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三课
托物寄情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Q:如果让你选一种动物代表你自己,你会选什么动物?为什么?(学生的属相:蛇、马)回答:“猪,能吃能睡。
”
“蟑螂,生命力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托物寄情。
很多学生会选择马。
P65思考与交流:本课中三幅有关马的中国画分别作于不同的时期,但都寄寓了画家
的心志。
请仔细观察作品,结合所学的知识,从色彩、构图、笔法、立意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比较他们的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出示《二马图》,《骏骨图》,《奔马》,比较分析:
动物没有人的情怀,但是人常借动物来隐喻一些自己的情怀。
《二马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前边绘一匹橙白花斑色肥马,神气十足地迈着轻步;后边画一匹棕褐色瘦马,筋骨可见,垂首,疲惫不堪地跟着。
画家通过不同的敷色与细节描写:给肥马饰以满身美丽斑纹,让其缰绳作轻松自如地垂落于地,突出展示肥马颇受主人青睐,随时重用,踌躇满志,;而瘦马轻染单一棕色,其缰绳则作缠绕于脖子上成一圈又一圈状,深情地暗喻着瘦马虽无人问津!这些正是当时元代社会的折射,也是画家思绪情意的深切反映。
《骏骨图》是宋末元初时画家对自己心境的一种自喻。
画后自跋云:“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
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
假令肉中画骨,渠能使十五肋现于外。
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顽劣非所讳也。
”诗和瘦马共同倾吐了老无所用的惆怅,往日身经百战,今不知主将尚在何方,被“弃之大泽”,只有默默地回忆往日的鼎盛年华。
而徐悲鸿的《奔马》,作于1941年,当时正是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第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所以便连夜创作了这幅奔马以激起整个民族的抗战之心。
画中奔马动感十足,充满着冲击力,似乎正要冲出画面。
因为他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也就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正所谓“悲鸿奔马,同仇敌忾”!
马是徐悲鸿驾轻就熟的题材,早在欧洲留学时他就画了不下千幅马速写,并仔细研究马的解剖结构,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细审其动态与神情。
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分析
与综合能力,将西画高超的写实技巧与中国画之笔墨结合起来。
(二)讲授新课
Q:托物寄情,那“物”到底有哪些物呢?
学生:“动物、植物、景物、人物”
1)植物的人格化
Q: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
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
梅花以其“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
兰(高洁):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
(比喻人品“清高”)。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竹子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另外,竹子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
也能给人一种无限舒适和惬意的感受,所以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菊(傲霜)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
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梅兰竹菊”四君子,他们有着共同的风流傲骨,或清瘦冷清,或悠然不群,如同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未曾到达,心驰神往。
所以我们在欣赏这类美术作品时应学会去感受作者深深的君子情怀。
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
●出示《墨梅图》
Q: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师: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
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
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华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Q: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
●出示《墨兰图》
Q: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
)
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
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小结:遗民美术作品中的悲凉心境:遗民在思想上大多对前朝抱着敬重和怀念之心,
所以在新的时代往往不与新的统治者合作,在外族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心情完全沉浸在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中,借酒、艺等来排遣愁绪。
在美术作品中,他们往往表现一些能体现高尚人格的题材,比如四君子之类,同时也是他们隐逸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意境体验他们的那种悲凉的心境。
但同时由于他们创作时大多是抒发情怀,所以作品中也往往充满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笔墨情趣,形成一种新的审美因素。
所以我们除了运用恰当的审美方式欣赏作品外,还要学会通过画家的生平经历去理解作品。
●出示《丛竹图》,再结合课本图片简单讲解其余三君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一些动植物形象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特定的感情。
●出示《墨葡萄图》。
结合画面题诗及徐渭的生平遭遇加深理解托物寄情的含义。
小结:徐渭,字文长,生活于腐败黑暗的明朝后期。
