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课件 (共34张)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课件 (共34张)](https://img.taocdn.com/s3/m/3c28dfb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49.png)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北宋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气势磅礴,风 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 “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主要作品:《记 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几时有》《赤壁赋》 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 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主要 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 柳枝词》《乌衣巷》等。
同音易混字
镜 jìng
境
字义:利用光学原理特制的各种器具。 如:显微镜。
组词:(镜子)(铜镜)(水平如镜)
字义:地方,地方。如:无人之境。
组词:(地步)(境况)(时过境迁)
运用:这里的环境非常优美,一座座青山连绵起伏,湖面水平如 镜,倒映着湖边杨柳的倩影。
亦
抹
宜 庭
磨盘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 总相宜。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mǒ(涂抹)
抹 mā(抹布
mò)(抹墙 )
读一读:
mó (磨练
磨 mò )(磨坊
)
注意加点字的
读音!
1.姐姐梳好头,接着用湿毛巾抹. 脸,在脸上抹. 上粉,涂上口红, 跟正在抹. 墙的爸爸说一声,就出去了。
2.磨. 豆腐的叔叔手上布满了长年累月磨. 出来的老茧。
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 2.想一想古诗写了什么内容。
我会读
yì
mǒ
yí
人云亦云 浓妆淡抹 相宜
tíng wèi
mó
pán
洞庭 未知 磨刀 白银盘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efe22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0.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表达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我国古代诗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内容1. 《山行》:使学生理解诗意,感受秋天的美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赠刘景文》:使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激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夜书所见》:使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夜晚读书的宁静与喜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理解诗意。
4. 感悟诗情: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表达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背诵: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山行》:描绘秋天的美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赠刘景文》:赞美友人的才情,激励友人珍惜时光,积极向上。
3. 《夜书所见》:夜晚读书的宁静与喜悦,对知识的渴望。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并默写其中一首。
2. 任选一首古诗,发挥想象,为其配一幅插图。
3. 收集其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引导他们积极发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c3177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6.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2)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学会通过诗句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会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 理解古诗的大意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学会通过诗句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
3. 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古诗《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巩固记忆。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2. 朗读感悟:(1)学生自读三首古诗,理解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理解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解释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描绘画面:(1)学生尝试通过诗句描绘出画面,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2)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5. 对比分析:(1)学生对比三首古诗的异同,分析其主题和表现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6.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8ec68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c.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2. 诗歌:《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朗读音频、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实践: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体验古诗的美。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朗读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教学2. 内容: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3. 重点:意境、朗读技巧、欣赏能力4. 难点:理解意境、培养欣赏能力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感悟,字数不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7db7acb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d.png)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古诗三首》是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的第17课,本文将对该课进行同步练习。
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形式美丽,而且有深刻的意境和哲理。
今天我们将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寒食》、《宿新市徐公店》和《双调·小乞丐上学》。
首先是《寒食》。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它描述了寒食节的冷清和淡忘前尘的忧伤气氛。
诗中写到:“寒食将至鸟自啼,将军佐史何人知。
”诗人通过寒食节的环境描写,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之情。
接下来是《宿新市徐公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诗人在题记中提到徐公店是一家客栈。
诗中写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表现了诗人对旅途中漫长路程的惆怅之情。
这首诗的描写方式独特,采用了看似平淡的语句,却能将读者带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最后是《双调·小乞丐上学》。
这首诗是元代文学家郑思肖创作的,他以小乞丐的视角描绘了上学的艰辛和对求学的渴望。
诗中写到:“纵使风雪天中走,愿为儿童取一课。
”发自内心的渴望让人为小乞丐的坚韧和勇气所动容。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智慧,还能感受到古人对于生活、情感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古诗的韵律和意境能够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对于世界的思考和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我们可以做一些同步练习。
首先,我们可以分组讨论每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涵。
其次,我们可以逐句解读诗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比如用意象、比喻、排比等。
这样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最后,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写一些与古诗相关的作文或者创作自己的古诗。
通过动手实践,我们能够更加亲自地体验和感受古诗的魅力。
总之,《古诗三首》这一课的学习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e2e62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66.png)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205c3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f.png)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精品】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名师教学课件
![【精品】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名师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9a584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d.png)
读出远近
一望,望见山水
二望,望出天际
三望,望穿宇宙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透视作者
李白啊,李白! 在你的诗句中,我们能看到—— 我们还能看到—— 甚至我们还能看到——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有人说,诗人就是用 诗句来画画的。那么让 我们快去找一找,诗人 李白在这幅画中加入了 哪些景物呢?
