胱 相火 , 引
里双解法为核心治法 , 宣上通下 , 祛邪达外 。在遣方用药方面 , 治疗前期以升降散合用解毒清热利湿药 , 治疗
后期 另加益气滋阴药 , 顾护正气 , 扶 正 祛邪 , 巩 固疗 效 。
【 关键词 】 寻常型银屑 病 白庀
表 里双解法
宣上通下
扶正祛邪
银 屑病 相 当 于 中医学 所 称 的“ 白庀 ” [ 1 - 2 3 是 一 种 以
孙 晗 李 志宇 林 崇 泽 秦 源 指导 王新 昌 ( 浙 江 中 医药大 学 , 浙江 杭 州 3 1 0 0 5 3 )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4 9 . 8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4 5 X( 2 0 1 7 ) 0 4 — 0 6 1 9 — 0 3
病、 高 脂血 症 等 H ] 。临床分 寻 常型 、 脓疱 型 、 关节 病 型及 红 皮病 型 4种 类 型 。本 文所 述 为王 教授 治疗 经 验早 期
寻 常 型银 屑病 经验 。
1 表 里双 解 法治 疗银 屑病 理 论基础

中药古用之十-麻黄散邪止痒

中药古用之十-麻黄散邪止痒

中药古用之十-麻黄散邪止痒
麻黄首先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李时珍谓其味麻色黄而名。

麻黄味辛而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平喘,利水。

因其善于发汗,故《中药学》将其列为辛温解表药的代表药物,主治风寒表实证,而对其散邪止痒功效却只字不提。

查阅文献,清代以来,已有不少医家开始扩大麻黄的应用范围,如取其宣肺祛风的功效用于皮肤痒疹之病,清代林玉友《本草辑要》、汪昂《本草备要》均提及麻黄能治“毒风疹痹”,而其中描述较详细的当推徐大椿与黄宫绣。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谓麻黄“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之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积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大。

”《本草求真》谓:“麻黄辛温、微苦,中空而浮,入足太阳膀胱,兼入手太阴肺......至于手太阴心之风热斑疹,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审其腠理坚闭,病应用散,亦当审实以投。

”为麻黄治疗瘙痒明显的皮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家父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认为肺主皮肤,皮肤瘙痒多由风、湿、热诸邪侵袭肺经相关,推崇《诸病源候论》所言:“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气薄腠理,风邪夹湿乘入,化为热毒,侵食肌肤,浸渍血脉,延扰日久,浅则外溢而脂液不停,深则内寄而烦躁不安,”临床习用生麻黄为主药,治疗顽固性湿疹、银屑病、慢性荨麻疹等皮肤瘙痒难忍者,并创立麻黄蝉衣汤(生麻黄、蝉衣、西河柳、赤芍、丹皮、槐花、苍术、黄连、甘草)治疗急慢性荨麻疹、每有立竿见影之效。

外科大家赵炳南治疗荨麻疹自拟麻黄汤(麻黄、干姜皮、浮萍、杏仁、陈皮、丹皮、白僵蚕、丹参、白鲜皮),与家父的麻黄蝉衣汤异曲同工,均取麻黄为君,以散邪止痒,唯前者偏于风热证,后者侧重风寒湿证,临床辩证而施,皆有良效。

麻黄紫梅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60例临床观察

麻黄紫梅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60例临床观察

48
河北中医 2013 年 1 月第 35 卷第 1 期 Hebei J TCM,January 2013,Vol 35,No. 1
随机分为 2 组。治 疗 组 60 例,男 34 例,女 26 例; 年 龄 14 ~ 60 岁,平均( 35. 24 ± 10. 28) 岁; 病程 28 d ~ 11 年,平 均( 6. 5 ± 4. 1) 年。对照组 60 例,男 32 例,女 28 例; 年龄 11 ~ 57 岁,平均( 33. 48 ± 10. 02) 岁; 病程 16 d ~ 8 年,平均 ( 5. 4 ± 3. 7) 年。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3 治疗方法 1. 3. 1 治疗组 予麻黄紫梅汤。药物组成: 麻黄 10 g,桂 枝 12 g,生地黄 20 g,赤芍药 12 g,沙参 10 g,紫草 15 g,茜 草 15 g,白花 蛇 舌 草 12 g,乌 梅 30 g,土 茯 苓 30 g,菝 葜 30 g。每日 1 剂,水煎取汁 300 mL,分早、晚 2 次服。 1. 3. 2 对照组 予复方氨肽素片( 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 限公司,国药准字 H50021778) 5 片,每日 2 次口服。 1. 3. 3 疗程 2 组均 1 个月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3 个疗 程。治疗期间均同时予凡士林软膏外搽患处,每日 2 次。 1. 4 观察指标 观察 2 组治疗前后 PASI 评分[3]变化情 况,统计临床疗效。 1. 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 行) [4]拟定。以症状计分、皮疹分布、病期加权或( 和) 化 验检查的总积分计算出疗效率,分 4 级判定。临床治愈: 皮损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化验指标正常,证候积分减 少≥95% ; 显效: 皮损大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化 验指标接近正常,95% > 证候积分减少≥70% ; 有效: 皮损 部分消退,临 床 症 状 有 所 改 善,70% > 证 候 积 分 减 少 ≥ 50% ; 无效: 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未见减轻或反见恶 化,证候积分减少不足 50% 。 1. 6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2. 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 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 x珋± s) 表示,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 χ2 检验。 2结果 2. 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 60 例,临床治愈 30 例, 显效 16 例,有效 10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 93. 3% ; 对照 组 60 例,临床治愈 19 例,显效 13 例,有效 6 例,无效 22 例,总有效率 63. 3% 。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P < 0. 05)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 2 2 组治疗前后 PASI 评分比较 见表 1。

