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本身对未来的渴望,以你为媒介来到这个世界。
” 这句话来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它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我对教育和亲子关系的思考。
这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不同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在教育理念的碰撞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作者以冷静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教育和亲子关系所面临的困境,并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本质、亲子沟通、社会价值观的深层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触动。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他们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却也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压力。
书中那些渴望孩子成才的父母,他们的爱是真挚的,但他们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和孩子的迷茫。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考试”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不同家庭在孩子考试前后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揭示了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
在考试面前,父母的焦虑和压力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束缚,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书中主人公之一的“小明”,他成绩优异,却在父母的期望和压力的重压下,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选择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游戏。
小明的经历并非个例,它反映了当下许多孩子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所面临的困境。
书中还探讨了“教育的本质”这一深刻问题。
作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而不是将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标准的“合格产品”。
书中主人公之一的“小丽”,她虽然成绩平平,却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她热爱艺术,渴望成为一名画家。
然而,她的父母却认为艺术是“不务正业”,强迫她放弃梦想,专心学习功课。
小丽的经历让我们反思,在追求分数和成绩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梦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心灵的滋养和引导。
你是一个好孩子读后感想

你是一个好孩子读后感想《你是一个好孩子》读后感想(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你是一个好孩子》,哎呀呀,读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温暖哟!书里的主人公就像我们身边的小伙伴一样,有自己的小脾气,有自己的梦想,也会犯错。
但这才是最真实的样子呀!看到他努力去改正错误,努力去变得更好,我就忍不住在心里给他加油打气。
还有啊,书里的那些温暖的情节,就像冬天里的一杯热可可,让我的心都变得甜甜的。
比如说主人公和朋友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那些瞬间,真的太美好啦!让我也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们,想要对他们更好一点。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好多好多,也让我有了更多的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足,去努力成长。
小伙伴们,如果你们还没读这本书,一定要去看看哦,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喜欢它的!《你是一个好孩子》读后感想(二)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你是一个好孩子》的感受。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吸引住啦。
里面的故事好像有一种魔力,把我紧紧地抓住。
主人公经历的那些事情,有时候我也会遇到呢。
比如被误解的时候,心里那个委屈呀,真的不好受。
但是主人公没有放弃,一直努力去解释,去证明自己,这股子劲儿真让我佩服。
而且呀,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好孩子的定义可不是只有学习好、听话这一种。
能勇敢承认错误,能关心别人,能坚持自己的梦想,这些都是好孩子的表现。
这让我松了一口气,因为我觉得自己有时候也挺调皮捣蛋的,但原来我也有很多好孩子的闪光点呀。
还有一个让我特别感动的地方,就是书中描写的亲情。
爸爸妈妈对主人公的爱,虽然有时候很严厉,但那都是为了孩子好。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是这样默默地为我付出,真的好爱他们。
读完这本书,我好像长大了一点,也更懂事了一点。
我告诉自己,以后要更加努力,要做一个让爸爸妈妈骄傲的好孩子,也要做一个能给朋友们带来温暖的好朋友。
怎么样,朋友们,听我说完,你们是不是也对这本书感兴趣啦?那就赶紧去读一读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个故事读后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个故事读后感第一篇嗨,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个故事》这本书。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没抱太大的期望,但是读着读着,就被深深吸引进去了。
这第一个故事啊,真的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故事里的妈妈,一心想着让孩子出人头地,成绩要好,表现要优。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好多的家长,好像他们的世界里,孩子的优秀就只等于成绩和奖状。
可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好像没人关心。
那个孩子,被妈妈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就在想,如果我是那个孩子,得多难受啊。
每天面对的不是鼓励和理解,而是无休止的要求和批评,心里的光都会慢慢灭掉吧。
不过呢,读完这个故事,我也更加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多沟通,多理解。
别让爱变成了束缚,让孩子能自由自在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去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
怎么样,朋友们,你们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很多感触呀?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唠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个故事》的读后感啦!哎呀呀,这个故事真的太戳心了!一开头,我就被那种紧张的氛围给抓住了。
妈妈对孩子的那种严厉,简直让人窒息。
我觉得孩子就像一颗小种子,应该有自己生长的空间和方式。
家长要是一直紧紧地拽着,不给一点自由,这小种子怎么能茁壮成长呢?而且啊,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环境。
好像大家都在拼命追求分数,追求排名,却忘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读完这个故事,我真的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蹲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看看孩子眼里的世界。
别总是高高在上地指挥,多一些陪伴和支持。
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也觉得这个故事很有启发呀?咱们可得好好珍惜自己的成长时光,勇敢地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乱麻,纠结、沉重,又带着些许无奈。
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让我仿佛看到了身边无数家庭的影子。
那些父母们,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把孩子当成自己梦想的延续,或是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
他们忘记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亲眼目睹的一件小事。
那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还算柔和,我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
不远处,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女孩看上去也就七八岁的样子,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手里还拿着一本画册。
妈妈一脸严肃地站在她面前,不停地说着什么。
我走近了一些,才听到那位妈妈尖锐的声音:“你看看你,这次考试才考了这么点分,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我给你报了那么多辅导班,花了那么多钱,你就这样报答我?”小女孩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小声地嘟囔着:“妈妈,我已经很努力了。
”“努力?努力能考这么差?你看看隔壁的明明,每次都考全班第一,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妈妈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来越高。
小女孩终于忍不住,“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妈妈,我不喜欢上那么多辅导班,我喜欢画画,我想有时间画画。
”“画画?画画能当饭吃?能让你考上好大学?能有好前途?”妈妈一把夺过小女孩手里的画册,扔在了地上。
小女孩哭得更厉害了,她蹲下去,想要捡起画册,却被妈妈拉了起来:“走,回家给我好好做题,别想那些没用的。
”看着她们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那个小女孩脸上绝望的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
我在想,这位妈妈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那个成绩优秀、能让她在别人面前有面子的“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像这个妈妈一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却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他们以为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报了各种辅导班,让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走,就是对孩子好。
可他们不知道,孩子在这样的重压下,已经失去了本该快乐的童年,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甚至失去了自我。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纪伯伦的诗读后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纪伯伦的诗读后感英文版"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Reflections on Kahlil Gibran's Poetry"After reading Kahlil Gibran's poem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I was deeply moved by its profound message about the nature of parenting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children. The poem serves as a powerful reminder that while we may bring our children into the world and guide them through their early years, they are not our possessions or extensions of ourselves.The poem begins with the declaration that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is statement challenges the conventional view of parenthood, where parents often treat their children as extensions of their own will and desires. Instead, Gibran reminds us that children are独立的个体, with their ownthoughts, dreams, and aspirations. They are not meant to fulfill our expectations or to延续我们的legacy.The poem goes on to describe children as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are not just our offspring, but also representatives of a new generation, carrying forward the torch of life. As parents, our role is not to mold them into our own image but to nurture and support their growth, allowing them to explore and develop their unique talents and passions.Gibran's poem also warns against the dangers of overbearing parenting. He cautions against treating children as extensions of ourselves, as this can stunt their growth and prevent them from becoming the individuals they are meant to be. Instead, we should learn to let go and trust that our children will find their own way in the world, making their own mistakes and learning from them.In conclusion,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is a powerful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ing and nurturing the independence of our children. As parents, weshould strive to guide them gently, allowing them to grow and flourish into the unique individuals they are meant to be. By doing so, we not only honor their individuality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ed evolution of humanity.中文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对卡里·纪伯伦诗歌的反思”读完卡里·纪伯伦的诗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后,我深受其关于育儿本质和孩子独立性的深刻内涵所触动。
我是你们的孩子读后感

