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性建筑——文化因素与生态因素的统一
10级城市规划二班赵东1103400222
摘要:分析地域化建筑的生态特征和文化特征,总结出地域性建筑中适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因素以及利用现代生态技术手段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性建筑的方法。

关键字:地域性;建筑;文化;生态
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地域性及特色,是在几十年、上百年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它与生成它的母体(如部族、乡镇、城市)及其自然和社会的因素有着长期和复杂的关系。

而地域性建筑是一定时代和地域内经济、文化、技术、观念意识的综合体现和较为集中的表现。

在它们的身上往往记录着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或民族性特征,并记录了不同意识(包括政治意识和社会文化意识)之下形成的审美样式。

它们是特定地域中与其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需求相适应的构造物。

随着人们面对不断增长的趋同性和全球化的巨大压力,愈来愈多的人们认识到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地区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朴素生态学原理和各种适用的地域技术,也使我们在反思传统的发展模式之余,从传统的地方智慧与当前面临的危机中寻求蹊径,探索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地域性建筑的成因
1地域性的概念
“地域”是指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

广义的地域性指与一个地域相联系或有关的本性和特征,它涵盖了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方方面面的特征,城市与建筑的特征也包括在内。

“地域性”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强调地域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资源等)的特殊性与一贯性,也强调文脉,即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与一贯性。

2 地域性对建筑的影响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地域特色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来源于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在中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不同的地域的建筑风格形式:如西北黄土高原有冬暖夏凉的窑洞、西南山区有依山就势的吊角楼、阴湿多虫蛇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干阑式”民居。

它们在形式、规制、建造、装饰、设计风格等方面体现了当地的特色。

另一则主要源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在建筑的造型上或者某些细节上也会突出某种地域文化的凸现。

例如,SOM建筑设计公司在上海浦东设计的金茂大厦就充分的阐释了文化对地域性建筑的影响,金茂大厦在整体建筑造型上以西安大雁塔为原型而改造的,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宝塔。

但是金茂大厦的建筑在技术与外立面的材料还是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与材料,更加凸现了
建筑地域性在发展中的延续。

地域性建筑风格的形成是经过了自然和社会长久地选择与延续发展的结果。

二地域性建筑的特征
1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
谈起地域性建筑就不得不谈起地域文化,文化根植于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孕育了地域性建筑的场所精神。

特定地区的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与体验中,对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与行为习俗诸因素达成共识,并由此形成一定群体共有的价值特征。

地区建筑因注重自身材料与结构形式的构造美,从而也创造了形态与基地整体环境的融合协调之美。

因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也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地区建筑生态和谐的整体美,如黄土高原粗犷浑厚,江南水乡的雅致精巧。

2地域性建筑的生态特征
建筑的产生与形成,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域气候、环境资源、地形地貌。

建筑顺应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力求对生态环境最少破坏;另一方面,是营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协调适应。

地区建筑的聚落选址不是改变基地的环境条件,而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素,顺应地形地貌,寻求有利的局部特定微气候。

建筑技术经济条件也扎根于地区的现实生活。

地域性建筑常利用当地的资源作为营建材料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就地取材,不仅数量丰富,使用后还可以还原于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毫无影响,是天然环保材料。

如黄土高原利用土壤良好保湿蓄热效能建造窑洞,热带地区的竹木房与苇草房可用于通风散热降湿。

这种地域性技术的普及,在于其能够协调地区的生态资源,经济技术水平,以使用者的消费水平和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低廉的造价,简便易行的方法为居民建造提供适宜的技术。

三地域性建筑中的生态经验与启示
在分析地域性建筑文化中,不难发现地域建筑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对绿色生态技术的应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设计所寻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1对地形、地势的合理利用
自然环境中的地形特征是影响地域建筑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因素。

能够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的建筑,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产生建筑污染,符合国家低碳生态的持续路线,还会进一步增强人们对地形特征的空间认知感,从而塑造出更加丰富的地域建筑。

如山地环境的重庆地区,坡地建筑中出现的吊、挑、台方式,以及在房屋采取坡、拖、梭等手法,一方面适应地形变化而灵活布局,同时又以特殊的形式强化地形特征,追求生活秩序和生存空间的舒适性,有意义的改造环境,追求一种人类与自然的高度结合,从中体现出山地建筑空间的独特
场所性。

2对气候的应用
在我国由于广阔的疆域地跨几个自然气候带,从温热的华南到严寒的东北,从温和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内陆高原,各地的气候条件变化悬殊,建筑形态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同时气候因素对地域性建筑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相同气候环境的共同选择上,而且他还表现在同一文化圈跨越不同的气候带是建筑形式风格的演变中。

