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的水资源2
三峡库区水资源质量保护问题

0.引言三峡工程是备受世人瞩目的跨世界工程,历经17年(1993-2009年)建设,防洪、发电、航运、补水等综合效益逐步凸显,彻底实现了一个民族的百年三峡梦,见证着中华民族阔步走向伟大复兴。
三峡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库容393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4510亿立方米,涉及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4%[1]。
作为我国最大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宝库,三峡水库水量充沛,水质清洁,是大自然对三峡库区的天然馈赠,水库同时肩负着保障沿江区域的用水安全以及我国淡水资源优化配置顺利实现的重任,其战略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
但是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加重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下,随着三峡水库自2008年开始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三峡库区的水资源质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切实做好库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不但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有利于沿江经济带的健康协调发展。
相反,如果继续对库区水资源质量恶化的现状熟视无睹,放任自流,严重污染的水环境势必危及到人们的生存环境,阻碍整个沿江经济带的开发与建设,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在系统收集整理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三峡库区水资源质量保护的重大意义,其次分析了库区水资源现状及成因,进而提出了库区水资源质量保护的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为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三峡库区水资源质量保护的重大意义首先,做好三峡库区水资源质量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全国来看,长江流域在全国淡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逐步实施,其作用愈加凸显。
三峡工程作为长江流域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库区水资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沿线特别是京津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其政治经济影响不可估量。
从三峡工程系统综合效益来看,其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能否长期正常发挥,第一取决于三峡水库的严格管理和正常安全运行,第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库区水资源质量,进而取决于库区整体生态环境的优良。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
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
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前瞻性原则。
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趋势且具有前瞻性。
(三)区划范围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征;2.诊断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3.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对人类活动胁迫的敏感性特点;4.评价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5.制定全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6.揭示重庆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7.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
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
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前瞻性原则。
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趋势且具有前瞻性。
(三)区划范围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征;2.诊断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3.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对人类活动胁迫的敏感性特点;4.评价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5.制定全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6.揭示重庆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7.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三峡库区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三峡库区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三峡库区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引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水资源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水资源,科学研究人员对水质进行相关分析,以了解水质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本文将以三峡库区为例,进行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一、三峡库区的特点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这个地区的水资源对于上游和下游地区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和库区的形成,水质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水质方面,三峡库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水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超标以及水中微生物的污染等。
二、三峡库区水质的相关分析水质的相关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揭示水质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三峡库区的水质相关分析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水体自身特性:水体的pH值、水温、溶解氧、浊度等参数会影响水质。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了解水体自身特性与水质的关系。
例如,研究发现三峡库区水温与水中微生物污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水温较高时容易导致微生物数量的增加。
2.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峡库区周边居民的农业、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都会对水质产生影响。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了解这些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程度。
例如,研究发现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体养分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3.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水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降雨量的增加会导致水中营养物质的增加,从而影响水质。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了解气候因素对水质的影响程度。
例如,研究发现三峡库区降雨量与水体营养物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4.生态因素:三峡库区的生态系统是维持水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导致水质的恶化。
三峡水库调度和库区水资源与河道管理办法

三峡水库调度和库区水资源与河道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昌市移民局•【公布日期】2018.10.29•【字号】•【施行日期】2018.10.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三峡水库调度和库区水资源与河道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三峡水库调度和库区水资源与河道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三峡水库调度,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和安全运行的监督,三峡库区水资源和河道的管理以及水行政监督检查等。
前款所称三峡水库调度,是指三峡水库汛期的防洪调度以及汛前消落期、汛后蓄水期和枯水运用期的水量调度。
第三条三峡水库调度和库区水资源与河道管理,应当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科学调度,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的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灌溉、旅游等综合功能。
第四条水利部负责三峡水库水量的统一调度和库区水资源与河道管理的监督工作。
长江水利委员会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水利部的授权,负责三峡水库水量的统一调度和库区水资源与河道管理工作。
重庆市、湖北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三峡库区水资源和河道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负责三峡库区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长江水利委员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商重庆市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划定三峡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
第六条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三峡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的水行政执法,并按照管理权限,对管辖范围内各项水事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水事违法活动。
第七条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联合执法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和巡查制度。
第二章水库调度第八条三峡水库的防洪调度,应当依据经批准的长江流域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和三峡水库洪水调度方案、调度规程、年度汛期调度运用计划以及防洪调度指令进行,并服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长江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调度指挥和监督管理。
三峡水库重庆段整体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碚 ( 陵江 ) 临江 门( 陵江 ) 武 隆 ( 江 ) 嘉 、 嘉 、 乌 。
( )在参 与趋势 分 析 的 3项参 数 中 , 质参 数 浓 2 水 度呈 上升趋 势 的 比例大 于 呈 下 降趋 势 比例 的有 总 磷 ,
有机 污染 已得 到控制 ; 油类 下 降 比例 3 . 3 , 明 石 3 3% 无
显趋 势变 化 比例 占 5 . 6 , 升 比例 占 1 . 1 。 55% 上 1 1%
图 1 三 峡 重 庆 库 段 主 要 监 测 断 面 不 葸
( )在 9个 监 测 断 面 中 , 流 奉 节 、 县 2个 断 面 3 干 万 水 质 参 数 浓 度 呈 下 降 趋 势 的 比 例 大 于 上 升 趋 势 的 比
段 近 几年 水质 数 据 的分 析 , 用 季 节 性 K na 检 验 法 分 别 对 库 区 干 流 6个 水 质 监 测 控 制 断 面和 主 要 支 流 的 采 edl l 3个代 表 断 面近 6a 20 20 (0 3~ 0 8年 ) 的主 要 污 染 指 标 总磷 、 高锰 酸 盐指 数 和 石 油 类 进 行 水 质 趋 势 分 析 。 结 果 显 示 , 区江段 水质 参 数 浓 度 趋 势 以 下 降 变化 为主 , 体水 质 状 况 6a来 基 本趋 于好 转 ; 区重 庆 江段 受 总 磷 库 总 库
2 3 水 质 资 料 和 趋 势 分 析 水 质 参 数 的选 取 .
