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厌学是中学学校教育中的普遍现象,是学生、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综合导致的结果。应采取激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受关爱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予以矫治。
[关键字]中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一、引言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在中学学校教育中比较普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调查发现,因“喜欢学习”上学的初、高中生分别仅占10.7%和4.3%的比例,充分说明厌学在中学教育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其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令家长茫然、教师忧虑、教育界关注,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厌学产生的原因分析
厌学是学生、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综合导致的结果,以下将分别对各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一是身体的健康状况。即使是聪明好学的学生,如果身体健康状况日趋欠佳,也会无心学习,就是想学也坚持不下去。刚开始出现这种无心学习的现象可能是暂时的,但长久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就会导致厌学行为。二是智能水平。智能水平的高低很容易影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种情况是智能水平低,不能理解现在所学的内容,或是知识难度大掌握不了时就易降低学习兴趣;另一种情况,智能水平高者,觉得所学内容太简单,太容易,因而对学习活动加以忽视,长期下去,缺少牢固的基础知识,就难以应付新的内容,从而导致厌学。三是学习成败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有成功也有失败。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往往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经常看到的是学习中的失败而没有成功的希望,就会降低学习热情,丧失努力学习,争取优异成绩的自信心。四是性格上的弱点。懒惰、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自卑感重等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不喜欢学习。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38%的学生由于懒惰,怕吃苦而产生厌学情绪,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
劳动,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下苦功夫,,这么累,何时才能熬出来?一想到这些,就感到产生了厌烦的情绪。五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学生迷恋游戏、录像、上网,或者早恋,将学业、未来一切抛之脑后。我班的A同学过去聪明好学,活泼好动,自从迷上网上聊天和游戏后,一天短则两小时,长则四五小时,花费不菲还在其次,问题是从此竟像换了一个人,不再关心学习,不愿再与他人交往,甚至不愿跟人说话-----包括自己的父母及家人。据其家长讲,一连十几天他都没出门,除了吃饭睡觉,就一直呆在电脑前。心理医生说:他是患了一种“自闭症”,因为网络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六是缺乏动力。动力是引擎,没有动力、目标,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其实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学生学习缺乏动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还不够成熟,贪玩好动的天性左右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因而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另一方面是社会的负面影响部分以及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由于近几年的大学扩招,以往的统招统分制度受到冲击;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与国家统包时期相比,就业的稳定性在下降,社会上一些人就认为“知识贬值”、“读书无用”。这些对于年龄尚小,对事物缺乏鉴别分析能力的中学生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而导致厌学心理。
(二)家庭环境方面的原因。一有的家长对孩子施加的压力过大、期望过高。当前城镇家庭中的父母头脑中充满了“唯有读书高”的教养观念,有的家长不客观考虑子女的实际和环境的因素,一定要让孩子考上大学,剥夺子女的自由活动时间,他们以“成绩好的要保住”,“成绩不好一定要赶上”为原则来督促孩子。为此,除学校学习之外,家长还要为孩子请家教,加班加点,有的学生各种手段都采用了,还是未达到父母的要求学习还是赶不上去,此时便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对学习由倦怠而变成厌烦。二有的家长自身文化水平比较低,但由于经营得力,家庭财力雄厚,他们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孩子将来只要会赚到钱即可,或者只是希望孩子能平安的度过中学,长大后子承父业即可。平时把这种思想带给了孩子,让孩子也有一种“钱就是一切”的思想,所以他们不会再想去学习。
(三)学校方面的愿因。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所改进,但教育观念并没有转变。当前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仍然只重视考试分数,而不明确最根本的教育价值观是“人的和谐发展”,面对升学率和竟争生源的压力,教师和领导只以培养高一级学校的预备生为出发点,忽视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这个根本宗旨,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万能标准,这种陈旧观念割裂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内在统一。而且,在素质教育号召面前,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者虽有大量增加,但有的又转向另一个极端,把课上得花里胡哨,给学生带来的是更多的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但在热热闹闹的45分钟后,学生没有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把知识又还给了老师。二是学习模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来激发。当前教学还是遵循着这样一个程序: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练习;教师命题测验—学生应试;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教学方法改进了,.课堂活跃了,讨论多了,但讨论还是教师限定题目和范围—学生在此范围内讨论并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在这样一个被动模式下(现实决定学生学习多是接受学.习,没有那么多
时间去进行发现学习),无论怎样精心设计,其趣味性也比较有限,更何况大多数课堂教学仍是满堂灌(改进后又变为满堂问),学习缺乏新鲜感,探索欲望降低。三是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爱较少,很少与学生沟通,使学生的心理同老师产生了距离,教师与学生毫无向心力,导致学生对他所教课的离心力;亲师才能重道,学生由爱老师而过渡到爱老师所教这科知识。有的老师说话没注意分寸,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中学生正值敏感时期,他们很在意老师的看法,如果此时老师真的伤害了他,会使他产生一种逆反心里,导致的结果就是厌学。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有的学生就因为老师伤害了他,而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三、对策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平时学习负担已经很重,每天要连续听七八节课,如果教师再一味地进行灌输,只会适得其反,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创新和适当的幽默,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在三十分钟左右最容易走神,在这时偶尔来点幽默语言,可以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得内容时,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或者采取与学生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等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海伦·凯勒认为:“一个人如果有了高飞的冲动,就决不甘于在地上爬。”拿破仑也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并不是好兵。” 有的学生之所以厌学是因为他们没有理想,对于未来一片茫然,如果他们确立了目标,有了想成功的愿望,就会自觉地去创新,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因此,家长应该和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通过典型模范的引导教育和劝导,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正确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
(三)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因此,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