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使用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药学干预与实施价值分析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药学干预与实施价值分析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药学干预与实施价值分析目的:分析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药学干预和实施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100例服用抗生素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并观察患儿有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出现,对造成患儿腹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药学干预措施,观察药学干预前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

结果:100例患儿中有36例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通过分析发现,年龄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是造成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高危因素(P<0.05)。

目前临床主要是采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药学干预,且干预前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为36.0%和 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有效的药学干预措施能够降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从而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减少对患儿预后的影响。

标签: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药学干预;应用效果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应用率也不断提升,而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不良反应,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就是其中之一,在临床中的发生率为10~40%[1]。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出现的原因和机制目前尚未清晰,患儿的症状主要集中在大便稀薄、排便次数多,部分患儿伴随高热、腹痛、脱水、水电解质紊乱的症状,对于患儿的健康安全以及生长发育均有较大的影响[2]。

同时可能由于该病的症状与肠炎和细菌性痢疾相似,出现加用杆菌抗生素,会加重患儿的症状,危害其健康安全。

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药学干预和实施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100例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有男孩53例,女孩47例;年龄为5个月~11岁,平均为(3.2±3.4)岁。

所有患儿在用药48~72h后出现了腹泻的症状,部分患者伴随高热、腹痛、脱水的症状。

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符合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食物中毒、沙门菌肠炎、痢疾、慢性肠炎引起的腹泻。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80例临床分析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80例临床分析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8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0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经用微生态制剂,或加去甲万古霉素,60例治愈,治愈率75%,19例好转,好转率23.75%,死亡1例,死亡率1.25%。

结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以腹泻和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AAD的发生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抗菌谱、全身及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菌群失调AbstractObjective: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children with clinical features.Methods: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October 2010 treated in 80 cases of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childre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80 cases of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patients after Norvancomycin,probiotics were added,60 patients were cured,the cure rate 75%,19 cases improved,the improvement rate 23.75%,1 patient died,the mortality rate of 1.25%.Conclusions: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to diarrhea and fever as main clinical symptoms.The incidence of AAD time with the use of antibiotics,antibacterial spectrum,systemic and intestinal immune function and other local factors.Key words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ntibiotics;Flora抗生素相關性腹泻(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腹泻。

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分析

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分析

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益生菌在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7年11月-2019年9月本院接诊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76例,用随机数表法均分2组。

试验组治疗用益生菌,对照组接受行规治疗。

对比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和疗效。

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37%,比对照组81.58%高,P<0.05。

试验组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3.02±1.07)d、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3.18±0.82)d,比对照组(4.29±1.75)d、(4.73±1.16)d短,P<0.05。

结论:利用益生菌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进行佐治,疗效确切,且有助于促进患儿大便性状和次数的改善,建议推广。

【关键词】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应用价值;益生菌;疗效若小儿在使用抗生素之后出现了腹泻的情况,即可判定为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本病的病机十分复杂,通常是由胆汁酸代谢、肠道菌群紊乱、抗生素直接作用以及抗生素干扰糖等因素所致,能够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1]。

目前,常规药物治疗乃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一种重要干预手段,但有报道称,仅对患儿施以常规治疗并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为此,笔者将着重分析益生菌在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7年11月-2019年9月本院接诊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76例为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划分成试验、对照组(n=38)。

试验组女性17例、男性22例,年龄为0.3-5岁,平均(1.69±0.32)岁;病程为1-8d,平均(4.79±1.62)d。

对照组女性16例、男性23例,年龄为0.3-6岁,平均(1.82±0.41)岁;病程为1-9d,平均(4.92±1.57)d。

患儿临床资料完整,无药敏史。

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2组病程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益生菌对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分析

益生菌对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分析

益生菌对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分析目的探讨益生菌对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评价及预防作用。

方法将93例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对症补液及思密达治疗;治疗组患儿是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治疗。