浅谈《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临床用法

浅谈《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临床用法

浅谈《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临床用法哈金旭【摘要】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麻黄的主要条款归为11个类型,来探讨麻黄的用药法度。

六淫之邪多从肌表而入,肺主肌表,其病机总以肺失宣肃为主导,治疗大法当开腠以散之,开腠非辛温难达。

麻黄辛温,性轻扬,主入肺经,为解表要药。

故凡肌表壅遏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选用麻黄。

在组方中麻黄无论或主或从,总不离发表启腠之功,正中表证病机。

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临床,拓宽麻黄应用范围。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年(卷),期】2013(000)022【总页数】2页(P150-151)【关键词】《伤寒杂病论》;麻黄;辛温;开腠达邪【作者】哈金旭【作者单位】陇南市卫生学校,甘肃武都 746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 解表散寒《伤寒论》35条提到“太阳病,头痛……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病机为: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袭肌表而成,证型因感邪轻重大抵为在表、半表半里、表里同病3类。

“邪在表者,汗而发之”,开腠理非辛温莫达,故凡表肌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用麻黄。

主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

方剂选用麻黄汤。

方解:麻黄苦辛温,为肺经专药,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之功,为全方之首。

桂枝佐麻黄发汗,杏仁佐麻黄平喘,炙甘草调和诸药,使其宣散而不伤正。

临床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感冒等。

2 解表清热《伤寒论》63条提到“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用麻杏石甘汤”。

病机为:风热袭表(或风寒郁而化热),邪热犯肺。

主证:高热寒战,胸痛咳嗽,鼻煽气喘,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方剂选用麻杏石甘汤。

方解:麻黄解表宣肺,有“火郁发之”之义;配石膏辛寒,直清里热;杏仁苦降,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与石膏合用生津止渴,调和寒温宣降。

临床多用于呼吸道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如流脑、流感、急性支气管炎和病毒性肺炎等。

3 解表行水《金匮要略·水气病篇》21条提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越婢汤主之”。

皮肤病治疗中应用麻黄的体会

皮肤病治疗中应用麻黄的体会

皮肤病治疗中应用麻黄的体会一个种树人 8月8日麻黄性味辛温, 发汗力强, 历来被视为发汗峻品。

尤其是现代许多医者视麻黄为虎狼之药, 避而远之。

这种理解影响深远, 以至于大大限制了麻黄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

实际上, 麻黄的效用精妙, 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 可广泛的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皮肤搔痒、阴疽疮毒等诸多疾病, 且疗效显著。

文章将其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的作用探讨如下。

麻黄治疗皮肤病的理论渊源《神农本草经》最早对麻黄进行了记载, 谓其“味苦, 温。

主治中风伤寒头痛, 温疟, 发表出汗, 去邪热气, 止咳逆上气, 除寒热, 破癥坚积聚”。

这短短数语, 精辟的概括了麻黄的全部功效, 可谓要言不烦。

其中“发表出汗, 去邪热气, 破癥坚积聚”则点明了麻黄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所发挥的功效。

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麻黄的这些功效, 如《药性论》谓其:“能治身上毒风痹, 皮肉不仁, 主壮热, 解肌发表”;《日华子本草》谓其:“通九窍, 调血脉, 开毛孔皮肤, 逐风, 破癥癖积聚, 逐五藏邪气, 退热, 御山岚瘴气等”。

麻黄在皮肤病中应用的机制1. 邪郁肌表、营卫失和是皮肤病的重要病机皮肤病的病因主要分外感和内伤2类, 外感多由六淫、疠气、诸虫侵袭, 内伤多由七情内伤、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所致。