水 质 序 列 的 长 短 对 趋 势 分 析 有 很 大 影 响 , 于 水 由 质 数据具 有很 强 的随机 性 , 列 过 长或 过 短 ( 序 2~3a )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概况————————————————————————————————作者:————————————————————————————————日期: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生态地理位置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置。
二、地质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
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置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
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
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三峡库区重庆主城江段的水质分析

三峡库区重庆主城江段的水质分析李彦杰;肖国生;刘仁华;杨俊年;周大祥【摘要】In order to study the water quality variation in the Chongqing Urban Sec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fter the operation to raise the level of water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o 175 meters, the water samples of the surface layer sampl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1 were used for determining contents of DO, CODMn, NH/-N and TP by methods in Water quality-Technical regulation on the design of sampling programmes HJ495-200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DO, CODMn and NH4+-N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concentration of total TP decreased in comparison with 2009. The water body was not strongly polluted by organic compounds. The concentration of TP was beyond the limit of eutrophica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DO was lower from March to August,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NH4+ -N showed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an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CODMn and TP showed from May to Octob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DO, CODMn, NH4+-N and T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different water seasons.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reveal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NH4+-N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O (R = 0. 742, P<0. 01). Compared with weak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2009, the concentration of TP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ODMn CR = 0. 673, P<0. 01) in 2011.%为了探明2010年三峡水库175 m蓄水完成后重庆主城江段水质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采用《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495-2009》规定的方法,于2011年1 12月逐月采集表层水样,初步研究了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N)和总磷(TP)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与2009年相比,2011年水体中DO、CODMn和NH+-N的含量无明显变化,TP的含量出现下降.重庆主城江段水质整体污染较轻,TP的含量高于富营养化的限值,DO的含量在3-8月较低,NH4+-N的含量在1- 2月较高,CODMn和TP的含量在5-10月较高.DO、CODMn、NH4+-N和TP的含量在不同水期均有显著性差异;在调查时空内,NH4+-N和DO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42,P<0.01),TP和CODMn的含量相关性由2009年的弱负相关(R=-0.036)转变为2011年的显著正相关(R=0.673,P<0.01).【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7【总页数】3页(P239-241)【关键词】三峡库区;水质分析;重庆主城【作者】李彦杰;肖国生;刘仁华;杨俊年;周大祥【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404100;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重庆404100;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404100;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404100;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404100;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40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92003年6月三峡水库完成139 m蓄水以来,库区干流及支流河道演变成为一个狭长的河道型水库,其覆盖范围从湖北省宜昌三峡大坝上游到重庆主城。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
总结词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展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如何推进绿色重发挥库区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例如,建设了沿江高速公路、铁 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 色出行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交通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 费中的占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
0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对 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排 放。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排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色低 碳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气候条件优越
三峡库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
生态系统重要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对维护全国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库区周边工业废水、农业 污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 致水质严重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植被破坏
库区建设过程中大量砍伐 森林、填埋湿地和破坏植 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

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生态地理位臵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臵。
二、地质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
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臵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2.2)。
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
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整个库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三叠系须家河组的页岩夹煤层;巴东组泥灰岩、砂岩夹泥岩;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蚀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化。
三峡库区水循环要素现状评价及预测

p e i i t n a d t e a n a u o t i h r a o e T r e G r e s ro r e rl t ey e e n e esau o dt n x r cp t i n n u l n f wi n t e ae ft h e o g sRe e i a e ai l v n u d rt t t sc n i o se — ao h r h h v r v h i c p rv r e e in h ri :a d t e t sp e itd t a e a n a me n t mp r tr n t e ae st ie b . e t ey f w r go s t ee n n h n i i r dc e h tt n u a e e au e i ra i o r y 1 3℃ w t o f h l h s i h t e i ce s ft e a n a v p r t n o . % .t e a n a r cp tt n a d a n a n f ae t e d c e s d b . % a d h n r a e o n u le a o ai f2 8 h o h n u lp e i i i n n u l r o r o b e r a e y 0 8 ao u n 82 . % r s e t ey o h c o h t e d c e s f h u o n h n r a e o e e a o ain ae lr e h n t e d c e s f e p ci l :f rw ih b t h e r a e o e r n f a d t e ic e s ft v p rt r a g r ta e r a e o v t h o h t e p e ii t n,te eo e ih r rq i me t a e p tfr a d o h n e a e a e e o r e n g me tfrte a e ft e h r cp t i ao h r fr ,hg e e ur e n sr u w r n t e i tg t d w trr s u c sma a e n r ao o r o h h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对于保障人民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资源的状况和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将以中国三峡库区忠县为例,探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一、地理背景:三峡库区忠县三峡库区忠县位于中国重庆市东北部,地处瞿塘峡上半段,总面积为1693.67平方公里。
忠县地势起伏,地形多山丘,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
该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为1036.6毫米。
二、土地资源现状分析1.农用地资源:忠县土地以耕地为主,农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
由于地形复杂,忠县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
2.建设用地资源:忠县重点开发了城镇建设用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给土地资源利用带来压力。
3.森林资源:忠县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森林资源利用存在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现象。
4.水资源:三峡库区以水资源丰富著称,忠县地处库区上游,水资源利用是当地的优势。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1.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指标:包括耕地、建设用地、林地等各类土地的面积和比例。
2.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反映土地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
3.土地资源保护指标:评估土地的保护状况,包括土壤水分保持和保持地表稳定的能力。
4.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反映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综合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与对策建议1.土地资源评价结果: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评价,发现忠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存在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等问题。
2.加强耕地保护与农业现代化: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量为 57 . 7亿 t 比上 年增 加 2 . % , 区长 江 干 流水 , 41 库
质 为 Ⅱ ~Ⅳ类 , 支流水 质为 Ⅱ ~V类 , 前一年相 比均 与
有所 下 降 , 部分 支流有 水华现 象 出现¨ 。
基 金 项 目 : 庆 农 村 经 济 与 管理 研 究 中心 资 助 项 目和 重 庆 市教 育委 员会 人 文 社会 科 学 资助 项 目(3w k5 ) 重 0 js0 7 作者简介 : 李 放 , , 士研 究 生 , 男 硕 主要 从 事 环 境 污 染 控 制 的研 究 。E—m i l rl4 13 cm a :ba 1@ 6 .o li
第4 1卷 第 2 1期 20 10年 11月 文 章 编 号 : 0 — 19 2 1 ) l 0 3 O 1 1 4 7 ( 0 0 2 一 0 5一 4 0
人 民 长 江
Ya t e Ri e ng z vr
Vo . 1 4I, . No 21 No v., 2 0 01
三 峡 库 区 重庆段 水资 源 承 载 力研 究
李 放 , 晓 容 罗
( . 南 大 学 资 源环 境 学 院 , 1西 重庆 4 0 1 ; 2 西 南 大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重 庆 市 人 文社 会 科 学重 点 研 究基 地 农 07 6 .