3d治疗后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腹泻情况并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治疗组患儿大便性状改变时间和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分别是(3 08±1.25)d和(3.24±0.79)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7±1.87)d和(4.68±1.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1.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均无相关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益生菌不仅对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治疗有确切疗效,还对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标签:益生茵;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道茵群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其肠道菌群仍处于动态平衡的建立阶段,机体防御能力较差。

随着高档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抗生素相关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制剂的发展,益生菌(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在肠道疾病防治作用日益受到广大儿科医师的关注。

目前,有关益生菌应用于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疗效研究已报道,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从益生菌对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影响因素和疗效评价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益生菌对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防治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6月期间在封开县慢性病防治站诊治支气管肺炎患儿93例,其中男54例,女39例,年龄0.5~3岁,平均(1.4±0.8)岁。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均符合腹泻诊断标准吲;(2)入诊前无腹泻症状;(3)使用抗生素≥2d后出现腹泻症状,大便≥3次/d,多为绿色稀水便或黄色稀水便;(4)入诊前1周无使用过益生菌。

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索临床上对于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进行治疗所取得的效果。

方法:研究者在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入院进行治疗的存在抗生素导致腹泻情况的患儿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进行干预,研究组采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进行干预,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在腹泻情况缓解用时方面,研究组的用时总体上显著低于对照组;针对相关数据,以P<0.05,证明患儿之间存在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价值。

结论:在对抗生素导致的小儿腹泻进行治疗时,采用益生菌类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对于患儿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应当在临床范围内进行推广。

关键词:益生菌;抗生素;小儿腹泻;治疗效果从医疗的角度来看,由于小儿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各项机能仍不成熟,因此,其对于病菌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导致感染性疾病的产生[1]。

现阶段,在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时,多数医生习惯于使用抗生素进行干预,然而,在治疗的同时,抗生素往往会对小儿肠道内固有菌群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菌群平衡性受到破坏,进而造成腹泻情况。

对于患儿来看,腹泻的出现会导致其身体抵抗力的降低,从而造成病情出现反复,严重者可导致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增加患儿痛苦,造成生活质量的降低[2]。

针对这一情况,医疗人员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积极寻找抗生素导致的小儿腹泻的应对措施,以便有效保障治疗效果的优化。

近年来,在医疗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研究人员以微生态学作为切入点,提出了采用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性腹泻的治疗方案[3-4]。

本研究针对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工作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内容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入院进行治疗的存在抗生素导致腹泻情况的患儿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患儿年龄在4个月~2岁;病程1~4d;在抗生素使用情况方面,主要使用的药物为头孢类与青霉素类药物。

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ciated diarrhea,AAD)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蒙脱石散治疗40例纳入A组,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44例纳入B组,对比临床疗效。

结果:B组痊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43.18%、47.73%、9.09%,A组则为37.50%、60.00%、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第1日大便次数、腹泻持续时间分别为(5.9±2.3)次/日、(3.2±1.4)d低于B组(6.7±1.5)次/日、(4.0±1.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蒙脱石散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ADD疗效差异不显著,但蒙脱石散止泻速度更快。

【关键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疗效;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100-02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指应用抗生素后,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是抗生素最常见不良反应之一,除万古霉素外,几乎所有抗生素都可能引发ADD。

小儿是ADD高危风险人群,患者以大便次数增多、稀便为主要症状表现,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表现,近年来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儿科ADD发病率显著上升。

多数ADD患者预后较好,但若未获得及时诊治,可致严重脱水,轻则延长住院时间,重则可致死亡。

防治ADD有助于缩短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1]。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儿科共收治小儿ADD患者84例,经积极的治疗后,患者预后较好,现报道如下,总结诊断治疗经验。

1.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4例患儿,其中男54例、女30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1±1.6)岁。

服用抗生素据发病时间1~11d、平均(5.1±3.1)d。

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00例疗效观察

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00例疗效观察

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00例疗效观察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应用抗生素并发腹泻症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50例,服用蒙脱石散(思密达),实验组患者50例,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服益生菌三联菌片,比较两组实验结果。

结果:两组比较,实验组患者腹泻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发作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益生菌是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首选药物之一,其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腹泻发作情况,减轻患者的痛苦,危险性低,副作用少,值得应用和推广。