笔者体会, 病因不论是外感、或是内伤, 其最终造成的结果都是影响了肌表正常的营卫气血运行, 使得邪滞肌表、营卫失和。

因此, 宣达毛窍、调和营卫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治法之一。

2.宣表透邪、散寒祛湿的功效是麻黄治疗皮肤病的关键麻黄喜凉爽干燥气候, 耐严寒。

《本草崇原》载:“植麻黄之地, 冬不积雪, 能从至阴而达阳气于上”。

其发表散寒之性, 可见一斑。

再加之麻黄, “轻扬上达, 乃气味之最清者, 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 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

凡药力所不到之处, 此能无微不至, 较之气雄力厚者, 其力更大”。

浅析麻黄在治疗皮肤病中的应用

浅析麻黄在治疗皮肤病中的应用

浅析麻黄在治疗皮肤病中的应用摘要:皮肤病种类多,包括临床常见的皮肤瘙痒症、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等,病因病机复杂,易反复。

中医治疗皮肤病历史长久,经验丰富,效果佳。

其中麻黄因其性温味苦,能发汗解表,能破癥坚积聚[1],能逐五藏邪气[2],在治疗皮肤病中广泛使用。

关键词:麻黄;皮肤病;应用1前言皮肤病种类繁多,儿童到老人都可发生,在西医治疗方面病因病机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任何因素改变都可能导致皮肤病发生。

在中医治疗方面,荨麻疹中医称为隐疹,湿疹中医称为湿疮,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为面游风或者白屑风,水痘中医称为水花或者水疱等,通过辩证进行相应的治疗,治疗方法灵活。

2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从理论“肺主皮毛”[3]谈皮肤病发病机制:一是肺气亏虚,卫表失和。

即为肺气亏虚,肺失宣发,卫阳不能温煦肌腠,皮肤失于温养,腠理开合失司,卫邪减弱,外邪侵袭肌腠产生皮损、瘙痒等而发病。

二是邪滞肌表,营卫不和。

即为邪气郁闭于肌表,卫气营血不和,气血运行受阻而发病。

3麻黄治疗皮肤病的机理麻黄性温味苦,归于肺经、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效。

在治疗皮肤病的应用中,蒋安[4]等归纳麻黄具有宣透表邪之效、发汗除湿之效、温散寒凝之效,分别可以治疗风寒束表,营卫失和的皮肤病;风寒湿邪袭表,闭于肌腠的皮肤病;阴寒内盛,凝滞肌表的皮肤病。

库宇[5]等研究总结认为解表驱邪,散寒除湿是麻黄治疗皮肤病的关键点,麻黄既可以祛皮毛肌腠肌表之邪气,也可以祛肌肉骨节深层之邪气。

故在皮肤病的治疗中,麻黄通过宣透表邪、发汗除湿、温散寒凝之效,祛皮毛肌腠肌表之邪气,祛肌肉骨节深层之邪气来发挥治疗作用。

4麻黄代表方治疗皮肤病的应用4.1麻黄汤李朝辉[6]等使用麻黄汤治疗荨麻疹病例126例,受寒后出现有瘙痒的红斑或者风团,证属风邪袭表,经过服药治疗,疗效好,总有效率达到91.27%。

目前有研究[7]得出麻黄汤通过发散风寒,畅行营卫,以助气血调和,证属风寒外犯肌表,营卫郁闭的皮肤病都可以进行治疗。

名医经验:麻黄四物汤治银屑病

名医经验:麻黄四物汤治银屑病

名医经验:麻黄四物汤治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给银屑病患者带来难以言喻的痛苦与煎熬。

全球有超过1.25亿银屑病患者,在我国,有超过600万银屑病患者。

银屑病病因复杂,中医治疗要对症下药,下面介绍中医大师夏少农的经验方。

【特点】冬季加重夏减轻【症状】可发但以冬季较剧,至夏多能缓解和隐退。

夏季土相木休,木不克土,气能运血,木不疏泄,故能缓解隐退。

但冬季水旺木相,金休土囚,水能涵木则风木不动,由于金不生水导致水不足,木气失根,因而木气疏泄,病症复发,木克土则气不运血,积瘀成毒。

肝肾同源,水不足,则阴血不足,血不养肤,而病缠绵难愈。

细究其冬剧夏减之由,可知冬寒时腠理致密,肤燥无汗,阴血难于外行而润泽肌肤,故而易发,夏季则相反。

鉴于此,银屑病冬季加重夏减轻的基本病机就是“阴虚血燥”【治则】宜养阴补血攻毒,佐以辛温发散。

【处方】生麻黄15克、桂枝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大生地12克、北沙参12克【用法】水煎服,随证治之。