村 经 济 与 管理 研 究 中心 , 重庆 4 0 1 ) 0 76
江 、 陵江 、 江 , 嘉 乌 出境河 流则 主要是长 江 , 资源 比较 水
源 承载能力 。 , 但是 对 于 一些 重 点 湿 润 区域 的水 资 源 承载力 研 究还 不 够 。本 文从 可持 续 发 展 的 角 度 出 发 , 于复合 系统原 理 , 建 了三峡库 区重庆段 水 资源 基 构
三峡库区消落带现状

三峡库区消落带自然环境特点及现状分析(框架)一、定义:三峡水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合理利用资源、调洪蓄水以及促进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工程主体完工于2008年,并在2009年实现全体完工,原计划于同年试验性蓄水至175米,但由于上游来水较少,为保证下游城市用水,2010年3月实际蓄水达到172.3米,同年10月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达175米。
按照三峡工程蓄水计划,水库采取“冬蓄夏泄”的调度模式。
每年冬季蓄水至高水位,夏季水位降低,形成“冬高夏低”的水位周期性变化。
三峡库区消落带冬季蓄水发电水位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库区两岸将会出现两条平行的,且垂直落差达30米,与天然河流涨落季节相反的干湿交替区域,称之为消落带。
其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分布在湖北省、重庆市所有库区区县。
二、自然环境特点1、地质地貌:川东低山丘陵区、背斜(万州段开阔,低山丘陵)2、气候:夏季高温,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雾多,日照少,风速小,降水充沛,季节分配不均3、土壤:紫色土、水稻土;砂岩,砾岩,裸岩地4、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5、植被:草丛型植被为主三、现状1、生物多样性降低库区运营后,原削落区域的陆生生态环境迅速转变为冬水夏陆的交替环境。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将在短期内集中体现。
生存环境从本质上的改变对原本已适应单一稳定生境的消落带物种来说,必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与此同时也将会产生新的适应性更强的物种。
据资料统计显示,三峡水库175米蓄水直接淹没植物达到120科358属550种,削落区范围内的哺乳动物8目20科76种大多因难以在新的条件下生存而迁徙。
如此以来,消落带的生物多样性将大为降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抗干扰能力也将明显下降。
2、环境污染2.1水体富营养化2.2水体的重金属固体废物污染3、自然景观破坏3.1频繁涨落的水位必然导致消落带植物短期内难以适应,很多地方植物干枯死亡,留下光秃秃的坡面,有的甚至没有土壤,暴露出基岩。
三峡库区自然特征

年降水变率
三峡库区年降水变率主要在10一15%之间,降水变 率较小,降水较稳定。 西南部地区降水变率最小,江北、大渡口、九龙坡、 西南部 南岸、沙坪坝、江津、渝中、北磅和巴南等地降水 变率都在11%以下; 东部次之,巫溪、奉节、巫山、兴山、株归和巴东 东部 等地降水变率在11~13.5%之间; 中部降水变率最大,在13.5%以上。 中部
河谷地貌特征
以奉节为界,划分东西两大地貌单元 1奉节以东:三峡侵蚀溶蚀中低山峡谷段 三峡侵蚀溶蚀中低山峡谷段 2奉节以西:川东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平行峡谷段 川东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平行峡谷段
地震概况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三峡地区属于弱震区库 区仅发生过两次大于5.0级地震:龙会观5.1级 地震(1979年5月)和重庆江北5.2级地震 (1989年11月),震中烈度均为Ⅶ度
岩土基本特征(四个建造类型)
主要分布于黄陵背斜,核部为坚硬块状岩浆岩,周缘为 较坚硬块状、片状岩 本区出露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奉节—江津和秭归盆地库段, 三峡峡区亦有部分分布
岩浆岩与变质岩建造类型 碎屑岩建造类型
碳酸盐岩建造类型 松散土类
奉节以东的峡谷段,其次在近库尾地段各背斜核部 也多有出露 沿河漫滩、阶地和斜坡地带零星分布
三 土壤条件
土类 土壤形成特征 库区土壤水平分布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分布
土类
水稻土: 水稻土:水稻土是长期种植稻谷的水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非地带性土壤。在人为 长期的耕作中,土壤剖面形成淹育层、渗育层、潜育层和瀦育层等层次。水稻土 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下地带。 紫色土: 紫色土:紫色土的发育受母岩影响很大,其成土母岩是紫色砂页岩的风化物,具 有稳定的紫色以及复杂的矿物质。该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丘陵地山地 区。 山地黄壤: 山地黄壤:分布于海拔1200m以下,在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其 成土过程有明显的粘化和富化过程,整个土壤剖面呈金黄色,土壤呈酸性反应, pH值为6以下。 pH 6 山地黄棕壤: 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1700m之间,系黄壤和棕壤之间的一个过渡 类型。它是在温暖、湿润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发育的一个土壤类型。该 土壤一般呈黄棕色或黄褐色,分布在海拔高湿度大的土带一般无石灰反应,ph值 由酸性到微酸性。 山地棕壤: 山地棕壤:分布在海拔1500~2200m以上的中山地带。它是在落叶阔叶林下或者 落叶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下的一个土类。土壤由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山地灰棕壤: 山地灰棕壤:分布在海拔2200m以上的暗针叶林带,是在饮食冷凉气候和针叶林 下发育的,具有灰化现象的土壤。土壤质地较轻,呈酸性反应,主要植被为冷杉 林。
三峡库区流域水环境保护分区

三峡库区流域水环境保护分区*王丽婧1,2**席春燕2郑丙辉1,2(1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河流海岸带环境创新基地,北京100012)摘要流域内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程度、与水域的相对位置均对水环境质量存在显著影响.围绕水体保护的核心需求,面向流域空间范围开展水环境保护分区十分必要.本文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着眼于区域生态环境特征、水体压力-响应特征的空间差异性,基于生态因子叠置法、生态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分区.分区综合考虑了水热条件、地势地貌、生态敏感性等因素,将库区划分为:1)红区,即严格保护区,总面积2924km 2,占库区的5.1%;2)黄区,即一级防护区,总面积10477km 2,占库区的18.4%;3)蓝区,即二级防护区,总面积43599km 2,占库区的76.5%.辨识了红区、黄区和蓝区不同分区的关键环境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各区的发展方向和水环境保护定位.关键词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分区生态敏感性文章编号1001-9332(2011)04-1039-06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Zoning of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atershed.WANG Li-jing 1,2,XI Chun-yan 2,ZHENG Bing-hui 1,2(1College of Water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2River and Coast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China ).-Chin.J.Appl.Ecol .,2011,22(2):1039-1044.Abstrac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and use ,vegetation cover ,andrelative location of water body within a watershed bring abou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of the watershed.Concerning about the core demands of water body protection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carry out zoning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or whole watershed.With a view to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environment and water body pres-sure-respond feature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zoning of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atershed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ecological factors overlay 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alysis.The