标签:益生菌;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疗效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是感染性疾病(因为小儿神经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不能产生有效抗体抵御疾病),其发病率高,难治愈,抗生素是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的常规用药[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的过量使用,引起的人体肠道菌群失调而发生的腹泻[2]。

临床调查显示,在抗生素治疗早期或康复2月内约有5%~30%患者会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儿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高发人群,因为小儿肠道菌群仍处于不断完善中[3]。

本文以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应用抗生素并发腹泻症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服用蒙脱石散(思密达),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服益生菌三联菌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4]。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应用抗生素并发腹泻症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按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男女比例为0.79:1,其中18例患者年龄≤5个月,15例患者≤6~11月,12~18月患者17例,平均年龄为(7.5±3.5)个月,抗生素使用种类为22例患者服用青霉素类抗生素,24例患者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其他4例;实验组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1.17∶1,年龄:其中15例患者年龄≤5个月,19例患者≤6~11月,12~19月患者16例,平均年龄为(8.0±4.1)个月,抗生素使用种类为20例患者服用青霉素类抗生素,25例患者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其他5例。

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和对症治疗

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和对症治疗

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和对症治疗摘要:抗生素是儿科治疗中常见的一类药物,但是许多患儿会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研分析,针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及防治策略进行调研。

研究发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引起因素很多,具体与患儿的体重还有年龄以及应用药物抗菌药物的数量和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等都都相关,但是与患儿的性别无关。

如果患儿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以针对患儿腹泻具体情况采取补液、蒙脱石散、益生菌等对症辅助治疗。

经过治疗之后,这类腹泻可以在3-8天左右治愈。

1.概念分析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英文简称为ADD,它指的是患儿在起初并没有腹泻症状,但是因为治疗过程中,使用了抗生素药物的3-5天后,大便次数大余每日三次,并且大便性状呈现水样、稀样等改变,验大便常规中未发现细菌,只有少量或者无白细胞。

ADD的具体临床表现,就是大便次数变多,大便的性状呈现变化,部分患儿出现了恶心、发热、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ADD发生的时间多在服用抗生素药物3-7天后发生,经过积极干预治疗后,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效果。

1.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2.1与患儿体重和年龄有关调研数据表明,儿科患儿发生ADD与患儿的体重和年龄都有关系。

随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抗生素治疗幼儿进行统计,小于一周岁的婴儿,发生ADD的概率高达百分之十二,1-3岁的幼儿发生ADD的概率则为百分之六左右,而3岁以上的幼儿发生ADD的概率则为百分之二左右。

患儿的年龄越小,发生ADD的可能性越大,体重过胖或者体重轻的婴幼儿,发生ADD的概率也会比较高。

这是由于小月龄的患儿或者体重小的患儿,由于身体抵抗力比较低和肠胃功能也不够完善,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容易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引起ADD。

2.2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数量、时长有关目前,使用抗生素引起ADD比较常见的药物是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大环内酯药物等。

运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时长一般3-12天不等,出现ADD症状一般在服用抗生素药物后的3天左右出现。

抗生素可打乱肠道菌群使历时应防范婴幼儿腹泻

抗生素可打乱肠道菌群使历时应防范婴幼儿腹泻

抗生素可打乱肠道菌群,使历时应防范婴幼儿腹泻
随着气温骤降,患伤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孩子也显着增多,而假设被确诊为细菌感染或兼并感染,医师则会给开些抗生素操控病况。

许多孩子在医治前,大就是完全正常的,可原发病还未恢复或许恢复后,孩子却几回呈现拉稀水样便(以婴幼儿多见),给家长带来了新的困扰。

实际上,这种腹泻归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抗生素打乱和损坏肠道菌群稳态,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副反映。

许多家长或许不清楚,抗生素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在抗生素类药物的运用进程中,其灭菌时往往好坏通杀,一些肠道有利菌也被“杀死”,就造成了肠道菌群失调,然后引发腹泻、胃口消退,厌恶等副效果。