【方解】该方是由“四物汤”合“麻黄汤”化裁而来,以养血之四物汤去川芎加沙参而成,以养阴补血之剂为基础加入辛温发散之品。

当归、白芍活动木气,使木不克土,气能行血,并补血润燥,当归养血活血,白芍土中泄木。

沙参、生地滋肺肾之阴,生水涵木,并清热凉血。

麻、桂相伍是辛温发散之重剂,不但辛温宣肺,而且能温通血脉,率领厚味之养血滋阴诸药,从阴引阳,开腠理、透毛孔、润肌肤而获效。

【说明】此方是上海名中医夏少农治疗银屑病的经验方,出自夏少农著《中医外科心得》,作者用此方治疗儿童和成人银屑病多人,疗效显著。

治银屑病时,麻、桂剂量较大,成人每味为15克,儿童每味为9克,并未见大汗出,但腠理必开,银屑病皮损常能很快消减。

猜你喜欢:民间中医都是“非法行医”成长起来的!为什么说真正的中医一定在民间?西医永远不可能治好你的病,救你的只能是中医!金鸡一鸣,圣人必出,世界巨变!中医兴则中国兴,中医亡则中国亡。

刘爱民教授运用麻黄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刘爱民教授运用麻黄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5 . 2 . 0 5 8 导师刘爱 民教授从 医 3 0余载 ,学验俱丰 ,精于医理 ,专 于实践 ,擅长皮肤 病的 中医治疗 ,笔者有幸跟师学 习,聆听教 诲 ,现将刘师运用麻黄 治疗 皮肤病经验披 陈如 下。
组方精 良,可效如神兵 。现将 刘教授 ・ 临床用 药经验 总结如 下,以飨同道。
【 关键词 1 刘爱民;麻黄 ;荨麻疹 ;湿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银屑 病
[ Ab s t r a c t l P r o f . L I U t h o u g h t t h a t Ma h u a n g n o t o n l y wi h t e f e c t o f F a h a n , b u t a l s o c o n i f r me d wi t h J i e b i a o S a n h a n . Ma h u a n g s h o ws
Ex p e r i e n c e o f P r o f . LI U f o r t r e a t i n g s k i n d i s e a s e wi t h Ma h u a n g
张琳琳 李 静 吴娇 美
( 河 南中医学院 2 0 1 2级研 究生 ,河南 郑州,4 5 0 0 0 0 )
患者 乙 ,6 1岁 ,2 0 1 3年 4月 8 日初 诊 。 主诉 :全 身 出密 集 丘 疹 ,瘙 痒 9个 月余 。 自去 年 7月 全 身 出密 集 丘 疹 ,痒 ,伴 脱 屑 , 皮肤 干 燥 ,畏 寒 怕冷 ,纳 可 ,大 便 溏 , 1 次/ d , 舌偏 淡 , 苔 薄 白腻 ,脉 弦 滑 。诊 断 :湿 疹 。辨 证 :阳虚 外 寒 ,湿 热 蕴 肤 。 治 法 : 发 散风 寒 ,温 阳化 气 利 湿 。方 药 :生 麻 黄 6 g ,桂 枝 9 g ,

寻常型银屑病辨证论治思路

寻常型银屑病辨证论治思路

寻常型银屑病辨证论治思路作者:姜燕生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4年第04期关键词:银屑病;辨证论治;白疕中图分类号:R275.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112-02银屑病又名牛皮癣,中医称“白疕”,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和红皮病型共4型。

中医学对于银屑病早有论述。

《证治准绳·疡医·诸肿》有“遍身起风疹,疥丹之状,其色白而不痛,但痒,搔抓之,起白疕”。

《外科证治全书》描述更为详尽:“白疕又名疕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血出痛楚。

”关于病因病机,《圣济总录》认为“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搏于气血,气血否涩……风多于湿,则为干癣”。

笔者长期以来一直以血热型、血燥型和血瘀型3型论治白疕,效果甚佳,并获得国内中西医同仁的肯定和认可。

兹介绍如下。

1 主证1.1 血热型证见急性发作,皮疹不断出现并迅速增大,多呈点滴状,色鲜红,片状鳞屑是其特点,刮除后有亮膜且易出血,瘙痒明显,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热蕴血分。

治法:清热凉血。

方用凉血五根汤加减。

1.2 血燥型证见随着病程的延长,无新出皮疹且部分开始消退,颜色变为淡红,干燥性鳞屑是其特征,时有瘙痒,口不渴,舌质略红,舌苔白,脉弦。

辨证:余热未清,血行不畅。

治法:清解余热、凉血活血。

方用凉血活血汤加减。

1.3 血瘀型证见久病不愈,皮疹肥厚呈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颜色黯红,鳞屑细碎或无,瘙痒无定处,舌质黯或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缓。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

