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吴镇的山水画艺术

合集下载

吴镇的《洞庭渔隐图》

吴镇的《洞庭渔隐图》

艺术品知识吴镇:《洞庭渔隐图》吴镇(1280-1354)元代四大画家之一。

字仲圭,号梅花道人,自题其墓为“梅花和尚之塔”。

嘉兴(今属浙江)人。

隐居乡里,无意仕途,又不从俗卖画,故不得不辗转杭州等地卖卜为生。

“元四家”中居然有两人(黄公望)卖卜为生,亦时势使然。

元代汉人地位卑贱,任人摆布,故常算卜以测未来吉凶。

他诗、书俱佳,精通儒、道、佛学,人称其画“有山僧道人气”。

他与著名画家盛懋比邻,盛的画求者甚众,而吴镇门庭冷落,妻笑话他,他傲然言:“二十年后,不复尔”。

后来果如其言。

元以前的画,多用绢作画本,线条较实,较湿。

元人渐以纸作画本,笔中蓄墨水较少,所谓“干笔皴擦”,线条便显得较毛,较松,若有若无,笔墨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但是在“元四家”中,似乎吴镇更偏好用实笔,湿笔,他的山水画绝大多数用绢作画本,而且好用秃笔中锋,勾皴的线条凝重厚实,而湿墨形成的水晕苍润,确也更适合表达他所喜欢画的“渔隐”题材。

《洞庭渔隐图》为纸本,纵146﹒4厘米,横58﹒6厘米,水墨。

构图类似倪瓒的“三段式”:下面坡岸以干笔画三株树,两株松树高大挺直,一株柏树侧其后,藤蔓缠身;中间是湖水,一小舟载渔夫荡其中;上面是远山的坡岸、汀渚。

山上木叶茂盛,水边水草苇叶丛生,向两边披拂,这在前人画中似不多见。

浓墨湿笔点叶,点苔,彰显草木的旺盛,生机勃勃。

坡上的矾头,以及坡石的湿笔长披麻皴,显示了他师法巨然的渊源,加上水草的弧曲,与树干的挺直刚柔相济,干湿对应。

小舟置于画面的右边,略侧,与水岸的横平,形成小侧角,而这对破除水线及树干造成的横平竖直的视觉极为有益。

图上原题:“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

兰棹稳,草花新。

只钓鲈鱼不钓名。

”诗意清新,坦言其志。

元四家中唯有他家境清贫而又甘隐林下,性情孤傲,不为势曲。

题款以草书书就,这在历来的山水画中可谓独树一帜。

山水画自宋入元,由写实渐趋写意,但题字的书体大多为正楷、行楷,连杨维桢那样的行草也绝少,而纯以草书题画,似乎仅有吴镇。

2019年初二上美术知识要点知识总结《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2019年初二上美术知识要点知识总结《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清朝四王
画坛的正统派,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共同特点:他们在艺
术上强调“日西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
路线,摹古画是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
画家姓名 范宽 倪瓒 米友仁 李可染
作品名称 《溪山行旅图》 《容膝斋图》 《云山墨戏图》 《万山红遍》
写景 黑山白水 青山秀水 云山雾水 红山赤水
2
画作名称 《鹊华秋色图》
《清凉环翠图》
作者 赵孟頫
龚贤
朝代 要点 元代 书法与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并称四大体“赵体、
欧体、柳体、颜体”。 表现了秋天景色,右边有尖顶的是华不注山,左边呈 浑圆状者是鹊山。乾隆皇帝的心爱之宝,乾隆亲笔" 鹊华秋色"大字题写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清代 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芩、胡慥 等几位南京画家,被称为“金陵八家”
代表作品 《溪山行旅图》 《山径春行》 《临溪抚琴图》 《云山墨戏图》 《容膝斋图》 《富春山居图》 《鹊华秋色图》 《真赏斋图》 《清凉环翠图》 《淮扬洁秋图》 《江山如此多娇》 《青城山》
5
李昭道,并称“二李”,是“是青绿山水”的集大成
者。
《游春图》 《溪山行旅世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咫尺千里”,是山水 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作品以春游为主题,青山、 江流、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生动描写了许多士人在山 水中纵情游乐的情景。展子虔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种 独具风格的画法-----青绿山水。
1
画作名称
作者
《临流赋琴图》 夏圭
朝代 要点 南宋 夏半边,一改五代北宋以来上留天、下留地、正面默
写的全景式构图,将景物集中于一侧,表现浩淼的空 间。
《山径春行》 《容膝斋图》