所以孩子在运用抗生素医治后,要及时弥补妈咪爱类益生菌,服用妈咪爱益生菌可以直接弥补肠道正常生理活菌,调整肠道菌群,其所含有的屎肠球菌和枯草杆菌具有按捺有害致病
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肠道免疫能力等许多成效,还可增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增强肠道功用。

妈咪爱益生菌优质的菌种和足够的数量,能保证益生菌可以“活着”直达肠道,并在肠道定植,发挥效果。

妈咪爱益生菌,一路的优化供能,协同夺氧效果,反转肠道菌群失衡,重建肠道绿地,可以长时间食用。

妈咪爱益生菌对各类原因引发的菌群失调带来的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都有明显效果。

假设家里宝宝呈现腹胀、腹痛、胃口下降等比较轻的胃肠功用紊乱症状,可以在家服用,就可以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症状。

需求提示的是:益生菌和抗生素药品不可以放在一同吃,最好距离两个小时以上再服用,避免被抗生素“杀死”。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2)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2)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

方法:90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蒙脱石散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腹泻持续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腹泻持续时间为(2.53±0.6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16±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具有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的确切作用。

标签: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临床治疗常采用以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措施,但很多患儿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容易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文献报道其发病率高达5%-25%[1],而AAD可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加重患儿病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我院儿科自2012年1月-2013年10月应用双歧杆菌四联制剂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9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1月-5岁,平均(2.4±1.3)岁,入院前均无腹泻症状,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入院后经静脉应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治疗3-5 d后出现腹泻。

排除合并重症肺炎、先天性胃肠道畸形、免疫缺陷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儿。

9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应用抗生素种类及抗生素使用时间、腹泻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及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商品名:思连康,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用法:<1岁者1粒,2次/d;1-5岁者1粒,3次/d,温开水或牛奶送服,连用7-10d。

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和研究

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和研究

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和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儿科住院治疗的患儿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 年2 月至2015 年2 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147 例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统计这些患儿AAD 的发生率,在住院期间使用的抗生素种类、是否联合使用以及不同年龄段是否会对AAD 的发生率产生影响。

结果在1147 例抗生素治疗的患儿中,发生AAD 的患儿共有75 例,发生率为6.54%;在发生AAD 的75例患儿中,年龄≤3 岁、抗生素使用超过1 周、联合使用两种抗生素及以上的患儿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AAD 的1072 例患儿,差异显著(P<0. 05)。

且无论是年龄≤3 岁组或>3 岁组,抗生素应用在7 d 以上、两种以上抗生素联用发生 AAD 的比例明显高于抗生素应用 7 d 以下及单用抗生素组。

结论在临床儿科治疗中,发生AAD 的比例相对较高,这对患儿的身心健康、病情恢复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影响因素众多,与年龄、抗生素使用情况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需要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关键词】儿科;住院治疗;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图分类号】 R2【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229-01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放开,来院就诊的幼儿、儿童患者比例越来越高。

而儿科的治疗中,往往离不开抗生素的应用,如小儿肺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尽管我国正逐步控制和规范抗生素的使用,但是仍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过度甚至滥用抗生素的情况[1],因而近年来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就是对AAD 的治疗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现笔者将具体研究资料整理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 年2 月至2015 年2 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147 例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其中男688 例(59.98%),女459 例(40.02%),年龄11 个月至12 岁,平均年龄(4.9±2.5)岁,病程1~7d,平均病程(2.9±2.2)d。

住院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住院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住院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摘要:目的:调查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AAD)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7-02/2020-08月在某院儿科住院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根据有无AAD将患儿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可能引起患儿AAD的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本次纳入的231例儿科住院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共有58例(25.11%)患儿出现AAD。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0.685,95%CI:0.480~0.979)为儿科住院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AAD的保护性因素;抗菌药物使用时间≥5天(OR=1.435,95%CI:1.018~2.022)、二联用药(OR=1.468,95%CI:1.036~2.081),三联用药(OR=1.379,95%CI:1.021~1.861)、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1.505,95%CI:1.096~2.068)及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OR=1.429,95%CI:1.018~2.006)为危险因素(P<0.05)。