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

2 兼证2.1 实证2.1.1 风热犯肺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外感风热。

治法:清热解表。

方用桑菊饮加减。

2.1.2 肺热炽盛证见发热口渴,咳嗽气喘,咽喉红肿疼痛,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浅论麻黄的临床应用

浅论麻黄的临床应用

19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6 No.8·综述·麻黄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定喘等众多功能。

当代《中医学》介绍,麻黄“归肺、膀胱经”,可以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种疑难病症。

在中药临床治疗中,麻黄的应用相当普遍,具体应用范围大致如下。

1 慢性腹泻病患者的治疗依据中医的理论,人体内湿气过重就会导致拉肚子,而麻黄宣肺开腠理,通小便,改变拉肚子的症状;这种药材味道辛性升浮,上通清气,有利于缓解拉肚子的症状[1]。

依据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现状以及临床治疗经验,麻黄这味药材中含有的麻黄碱能够起到抑制结肠分泌功能,有利于降低患者肠道内平滑肌的紧张状态,减少肠道蠕动,减缓肠内食物的推进和排泄,起到止泻的效果,麻黄在慢性腹泻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某王姓患者为例:女,20岁,大学生。

2014年5月22日问诊。

患者自述两个月以来,出现左下腹胀痛,腹泻,大便后疼痛感会减轻,每天腹泻近3~5次,严重影响学习注意力。

排泄物皆是食物残渣,食欲不佳。

以前用过补脾益气、温肾收涩的药方,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舌苔淡胖,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大便检验未见明显异样,利用结肠镜检查并未发现严重病症,诊断为功能性腹泻。

其实是肝肾阴亏,脾胃虚弱,湿浊之气郁积而引发的腹泻。

处方:生麻黄20 g,秦皮12 g,苦参12 g,防风10 g,白芍10 g,香附10 g。

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大便成型,病症减轻,总共服用12副,达到消除疼痛感与腹泻等一系列症状,跟踪调查,半年内再未发作。

这个药方中麻黄的用量最大,结合其它药材,以达到祛风效果,秦皮与苦参这两味药材具有燥湿防止腹泻的作用,白芍、香附两味药材能够起到柔肝舒肝的作用,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2]。

由此可以看出麻黄具有辛散通阳,而且通小便,有利于促进人体内的湿气的排出。

对于功能性腹泻症状,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具有明显的功效。

麻黄的活法运用

麻黄的活法运用

麻黄的活法运用发表时间:2018-03-15T13:57:06.5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4期作者:张娟娟[导读] 麻黄大多生长于我国西北的干燥地区,乘天地清阳刚烈之气而生。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西安 712046)【摘要】麻黄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本文就麻黄药理及其功效活用进行总结,以便于临床参考。

【关键词】麻黄;药理;中医药;辩证【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188-02 1.麻黄的药理学麻黄大多生长于我国西北的干燥地区,乘天地清阳刚烈之气而生,管状的,细细的草。

尝之无明显的味道,气味皆稀薄,质地轻,因其质地轻则能轻清浮而散表。

兼以生发阳气。

现代药学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麻黄碱,麻黄碱有抑肾上腺素作用,现在主要被用于眼疾,慢性心缓,哮喘等病症。

且其含有少量的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的化合物及麻黄多糖等。

其所含生物碱的药理作用不同,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体的汗腺分泌增多和增快。

其次它还具有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以及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导致兴奋、神经过敏、失眠、不安、震颤等症状。

麻黄挥发油乳剂具有解热的作用。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1]。

伪麻黄碱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其能松弛平滑肌,还具有止汗、升压的作用。

麻黄碱具有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以及可以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导致兴奋、神经过敏、失眠、不安、震颤等症状。

挥发油对流感有抑制作用[2],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以及煎剂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2.麻黄的六经辩证体系麻黄在六经辩证系统中,属太阳经。

