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植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转变监管和服务方式,推动种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一、当前种业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市场主体发展不够,对种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目前,全省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两杂”种子生产企业有近80家,但真正具有品种自主研发能力的不到10家。乡镇种子经销商和经营门店达到1.4万多个。种子企业“多、小、散”,难以形成技术、资金和经营优势,加剧了市场无序竞争,加大了市场监管难度,不利于种业健康有序发展。全国已有9个上市种子企业,我省作为农业科研大省和用种大省,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种子公司。年,只有楚种业、省种子集团公司和正大公司三家的经营额过亿元,80%以上的企业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绝大多数种子公司都是营销式的企业,缺少科技创新能力,没有自己的品种和品牌,不仅走不出去,而且省内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二是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我省种业发展的瓶颈。除油菜、棉花具有较大优势以外,我省其他作物的品种研发优势还不明显。特别是在中稻和小麦育种方面,滞后于生产需要。全省杂交中稻种植面积近2000万亩,生产上使用的品种目前仍以外省品种为主,年面积排名前10位的品种当中,外省品种有8个,本省自育品种仅

有两个。1300万亩左右的小麦中,郑麦9023一个品种就达到700多万亩,不利于生产安全。

三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供种安全隐患大。近年来,我省企业纷纷到省外开展种子生产。三系水稻制种主要在,两系水稻制种主要在;杂交棉花制种主要在、;杂交玉米制种主要在甘肃。从绝对数量看,全省常年需要杂交水稻种子3200万公斤,其中近60%需要从外省调进,特别是优质杂交中稻种子调进数量很大。省内杂交稻制种基地从上世纪最高的25万亩萎缩到目前的3万多亩,生产基地外迁,本省种子企业依靠外省公司代制,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加大了种子质量监控的难度,给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常规水稻和小麦种子、马铃薯种薯生产等,良种繁育基地少、基础设施落后,原种生产和提纯复壮工作停滞不前。目前,我省常规水稻常年需种2800万公斤,省内年制种面积2万亩左右,产种800万公斤,种子商品率在30%左右,大田用种以农民自繁自用为主。小麦常年需种1.3亿公斤,省内常年制种面积11万亩,年生产种子3500万公斤左右,不到商品需求量的30%;马铃薯常年需种4亿公斤,种薯生产面积只有8万亩,生产种薯8000万公斤,种薯商品率只有20%左右。农民长期自繁自用种子,必然导致种性退化,影响产量和品质。

四是配套保障体系不健全,种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滞后。在品种区域试验体系方面,全省申报试验品种由以前的每年200个左右增加至1000个以上,规模扩大五倍,但是区试网点不足、网络不全,试验的代表性、系统性存在不足。长此以往,最终可能降低试验质量,危

及农业生产安全。在种子质量检验体系方面,目前我省70%的县市没有种子检验室,已有的种子检测机构,仪器设备落后,大部分不能通过“双认证”,不具备开展种子质量检测的法定资格。在种子救灾储备体系方面,投入少、规模小。我省是自然灾害多发省份,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每年因灾造成农作物死苗、毁种、补种面积少则200-300万亩,多则1000多万亩。我省目前每年的救灾种子储备资金仅有500万元,储备数量只有200万公斤,以水稻为主,其它作物很少,一旦遇到大面积的灾害,很难满足救灾备荒需要。在种子市场监管体系方面,市县一级普遍装备落后、经费短缺,监管不及时、执法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市县的农业部门由于工作经费缺乏保障,在种子执法过程中以收代罚,以罚代管,忽视品种管理、放松市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主要作物品种“多、乱、散”现象在一些地方有加重的趋势。

五是对种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种业是风险较高的产业,不仅有市场风险,还有气候、病虫害等自然风险。目前,种子企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但还缺乏相应的信贷、保险等行业支持与保护,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加快种业发展的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要立足于保障种子数量、质量和品种“三个安全”,促进我省种业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建设。

(一)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突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种业竞争能力。种子企业既是种子市场供给的主体,又是种业发展的主体,

未来还将是种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引导和促进种子企业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加快实现联合、重组,加快建立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形成5-6家集团化的公司,打造2-3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种业品牌。从今年开始,结合“种子执法年”活动,严格加强种子企业的资质清理和发证后的跟踪管理,对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企业,限期进行整改,坚决淘汰一批不合格的种子企业。

种业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的产业,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保障和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对种业发展的支持保护体系。逐步在杂交水稻、小麦等作物上探索建立种子生产补贴和保险制度,减少因自然和病虫灾害造成的种子生产损失,增强种子企业和农户抗御风险的能力。将种子收购资金纳入农发行政策性贷款的范畴,解决种子收购资金筹贷难、成本高的问题。改进科技投入方式,重大科研项目要向已实现“育、繁、推、销”一体化的龙头种子企业倾斜,增强种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使企业成为品种创新的主体,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二)转变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模式,以推进“四化”为方向,增强种子生产和保障能力。改变以往良种繁育基地投入、生产和管理方式,按照“科学规划、项目聚集、政策支持、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加强我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种子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进一步提高杂交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的自给率。制定实施我省新一轮的“种子工程”规划,对于规划建设的良种繁育基地,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