结论:儿科住院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AAD发生率较高,其主要受患儿年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联用、使用碳青霉烯类及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影响,临床上应注意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此类患儿AAD的发生率。

关键词:住院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影响因素;措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02/2020-08月在某院儿科住院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进行研究。

纳入标准:①年龄≤14岁;②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诊断标准;③使用抗菌药物治疗;④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入院前已出现腹泻的患儿;②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③治疗过程中出现食物中毒、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腹泻者。

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43例临床分析

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43例临床分析

成高 浓度 , 直接 刺激 肠道 或植 物神 经来加 快 肠蠕 动 , 碍 了糖类 的吸 障
收, 并滞 留于 肠道造 成 渗透 性 的腹 泻 , 加 上 婴 幼儿 肠 道 免 疫 系 统 再
尚未 发 育健 全 , 使得 感 染性 疾 病导 致 的抗 生 素相 关性 腹 泻 的发 生 这
率大大 提 高[ 。
本文 回顾性分 析我院 于2 0 年 1 09 月至2 1年 1 0 0 月期 间内收治 的4 例 3 AA 患儿 的临床 资料 。 3 AD D 4 例A 患儿主 要来 自儿 科门诊 和住 院部 , 其
如第 三代头孢 菌素。 但是正 是 由于其抗 菌范 围广 , 使得肠 道菌群 间的 动 态 失去 平衡 , 抑制 了敏 感 菌 , 且 因耐药 的 条件 使得 大肠杆 菌 。 并 肠球
服用头 孢克肟干混 悬剂的 同时加 服培菲康 的患者发生抗 生素相关
生素相 隔2左 右 , h 用温 开水或 将培 菲康溶 于牛奶 中服 用 。 照组2例 , 对 2
口服头 孢克 肟干 混悬  ̄ 3 g (g 次 )可将 头孢克 肟千 混悬 剂溶 于牛 J ,m / k ・ , 奶、 果汁 、 饮料等 一起 服用 , 用7 0 。 服 ~1d 1 3 诊 断 标准 .
性 腹泻 的发生 率 明显 降低 , 且病情 轻 , 续时 间较短 。 持 培菲康是 一种新
型复合乳酸 菌微 生态制 剂 , 它含有正常活 菌粪球链 菌 , 草杆菌及 多种 枯
在患 儿入院 时对患 儿大便 进行外 观观 察及 常规检 查 , 细记录 患 祥 儿 的诊 断记 录 , 括使 用抗生 素导 致 的腹 泻率 ,4 内大便超 过 3 包 2h 次的
【 关键 词 】 抗生 素 相 关性 腹 泻 头孢 克肟 培 菲康

某院儿科抗生素相关腹泻临床分析

某院儿科抗生素相关腹泻临床分析

某院儿科2010年抗生素相关腹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提高对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导致婴幼儿抗生素相关腹泻的认识,并探讨其防治方法。

方法:抽取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全部住院病历,按抗生素相关腹泻的诊断标准,统计分析其发病率,探讨其发病原因,提出防治办法。

结果:抗生素相关腹泻总发病率为10.8%,其中头孢呋辛占7.6%;头孢曲松占1.2%;克林霉素占0.8%;两联以上抗生素占1.3%。

应用微生态制剂及肠黏膜保护剂,佐以免疫增强剂静脉用人血免疫球蛋白(IVIG),防治疗效满意。

结论:儿科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病率较高,受多种因素影响,可用微生态制剂及免疫增强剂防治。

关键词:抗生素;抗生素相关腹泻(AAD);微生态制剂;肠黏膜保护剂近年来,广谱抗生素在儿科中应用越来越多(住院患者抗生素平均使用率50%以上),由此引发的抗生素相关腹泻也在逐年上升,文章通过对儿科住院病例的分析,提高对抗生素导致婴幼儿相关腹泻的认识,并探讨预防和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儿科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应用抗生素治疗(治疗前未合并腹泻)的患儿1 440例,其中男996例,女444例,年龄4 d~9岁。