中国美术史期末考题

中国美术史期末考题

1.略谈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风格。

(1)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宏伟的气势。

(2)崇尚写实,手法严谨,并注意刻划任务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

(3)妆彩粉饰,绘塑结合,使形象更为丰富多彩。

简述秦兵马俑艺术特征。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东侧的西杨村发现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奇迹,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坑共发现三个,共发掘出战车百余乘、陶马600余匹、陶俑近8000件,还有其他的青铜兵器。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为世人展示了秦始皇的一支阵容庞大、组织严整的禁卫军,象征了秦朝威武的军队。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它的高度写实性。

秦始皇兵马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秦军的实况设计的,所以其中的秦俑、陶马、车也是按实物大小制成。

秦以前的雕塑以装饰性为主,而秦俑采用了写实的刻画方式,带有明显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的特征。

其次是它的传神。

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

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

秦俑艺术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它是前代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深刻影响着后世雕塑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它将我国写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发扬光大,为后代的雕塑艺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其次,秦俑的洗炼概括为后世汉唐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造型艺术中重要的艺术特点。

再者,绘塑结合的技法为中国古代雕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拓宽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道路。

2.写出谢赫“六法”,并逐一加以简要解释。

(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转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8.简述吴道子绘画艺术特征。

吴道子作画,虽是各种题材兼善,且皆“冠绝于世”,但他主要创作还是宗教绘画,其宗教画迹多在寺壁,仅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两京寺观壁画便达三百余壁之多,且“变相人物、奇迹异状、无有同者。

唐寅山水画艺术风格探析

唐寅山水画艺术风格探析

唐寅山水画艺术风格探析第一篇范文唐寅山水画艺术风格探析唐寅,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为“明四家”。

他的山水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寅的山水画,既有传统山水的雄浑大气,又有文人画的意境深远。

他的作品,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都显示出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见解。

唐寅的山水画,既有传统山水的雄浑大气,又有文人画的意境深远。

他的作品,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都显示出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见解。

唐寅的山水画,讲究笔墨运用,他的线条既有力度,又有韵味,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树木的生机。

他的设色,既有鲜明的个性,又不失传统的底蕴,使画面呈现出既古朴又鲜活的氛围。

唐寅的山水画,在意境上,既有雄浑的大气,又有淡雅的宁静,能够将观者带入到一个既真实又理想的世界。

他的作品,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生活的感悟,使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唐寅的山水画,在构图上,讲究层次分明,既有远山的苍茫,又有近水的清澈,使画面呈现出既深邃又开阔的空间感。

他的作品,既有对自然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理想的寄托,使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唐寅的山水画,是明代文人画的代表,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画艺,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个人的创新,使他的作品,既有艺术的价值,又有文化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第二篇范文从3W1H和BROKE模型视角探析唐寅山水画艺术风格What(是什么)唐寅,明代杰出文人画家,其山水画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山水的雄浑大气与文人画的意境深远,成为明代文人画的代表。

Why(为什么)唐寅的山水画能够成为文人画的代表,主要原因在于他深入理解并掌握了传统绘画技法,同时将其个人情感与理想寄托于画作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中国绘画艺术解说词

中国绘画艺术解说词

中国绘画艺术解说词第一集笔墨春秋公元1125年,是中国北宋王朝的末年。

这个存在了160多年的王朝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攻势下,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走到了它的尽头。

也就在这一年,宣和御用画家张择端画完了他的《清明上河图》。

当承送内廷的宦官带着张择端历数年之久完成的画作,带着画家获幸的希望,小心翼翼地穿过皇宫的曲径深巷,走向这个王朝最具权势的人——宋徽宗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此时,昔日领骚画坛的皇帝已全然无心于此了。