我是你们的孩子读后感《我是你们的孩子》是一本充满温馨和感动的书。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情地讲述了作为一个孩子,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及父母对他的关爱和支持。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的无私付出和深沉的爱,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父母。
在书中,作者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他在书中提到了自己曾经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和排斥,还曾经因为不懂事而让父母伤心和失望。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成长的痛苦和困难,也让我更加理解了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包容和理解。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愿意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一切,包容孩子的过错和错误,给予孩子无尽的宽容和支持。
在书中,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他提到了父母在他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没有责怪和批评他,而是用理解和鼓励的话语来安慰和支持他;他还提到了父母在他犯错的时候,没有严厉的惩罚他,而是用温和和耐心的态度来教育和引导他。
这些情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支持是无条件的,他们愿意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孩子无尽的关爱和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他们愿意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一切。
在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他们愿意包容孩子的过错和错误,给予孩子无尽的宽容和支持。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父母,他们是我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人,他们的爱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总之,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他们愿意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一切。
在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他们愿意包容孩子的过错和错误,给予孩子无尽的宽容和支持。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父母,他们是我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人,他们的爱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读到这本书,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和支持,珍惜和感恩父母的付出,让我们一起努力成长,为父母的期待而努力!。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1. 评估主题概念在撰写本篇文章之前,我首先对“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的主题进行了全面评估。
该主题涉及亲子关系、教育理念和人生观等多个方面,深度和广度也非常丰富。
我将以从简到繁的方式探讨这个主题,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
2. 引言“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这句话出自卡勒尔·吉布兰的名著《先知》,在现代社会中引起了许多关于教育、家庭和个人成长的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您一起探讨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它对我们的人生观和教育理念所带来的启示。
3. 主体3.1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这句话的核心意义在于,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目标。
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而应该尊重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主选择。
3.2 亲子关系基于以上观点,亲子关系不应是从权力和控制出发,而应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
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非专制的统治者。
3.3 教育理念在教育方面,传统的“成功=成绩”理念已逐渐被“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所取代。
父母和教师需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非简单地强调成绩和竞争。
4. 总结与回顾“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这句话教导我们放下优越感和控制欲,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成为他们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在亲子关系和教育中,我们需要以平等和尊重为基础,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社会责任感的独立个体。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成长轨迹。
作为父母或教育者,我们应该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实现全面发展,而非简单地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样子。
6. 结语以此,我对“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能够在亲子关系和教育中更加灵活地应对,让孩子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个体。
假期《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六篇)