factors considered included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terrain topography ,admin-istrative unit ,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Three regions in the watershed were zoned ,i.e .,1)red region ,namely strictly protected region ,with an area of 2924km 2and occupying 5.1%of the to-tal ;2)yellow region ,namely first class protection region ,with an area of 10477km 2and occup-ying 18.4%;and 3)blue region ,namely second class protection region ,with an area of 43599km 2and occupying 76.5%.The ke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the region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strategies for the regions ’development and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ere proposed.Key word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atershed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zoning ;ecological sensitivity.*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007DFA90510)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528-003)资助.**通讯作者.E-mail :wanglj@craes.org.cn 2010-09-02收稿,2011-01-21接受.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日渐深入,学术界与决策者均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不能一刀切,据此,“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管理模式与理念[1](简称“四分”管理)一经提出便得以广泛认可和推广.其中,“分区”管理是分类、分级、分期管理的重要前提.其关注了空间上环境要素的差异性,包括自然、人为原因导致的差异性,要求划分子区域并分区实施治理.对于某单个流域的水环境管理而言,则有必要围绕水体保护的核心需求,从流域层面开展保护分区,辨识不同生境条件下的问题症结,梳理错综复杂的管理目标,有针对性地实施人类活动调控管理.目前,从流域层面开展的水环境保护相关分区主要包括区域主体功能区划、流域水生态区划.前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4月第22卷第4期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Apr.2011,22(4):1039-1044者着眼于宏观生态环境差异进行分区,主要按行政区划分,旨在为区域发展定位提供指导,并不直接面向水环境保护需求且缺乏流域特征考虑.后者为当前热点探索领域,着眼于流域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差异,开展水陆兼顾的多级区划[2-5],旨在为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提供指导;其理论技术体系较完整科学,但技术过程十分复杂,且管理目标面向水生生物等自然要素,对于当前以满足人类需求为起点和终点的社会行为模式而言,目标偏高,近期的操作和应用推广难度相对大.流域水环境保护分区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管理目标和管理范围的差异性,分区研究方法也不一致,目前仍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公认的划分方法,这成为水环境保护规划管理工作的最大挑战.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提出了基于水生态功能区划的水环境管理思想[2].其中,Omernik[6]首先提出了水生态区的概念,并选取土壤、自然植被、地形和土地利用4个区域性特征指标,针对相对同质的淡水生态系统或生物体,以及与环境相关的土地单元划分为同一生态区.基于此,各国学者相继开展了相关研究.我国也开展了广泛的流域区划研究[6],包括水环境质量区划[7]、水(环境)功能区划[8]、水生态系统区划[9]、生态区划[10-11]、生态水文区划[12]等,以及针对某单一要素的区划[13-14].三峡水库是我国特大型水库,具有防洪、发电、供水、养殖等功能,综合效益显著,同时亦关系着长江中下游沿线几亿人的生产生活用水,生态功能极其关键.自2003年蓄水运行以来,三峡水库水质总体尚好,但亦面临一系列水生态安全隐患,总体上应采取积极的预防型水环境保护战略.鉴于库区范围较大,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污染排放、对水体影响程度等各有差别,水环境保护分区作为前端控制的重要手段对于未来三峡水库生态安全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三峡库区为例,在综合考虑分区科学性、管理实用性、流域生态环境特征等多种因素基础上,围绕水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需求,着眼于人、地、水要素的耦合作用特征、流域生境分布特征,综合采用GIS技术、生态因子叠置法、生态敏感性分析,探索面向水体保护的流域分区,并提出不同分区的保护与管理策略.1三峡库区概况三峡水库位于长江中上游川、渝、鄂三省(市)结合部,是我国的特大型水库,总库容393ˑ108m3.库区流域面积5.7ˑ104km2,范围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6个县(市、区);175m正常蓄水位时水域面积为1084km2,145 175m蓄水位波动形成特殊生境消落区302km2;流域面积与水域面积比为53ʒ1,远高于太湖、滇池等湖泊流域,表明库区流域人类活动对水体存在较显著影响.库区入库多年平均径流量2692ˑ108m3,出库多年平均径流量4292ˑ108 m3,水系发达[15].库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南北向河谷倾斜的地貌,构成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一般高程800 1800m;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ħ 19ħ,年平均降水量1045 1140mm,降水多集中在7—9月.2008年三峡库区总人口2068万人,城镇化率偏低,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0%;库区地区生产总值387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87万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ʒ6ʒ5,近年来呈逐步优化趋势[16-17];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不平衡,表现为区县之间差距大,农村与城镇之间差距大.2水环境保护分区思路与方法水环境保护分区包括水域保护分区和陆域保护分区.水域分区执行库区相关区县水(环境)功能区划,暂不做拓展研究.陆域分区范围界定为常水位线以上至库区流域边界,包括由于水库水位人工调控形成的消落区.水环境保护分区思路主要着眼于水体保护需求、水环境管理需求,划定红-黄-蓝保护区.1)红区:即严格保护区,包括库区水域、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文化遗产区,土壤侵蚀剧烈水蚀区和工程侵蚀区,坡度在25ʎ以上区域,以及其他生态敏感度较高区域,拟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措施;2)黄区:即一级防护区,包括库区中高度敏感区、生态农业生产发达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地区,拟实施积极的污染防控、生态保育与恢复措施;3)蓝区:即二级防护区,包括库区中度敏感以下区域、自然条件较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拟实施人类活动影响的全面有效控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水环境保护分区相关数学方法主要包括生态因子叠置法、地理相关法、景观制图法等地图法[18-19],以及模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系统分析等数学分析法[20-22].本文主要采用较为直观、应用普遍、技术成熟的地图法.基于RS和GIS技术,选取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完成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0401应用生态学报22卷及水环境保护区划分.2.1生态敏感因子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参照指标筛选相关方法原则[23],建立分区的指标体系,以表征不同分区之间自然条件、生态敏感性等差异,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分区提供基础.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特征为关键因子,综合考虑库区自然环境特征、陆域生态服务功能需求等因素,在专家咨询和文献调研分析[24-26]的基础上,确定分区指标体系,并对不同因子不同分区的生态敏感程度进行等级描述.其中,为便于在GIS分析功能中迅速获得计算结果,将生态敏感性等级描述转化为等级指数,等级指数值越高,生态敏感程度越高;反之亦然(表1).