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植物检疫性病害及杂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发生简史及危害
1874 Kühn在匍匐冰草上发现;1935年从网腥黑粉菌中区 分开的一个“新变种”;
是麦类黑粉菌中危害最大、防治极难的病害之一; 在美国北部发生严重,1972年减产17%,重病田减产90%; 为我国禁止进境的A1类检疫性病害。
上海、大连、深圳等检疫局曾多次从美国和德国转口的小麦中截 获TCK孢子。
属、看麦娘属、燕麦草属、雀麦属、鸭茅属、 野麦属、羊茅属、绒毛草属、大麦属、黑麦 草属、早熟禾属、黑麦属、三毛草属和小麦 属。 在栽培条件下,矮腥黑粉菌主要为害冬小麦, 也侵染大麦和黑麦。
(四)危害症状特点
植株矮化:为健
病株
健株 株的1/4~2/3
wk.baidu.com分蘖增多:健株 2~4个,病株 4~10个
(四)危害症状特点
第五章 植物检疫性病原物及杂草
本章重点
重要检疫性病原物的鉴别特征、自然寄 主种类及其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
重要检疫性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及检疫检 验技术
检疫性杂草的识别及传播途径
第一节 危险性病原真菌
基本特点
所有真菌性病害都可通过种苗传播,可经由 种子传播的占3.5%;
列入各国检疫名单的有100多种,我国现行的 名单中,A1类真菌11种,A2类2种,A3类73种, B类5种;
(二)境外分布
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尤其是美国中西部和 东北部;
欧洲:俄罗斯、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等;
亚洲: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叙利亚、阿富 汗、日本等;
非洲: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和大洋洲 的澳大利亚(为害冬大麦)等。
(三)寄主范围
禾本科的 5个族,18个属,65个种或变种。 被侵染的属有山羊草属、如冰草属、剪股颖
自 发 荧 光 ≥80%
≤30%
初生担孢子很多, 镰刀形,无H行结 合。
-
(六)传播途径
土传
疫区土壤带菌是主要的侵染菌源。 分散的冬孢子在病田土壤中存活l~3年,菌瘿中
的冬孢子可存活3~10年。 冬孢子在水田中只能存活5个月。冬孢子经过牲
畜的消化道后仍可萌发。
种传
附着在子表面,或混杂在种子间远距离传播。
(七)检验方法
洗涤检验 检查附着于种子表面的病菌冬孢子。 在显微镜下观察,与其它病原菌相区分。
孢子萌发检验 3%琼脂培养基。设5 ℃和17 ℃/
无光照
5℃/光照
萌发
TCK
17 ℃/无光照
萌发
TCT
(七)检验方法
冬孢子自发荧光显微检验
从菌瘿上刮取冬孢子于载玻片上,然后加一滴无荧光载浮 剂,封片后置于激发波长为485nm,屏障滤片波长为520nm 的落射荧光显微镜下,检查视野中呈荧光正负反应的冬孢 子数,统计冬孢子自发荧光率,全过程不得超过3 min。冬 孢子自发荧光率大于或等于80%,为TCK。
病穗
健穗
▪小花增多、病穗
宽大紧密:健株
3~5,病株5~7
▪病粒近球型、有 鱼腥味,成熟后成
菌瘿。
(五)病原形态与生物学
病原形态
▪ 冬孢子黄褐色,球形、近球形,直径 19.73~22.2 μm;外壁有多角状网纹; 网 目4.5~6.4个;网脊高0.82~1.77 μm; 胶 质鞘无色透明1.2~2.16μm。
(六)传播途径
运载工具
随着被孢子污染的包装材料等远传。
疫区的孢子
可随风雨、河水和灌溉水传播到较远的无病区。
病麦加工后的下脚料、洗麦水等
若不慎随粪肥施入田间或流入田间都可污染土 壤。
➢ 发病规律
侵入
冬小麦幼苗
冬孢子萌发
小麦生长点
菌瘿
子房组织
发病关键因素:冬孢子萌发温度0~5 ℃ ,40d;寄主组织幼嫩。
一、小麦矮腥黑穗病菌
学名 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TCK) 异名 T. brevifaciens Fisch. 分类地位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冬 孢 菌 纲 ( Teliomycetes ) , 黑 粉 菌 目 (Ustilaginales),腥黑粉菌属 英文病名 Dwarf bunt of wheat
(七)检验方法
过筛检验 在各舱各层次按棋盘式随机选点20~30个, 每点至少取1kg样品,用1.7mm ×20mm长孔筛或2.5mm圆 孔筛进行筛检,仔细检查筛下物中有无菌瘿及其碎块, 并同时检查筛上物。
症状检查 将样品倒入灭菌白瓷盘内,仔细检查有无菌瘿 或碎块,挑取可疑组织在显微镜下检查鉴定。同时对现 场检查时携回室内的筛上挑出物和筛下物进行检查,将 发现的可疑病组织及其他可疑的感染黑穗病的禾本科作 物及杂草种子进行镜检鉴定。
2.0-4.0
-
萌 发 条 件 5 ℃3周萌发;17 ℃ 5 ℃13-15d; 17 ℃7-10d; 15-20 ℃1-3周萌发;
不萌发;需光照。 光促进萌发。
光促进萌发。
先 菌 丝 和 先菌丝短,可分枝;先菌丝很少分枝;初生 担 孢 子 数 初生担孢子多,线 担孢子少,线形,可H
形,可H行结合。 行结合。
▪ 不孕孢子球形无色,薄壁,光滑,有的也 包被胶鞘。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
TCK担孢子“H”型结合


光 腥

黑 粉 病 菌
小 麦 网 腥
种 冬 孢 子 形 态 比 较
麦 矮 腥 黑 穗 病 菌 与 近
黑 穗



黑小

麦 印
病度
菌腥
(五)病原形态与生物学
生物学特性
冬孢子萌发需有长期低温与光照。萌发温 度范围最低-2℃≤T≤15℃,适温为3~8℃。
在5℃条件下,至少3周才开始萌发, 6~8周为萌发高峰。在5℃培养3~4周, 再移至-2~0℃,则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大 量萌发。
(五)病原形态与生物学
冬 孢 子 萌 发 需 有 弱 光 照 , 适 宜 的 照 度 为 400 ~ 600lx 。 对 湿 度 的 要 求 不 甚 严 格 , 土 壤 含 水 量 35 %~88%时均可萌发。 矮腥冬孢子具有自发荧光;网腥冬孢子(除少 数未成熟者外)无此种自发荧光,这一特征可用 于种的鉴别。
三种腥黑粉菌冬孢子有关特征的比较
特 征 矮腥(TCK) 网腥(TCT)
印腥(TIM)

泽 深黄褐色
褐色
深红褐色

壁 网状突起
网状突起
疣状突起
直径(µm) 19.9
18.0
34.6
网脊(µm) 1.5-3.0
0.5-1.5
1.5-5.0
胶质(µm) 1.5-4.0
0.2-0.9
-
网目(µm) 3.0-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