其中新生儿(0~28 d)228例,婴儿(28 d~1岁)600例,幼儿(1~3岁)335例,儿童(3岁以上)277例;呼吸道感染109例,急性支气管炎520例,支气管肺炎563例,其他感染248例。

只用一种抗生素治疗的患者1 267例,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治疗患者173例。

单一使用的抗生素分别是头孢呋辛50~100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5~10 d;头孢曲松20~80 mg/(kg・d),1次静脉滴注,疗程4~14 d;克林霉素15~25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以上各类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符合儿科疾病诊断标准[1]。

1.2 抗生素相关腹泻诊断标准与临床特点:患者的AAD诊断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标准[2]。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分析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分析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17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按随机排列表法将他们分成两组,对照组(59例,常规药物)研究组(58例,常规药物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观察其疗效。

结果医治后,研究组的症状消失时长与住院时长皆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6.55%远高于77.97%,P<0.05。

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医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效果佳,可促进其康复,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脱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一种药源性腹泻,其原因是抗生素治疗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由于小儿器官机能和免疫系统没有完全发育,其身体抵抗力较弱,因此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需要使用抗生素医治,导致其成为高发此病的人群[1]。

现治疗该病常应用蒙脱石散,该药物虽可改善患儿的症状,但对提高其免疫机能的作用并不明显,而且因个体的差异体现出的疗效也不同。

有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该病的疗效明显[2]。

所以,本院在常规基础上采用了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医治上述疾病,研究其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117例患儿,全部为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见住院医治的抗生素相关性患儿,按随机排列表法把他们分成两组。

研究组(58例):32例女童,26例男童,1-9岁,平均(4.61±0.96)岁,患病时长3-8天,平均(5.58±1.12)天;对照组(59例):30例女童,29例男童,1-8岁,平均(4.23±0.89)岁,患病时长3-7天,平均(5.64±1.08)天。

两组基本资料无较大差别(P>0.05),具备研究意义。

1.2方法所有患儿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补充营养液、抗感染治疗等。

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分析

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分析

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儿科病房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特点,探讨预防措施。

方法:2021.04~2022.03回顾性分析使用抗生素治疗的845例患儿的病历资料,有82例患儿发生AAD(AAD组),其他未见AAD的患儿被纳入参照组,比较组间患儿人口学资料、抗生素治疗情况。

结果:在AAD组内,常用的抗生素类型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为主。

低龄、低体重、联合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长均是患儿发生AAD的危险因素(P<0.05),并很可能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延长住院治疗时间(P<0.05)。

结论:儿科住院患儿容易发生AAD,本病具有一定特点,临床要科学应用抗生素,并加大AAD的预防力度,进而更好地维护患儿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儿科病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危险因素;预防措施顾名思义,AAD即是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和抗生素相关的腹泻病症,病因通常是肠道菌群紊乱。

结合文献报道,致腹泻的药物多达700多种,其中抗生素类药物占比高于25%[1]。

AAD的病机较为复杂,患者会出现稀便、腹泻频次增加、脱水、高热等症状,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儿童各器官系统功能不完善,抵抗力较低,长期使用抗生素发生AAD的风险更大。

本文纳入1450例使用抗生素的儿科住院患儿资料,统计AAD发生情况,分析诱发AAD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用抗生素治疗的845例儿科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收治时间2021.04~2022.03。

其中男448例,女397例;年龄2~7岁不等,平均年龄(4.84±1.29)岁。

有82例发生AAD(9.70%)作为AAD组,其中男、女分别有44例、38例;未发生AAD的763例患儿作为参照组,男404例,女359例。

1.2方法采集被调查患儿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体重等),治疗情况(病程记录、化验单、住院时间),查阅临床资料,自制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的研究现状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的研究现状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的研究现状【关键词】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主要是指使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引起的腹泻,同时也包括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导致的腹泻。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使用,甚至滥用,AAD有明显增多,而临床医师又容易忽视该问题。