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分区指标主要选取水资源、植被、地形和自然文化4项.1)水资源.三峡水库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备用水源地,具有独特的水动力学特征和水库调节方式,原有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并有可能使这种演变过程加速,表1三峡库区生态敏感性分析指标体系Table1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alysi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atershed敏感因子Sensitive factor 指标Index等级划分Gradedividing等级Grade等级指数值Gradeindex value水资源水体WaterⅠ9 Water缓冲区0 1000Ⅱ7Buffer zone1000 3000Ⅲ5(m)3000 5000Ⅳ3>5000Ⅴ1植被覆盖度林地低LowⅡ7 Vegetation Forest中MediumⅢ5 coverage高HighⅣ3草地低LowⅢ5Grassland中MediumⅣ3高HighⅤ1地形坡度>25Ⅰ9 Terrain Slope15 25Ⅱ7(ʎ)10 15Ⅲ55 10Ⅳ30 5Ⅴ1自然文化Nature and culture 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区等禁止开发区Prohibited exploita-tion area such as nature re-serve,culture heritageⅠ9缓冲区0 1000Ⅱ7 Buffer zone1000 3000Ⅲ5 (m)3000 5000Ⅳ3>5000Ⅴ1Ⅰ:极度敏感Utmost sensitive;Ⅱ:高度敏感Highly sensitive;Ⅲ:中度敏感Moderate sensitive;Ⅳ:轻度敏感Slightly sensitive;Ⅴ:不敏感In-sensitive.即三峡库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比较敏感.2)植被.三峡库区植物资源丰富,对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植被覆盖度大小决定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因子敏感程度的高低.植被覆盖度越小,植被因子敏感程度越高.3)地形.三峡库区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地形因子较为敏感.4)自然文化.自然文化敏感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区等禁止开发区及其缓冲区.其中,禁止及限制人类活动和开发利用的自然文化保护区域敏感程度较高,其他地区敏感程度较低.2.2权重的确定由于各敏感因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在选取生态敏感因子的同时,需确定各敏感因子在指标体系中相应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较多,包括数学分析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逐步回归法)、主观判断法(如专家咨询法)、经验判断法(如层次分析法、经验权数法、专家回归法)等.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该方法结合了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较为科学可信,本文亦选取该方法.首先,采用专家打分法构造判断矩阵,再使用层次分析方法(AHP)确定因子权重.考虑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生态敏感性因子的选取不宜过细,因此层次分析法仅包括目标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包括水资源、植被、地形地貌和自然文化;指标层为各目标层的等级划分(表1).最终确定三峡库区生态敏感性分析中水资源因子、植被因子、地形地貌因子、自然文化因子的权重分别为0.3636、0.1364、0.2273和0.2727.2.3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开展分区的重要支撑,旨在识别不同地域生态敏感程度,支撑红-黄-蓝保护区的划定.其主要采用生态因子叠置法,基于GIS技术方法,选取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生态敏感因子,计算三峡库区的综合生态敏感性指数值.按照生态敏感性指数值大小,将三峡库区分为5个等级:极高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其中,生态因子叠置法目前包括多因子加权求和法、因子叠加最大值法等方法[27-28],考虑到三峡库区自然条件的复杂性,选取多因子加权求和法,计算公式如下:ESI=∑W iˑES i式中:ESI为生态敏感性综合指数;W i为各单因子相应的权重值;ES i为各单因子生态敏感性指数.单因子生态敏感指数的确定方法见表1,采用GIS的空14014期王丽婧等:三峡库区流域水环境保护分区图1三峡库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Fig.1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atershed.a)水资源单因子The factor of water;b)地形单因子The factor of terrain;c)植被单因子The factor of vegetation;d)自然文化单因子The factor of natural culture;e)综合因子Comprehensive factor.Ⅰ:极度敏感Utmost sensitive;Ⅱ:高度敏感Highly sensitive;Ⅲ:中度敏感Moderate sensitive;Ⅳ:轻度敏感Slightly sensitive;Ⅴ:不敏感Insensitive.间分析、缓冲等功能实现空间赋值及可视化.3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分区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首先开展库区流域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再以评价结果为基础,针对不同敏感程度的各流域分区,结合三峡库区水环境特征与实地保护需求,完成红-黄-蓝保护区划定和核定.其中,流域的极高敏感区划定为水环境保护红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划定为水环境保护黄区;轻度敏感区、非敏感区划定为水环境保护蓝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及红-黄-蓝分区结果分别见图1和图2.分图2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分区Fig.2Zoning of 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atershed.A:红区Red zone;B:黄区Yellow zone;C:蓝区Blue zone.区基础图件资料包括1ʒ25万地形图、矢量化并统一比例尺的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类型图(30m).划定的分区单元具有相似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人类活动干扰程度[12]、相似的生态敏感性等.不同分区单元体现了不同的保护目标和管理力度.根据各级政府管理实际,可从省、地市、区县的空间尺度进一步核定各级行政区的红-黄-蓝分区单元及其地理边界,支撑三峡库区省、地市、区县等各级政府的水环境保护.A)红区.红区面积2924km2,占三峡库区总面积的5.1%,其中重庆辖区2338km2,湖北辖区586 km2.该区以水域、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区、坡度在25ʎ以上地区分布为主.其中,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区均集中于红区内,应禁止开发、重点保护.对于红区内其他生态敏感度较高区域,实施限制开发,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适度开发坡耕地,坡度25ʎ以上土地禁止开发;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巩固和拓展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加大绿化带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严格控制区域人口及土地开发规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在重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等区域禁止建设任何污染企业,已有污染企业立即关闭或搬迁;多方采取措施严格保护该区生态环境.B)黄区.黄区面积10477km2,占三峡库区总面积的18.4%,其中重庆辖区8502km2,湖北辖区1975km2.该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坡度15ʎ以上2401应用生态学报22卷土地面积比例较高.该区农村用地比例较大,耕地相对较多,是整个案例区范围的农业生产发达地区、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地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但随着人口规模增大和经济发展迅速,人地矛盾日渐突出,未来生态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该区可定位为现代集约高效农业发展区,但需注重控制发展规模;在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应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当增加建设用地,保证城镇发展的需求;强化土地立体开发利用,合理安排各行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经济发展;有控制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循环经济和服务业等产业;加强生态建设,保证生态用地数量,保护生物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平衡.C)蓝区.