从经络的角度来解析太阳的含义。

太阳经是整个六经系统的藩篱,这是从的经络方面来说太阳经的意义。

其有手足太阳两经,特别是足太阳经非常重要,因其起于睛明,上额交巅,然后下项夹脊,行于背部,沿着股后、身后,最后交于至阴。

麻黄紫梅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观察

麻黄紫梅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观察

麻黄紫梅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观察
黎珍娟;李均梅;郭美珍;郝华明;何向文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12(021)014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针对血热毒盛、肺府郁闭的主要病机,采用宣肺解毒、活血调营的基本治法组方,用麻黄梅紫汤(麻黄、桂枝、生地、赤芍、沙参、紫草、茜草、草河车、白花蛇舌草、乌梅、土茯苓、菝葜)加减共治寻常型银屑病140例.结果:140例中,治愈75例,显效47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7.14%.结论:麻黄梅紫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较好的消退斑疹,消除脱屑,减少复发的效果.
【总页数】1页(P359)
【作者】黎珍娟;李均梅;郭美珍;郝华明;何向文
【作者单位】涉县中医院皮肤科河北邯郸056400;涉县中医院皮肤科河北邯郸056400;涉县中医院皮肤科河北邯郸056400;涉县中医院皮肤科河北邯郸056400;涉县中医院皮肤科河北邯郸056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麻黄紫梅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60例临床观察 [J], 黎珍娟;李均梅;郭美珍;郝华明;张俊英
2.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84例临床观察 [J], 王远红;孔兴;于芳;张芸鹏
3.紫丹银屑颗粒联合阿维A胶囊和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J], 毛荣超;唐美;邓仁远;蒙小兵;莫光亮
4.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的临床观察 [J], 雷鸣;李伟宁;姚斌;顾雅蕊;张晓杰
5.自拟消银汤加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J], 马程程;韩首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载)麻黄附子细辛加减治银屑病

(转载)麻黄附子细辛加减治银屑病

(转载)麻黄附子细辛加减治银屑病(转载)麻黄附子细辛加减治银屑病是一种顽固性、难治性、复发性皮肤病。

古今医家多以“热”、“毒”立论,凉血贯穿始终。

亦有人认为银屑病患者热蕴体内,郁而化毒,日久必致血瘀。

若遇病情迁延,又可耗伤阴液,而致血虚风燥。

请北京同春堂皮肤病门诊的周仲宝主任讲讲在临床上如何治疗顽固性银屑病。

周主任说,他在临床中经常遇到一些多年顽固性、难治性银屑病患者。

这些患者往往都具有共同特点:寒冷季节病情加重或夏轻冬重,或喜暖惧寒,或病发时身有紧缩感,皮疹色淡,鳞屑银白,多位于人体上部及暴露部位,遇寒痒重,得暖则缓,膝以下发凉或足凉,无汗或少汗,便次多或大便不成形,口不渴或口淡无味,舌质淡薄白苔或薄腻苔,脉沉或细或缓,病程较长,时轻时重。

初病时夏愈冬发,以后则不论冬夏,皮疹始终不消,病情缠绵,服药则便溏、纳呆、腹胀。

检阅以往所服之中药方,皆为凉血解毒,祛湿清热,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之品。

有些患者曾用过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虽有暂时之效,停药后复发或症状比前更重。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按照中医八纲辨证,属阴、属寒、属里、属虚;按六淫辨证,属风、属寒、属湿;按脏腑辨证,属肺、属肾。

我们统一辨为风寒挟湿之证,采用祛风、散寒、除湿之法治疗,很快取得疗效。

典型病例郑某,男,46岁,患银屑病20余年。

当年下乡劳动时住窝棚感寒患病,冬重夏轻,初发时夏季仅见头皮、肘部零星皮损,冬季则泛发全身,以小腿为重,近些年无论冬夏、皮疹再不收敛。

曾久经中西药物治疗,亦口服过泼尼松及氨甲蝶呤等免疫抑制剂,初用有效,久用则无进展。

畏寒喜暖,膝以下发凉,右膝关节有时疼痛,从不出汗,身上发紧,头部瘙痒剧烈一诊头皮满布银灰色厚痂和鳞屑,全身皮肤泛发淡红色斑块,以下肢、腰骶部和背部为重,皮损干燥,肥厚,呈苔藓样变,上肢及前胸为小片斑疹,指甲增厚、变形,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腻、脉沉细略缓。

辨证为阳虚寒盛,风寒湿邪,阻于肌肤,腠理闭塞,营卫郁滞,治宜疏风散寒、温阳除湿、兼化瘀通络。

刘铁军运用中药麻黄扶正祛邪经验探微

刘铁军运用中药麻黄扶正祛邪经验探微

刘铁军运用中药麻黄扶正祛邪经验探微
黄旭鹏;王汉;苏博扬;张芮;王毅;刘铁军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24(55)1
【摘要】刘铁军在临床中发现佐以小剂量麻黄可助鼓舞正气、抗邪外出。

通过对麻黄功效的再认识,从辛温通阳、轻清透邪功效出发,以中医阳气、卫气和西医神经系统、现代免疫学角度,进一步揭示麻黄鼓舞正气、抗邪外出之效,拓宽麻黄的应用范围。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黄旭鹏;王汉;苏博扬;张芮;王毅;刘铁军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刘铁军教授运用扶阳益气法治疗肝癌发热临床经验
2.刘铁军教授运用经方辨证组合治疗肝病经验
3.刘铁军教授运用经典方辨治中晚期肝癌发热的临床经验
4.刘铁军运用“七消饮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浅析
5.刘勤主任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大肠癌经验撷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黄治疗:风寒咳嗽、外寒内饮痰喘、邪热壅肺咳喘、睡眠浅