读出景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有人说,诗人就是用 诗句来画画的。那么让 我们快去找一找,诗人 李白在这幅画中加入了 哪些景物呢?
读出景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读出色彩
山 —青山 —青山高耸入云 水 —碧水 —碧水山间流淌 帆 —白帆 —白帆由远及近 日 —红日 —红日偎依山水
读出远近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远下水波闪动、荡漾的样子。
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经》 ——《绝句》
玩味字词 感受比喻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施天生丽质,婀娜迷人,浣纱时 鱼见其美而忘记了游水,渐沉于水底, 故誉其有“沉鱼”之美。她还在村里的 时候,不施粉黛,也就是不化妆,也非 常美丽。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420a1f6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5.png)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分别是《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
1.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全文如下: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
全文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3. 《三衢道中》是宋代诗人曾几所作。
全文如下: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以上就是三首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03d9ad7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d.png)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晴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借助插图
再现情景
查阅字典
权威解释,准确理解
结合注释
难点逐个击破
想象画面
联系生活
……
体会诗情,理解诗意
结合实际,方便理解
古诗贰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知诗人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 代诗人。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 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 商隐并称“小李杜”。
合作学古诗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诗的意思。 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尝试背诵古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秋天的散文是美的,秋天的现代诗是美的,秋天的 古诗也是美的,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里,去品味秋的 韵味,撷取秋天古诗的明信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赠刘景文》 《山行》
《夜书所见》
古诗壹
宋·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 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zèng
诗人的好朋友
捐赠、赠予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擎
我用举、向上托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ee98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9.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共收录六首古诗。
其中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山行》)和两首宋诗(《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现对这三首古诗加以整理分享。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34024e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2.png)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地朗读和默写古诗。
3.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学习,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山行》三首古诗。
2. 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生词。
3. 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默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书写,古诗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诗人的生活趣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读: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分析: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5. 练习:让学生朗读、默写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诗句:分行书写三首古诗,重点标注生字、生词。
3. 诗人:介绍三首古诗的诗人及其背景。
作业设计1. 朗读并默写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3. 画出自己心中的古诗意境。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讲述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上就是关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上4古诗三首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上4古诗三首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58f43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1.png)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上4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小学语文三上《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材解析: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秋景的。
《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寒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突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
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概和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夜书所见》先是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更加勾起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
三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学情解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三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而这三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和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积累。
教学理念1.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
教学本课,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诗的意境,从理解到感悟,到情感的升华,再到背诵。
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
诗的侧面提供了一些词语的注释,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提醒学生在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书写“寒、径、霜"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
3.学习运用借助插图、结合注释、查阅字典的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4.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的美景。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感悟形成画面感,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1.揭示单元主题“金秋时节”。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课件(2023秋新课标版)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课件(2023秋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cfe4d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e.png)
书写秋意 为诗配图
正确书写我可以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寒径斜霜赠盖
菊残 君橙 送挑落
gài
书写指导
上部分一竖不出头, 几个横长短相似,距离 匀称,第三横在横中线 上。下部分最后一横要 写长,托起整个字。
jú
下边部分的 “米”,左边有一 部分写在“勹”的 外面,使整个字重 心更稳。
cán
左边的“歹”不 要多一点,起笔横的 长度不要超过竖中线。 右边部分斜钩要写得 舒展,不要忘写右上 角的点。
诗人触景生情
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 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 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 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
诗中情感我体会
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想到了 什么呢?
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 乡的孤寂无奈。
我为古诗来配图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诗句,你的脑海中是 不是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请任选一首诗, 试着把它变成一幅画吧!
跨学科学习
秋天的叶子为什么会变色?
