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吸光光度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3 光的选择吸收与溶液颜色 1.光的互补色
紫 蓝 青蓝
红
白光
青
橙 黄
绿
2.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与物质颜色 当一束白光通过溶液时,溶液能够选择性地 吸收白光中的某一种波长的光,而让其余波长的 光透过,我们看到的溶液颜色是吸收光的互补色。 例如:CuSO4溶液呈兰色,是由于该溶液选 择性的吸收了白光中的黄色光。 又例:KMnO4溶液呈紫色,是由于溶液选择性 的吸收了白光中的绿光。
7.6 吸光光度法应用 1.标准曲线法
C、改换厚度较小的比色皿 D、改换厚度较大的比色皿 例2:为提高光度分析灵敏度的方法有( A、增加显色剂用量 )
B、增加被测溶液用量
C、选择适当的参比溶液 D、选择合适的入射光
3、选择适当的参比溶液 (1)当试样溶液、显色剂和其它试剂均无色时, ——纯溶剂(蒸馏水)做参比溶液(溶剂空白). (2)如果显色剂无色,而试样溶液中其它离子 有色时,应选用不加显色剂的试样溶液为参比溶 液(试液空白)。 (3)当试剂、显色剂有色,而待测试液无色 时,则采用不加待测试液,按操作步骤加入显 色剂和试液配置成参比溶液。(试剂空白)
某一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是吸光光度分析中选择 入射光的依据。 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吸收光谱曲线表明了吸光度随波长的变化; B、吸收光谱以波长为纵坐标,吸光度为横坐标; C、吸收光谱曲线中,最大吸收处的波长为最 大吸收波长; D、吸收光谱曲线表明了吸光物质的光吸收特性。
7.3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有些物质本身具有明显的颜色,如KMnO4, 可以直接进行比色分析。但大多数物质本身无颜 色或颜色浅,进行吸光光度分析时,须加入一种 显色剂,将被测物质转化为一种有色物质,这个 反应叫显色反应。 7.3.1显色反应的要求 1.灵敏度要高, 2.选择性要好, 3.有色化合物组成固定, 4、有色化合物稳定性高。
例3、已知Fe2+的浓度为560ug/l的溶液,显色 后在2.00cm的比色皿中测得吸光度为0.2,则有 色化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____ L·mol-1·cm-1. (已知Fe的式量为55.85 ) 例4、某有色溶液在2.00cm 吸收池中,测得百 分透光率T%=50 ,若改用(1)1cm(2)3cm厚的 吸收池时,其T%和A各为多少?
7. 2. 2
吸收光谱曲线
同一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其吸光度不同, 将不同波长的光通过某一固定溶液,测得每一波 长下的吸光度,如果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 纵坐标,所得曲线叫吸收光谱曲线。
由图可知,(1)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其最 大吸收波长相同,为525nm. 即对绿光产生最 大程度的吸收。 (2)同一物质,吸收光谱曲线形状类似。
7.3.2
显色反应的条件
1.显色剂用量; 2.溶液酸度; 3.温度; 4.时间 5.溶剂
7.4分光光度计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记 录系统 1.光源:通常用低压钨丝灯,或氢灯、氘等; 2.单色器:在光电比色计中常用滤光片,在 分光光度计中用棱镜或光栅。
例:用光度比色计测量CuSO4溶液的吸光度,应 选用_____颜色的滤光片,该溶液能最大程度的 吸收__________颜色的光。 A、兰 兰 B、绿 黄 D、黄 兰
T
It
式中 :T ——透光率,
I0—— 入射光强度;
It——透过光强度;a——吸光系数;b——液层厚 度;c——溶液浓度;
如果浓度c单位为 mol/L,液层厚度b单位为 cm, 吸光系数a用 为
−1
ε 表示,称为摩尔吸光系数,单位
−1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L ⋅ mol ⋅ cm
I0 1 A=l g =l g = abc T It
7.5 测定条件的选择 1、选择适当波长的入射光 为使实验结果有较高的灵敏度,一般选 择最大吸收波长的的入射光。例如KMnO4溶 液,应选用波长为525nm的绿光为入射光。 2、控制合适的波长范围 在吸光度为0.2~0.8时,测定的准确度较 高。
例1:光度法测定某试液时,若A>0.8,为提高 其读数的准确度,应采取的最简便的措施是: A、减小入射光波长 B、稀释被测液
——称为光吸收定律,又叫朗伯-比耳定律。
例1:某溶液遵循光吸收定律,当浓度为C时 透光率为T,当浓度为2C,液层厚度不变时,透 光率为( A、2T ) B、T C、 T D、T2
例2:一束单色光通过厚度为1cm的有色溶液 后,强度减弱20%,当它通过厚度为5cm的相同 溶液时,强度将减弱( A、42% B、 58% ) C、67% D、78%
7.1.2 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紫外区 400nm 可见光区域 红外区 760nm
在可见光区域各种光的波长范围: 红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650~760nm 580~600nm 500~560nm 450~480nm 橙光 黄绿光 蓝绿光 紫光 600~650nm 560~580nm 480~500nm 400~450nm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
7.1 概述 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 法,称为吸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可见紫外分 光光度法及红外光谱法 等。 7.1.1 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灵敏度高;测定浓度的下限一般为10-5~ 10-6mol/L 2.准确度较高;比色分析法的相对误差为 5%~10%, 分光光度法为2%~5% 3.快速简便,应用广泛;
C、黄 黄
选择滤光片的原则:滤光片的颜色应与有色 溶液的颜色互补。
3. 吸收池:又称为比色皿,石英玻璃制成,规格 有0.5、1、2、3、5cm等。 4. 检测器: 利用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的一种装置。通常用硒光电池。 5. 检流计:常用光点反射式微电计,其标尺上有 两种刻度,一是等分的百分透光度,另一种是 不等分的吸光度。
例、某溶液在阳光(白光)下呈兰色,在钠光 (黄光)下呈( A、黄色 C、无色 ) B、兰色 D、黑色
7.2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7.2.1 光吸收定律 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某一溶液时,由于 溶液对光的吸收,透过光的强度必小于入射光的 强度,单色光通过溶液被吸收的程度称为吸光度, 用“A”表示。 I0 1 g =l g = abc 实验证明: A =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