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的哲学视角(2021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ocating a safety culture is to make human life and work safer and healthier under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安全文化的哲学视角(2021年)

安全文化的哲学视角(2021年)导语:倡导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使人类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与重视,并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健康的行为规范要求。

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总结前苏联切尔

诺贝利事故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如今,这个概念早已经超出核工业界在全世界范围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构成了安全文化。它是人的安全意识、安全信仰、安全习惯、安全道德、安全传统、安全价值观念以及安全技术、安全产品的综合反映。建构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相统一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建设现代安全管理机制的基础,而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来审视安全文化,是把握安全文化的一把“金钥匙”。

安全文化的价值关怀

从本质上讲,安全文化,就是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其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体现着的强烈的人文价值关怀。

其一,安全文化的经济价值关怀。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安全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保证。这是因为,搞好安全生产能够保护生产力,

搞好安全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有安全经济学家中指出:事故损失,占GDP的4.9~6.4个百分点;安全投入产出比是1:6;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5;安全生产的贡献率是GDP的1.5%~5%。预防性投入与事故整改的关系及安全效益金字塔法则表明: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后整改的“投入产出比”,两者的比例为1:5。这是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如果我们在具体的安全生产工作中,注重强调安全文化,那么,这个比例关系将被改写。

其二,安全文化的管理价值关怀。安全文化是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融合,其目的在于必须保持一种超越遵守法规要求的自我约束的方法以不断提高安全水平。安全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精神成果,它能使企业领导与工人都纳入集体安全情绪的环境氛围之中,产生有约束力的安全控制机制,使企业由相互利用组成的松散群体转化为共同价值观的、有共同追求的、有凝聚力的集体。它对于企业既是一种现代安全管理思想,又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它是完善安全管理体制与完善人员行为素质,建设现代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建设安全文化既是现代工业社会管理及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社会及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其三,安全文化的社会价值关怀。对于社会,安全是人类生活质量的反映。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因工死亡人数高达110万。而我国每年也至少有10万人在意外事故中丧生(包括交通事故),世界范围内的意外死亡人数达350万。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风险、工业生产与开发的风险、人民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及生存面临的风险,对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又构成了新的潜在威胁。中国的矿难是世界矿难平均数的100倍,一年死于安全事故的是12.7万人。安全文化强调当代人要用崭新的思维方法和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的新观念来审视世界,科学而客观地把握人生,珍惜生命,创造人类安全、健康、舒适、长寿,社会稳定发展的美好未来。这对于我们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四,安全文化的政治价值关怀。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在人的所有目的中,没有比人更高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提出,要求我们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看成“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不仅“一切通过人”,而且“一切为了人”,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彻底的解放视为最高目标。这与安全文化所倡导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一致的,二者的共同特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安全文化的哲学诉求

安全文化在哲学层次上的反映就是人们关于安全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无疑,它体现的是安全文化之魂,并构成了安全文化的核心要素。那么,安全文化的一般哲学诉求是什么呢?

第一,安全的状态相对论。这是从事物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观点看的。尽管在美国杜邦公司这样的全球500强企业看来:“一切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而事实上,安全是相对的,事故是绝对的。或者说,安全永远不安全,事故永远无时无刻不存在。电力企业抓安全生产的实质是让自己相对安全的时间延长,让安全的时间更久远,让事故的绝对性减少。当然,事故是绝对的,并不意味着时时刻刻如临大敌,甚至象一些单位到了长周期临近的时候,干脆停下一些基建或大修工程,坐等安全记录的诞生,这是一种典型的怕事故,是一种背包袱的不良心态。正确的心态是什么呢?应该是有一颗平常心,即使出了事故也不能因此打乱阵脚,毕竟明天太阳还要照样升起。

第二,安全的文化本质论。一般说,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物质性文化。如在设备产品的选择上,与其说是技术优劣的比较,不如说是文化的选择。二是制度性文化。制度是联系技术与员工之间的纽带,电力系统的安全运作程序和调度制度都属于此类。三是精神

文化。主要指员工有无安全意识或责任心与奉献精神,也包括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如何。在以上三层意义上讲,安全与其说是一系列物质手段的结果,不如说是文化的结果。实践已证明,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用安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员工,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激发员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才能确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

第三,安全的历史累积论。安全生产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它不像完成生产任务,既不能用革新的方法加快“成效”,也不能*加班加点突击“成效”。“百安”、“千安”是一天天渐进的。但一旦发生事故,安全生产的成绩却是突变的,马上从“0”开始。它也不像生产任务当天、当月没有完成可以在次日、下月弥补;这个班组任务完成不好,那个班组任务完成好,在单位的总体上可以平衡弥补。所以,安全生产必须反复抓,抓反复,最大限度地延长安全生产周期。

第四,安全的要素整合论。安全工作是系统工程,生产工序犹如链环,安全事故必然发生在链环的最薄弱环节。但哪一环最薄弱不是绝对不变的,是相对的。事故致因理论和实践证明,绝大多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机器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