麻黄治疗:风寒咳嗽、外寒内饮痰喘、邪热壅肺咳喘、睡眠浅

麻黄治疗:风寒咳嗽、外寒内饮痰喘、邪热壅肺咳喘、睡眠浅《神农本草经》载麻黄“止咳逆上气”。

麻黄味辛而归肺经,能够宣发肺气;同时具有微苦之味,从而具有一定的肃肺之力。

所以麻黄既能宣发肺气,又能肃降肺气,对肺之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这就是呼吸。

但必须指出的是麻黄以宣发肺气为主,所以麻黄具有宣散邪气外出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肺气失宣的病证,如外邪束肺、肺气失宣之咳嗽。

麻黄治疗三个方面的病证,风寒外束之咳嗽、外寒内饮之痰喘、邪热壅肺之咳喘(1)风寒外束之咳嗽,也就是风寒感冒以咳嗽为主诉者,常与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汤。

三拗汤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不多见,不是风寒外束证不多见,而是有其他的原因影响了三拗汤的临床应用,一是感冒咳嗽并非大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医疗知识的增加,遇到这种小疾,有些人一拖了之,有些人则自行购些成药(尽管不一定对症)进行治疗;再加上咳嗽有自愈性,服过一段时间的中成药或西药,尽管药物没起作用,但咳嗽也会慢慢好转或痊愈。

二是对于医生而言,这样的小方根本不值钱,也不能带来利益,所以大部分医生也不会开这种三味药的小方。

其实,只要对症,三拗汤的疗效非常确切。

(2)外寒内饮或痰饮阻肺之痰喘,此类患者的主要表现是久患咳嗽或哮喘,痰多而质稀色白,易于咯出,后背怕冷或全身怕冷,多选用小青龙汤。

可以讲,小青龙汤是治疗痰饮阻肺型的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最常用方剂。

不仅用于治疗上述疾病,对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证属痰饮阻滞者,也经常应用本方来治疗。