中国历史悠久的合院建筑,在东北和华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太阳入射角低,为了争取更多的日照,建筑的间距较大,院落开阔。

同时,为了防止冷风的侵袭,建筑物大都只向院内开窗,其余三面封闭。

合院建筑表现出厚重、闭实的特征。

随着纬度的降低,气候变得湿热多雨,建筑中日照的要求逐渐让位于遮阳、避雨和通风。

合院中建筑的间距拉近,院落渐次变小,形成天然的通风体系。

在江南和华南的部分地区,院落退减为仅利于通风的“天井”,有的甚至小如“蟹眼”。

再如,在干旱炎热的气候环境中穹隆和拱顶技术的应用。

除了文化和宗教因素以外,它更是当地人们面对严酷气候的一种智慧选择。

由于半球体的表面积是其底面的3倍,在白天它可以稀释日照的强度,使得穹隆的屋顶温度大大低与平顶;而在夜晚,它又非常有利于室内余热的散发。

当穹隆和拱顶使用砖石砌筑时,由于土的热绝缘性,它几乎可以保证室内温度的恒定。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因素是各地区人们建构住居时必须首先面对的一种自然因素,它关系着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它表明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与气候环境的逻辑关联,因而也影响和决定着地域建筑中最基本、最稳定的部分,适应气候因素是地域性建筑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3对当地天然材料的使用
一个地区所特有的物质材料,往往是本地域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最为熟悉和具有亲切感的东西。

当地自然材料及当地建筑产品的使用,可避免生产、建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及污染并降低成本。

并且很容易继承原有的施工技术,找到合适的施工人员,找回特定人群对于地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将被现代建筑冲断的地域建筑文脉接上,在建筑的表现力和表现风格上都可成就其独到的魅力,并与本地域的自然及人居环境的机理产生和谐与呼应的关系,与生态景观和地域性的历史造物形态相辅相成。

同时它们大都可再生利用和循环使用,从而减少建筑垃圾。

如由竹木材料构成的干阑建筑就是主要的代表之一。

在我国西南崎岖多变的山地环境中,当地因盛产竹木等材料,并形成了纯熟的建筑技术,干阑建筑在此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应用。

人们用竹木来建构屋舍,编织成墙壁和地板。

这些竹、木、草、叶做成的围护结构一般都留有缝隙,确保空气的流通。

房屋的主体结构一般直接用取自环境的竹筒
和圆木塔建,主体架离地面,以防蛇虫的袭扰和因湿热产生的瘴气。

四地域性建筑的文化启示
21世纪,建筑对现代化、地方化、民族化的要求特别强烈。

中国地域广袤,无论是地形、气候、建筑材料,生活习惯……都有很大差异。

建筑中如何更好地结合地域特点发扬建筑文化的成就,也是当前考虑的中心问题。

从大范围而论,应当把京津稳重、岭南飘逸、江浙高雅、山地多姿、闽台轻盈、港澳灵便、黄土朴实……加以充分考虑。

在汲取当地传统建设经验与文化成就方面,大多具有共性,构成了相近的模式,形成了大的体系,各领风骚。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开发也不可避免的带有追求最高投资回报的商业行为特征,并由此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

前一段时间房地产开发中出现的某些有损传统建筑文化的不良行为正说明了这一点。

为了追求个人的最大经济利益,个别开发商不惜违规拆除本应保护的平房四合院,使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珍贵建筑毁于一旦;为了追求个人的最大经济利益,个别开发商不惜投机钻营,想方设法把项目做高、做大,破坏了周边环境和城市景观;为了追求个人的最大经济利益,个别开发商挖空心思地炒作概念、标新立异,建造所谓前卫住宅和概念住宅。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思想的混乱必然带来建筑文化的混乱,曾在房地产市场中风行一时的“欧陆风”“简约风”、“时尚风”以及五花八门的“外国”小镇、“外国”河畔、“外国”别墅,正是开发思想混乱的产物。

这些有悖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项目和理念,理所当然地遭到专家和广大群众的抵触、反对。

我们不能避免现代跨国经济活动中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也不反对现代城市建设中建筑文化的多元化。

但是,作为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当代城市建设,应该首先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主流地位。

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特征的建筑应该成为城市建筑的主旋律。

只有如此,才能无愧于为我们创造出几千年建筑文化历史的华夏祖先,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也只有如此,才能确立中国城市在现代国际都市中的不可替代地位,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正像人们常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