假期《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孩子你慢慢来》这篇文章,是本书的开篇。
作者描述了在花店买花时看到的一个情景:一个5岁的孩子,非要自己动手给花束系上蝴蝶结,而作者就那样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愿意静静地等。
在等待的过程中,作者追叙了一个昔日冰冷的事实:一个追不上别的孩子功课的女学生,带着自己的弟妹,跳进了冰冷的河里。
由那凄惨的一幕,作者想到了,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感受做一个妈妈的甜蜜和幸福、回忆做一个孩子的童真和快乐、亲近小植物小动物时的欢欣和好奇。
这些感受凝在一起,让人很难说出到底因为什么而感动,而喜悦,而舒畅,可确实就是能听到自己的笑声不断,轻轻带过的那种笑。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
而我们面对着这么多孩子的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孩子们从感知父母家人的抚爱开始,认识周边的寸土、花木、虫鱼,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然后再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他们开始知道人间有美丽的传说和信仰,也有残酷的战争和杀戮。
这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成长之路,一切都要慢慢来。
在一个班级的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家庭环境地的不同也使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不同。
我们老师是不是也能对慢一些的孩子们说一声:孩子你慢慢来呢?《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值得每个人都去看一下,非常的精彩和有趣。
假期《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二)寒假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
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
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
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
你以为你很爱孩子其实孩子更爱你读后感

你以为你很爱孩子其实孩子更爱你读后感《<你以为你很爱孩子其实孩子更爱你>读后感》当我读完《你以为你很爱孩子其实孩子更爱你》这本书,我的心里就像被春风轻轻拂过,泛起了一圈又一圈温暖的涟漪。
书里讲了好多好多的故事,就好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
那些孩子对父母的爱,简单又纯粹,让我感动得不行。
比如说,有个叫明明的小朋友,他的爸爸工作特别忙,每天都很晚才回家。
有一天爸爸生日,明明花了好长时间,亲手做了一张贺卡,上面画满了他们一家人的幸福时光。
爸爸回到家已经很累了,一开始还没在意那张贺卡,可当他仔细看的时候,眼泪都差点掉下来。
这难道不就是孩子对爸爸深深的爱吗?还有个叫小雨的女孩,她的妈妈生病了,躺在床上很难受。
小雨就像个小大人一样,一会儿给妈妈端水,一会儿给妈妈讲故事,还说:“妈妈,别怕,我会一直陪着你的!”哎呀,我就在想,我们总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这些孩子,他们小小的心里装着的爱,一点也不比我们少啊!想想我自己,我和爸爸妈妈之间也有好多这样的瞬间。
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里特别害怕,觉得爸爸妈妈一定会批评我。
可没想到,他们不但没有骂我,还鼓励我说:“没关系,下次努力就行!”从那以后,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他们失望。
这不就像书里说的那样吗?我们总以为自己给了孩子全部的爱,可孩子给我们的,是毫无保留、毫无条件的爱呀!他们不会因为我们的缺点或者错误就减少对我们的爱,他们的爱就是那么单纯,那么直接。
我们大人有时候会因为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对孩子发脾气。
可孩子们呢?他们总是很快就原谅我们,还会用他们的小手抱抱我们,说:“爸爸妈妈,别生气啦!”这难道不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安慰吗?再想想,我们有时候会因为孩子调皮捣蛋而生气,会因为他们的成绩不好而着急。
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也许只是想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想要我们多陪陪他们呢?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和雨水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孩子也需要我们的爱和陪伴。
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体会7篇