现就近5年有关儿童AAD作一综述。

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肠道菌群紊乱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是引起腹泻最主要的病因。

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Ⅰ度失调是抗生素抑制或杀灭一部分细菌,而促进了另一部分细菌的生长,这就造成了某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在组成上和数量上的异常变化或移位,在诱发原因去掉后可逆转为正常比例;Ⅱ度失调是不可逆的比例失调,在Ⅰ度失调基础上菌群由生理波动转为病理波动;Ⅲ度失调表现为原来的正常菌群大部份被抑制,只有少数机会菌逐渐成为优势状态。

肠道菌群紊乱时益生菌数量明显下降,条件致病菌数量异常增多,肠道粘膜屏障损伤[1],消化吸收代谢受到影响,从而导致AAD。

总之,抗生素使肠道菌群紊乱是AAD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抗生素干扰糖和胆汁酸代谢抗生素的使用,肠道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使多糖发酵成短链脂肪酸减少,未经发酵的多糖不易被吸收,滞留于肠道而引起渗透性腹泻;抗生素应用后使具有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特别是具有7α去羟基功能的细菌数量很低时,致使鹅脱氧胆酸的浓度增加,强烈刺激大肠分泌,常继发分泌性腹泻。

抗生素的直接作用抗生素所致的变态反应、毒性作用可直接引起肠粘膜损害和肠上皮纤毛萎缩,引起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某些抗生素是胃动素受体的激动剂,而胃动素为胃肠肽,可以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和呕吐[2]。

婴幼儿胃酸度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肠分泌型IgA较低,补体水平低,对外界环境变化耐受力差,使用抗生素后容易发生AAD[3]。

小儿肠道菌群失调与抗生素使用相关性研究

小儿肠道菌群失调与抗生素使用相关性研究

小儿肠道菌群失调与抗生素使用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肠道菌群失调与抗生素使用相关性。

方法:对我院270例非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的住院患儿分别在使用抗生素后第3、7、10天进行肠道菌群检测。

结果:62%的患儿出现不同程度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1周内。

其中婴儿组肠道菌群失调率最高,与幼儿及儿童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抗生素使用与小儿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

【关键词】抗生素肠道菌群失调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161-02人体在正常情况下,3 肠道菌群各菌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

若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如应用广谱抗生素,其敏感菌珠被大量抑制或杀灭,而相对耐药的潜在致病菌则大量繁殖,菌群由正常性组合变成异常性组合,从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我们对2011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270例患儿使用抗生素是否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进行研究,结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0—7岁非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的住院患儿,入院时均无腹泻、肠功能紊乱等表现,大粪常规正常,且入院前未使用抗生素。

婴儿组:年龄<1岁98例;幼儿组:1—3岁82例;儿童组:>3岁90例。

1.2方法:患儿入院后根据病情按常规使用各种抗生素,分别于抗生素使用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用无菌粪便盒留职患儿大便标本,送细菌检验室采用《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的粪便直接涂片经过革兰染色后显微镜镜检。

根据所观察到的菌群种类、数量和各类细菌的比例,筛选出菌群失调者归入异常组。

诊断是否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程度参照《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确定。

2 结果本组270例中92例未发生菌群失调,178例(65.9%)查到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

1岁以内婴儿组出现菌群失调例发生率为%,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缚,具有统计学意义。

幼儿组及儿童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小儿使用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查分析

小儿使用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查分析

小儿使用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查分析马红茹;刘伟;徐强(编校)【期刊名称】《中国妇幼保健》【年(卷),期】2007(22)7【摘要】目的:了解临床使用抗生素对小儿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增强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意识。

方法:对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50例非肠道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抗生素。

分别于抗生素使用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及第14天,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染色法诊断有无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的程度。

结果:62.00%的患儿出现不同程度菌群失调,其中1周岁内婴儿组有75.30%出现菌群失调,与1~3岁的幼儿组及>3岁的儿童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程度较重。