他从小聪明过人,富有军事才干,屡试乡试不中后便常与苏杭一带的文人雅士交游,成了一位兼善诗、文、书、画、戏曲乃至军事的天才,但是仕途却十分不顺,在抗倭总督胡宗宪下刚崭露头角就受牵连入狱,并因此发疯,出狱后穷困潦倒,常处于半疯状态。
他特别注重绘画的“生韵”、“生动”,他曾在一首诗中提到“不求形似求生韵。
”他认为画家要善于表现本人特定的气质、情性,所以他在艺术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直抒性灵的倾向,《墨葡萄》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用大泼墨的笔法,酣畅淋漓地挥洒了他内心的愤懑、抑郁、孤独和凄凉。
2)景物的人格化:
●出示《艺术家的卧室》
Q:它们分别描绘了什么场景?画中的物品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小结: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暗示他对高更的盼望。
创作该作品的这段时期凡·高住在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的地方,几乎不和外人来往,而高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此外,凡·高没有按照传统的透视画法来描绘这间卧室,而是采用了平面化的手法,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
格斯顿其画面上稚拙的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一种顽强
孤僻的个性。
两件油画作品表现的都是艺术家的身边之物,也是他们非常熟悉、抱有深厚感情的东西。
他们细心地描绘这些物体,是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心情。
这一点跟前面几幅画是一样的。
3)通过人物形象展现人的情感
●出示《到前线去》《怒吼吧,中国》
Q: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
都是人物画,表达比较直接,没有多少拐弯抹角的成分,他们都具有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
这组作品的特点是:a、画面上的形象不太依靠传统的程式或习惯性的符号(第一组作品所涉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含义是相对固定的),而是美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b、它们不是单纯抒发美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要产生社会效果,打动别人。
Q: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主题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必要的背景材料说出对作品的理解。
)
小结:近现代革命性美术作品中的激情渲染。
中国近现代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列强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把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人民饱经侵略压迫之苦,而不得不奋起反抗。
为了唤起更广大民众的危机感和革命意识,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其中尤其以新兴版画最为突出。
30年代新兴版画诞生的时候,也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民族危机又一次加剧,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的时候。
作者们面对人民的苦难,怀抱深切的同情;对于社会黑暗,他们愤懑痛恨;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他们深感忧患。
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激发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起去反抗和战斗。
4)动物的人格化:
Q:植物可以寄托人们的情感,那动物能否寄托人们的情感呢?出示《安晚帖》小结:画中只用水墨表现了一条鱼,这条鱼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白眼向人。
八大山人朱耷,明室王孙,自满清立朝,他有一腔国恨家仇,不得不隐姓埋名以避杀身之祸。
他画的这幅画,鳜鱼孤寂冷清且有点僵直,停住在深水中,鱼眼向上翻,白多青少;鱼嘴张而不语,一腔痛苦和愤懑可向谁言?!水深鱼寂,亦如他的生存境况。
画上题了一首诗:“左
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用的是《世说新语•》中的典故:谢万途经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滞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去,不流出来)。
”朱耷暗示自己如鱼处于一潭死水,复明之希望渺茫,今后只有独善其身,保持崇高的气节。
出示朱耷的其他作品《荷花水禽图》等。
朱耷是一位极富个性的画家,他打破摹仿前人的的常规,用简练的造型,奔放的笔墨,象征的手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形象。
他画的动物个个桀傲不驯,他画的景物也都是荒山怪石,松枝败叶,给人以残山剩水,地老天荒之感,表现了他孤独、冷峻、高傲,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他的身世和经历决定了他的绘画具有强烈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之意。
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形态几乎都是变形的,喜欢在眼睛上作夸张的表现,好象是“白眼对人”,显得傲骨倔强,别有生趣。
字如其人,画如其人,签名也如其人。
他用“八大山人”四个字在作品上落款,故意分作上下两组(竖写),写成草字,很像“哭之笑之”。
他显然是借以隐晦地表达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即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
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
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都会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入进去,而这些又通过作品达到了新的升华,从而成为了全人类可以共享的精神。
所以我们要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在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