每到秋天的时候,叶子就呈现出黄色、橙色和红色。 树的叶子为什么会变色呢?这主要归结于大自然界中, 三种重要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
在春夏的时候,白天长,光照足,大树的叶子呈嫩 绿、黄绿和翠绿色。这主要是因为叶绿素的作用。随着 秋天的到来,白天变短,温度降低,光照也没有春夏充 足,树叶中的叶绿素遭到破坏,以至于渐渐消失,而所 有的叶子中类胡萝卜素都一直存在,当叶绿素减少和
消失的时候,叶子就呈现出黄色或橙色。 光照产生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花青素。一方面因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228c1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0.png)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课⽂原⽂ 望天门⼭ 【唐】李⽩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 孤帆⼀⽚⽇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光潋滟晴⽅好, ⼭⾊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 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
【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教案:望天门⼭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赏图⽚,揭⽰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河壮丽。
⼤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图⽚) 2.师:⼤家知道这是哪⾥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做天门⼭,谁来说说⾃⼰看了这些图⽚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家都说了⾃⼰看了天门⼭的图⽚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李⽩也去到了天门⼭,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这⾸诗。
5.下⾯请⼤家齐读课题--《望天门⼭》(教师板书课题)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读通诗句。
2.指导⽣字的读⾳。
3.全班齐读,分⼩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节奏划分,指导学⽣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cef44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b.png)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的情感,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六、板书设计1.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图画。
3. 查阅资料,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生字讲解)PPT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生字讲解)PPT](https://img.taocdn.com/s3/m/9ab6d20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66.png)
左窄右宽。
部首:彳 结构:左右 组词:直径 山径 形近字:经 字义:①小路。②狭窄的道
路。③径直。
寒径 斜霜 赠盖 菊残 君橙 送桃
笔顺:
xié
此部分左伸右 缩,捺变点。
部首:斗 结构:左右 组词:斜路 斜坡 形近字:料 字义:①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
行也不垂直的。②倾斜。
翘舌音 后鼻音
寒径 斜霜 赠盖 菊残 君橙 送桃
4 古诗三首
要注意仔细观看笔画顺序哦!
寒径斜霜赠盖 菊残君橙送挑
点击汉字跳转学习!
寒径 斜霜 赠盖 菊残 君橙 送桃
hán 部首:宀 结构:上中下
组词:寒冷 寒衣
形近字:赛
“宀”稍宽;下部三 字义:①冷(跟“暑”相对)。
横紧凑,两点对齐。
②穷困。
笔顺:
寒径 斜霜 赠盖 菊残 君橙 送桃
笔顺:
后鼻音
字义:菊花,草本植物,种类很
多,是著名的观赏植物。
寒径 斜霜 赠盖 菊残 君橙 送桃
笔顺:
平舌音
cán
“歹”横不宜 太长。
部首:歹 结构:左右 组词:残缺 残存 形近字:线 字义:①剩余的。②不完整。
③凶恶。④伤害,毁坏。
寒径 斜霜 赠盖 菊残 君橙 送桃
笔顺:
jūn
“口”略扁。
部首:口 结构:半包围 组词:君子 君王 形近字:群 字义:①对人的尊称。
shuānɡ 部首:雨 结构:上下
组词:霜冻 白霜
形近字:箱
“雨”写扁些;
字义:气温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
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
“木”“目”分写左右半格。 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笔顺:
寒径 斜霜 赠盖 菊残 君橙 送桃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课件(共5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课件(共5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dde29a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11.png)
板书设计
近处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远处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思乡怀亲
知识拓展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古体诗
近体诗 (格律诗)
词 (长短句)
曲
乐府诗 律诗
诗无固定句 句无固定字 五言
唐以前 唐以后
绝句 七言
小令 中调 长调 杂剧
散曲
小令 套数
随堂练
一、解释词语的意思。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2)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晴明:晴朗明和。 花堤:鲜花盛开的堤岸。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
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 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中,诗人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 什么?
