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的和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洛克时期和声的应用手法和整体特点
李青2009年2月
在西方音乐领域中,自1600年歌剧在意大利诞生,至1750年巴赫逝世这150年的时间,被称为“巴洛克”时期。这一时期紧随文艺复兴的文化艺术大发展之后,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资产阶级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近代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人们将理性的思考方式代替了古代一切依靠空洞的上帝信仰的方式,艺术上也不再一味的歌颂上帝神明等理想当中的事物,而更多的将目光转向人类自身的美,开始以歌颂生活、君主、大自然等现实存在的事物为主,追求动态变化的美。和声方面由教会调式的传统风格逐渐向大小调系统过渡,在之前扎里诺等音乐理论家将其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的基础上,拉莫(Rameau 1683~1764,法)又在1722发表了第一部和声的专著《和声学自然原理论著》,使得大小调式和声体系得以真正能够确立。
在巴洛克时代声乐和器乐分开成为各自独立的两大分支,陆续出现的著名音乐家及代表作品有很多。早期,出现欧洲近代歌剧的奠基人: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1567~1643),他第一个将歌剧戏剧化,并将歌剧的形式定型,创作了《奥菲欧》、《阿里安娜》等作品,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威尼斯歌剧乐派。17世纪末,那不勒斯歌剧乐派大放异彩,奠基人是A·斯卡拉蒂(1660~1725),他首创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的结构,成为古典交响乐的基础。此时最流行的音乐体裁还有清唱剧和康塔塔等,这一时期“阉人歌手”盛行,美声唱法被发展到极致。器乐音乐同样迅猛的发展着,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德)的作品中除了使之成名的26部清唱剧和40余部歌剧外,还有12首大协奏曲,如《水上音乐》、《焰火音乐》等、6首双簧管协奏曲和大量独奏曲,如《快乐的铁匠》等、以及不同乐器组合的众多三重奏作品。众所周知,巴洛克音乐最伟大的代表人物是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德),他的创作涉及到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器乐方面主要代表作品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十二平均律曲集》、六首《法国组曲》、六首《英国组曲》、六首《帕蒂塔》、《哥德堡变奏曲》、《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声乐方面主要代表作品有:《马太受难乐》、《约翰受难乐》、《D大调庄严弥撒》、《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371首四声部众赞
歌》等。在这些作品中,巴赫将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将古代教会调式复调音乐特点与近代大小调式主调音乐的流行巧妙融合,体现了他非凡的的创作才能。
我们可将以巴赫为代表的巴洛克时期和声的应用手法总结如下:
1、中古调式旋律的和声大小调化。此时,中古调式中的混合利地亚调式(伊奥利亚调式)与爱奥利亚调式分别向自然大调与和声小调转化,Ⅶ级音常常与主音构成半音关系而成为“导音”,并且音乐的进行开始注意强调每个调的主属功能音,这时原来的中古调式在乐曲仅能隐约呈现在某些“变化音”上,实质上已经成为和声大小调的附属调式。在巴赫作品句末及段末的终止式中,属和弦到主和弦的功能性进行已随处可见。巴赫还能自如有效的运用半音和声手法(离调),与其自然娴熟的转调相结合,形成了带有巴赫个人色彩的崭新的巴洛克音乐风格。
2、调在和声与旋律之间常常游离模糊。巴赫音乐中的调式常常以教会调式的主音为主音或属音构成和声大小调式,但在某些“含蓄”的乐曲中,作者却在有意模糊调式的稳定性,不断强调其属功能或下属功能,也是这一时期的某种和声风格。并且有不同的短小离调穿插其间。在巴赫的圣咏作品中还出现了“异调配置”的手法,即旋律音与和弦音为两个不同的近关系调,也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扑朔迷离的和声色彩。此外,巴赫还善于利用旋律中所固有的调式特性音,使和声获得远远越出该音原始意义的调的展开,展现了其调性变化的灵活光彩。
3、圣咏和声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调外“变音”。它们主要是被用来作为半音和声的离调倾向,在横向上增加旋律的推动力,纵向上增加和声的丰富性、多变性等,以推动音乐的发展。同时,这些新用法的使用也大大扩展了和声语言的“单词”种类与数量。有时我们还能看到巴赫会以和声变奏等手法,将相同的旋律配成完全不同的多种形态,为后来变奏曲的蓬勃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4、对位与和声一体化。巴洛克时期是复调艺术的鼎盛时期,巴赫便是复调音乐的集大成者,但此时也是大小调和声体系的确立前夕,在巴赫的复调音乐中,作者将二者巧妙的完美的呈现出来。(1)巴赫复调作品中的单旋律已经深刻包含着和声内涵的思维。(2)无论是级进的、半音进行的还是分解和弦性的旋律走向,无一不在和声思维的深刻影响下逐渐削弱复调音乐特有的各个声部地位相等的状况,而显示出主调音乐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5、不协和思维的进一步强化。和弦外音大量使用,来推进和弦结构的演化更新:不协和的七度有了更多的明确的七和弦意义,进而,七和弦之前的引入和弦和之后的解决和弦都做了相应更规范的调整,使整个结构也更加完整。其中大小七和弦(属七和弦)早已被广泛应用,而减七和弦以其独特的构成形态和音响效果,受到广泛关注,在显示出明显的属功能性的同时,在巴赫等伟大的音乐家的笔下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音乐效果和独特的音乐情绪。
6、模进手法已被作曲家视为最重要的音乐展开手法之一,成为音乐展开的有效动力,巴赫也不例外。他主要采用两种方式:(1)自然音模进;(2)半音模进(离调模进)。模进手法以其强大的推动力促使音乐不可遏制的向前发展。
巴洛克后期,出现了更加秀丽纤巧的洛可可风格,这种风格的音乐主调旋律性更加突出,音响清晰明亮,更加通俗。代表作曲家有法国的库普兰(1668~1733)、拉莫、德国的泰勒曼(1681~1767)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A·斯卡拉蒂的儿子D·斯卡拉蒂(D·Scarlatti 1685~1757,意),一生写有500多首古钢琴奏鸣曲,作品精致优雅、结构简练,发展完善了古奏鸣曲式。
根据拉莫的理论和众多作曲家的作品,我们大体上可以将巴洛克时期和声的发展特点总结如下:
1、由教会调式系统向大小调式系统转变,处于二者交汇融合、大小调式逐渐占上风的状态中;
2、对位与和声的地位趋于等同,音乐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结合得更加紧密,使音乐整体形象更加统一、音响效果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3、数字低音广泛应用,三和弦与七和弦及它们的转位观念更加成熟,并已开始走向复杂化,例如出现临时“变音”等现象,两个外声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4、调式的Ⅰ、Ⅳ、Ⅴ级和弦代表和声的主、属、下属三个功能,被确定为决定调式调性的基础和支柱,拉莫更是将当时的终止式划分为完满终止、阻碍终止和非正规终止,说明上四下五的功能性终止式正式形成,并具有了较为系统的规则;
5、以延留音为代表的和弦外音的不断发展,与和弦音相结合产生了特殊的和声色彩,增加了音乐的紧张度,这也是和声结构走向复杂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6、由和弦的多种序进方式带来了和声倾向关系的复杂化,这也是调式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