蓝区面积43599km2,占三峡库区总面积的76.5%,其中重庆辖区34038km2,湖北辖区9561km2.该区地势平缓,自然发展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良好,工业基础相对较好,具有较强的生态承载力,较适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是优化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该区人口聚集,产业较发达,大量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是研究区水环境质量保障的主要威胁.该区作为研究区的经济发展中心,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成为宜居、宜商、宜旅游的多功能经济中心.同时,加强水体污染综合防治,包括完善城市污水收集基础设施、普及使用清洁能源、加强企业技术改进减少污染、加强对医疗和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置、提高绿化覆盖率等,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4结论从大的空间尺度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的经度、纬度地带性差异显著,东、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环境承载力和面临的环境压力差异很大,分区管理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从单个流域尺度来看,以大、中型水库为例,库区不同地域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程度、与水域的位置(远近)关系不同,对入库水质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着眼生态环境特征分布和管理需求,实施流域水环境红-黄-蓝分区保护,能够使保护定位更为明确、管理措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较适合我国国情和现阶段管理工作需要,为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了有效借鉴.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分区综合考虑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水体压力-响应特征的空间差异性,选用了生态因子叠置法、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将流域划分为水环境保护红区、水环境保护黄区和水环境保护蓝区3个管理分区.其中,水环境保护红区作为流域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其管理以限制开发、重点保护为主;水环境保护黄区作为流域生态敏感性呈中度水平的区域,应实现和保证区域适度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平衡;水环境保护黄区作为流域生态敏感性较轻区域或非敏感区域,需加快发展,加强开发利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水环境保护.可见,流域的红-黄-蓝三区划分,对重庆市、湖北省以及各区域的水环境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功能,使分区过程简单易操作,分区结果能实现空间可视化、地理边界定量化,在实际的分区管理执行中具有可操作性强、效率高等特点.然而,实际管理应用中,需注重参考区域相关管理部门意见,增加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完善分区结果;充分考虑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实地调研、考察,检验分区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为科学合理管理三峡库区流域、保障水库水环境安全提供支撑.参考文献[1]Meng W(孟伟),Zhang N(张楠),Zhang Y(张远),et al.The study on technique of basin water quali-ty target management.Ⅰ.Pollutant total amount controltechnique in control unit.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环境科学研究),2007,20(4):1-8(in Chi-nese)[2]Huang Y(黄艺),Cai J-L(蔡佳亮),Zheng W-S (郑维爽),et al.Research progress in aquatic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its approach at watershedscale.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生态学杂志),2009,28(3):542-548(in Chinese)[3]Huang Y(黄艺),Cai J-L(蔡佳亮),Zheng W-S (吕明姬),et al.Aquatic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at watershed scale and its key issues.Ecology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995-2000(in Chinese)[4]Meng W(孟伟),Zhang Y(张远),Zheng B-H (郑丙辉).Aquatic ecological region approach and itsapplication in China.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水科学进展),2007,18(2):293-300(in Chinese)[5]LüJ(吕晋),Wu H-J(邬红娟),Lin J-D(林济东),et al.Applic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dcluster analysis in the urban aquatic ecological regionclassification.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Natural Sci-34014期王丽婧等:三峡库区流域水环境保护分区ence)(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51(4):461-466(in Chinese)[6]Omernik JM.Ecoregions of the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map supplement).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Geographers,1987,77:118-125[7]Wang C(王超),Zhu D-S(朱党生),Cheng X-B (程晓冰),et al.Surface water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system.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5):7-11(in Chinese)[8]Xia Q(夏青).Advance in the Zoning of Water Body.Beijing:Ocean Press,1989(in Chinese)[9]Li Y-M(李艳梅),Zeng W-L(曾文炉),Zhou Q-X (周启星),et al.Research progress in water eco-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2):3101-3108(inChinese)[10]Liu G-H(刘国华),Fu B-J(傅伯杰).The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进展),1998,6(6):67-72(in Chinese)[11]Cao X-J(曹小娟),Zeng G-M(曾光明),Zhang S-F (张硕辅).Ecological 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ofChangsha City based on RS and GIS.Chinese Journal ofApplied Ecology(应用生态学报),2006,17(7):1269-1273(in Chinese)[12]Yin M(尹民),Yang Z-F(杨志峰),Cui B-S(崔保山).Eco-hydr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of river systemin China.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环境科学学报),2005,25(4):423-428(in Chinese)[13]Zeng X-Z(曾祥琮).Waters Fishery Divisions in Chi-na.Hangzhou: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0(in Chinese)[14]Li S-Z(李思忠).Freshwater Fishes Distribution Divi-sions in China.Beijing:Science Press,1981(in Chi-nese)[15]Wang L-J(王丽婧),Zheng B-H(郑丙辉),Li Z-C (李子成).Characteristics and administrative strategy of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ndits upstream.