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体会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体会7篇读后感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处境,写心得体会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它是一种感受型的文字,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读《孩子,你慢慢来》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纪伯伦的诗读后感

英文回答:"Your child is not your child" is a Zol's unholy poem by the American poet Gibron。
The poem reveals the profound reflection of Gibron's attitude towards the education and life of his children, which can only be moved。
Gibron stressed that children are the children of life and, although born through their parents, they have independent lives that are not at their disposal。
This view is a profound expression of respect for individual rights and freedoms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the educational approach of the party。
In educating our children, we should fully respect their personality and choices and allow them to develop independent personalities and ideas in their lives,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our educational paths and policies。
《谁的孩子》读后感

《谁的孩子》读后感《谁的孩子》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家庭、教育、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描绘,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教育问题的深刻性。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家庭的变迁和孩子成长的过程,让读者深刻地反思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的重要性。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一个普通家庭展开,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终却发现孩子的成长轨迹并不完全符合他们的期望。
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让人感到心痛和无奈,同时也引发了对家庭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矛盾的描写,展现了家庭关系中的种种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和矛盾的产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导致了性格的扭曲和行为的偏离。
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也引发了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反思。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也关系着孩子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家庭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难。
父母的忙碌工作和社会的竞争压力使他们很难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成长,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不足和孩子的问题。
小说通过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描写,呼吁人们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父母的爱和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的道路。
在读完《谁的孩子》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作为一名专业读者,我将继续关注家庭教育问题,为家庭教育的改善和孩子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愿我们的家庭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标题: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是一种特殊而神奇的存在。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个性、梦想和天赋。
然而,作为父母,我们是否真的有权利将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儿童之书》的一句话:“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通过你而来,但并不是属于你的。
”深深触动了我,引发了对于父母角色和亲子关系的思考。
正文:一、孩子的独立个体性每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我们常常感到骄傲和满足。
然而,我们也应该明白,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或延续,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权利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幸福。
我们的责任是为他们提供爱、支持和教育,并尊重他们的个性与选择。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存在时,我们会更加谦逊和尊重。
我们将抛开对他们的过度期望和控制欲望,尊重他们的独特之处,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
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二、父母的陪伴与教育尽管孩子不是我们的财产,但我们作为父母,有责任陪伴和教育他们。
我们应该是他们的引路人,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
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和互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和表达。
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需要适应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需要既关注孩子的学业,又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热情和天赋,我们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发挥所长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建立平等与互助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和互助基础之上的。
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摒弃旧时代的权威教育观念,以合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和互动。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定,并帮助他们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建立平等与互助的亲子关系,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也能提升他们的情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成长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结论:孩子不是我们的财产,而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想法、梦想和人生目标。
亲爱的,你的悲欢不能祝福你的孩子 读后感

亲爱的,你的悲欢不能祝福你的孩子读后感篇一亲爱的,你的悲欢不能祝福你的孩子读完《亲爱的,你的悲欢不能祝福你的孩子》,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也许在很多家庭中,父母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绪强加给孩子,觉得孩子就该懂,就该承受。
可凭啥呀?孩子又不是家长情绪的垃圾桶!我想起我小时候,我爸生意不好,回家就沉着脸,我稍微调皮一点,他就一顿吼。
我心里那个委屈啊,我又没做错啥,凭啥冲我发火?可能在他看来,他的烦恼无处诉说,可我也只是个孩子啊,我能承受多少?如今自己长大了,越发觉得家长的情绪对孩子影响太大了。
家长要是总把悲欢挂在脸上,孩子能快乐得起来吗?我觉得,家长得学会自己处理情绪,别让孩子为你的坏心情买单。
篇二亲爱的,你的悲欢不能祝福你的孩子读了《亲爱的,你的悲欢不能祝福你的孩子》,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这书里说的事儿,不就是咱身边常见的吗?你说,有的家长自己工作不顺心,回家就对孩子没个好脸色。
孩子满心欢喜地跑过来,迎接的却是冷冰冰的眼神,这得多伤人呐!我有个朋友,他妈妈老是因为和爸爸吵架,就把气撒在他身上。
他曾经跟我说,他觉得自己好像是个罪人,可他到底做错了啥?也许家长们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可孩子的心也是肉长的呀!家长们,能不能多为孩子想想,别让你们的悲欢,成为孩子成长的阴影。
篇三亲爱的,你的悲欢不能祝福你的孩子读完《亲爱的,你的悲欢不能祝福你的孩子》,我这心里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
想想看,有的家长自己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就冲着孩子发火。
孩子一脸懵,还不知道咋回事呢,就被骂得狗血喷头。
这公平吗?我觉得不公平!我小时候,有一次我妈因为和邻居闹矛盾,回家就对我各种挑剔。
我那时候心里特别难受,感觉自己做啥都不对。
难道家长的悲欢就得让孩子来承担吗?也许家长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怎样就怎样,可孩子也是有感情的啊!家长们,长点心吧,别让你们的情绪毁了孩子的快乐。
篇四亲爱的,你的悲欢不能祝福你的孩子《亲爱的,你的悲欢不能祝福你的孩子》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乡村你的孩子读后感,500字怎么写