婴儿组Ⅱ度菌群失调发生率为32.80%,而幼儿组及儿童组发生率分别为9.52%和13.04%。

肠道菌群失调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1周内(89.68%)。

结论:抗生素的使用对婴幼儿肠道菌群影响明显,故在使用抗生素时有必要进行肠道菌群监测,以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保持微生态平衡。

【总页数】2页(P941-942)【关键词】抗生素;肠道菌群;菌群失调;微生态平衡【作者】马红茹;刘伟;徐强(编校)【作者单位】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教研室,青海西宁810000;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7【相关文献】1.小儿使用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分析 [J], 杨建仓2.小儿肠道菌群失调与抗生素使用相关性研究 [J], 李细荣3.小儿使用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调查分析 [J], 汤军良4.小儿使用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及微生态调节剂对其干预效果的临床分析 [J], 张翠珍;周丽5.小儿使用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及微生态调节剂对其干预效果的临床分析 [J], 张翠珍; 周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使用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3-09-25T10:20:22.0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6期供稿作者:汤军良[导读] 说明使用抗生素效力越强,发生菌群失调的比率越大。

汤军良 (浙江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322118)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使用抗生素对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提供依据,便于医生更加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方法对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185例非肠道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85例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以婴幼儿为主(占69.2%);与1~3岁的幼儿组及>3岁的儿童组相比差异显著,且程度更重。

所有患儿均使用过抗菌药物,以第3代头孢抗菌素和复合抗生素,累计使用种类多,且多为联合用药,结论抗生素的使用对因婴幼儿肠道菌群影响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病原学检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注重对粪便标本中条件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及时分析原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腹泻肠道菌群失调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371-02 个体肠道从出生时的无菌,经过3~4年的随机,动荡的不稳定过程,建立起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群间相互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

在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经常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则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破坏,产生病理性组合而引起临床症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4月-2012年7月患儿病例185了,男103例,女82例。

年龄1月-5岁,其中1月到3岁145例,3-5岁40例。

1.2 根据病情选择抗生素正常使用,包括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2代头孢类;3代头孢类;其次为复合抗生素,累计使用种类多,多为联合用药。

抗生素药物药物使用情况如下表。

发生腹泻前使用抗生素的种类与使用次数、例次率(%)比较
抗生素例次数例次率
青霉素类 32 17%
2代头孢类 22 12%
3代头孢类 79 43%
复合抗生素 52 28%
1.3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泻,大便性状多样化。

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加4-8次每天。

平均(6.8+3.2)次。

1.4 研究方法分析所有菌群失调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与抗生素使用种类和疗效的关系。

2 结果
2.1 185例小儿腹泻病例大便培养结果如下:肠球菌77例(42%),酵母样真菌58例(31%)霉菌28例(15%)金黄色葡萄球菌22例(12%)
2.2 原发病: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107例,占本病菌群失调的大多数,肺炎78例,开始无腹泻,使用抗生素后发生腹泻,大便培养为菌群失调。

2.3 发生菌群失调与抗生素疗效强弱的关系使用2代头孢类22例占12%,3代头孢类79例占43%,使用复合抗生素52例占28% 使用青霉素类32例占17%。

说明使用抗生素效力越强,发生菌群失调的比率越大。

3 讨论
近年来,儿科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对于疾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出现了不少弊端,尤其是长期应用或医生不具体分析,一律使用抗生素,不但不能有效的控制感染,反而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大肠杆菌减少,而其他条件致病菌生长,极易造成二重感染等。

但抗菌药物对肠道菌群的不良影响常被临床医生所忽略。

发生菌群失调与抗生素疗效强弱的关系,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3代头孢和复合抗生素较其他类抗生素更易导致菌群失调,其中联合用药最多。

原因为,这2种抗生素药效较强,尤其是他们大量杀死大肠杆菌,致使这种细菌数量急剧减少,革兰阳性肠道球菌及真菌的数量相对增多,并得以大量繁殖,致使菌群失调的发生。

所以临床工作中,需严格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报告给予用药,熟悉强效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慎重使用,既可达到疗效,亦可防止菌群失调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