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Basin(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8):783-788(in Chinese)[16]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ongqing City(重庆市统计局).Chongqing Statistical Yearbook2008.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8(in Chinese)[17]Bureau of Statistics of Hubei Province(湖北省统计局).Hubei Statistical Yearbook2008.Beijing:ChinaStatistics Press,2008(in Chinese)[18]Zheng B-H(郑丙辉),Liu H-J(刘宏娟),Wang L-J (王丽婧).Research on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inBohai coastal zone.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环境科学研究),2007,20(4):75-80(in Chi-nese)[19]Zhang J(张静),Ying J(尹君),Zhang G-J(张贵军).Study on the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in Qin-huangdao City based on GIS graticule method.Journal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9088-9089(in Chinese)[20]Zhang Q(张全),Du P-F(杜鹏飞),Gong D-X (龚道孝).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Eco-Region-alization.Urban Planning Society Annual Meeting2005,Xi’an,2005:1411-1417(in Chinese)[21]Ren C-T(任春涛),Li C-Y(李畅游),Peng F(彭芳).Water environment zoning based on fuzzy ISODA-TA technique and fuzzy mode recognition method.China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3):10-12,16(in Chinese)[22]van Niekerk A.A comparison of land unit delineation techniques for land evaluation in the Western Cape,South Africa.Land Use Policy,2009,27:937-945[23]Liu G-H(刘国华),Fu B-J(傅伯杰).The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进展),1998,6(6):67-72(in Chinese)[24]Kang X-L(康秀亮),Liu Y-H(刘艳红).Study on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valuation method.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569-10571,10574(in Chinese)[25]Wu K-N(吴克宁),Han C-J(韩春建),Feng X-W (冯新伟).3S-technology based zoning of l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Soils(土壤),2008,40(2):293-298(in Chinese)[26]Ying H-W(尹海伟),Xu J-G(徐建刚),Chen C-Y (陈昌勇).GIS-base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alysis inthe east of Wujiang City.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地理科学),2006,26(1):64-69(in Chinese)[27]Tao X-M(陶星名),Zhang J-Y(张建英),Wang Y-F (王宇峰).Eco-sensitivity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Hangzhou.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riculture&Life Sciences)(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32(1):27-30(in Chinese)[28]Li Z-J(李志江),Hu Z-L(胡召玲),Ma X-D(马晓冬).GIS-base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alysis in XinyiCity.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72-75(in Chinese)作者简介王丽婧,女,1981年生,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规划管理研究.E-mail:wanglj@craes.org.cn责任编辑肖红4401应用生态学报22卷。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重庆段整体水质变化分析

作者简 介 : 吕平 毓 , 。 男 高级 工 程 师 , 主要 从 事 水 资 源 水 环 境 评 价 和研 究 工 作 。 E—m i: pny@ 2 3 nt all igu 6 .e u
第 7期
吕平 毓 , : 峡 水 库 蓄 水 前 后 重 庆 段 整 体 水 质 变 化 分 析 等 三
摘 要 : 着 三 峡 水 库 的 形 成 和 不 同水 位 的 蓄 水 , 环 境 发 生 了很 大 的 变 化 。 通 过 对 三 峡 水 库 重 庆 段 20 随 水 0 3—
20 0 9年 主 要 代 表 监 测 断 面水 质 监 测数 据 的 统计 分析 , 用 单 因子 评 价 方 法对 蓄 水 前 后 整 体 水 质 进 行 评 价 。 采 以
2 9
③ , 重庆 市长 寿 区长江 干流 出境 监测 断面 , 于重 庆 为 位
6个 断面 水质 状况 各 年大 致 变化 趋 势 向好 。在 不考 虑 粪 大肠 菌 群 的情 况 下 , 断 面 水 质 类 别 变 化情 况 见 图 各 2~ 。① 铜罐 驿 。如 图 2所 示 , 7 Ⅲ类 水 质类 别 所 占 比
各 月 水 质 类 别 占全年 比例 的 变 化 来 反 映 水 质 变 化 特 征 。 结 果 表 明 : 考 虑 粪 大肠 茵 群 , 峡 库 区 重 庆 江 段 总 不 三
体 水质 良好 , 个 监 测 断 面水 质 类 别 大 多 为 Ⅲ类 ( 优 于 Ⅲ类 水 ) 少数 断 面 个 别 年 月 总磷 、 锰 酸 盐 指 数 和 各 含 , 高 石 油 类超 标 较 严 重 。 干 流 2 0 0 3~2 0 0 9年 Ⅲ类 水 质 类 别 所 占比 例 为 5 . % 一 0 5 % , 比 重 呈 上 升 趋 势 , 89 8.6 且 变 化 幅度 平缓 ; 流 2 0 2 0 支 0 4~ 0 9年 Ⅲ 类所 占比例 为 8 . % ~9 . 6 , 变 化 趋 势 平 缓 。三 峡 水 库 蓄 水 6 a来 , 03 69% 年 库 区 江段 总体 水 质 呈 向好 趋 势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08.01.31•【文号】环发[2008]16号•【施行日期】2008.01.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的通知(环发[2008]16号)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人民政府:《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附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八年一月三十一日附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2008年1月)目录第一章水环境状况第一条规划范围第二条项目完成情况第三条总量控制情况第四条水环境状况第五条总体评估第六条面临的挑战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七条指导思想第八条规划原则第九条规划时段第三章规划目标第十条水质目标第十一条总量控制目标第四章规划任务第十二条严格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要求第十三条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第十四条强化分区保护战略第十五条加快船舶污染治理第十六条规划项目与投资估算第五章保障措施第十七条加强统一领导,落实目标责任第十八条强化环境法治,依法追究责任第十九条多方筹集资金,落实规划项目第二十条提升监管能力,严格执法监督第二十一条加大科研力度,提供决策支持第二十二条鼓励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权益第二十三条实施规划评估,明确奖惩措施附表一规划范围表附表二水质现状与目标表附表三城镇污水处理项目表附表四城镇垃圾处理项目表附表五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表附表六库区支流综合整治项目表附表七船舶流动源污染治理项目表附表八项目投资汇总表前言2001年5月,根据国务院部署,环保总局会同原国家计委等部门编制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实施。
重庆地下水资源及污染概况

水资源。