乡村你的孩子读后感,500字怎么写示例文章篇一:《<乡村孩子>读后感》当我合上《乡村孩子》这本书时,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这本书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把乡村孩子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里的主人公是一群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他们没有城市孩子的那些高级玩具和游乐场,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别样的乐趣。
他们在田野里奔跑嬉戏,在小溪里捉鱼摸虾,在山坡上放牛放羊,那自由自在的场景,让我好生羡慕!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却有着最纯真的快乐。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们在城市里追求的那些东西,真的就比他们的快乐更有价值吗?比如书中有个叫小虎的孩子,他特别勇敢。
有一次小伙伴们在山上玩耍,突然遇到了一条大蛇,大家都吓得惊慌失措。
可小虎却毫不畏惧,拿着一根木棍就冲了上去,把大蛇赶跑了。
小虎的勇敢让小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场景就好像我和小伙伴们一起面对困难时,总会有那么一个勇敢的人站出来带领大家克服困难一样。
还有小花,她特别心灵手巧。
能用山上的野花野草编织出各种漂亮的花环和小饰品。
她把这些送给小伙伴们,大家都开心极了。
这不就像我们班上的手工小达人,总是能给大家带来惊喜吗?乡村孩子的生活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和便利,但他们拥有大自然这个最棒的伙伴。
他们可以感受四季的变化,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春天,他们在田野里播种,期待着秋天的丰收;夏天,他们在河里游泳,享受着清凉的河水;秋天,他们在果园里采摘果实,品尝着劳动的甜蜜;冬天,他们在雪地里玩耍,堆出一个个可爱的雪人。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乡村孩子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快乐和温暖。
他们的那种纯真和质朴,是我们在城市里很难体会到的。
我想说,我们真的应该多去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从他们身上学习那种乐观向上、勇敢坚强的精神。
我相信,如果我们都能拥有乡村孩子那样的心态,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充实!难道不是吗?示例文章篇二:《<乡村的孩子>读后感》读完《乡村的孩子》这本书,我的心情就像那波澜起伏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
纪伯伦你的孩子不是你孩子读后感

纪伯伦你的孩子不是你孩子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纪伯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叫《纪伯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本书啊,真的让我想了好多好多呢!书里讲的那些事儿,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它让我感觉,就像是有个懂我的好朋友,在跟我悄悄地说心里话。
我记得书里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朋友,他特别喜欢画画,可他的爸爸妈妈非要他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数学、语文这些功课。
哎呀,这多可怜呀!这不就好像一只想要自由飞翔的小鸟,却被关在了一个小小的笼子里吗?我就在想,如果我是那个小朋友,我得多难受啊!我肯定会特别委屈地大喊:“为什么就不能让我做我喜欢的事儿呢?”还有一个故事,是说一个孩子每次考试都特别努力,想要考个好成绩让爸爸妈妈高兴。
可就算考得不错,爸爸妈妈还是不满意,觉得他还能更好。
这难道不像我们好不容易跑了很远,累得气喘吁吁,可大人还在后面不停地催:“快点,再快点!”吗?读着这些故事,我忍不住问自己:我的爸爸妈妈会这样对我吗?还好,我的爸爸妈妈大多数时候还是很理解我的。
比如我喜欢踢足球,他们会在周末让我去尽情地踢。
我把这本书里的故事讲给我的小伙伴们听,他们也都特别有感触。
小明说:“我爸妈也是,老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烦死啦!”小红也跟着说:“就是就是,我有时候想做个手工,他们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我们都觉得,大人们有时候真的不太懂我们的心。
难道孩子就只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期望而活着吗?难道我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爱好吗?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花园里各种各样的花朵,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晚,可都有自己的美丽呀!爸爸妈妈们应该多听听我们的想法,多给我们一些自由的空间,让我们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我想说,大人们啊,请别把你们的想法强加给我们,让我们能自由自在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吧!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你们觉得呢?示例文章篇二:《〈纪伯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嘿,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读过纪伯伦写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呀?我读了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书里讲的那些事儿,就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不再是孩子读后感

