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试范围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7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属性。矛盾的对立也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的双方中一方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者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就得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P49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三.实践在认中的决定作用P65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认识就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到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通过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它还为人的认识及其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不仅为认识提供了可能,而且还通过实际地作用于对象,使人的认识不断地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而人们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真理性。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亦即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列宁所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P85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
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指全部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管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六.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31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力量,首先表现在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社会实践。③劳动人民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只有这种群众性的社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七.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P133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建立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路线。群众观点:(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总之,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首先,必须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现实利益的关系,努力给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其次,还要正确处理对人民群众负责和对领导机关负责的关系。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全党都要对人民负责。一切依靠群众。要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群众自身的解放。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路线。广义的群众路线,包括群众观点,也包括领导群众的根本方法。狭义的群众路线主要是指后者。群众路线既是党的政治路线,又是组织路线;既是认识路线即根本的认识方法,又是工作路线即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八.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