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等过境水资源丰富,当地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利用效率较低,西部地区如沙坪坝区水资源量相对偏少,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局部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
长江、嘉陵江水量和水质较稳定,次级河流水环境较差。
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约1300万-1600万人。
次级河流水环境容量接近上限,需严禁高排污产业布局,并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
供水设施:初步形成既能开发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又能跨水系、跨流域调水的供水工程体系。
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现有供水设施规模、供水水质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工程性缺水较为突出,水源水质影响区域供水安全,供水片区分割现象严重,供水安全可靠性较差。
排水设施: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足,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布局不平衡,污泥处理规模水平尚需提高,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统不足。
寨山坪生态功能区位于西部综合功能区与西部高新技术及都市休闲功能区之间西部片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山体保护和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是其首要生态功能,可适当发展休闲、游憩等生态产业。
大溪河生态功能区位于西部都市休闲及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与西部先进制造业及物流功能区之间西部片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具备山体保护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
樵坪山生态功能区位于南部综合功能区东南侧南部片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具备山体保护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可适当发展休闲、游憩等生态产业。
加强水环境保护,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施河流清淤工程和沿岸生态建设工程,推进梁滩河、大溪河、璧北河、栋梁河、朝阳河、肖家河、跳墩河、花溪河、一品河、苦溪河、清水溪、盘溪河、伏牛溪、跳蹬河等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实行污染物集中控制,对重点污染源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等污染物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对化工、医药等行业的工业废水进行综合治理,建设工业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库污染,全面调整畜禽养殖业和水产业布局,二环以内关闭、搬迁现有畜禽养殖场。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标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作者】罗沙沙【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治理对策水土流失【指导老师】曹团武【专业】化学【正文】1前言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总库容393亿m3,防洪库容221.5亿m3,能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削减中游地区洪峰流量,提高防洪能力,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降低中下游平原地区7500万人口和600万hm2耕地及大中城镇的洪水淹没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装机26台,总装机容量1820万KW ,年发电量847亿KW?h ,能参与西电东送,提供清洁能源。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将淹没耕地27820hm2 ,动迁人口1.3万,会加剧库区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部分文物古迹和三峡自然景观将被淹没;将对库区生态与环境带来影响[1]。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三峡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条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移民安置、水质保护、物种保护、环境地质保护及施工区环境保护。
真正做到兴水利、除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对人类尽管有如此多的贡献,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它对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困扰,比如关于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地质危害等方面的问题,都是人类迫在眉睫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1.1选题背景及意义三峡水利工程举世瞩目,效益巨大,意义深远。
不仅可以消除长江中下游洪患,提供大量电力,还可增加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但是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土地过垦的丘陵山区。
三峡库区范围划分是以三峡工程“180m”方案为标准,东起湖北宜昌,西迄重庆市江津市,包括湖北4县,重庆16区、市、县,共20个县、市,面积为5.57万km2;到2003年底人口约为1800万;人均幅员面积0.34 hm2,人均耕地0.06hm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三峡库区的水资源
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表径流全部由
大气降水补给,其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
都和同期的降水量呈正相关。
同时受地
形地貌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形成较大
差异。
据多年资料统计库区大部分地区
年降水量为1000~1200mm,年平均降
水总量约为560亿m3。
重庆市全市径流
系数为总降水量的0.51,如果按照这个
系数计算,重庆市三峡库区年地表径流
总量约为280多亿m3。
重庆市地下水也由大气降水补给,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含水量空间展布的控制。
由于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因此水文地质环境也十分复杂。
全区地下水主要有碳酸盐岩层溶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三个类型。
据粗略统计全区地下水的年均总量约为80多亿m3。
重庆市三峡库区入境河流主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綦江等几十条,出境河流则主要是长江。
巫山县的碚石是总出口。
境内实际取用过境水约10~20亿m3。
重庆市三峡库区水资源的特点是:(1)降水量分布不均。
中东部多其他地区少。
(2)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过境水资源丰富。
全部地表径流总量约280多亿m3。
地区分配不均,中东部中山低山区,人少、地稀产水多,中西部低山丘陵区,人多、地广产水少。
全区年入境水量约3000~4000亿m3,年取用水量约10~20亿m3。
(4)
重庆市三峡库区水资源污染情
况较为严重。
污染源主要有:水土流
失导致的非点源污染;库区沿岸城镇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
入河流,以及库区搬迁集镇和企业污
染;不合理施肥造成库区化肥面源污
染;农田及地表径流将农药及固体废
弃物带入河流;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畜禽粪便利用不好也会造成污染;船舶等流动载体在库区水域运行过程中将油类或其它污染物排入河流。
据统计重庆三峡库区每年入江泥沙所带的氮、磷总量近400多万吨;重点工业污染源工业废水年排放量约为1亿多m3;年直排长江的城市污水量约2亿多m3之间;库区年均化肥施用量已达400多kg/hm2;目前库区在农业上使用的农药品种达130余种,常用的有50种以上。
从农药施用总量看,各区县年均农药施用量基本都在50吨以上;监测结果表明,库区年畜禽粪便磷流失量平均约为400多吨/年;根据长江沿线各港航监督局每年上报的污染事故统计,各种船舶排入长江的污染物仅油类一项就有2800吨之多,船舶垃圾约有8000吨,形成了长江最大的流动污染源。
这些污染为库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为了保护三峡库区的水资源我们应该个人对水土保持的
重要性和法治性认识,能深刻理解经济效益获取与生态保护的
关系,致使在开发建设中片面追求眼前利益,乱挖乱采、乱倒
乱弃的现象慢慢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呈现缩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