英文版You Shall Have Wings Like an Eagle; Reflection on No Longer a ChildAs I delved into the pages of "You Shall Have WingsLike an Eagle; Reflection on No Longer a Child," I was immediately struck by the profound exploration of identity, growth, and the transformative journey of leaving childhood behind.The author's words paint a vivid tapestry of experiences, emotions, and reflections that resonate deeply with anyone who has ever grappled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Through the protagonist's journey, we witness the struggles, triumphs, and lessons learned along the way.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novel revolves around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and the search for one's true self. As the protagonist navigates the complexities of adolescence, she discovers the importance of embracing her uniquenessand finding her place in the world. This journey is fraught with challenges, but it is also filled with moments of triumph and self-discovery.Beyond the personal journey, the novel also explores broader social issues, such as the expectations placed on young people, the pressures of conforming to societal norms, and the importance of finding one's own path. The author skillfully weaves these themes into the narrative,providing insight into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young people in today's world.In conclusion, "You Shall Have Wings Like an Eagle; Reflection on No Longer a Child" is a deeply mov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novel that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the journey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Its exploration of identity, growth,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resonates withreaders of all ages, leaving a lasting impression and inspiring them to embrace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their own journeys.完整中文翻译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不再是孩子读后感读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不再是孩子》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文字细腻,文笔流畅,将主人公少女时期的敏感、迷茫、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感觉作者将所有美好的词汇用在了她的身上,怕是只有天使才可以如此完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原创翟珂强
作者吴晓乐18岁开始当家庭教师,当了8年,写下了这9篇家庭故事。
每一篇都给人心头沉重、压抑的感觉。
每个故事都重重击打在我的心头。
我觉得教育不仅仅需要成功的案例来借鉴,也需要失败的案例来反思。
人在失去、后悔、痛苦中,才会清醒,才会成长。
这本书的标题,于纪伯伦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写在了书的最开始: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先知·论孩子》(冰心译)
从书中得知,台湾孩子的学业压力非常大。
高压的教育环境,造
就了高压的家庭教育,还有一生下来就必须面对这一切的,懵懵懂懂的孩子。
故事里的每一个家长,面对“不上进”的孩子,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打、骂、讲道理、流泪、放养……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可怜和可恶之处,当我站在孩子角度去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忍不住发出质问,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辱骂自己的孩子?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冷漠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没有人能看到孩子正在走上一条不归路?
曾经年少的时候,我一度想过,学习不过是大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强加给孩子们的任务。
现在我依然是站在孩子角度去读的这本书,但是却离所谓的大人,更近了一点。
所有的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都是一个有缺点的人,当他们看着自己孩子长大的时候,会有种在看着自己长大的感觉,他们会把自己的不安、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
所有的焦虑和不安,都是因为他们自己看到、感受到了更多,却明白孩子看不到、感受不到,却明白自己不能替孩子去做什么,于是只能施压。
就像书中所说,可能是因为人们把“亲”和“子”绑得太紧了吧,紧到无法分出彼此,无法清楚地道出,什么是你要做的,什么是我要做的。
我想,读完这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地方,就是反思自己的原生
家庭。
“亲”和“子”之间,不一定是一种从属关系,它应该是一种横向的关系,建立在互相的尊重和有来有往的沟通上。
让我明白即使是作为孩子,依然有可以做到的事情,就是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
我该如何面对父母的咆哮、焦虑、强迫?
我该如何处理我和父母的分歧?
我该如何更好地传达“我不愿意”的想法?
我该,如何做好自己?
我的一切态度,其实都取决于我自己,每一次在抱怨父母、可怜自己的时候,其实都是在逃避改变,不愿意自己做出决定的时候。
前文摘录的诗歌,让我想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当生命最忠诚的粉丝,都应该以最真挚的态度来对待它。
这首诗不仅是父母,更是在说孩子,要活出自己。
因为救赎之道,就在自己的“允许”中—允许生命经由你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