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的景象。 听到了秋风萧萧的声音。 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 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的山的特色: 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 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 何等惊喜!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 红于:比……还红。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诗意:
我停车不走是因为爱好傍晚时分 的枫树林,经过风霜的枫叶,比二月 春光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三、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夜书】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许多优 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 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 程,被称为“诗史”。代表作 有“三吏” “三别” 等。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 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 一。
主要作品:《水调歌头》《题西林 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 诗特点讲究用字炼句,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 亦有书写爱国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听课文朗读
边听边想象画面,圈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 词语,思考:古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我会认
yuān
yāng
huì
鸳
鸯
惠
chóng
tún
jiǎn
崇
豚
减
识字方法
崇
加一加:山+宗=崇 组词:崇山峻岭
板书设计
绝句
迟日 江上 丽 春风 花草 香 泥融 飞 燕子 沙暖 睡 鸳鸯
重在春景 重在渲染
色彩明丽 心情舒畅
本文描绘了一幅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江上秀丽的迷人 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读一读,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崇. 高 ( cóng)chó√ng 海豚. ( tú√n )zhuó
词语解释
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河豚:一种肥儿味美的鱼,有毒。
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 初春
2: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竹子
桃花
江水
鸭
蒌蒿
芦芽
河豚
一幅早春图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问题:1.诗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早春的画面?
有竹子 有桃花 还有江水和鸭子
2.作者抓住了鸭子对江水冷暖感受的典型细节,表现了什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共计3课时
古诗三首
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请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请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点击输入您的内容点击输入您的内容输入您的 内容文字请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点击输入您的内容点击输入您的内容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请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点击
完整课件
直接可以使用
学习目标
白居易(唐代) - 《忆江南·江南好》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杜牧(唐代) - 《江南春》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
2课时
古诗三首
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请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请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点击输入您的内容点击输入您的内容输入您的 内容文字请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点击输入您的内容点击输入您的内容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请点击输入您的内容文字点击
给人以大地回春、草木复苏、充满生机的感 受,又展现出想象中的情景,充满情趣。
2.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出“正是河豚欲上时”吗?
从画面上是看不出来的,这是作 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 行的联想。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意】初春时节蒌蒿满地, 芦苇也生出嫩芽,正是河豚 将要沿江而上的时候。
鸳鸯. ( yàng)ygān√ 优惠. ( hu√ì ) huī
二、默写《绝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朱熹(宋代) -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王湾(唐代) -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3.诗人通过描写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绝句
杜甫(唐)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词语解释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词语解释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 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 春天
2.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迟日Leabharlann 江山春风花草
燕子
鸳鸯
诗人描写了春的美好景色
1.会认“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生字。理解 相应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绝句》。 3. 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写了怎样的景象。
古往今来,春天一直是众多诗人笔下乐于描写的季节, 因为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古 代,去欣赏一下诗人们描绘地春天吧!
减
形近字:减—喊
组词:减法
我会写
融燕鸳 鸯惠崇 芦 芽短梅 溪泛减
易错字
róng
融
组词:融合 融化 金融
造句: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 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不要写成两横哟
易错字
lú
芦
组词:芦苇 芦花 造句:这片芦苇地一眼望不到 头,犹如一片绿的海洋。
不要少这一点哟
泛:指漂浮,这里指乘船。 欲:将要。 却:再,又。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多少。
一动一静的描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题:1.“飞”“暖”这两个字让我们有什么 感受?
感受到天气变暖了,冻土松软了,沙滩暖和 了。
2.这一动一静的描写,反映了什么?
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反映出鸟类生活 的悠闲快乐,把自然界的生机展现在我 们眼前。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意】泥土湿软,归来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 去,衔泥筑巢,溪边的沙滩被阳光晒得暖暖的, 鸳鸯卧在上面静静地睡着。
完整课件
直接可以使用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诗文。 2.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 情感。
惠崇是北宋名僧,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 小动物。这幅画是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表现了季节的变化和春天景物的特点,揭示了只有置身于事物之 中才会有深切感受的道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意】青翠欲滴的竹林外,开放着三两枝红艳 艳的桃花,鸭子在春天的江水中嬉戏,感受到江 水已经变暖。
描写了春天的植物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问题:1.这两句诗文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好看,漂亮 问题:1.“迟日江山丽”描写了怎样的美好景色?
描写了春日里阳光的明媚和阳光下山河秀 丽的美好景色。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问题:2.这是一阵什么样的春风?它给我们 带来了什么样的味道?
温暖柔和的春风,给我们带来了百花和青 草的清香。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诗意】春日里阳光普照,江山秀丽,和煦 的春风送来了花草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