(3)邪热壅肺之咳喘,主要应用要点是肺热,其主要表现为痰黄,发热,咳嗽或喘等,假如咯痰色白者,必见胶黏难咯。

所以,辨痰之寒热,不能仅以颜色来分,需要综合判断。

若属痰热者,多见于急性呼吸系统炎症,可选用麻杏甘石汤。

方中麻黄的主要作用是平喘止咳,而大剂量的石膏能够清热,所以,本方具有明显的寒性,能够清肺平喘。

现在诸多医院治疗肺炎或急性支气管炎等的协定处方,大多是以麻杏甘石汤为主方进行加味而成的,足以证明其疗效确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外 邪 不 解 而 热郁 于经 ;火郁 发 之 ;进 行 期 ; 银屑病 ; 麻 黄 中 图分 类 号 R 2 7 5 . 9 文 献 标识 码 A d o i : 1 0 . 3 9 6 9 1 i . i s s n . 1 0 0 0 — 2 6 6 9 . 2 0 1 3 . 0 5 . 0 2 7
作 者简 介 : 胡祥宇( 1 9 7 9 -) , 女, 讲师 , 硕士
解 毒 凉血 ” 的大法 则 。
我们 都 知道 “ 热者 寒 之 ” , 那 针 对 进 行 期 寻 常 型 银 屑病大辛 大热 的麻 黄是 否可 以用呢 ?麻 黄 ,性 味 辛, 微苦 , 温 。成 无 己 日 : 大 热则 伤血 , 热不 散 , 实 表 虚, 热 邪乘 虚 出於 皮 肤 而 为斑 也 , 慎 不 可发 汗 , 若 汗 之, 重 令开 泄 , 更 增 斑烂 也 。 自后 诸 家 所述 , 皆 同 此
而参苓 白术散 是健 脾渗 湿 的 良方 ,祖 国医学有 同病 异治 、 异 病 同治 的理论 , 消 化系统 多 种疾病 均 可 出现
阴死 肌 , 胃中邪 气 , 贼 风痱 缓 不 收 。” 三七 粉 具有 止 血、 散瘀 、 定 痛 的作 用 , 历 来 都是 被 作 为伤 科 金疮 要 药 。人参 甘 草汤治 疗 急性上 消化 道 出血是 陈绍 宏 教
界针 对进行 期 寻常 型银 屑病 多沿用 传统 治疗 “ 清 热
变 。银 屑病 已经被 明确 为是 一种 慢性 炎症 性血 管新 生 性疾病 。此 研究 也表 明传 统 医学 “ 从 血 论治 ” 具 有 合理 性 。 根据 发病 的原 因 . 传 统 医学将本 病辨证 分 型 为血 热证 , 血虚 证及 血瘀 证 。 提 出“ 清热 凉血 ” 、 “ 养血
用少 , 不 易复发 。对该 例 患者 的诊治 中 , 在参 苓 白术 散基 础上 加入 了 白及 、 三七 粉 。 白及 具 有收敛 止 血 , 消肿 生肌 的功效 。 本经日: “ 白及主痈 肿恶 疮败 疽 , 伤
生 理特 征之一 。 临床上 脾病 的证候 多与湿 相关 , 因而 健脾、 利 湿密 不可分 , 所谓 “ 治湿 不治 脾 , 非 其治也 。 ”
银 屑病 ( p s o r i a s i s ) 俗称 “ 牛皮癣” , 中医称 白疙 , 祖 国医学认 为 寻常型银 屑病 的 发病 总 因【 ] 营 血亏 损 . 血虚 生风化 燥 , 肌肤 失养 而成 。 初 以热为 主 , 久则 虚 .
润燥” 、 “ 活 血化 瘀 ” 的治 疗原 则 , 传 统 多选 用 清 热 凉
E — m a i l ; wo s h i h u x i a n g y u @1 6 3 . c o n
第 5期 胡 祥 宇 等 : 从“ 外 邪 不 解 而 热 郁 于经 ” 谈 进 行 期 寻 常 型 银 屑 病 治 疗 中麻 黄 的运 用
授 的宝 贵经验 。
小 结
脾 胃虚弱 的病 机 , 用参苓 白术 散治疗 每获 良效 。
参 考 文 献
1 . 张仲林 , 钟玲 , 臧志和 , 等. 参 苓 白术 散 对 动 物 胃 肠 动 力 影响 的实验研 究Ⅱ 】 . 时珍 国医国药 , 2 0 0 9 , 2 0 ( 1 2 ) : 3 1 5 1 ~
3 15 2
脾 在 五行属 土 , 为阴 中之 至阴 , 喜燥 恶湿 是它 的
( 2 0 1 3 - 0 7 - 0 3 收稿)
从“ 外 邪不 解 而 热郁 于经 ” 谈进 行 期 寻 常 型银 屑 病 治 疗 中麻 黄 的运 用
胡祥宇 , 杨文 信 , 张剑 , 叶田, 杨春艳 , 邓永 琼 , 姚 丽萍 , 柳研
血、 清热 解毒 、 养血 润燥 、 活血化 瘀 的药物 。 已有文 献 支 持 证 实[ 3 1 . 现 代 医学 的进行 期 相 当 于 中医 的 “ 血 热 证” 。有学 者实验 表 明 清 热凉 血方 药物 血清 可降 低 寻常 型银 屑 病血 热证 组 I N F 一 水平 ,调 节 T h l / T h 2
顽则 瘀夹 虚 。目前最新 研究 表 明: 银 屑病 皮损处 的真 皮乳 头层微 血 管扩张 迁 曲 , 通 透性 增高 , 血 管数 量增 多, 这种变 化 主要发 生在 毛细血 管后微 静 脉 。 银 屑病
中最 先发 生 的 病理 改 变翻 是 血 管 的分 布 和形 成 的改
水 平 的异常 , 肯定 了传 统治疗 的有 效性 。 故 目前学 术
泸州 医学 院 学 报
5 6卷
第 5期
J o u na r l o f L u z h o u Me d i c a l Co l l e g e Vo 1 . 3 6 No . 5 2 0 1 3
多, 复发率 高 。 中医药治疗 消化 性溃疡 , 费用 低 , 副作
( 泸 州 医 学 院附 属 中医 医 院 皮 肤科 , 四川泸州 6 4 6 0 0 0 )

要 根据 《 景岳全书》 中所 记 载 的 “ 外 邪 不 解 而 热郁 于 经 ” , 结 合进 行 期 寻常 型银 屑 病 的特 点 , 分 析 病 机 关 键 就 在 于 火 热
之 邪 内 结 不 能 外达 宣泄 , 其 病 理 改 变 的 主 要特 征 是 气 机 运 行 阻滞 , 升 降 出入 失 常 。由此 , “ 火 郁发 之 ” 之法 是可 以采 用 的 。但 不 赞 同“ 发 之” 等 于 传统 麻 黄 汤 汗 法 , 提 出凡 是 具 有 因 势利 导 作 用 , 能 祛 除 火 郁 之 因 的治 疗 方 法 , 均可谓之“ 发之” 。为临 床 采 用 清 热 解 毒凉血药为主 , 加 用 小 剂 量麻 黄 治 疗 进 行 期 寻 常型 银 屑 病 的 方 法 的合 理 性 提 供 了理 论 依 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