画家在画中对王朝繁庶景象的极力描绘似乎已成为了一种讽刺。

面对金兵南下之势,大宋王朝的败象已成定局,快活了二十五年的宋徽宗,此时正忙着禅让退位,想用逃避的方式来摆脱他的的责任。

但是,画家不会了解到皇帝此时的心情,他依然按照宣和画院的习惯创作出极尽精致的作品,并企图这样的精致能够带来天子的认可与赏赐。

结果是张择端没有料到的,这样的杰作并没有获得相应回报。

他甚至还没来及名列《宣和画谱》,王朝的倒塌便让他消失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张择端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多少记载,是否影响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宋代以后,《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民俗画精致描写的高峰代表,一直受到后人反复赞誉。

甚至张择端也因此而与《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相媲美,孤篇横绝竟成绝唱。

《清明上河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全长527.8厘米,宽25厘米。

全卷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盛世的风貌。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像彩虹般横跨汴河两岸的“虹桥”,桥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鼎沸一片。

骑马的、坐轿的、挑担的、摆摊的各色人等,互不相让、吆喝争道,充满了戏剧性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

画家既善于用白描手法表现生活的丰富与广阔,又能熟练地运用纵横捭阖的技巧展示生活的洪流,使整幅画卷有铺垫、有起伏、有转折,比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景况。

全画共有各类人物800多个,牲畜94头,树木 170多棵,将汴京郊外的菜园风光、汴河上的交通运输、街头巷尾的买卖状况、沿街房屋的建筑特征、船夫们的紧张劳动、士大夫们的悠闲自得有条有理而又真实自然地组织在这一宏伟的艺术整体之中。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绘画赏析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绘画赏析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绘画赏析黄公望(1269年—1354年),元代画家。

自称浙东平阳人。

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黄公望曾为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狱;后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

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

尤擅画山水,得赵孟頫指授,宗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

水墨、浅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画,气势雄秀,笔简而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名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首。

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

著有画论《写山水诀》。

据记载,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由于他热爱自然,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积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

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

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

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元季四大家”的殊荣。

而黄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顶峰,对后世画坛产生巨大影响,被推为“元四家之首”。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

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

《游春图》鉴赏

《游春图》鉴赏

《游春图》鉴赏《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

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

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

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

画家通过时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展于虔的《游春图》为唐代青绿山水画派的形成开了绪端。

到了唐化,李思训和其子李道昭直接继承了展于虔一系的山水画画风。

李思训为唐王朝宗室,曾任“武卫大将军”。

他继承井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着鱼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

他的几了李昭道又继承了他的画风,时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并首创海景山水。

这样,从隋代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一脉相承,形成了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

在唐朝,还形成了另一山水画派的源头,那就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王维,据说他诗、书、画、音乐都很擅长,而且还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

前面我们已谈到,绘画史一般把他看着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

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这样,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至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家辈出和山水画派叠现的时代,这些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时期的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北宋时期的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北宋晚期的“米点山水”与青绿山水,以及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

倪瓒“逸品”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倪瓒“逸品”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倪瓒“逸品”山水画的审美取向作者:冀萍萍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01期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元代山水画大家,与黄公望、王蒙、吴镇被称为“元四家”。

倪瓒的人品被赞为“高士”,其画品有“逸品”之誉。

面对元统治阶级对汉人采取政治压迫和种族歧视政策,倪瓒不反元亦未尝仕元,元亡后至明代,倪瓒亦不肯仕明,始终清高自持,飘然物外,放迹林下。

“逸品”经过北宋山水画在画法与题材上的拓展之后,在山水画论中成为“神、妙、能”独立出来的一个品格,并被古代诸多理论家放在品格之首。

“逸品”是指画品,是一种品格的倾向,如高逸、婉约之类,是绘画中“不拘常法”、“不求形似”的一种表现方式。

我们追求“逸品”的审美,是“逸品”所追求的品格与境界与“逸”的精神范畴相通,不单指理论家对“逸品”定义中的技法问题。

倪瓒始终的孤傲性情和我行我素的性格是其本性,对自然进行描绘呈现的是“一河两岸”式的构图,他的率性始终流露于他的生活之中,倪瓒追求“高逸”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雨后空林图》是倪瓒作品中鲜见的设色作品。

此图描绘雨霁林疏山空之景象,婉细的水流从山岭的千沟万壑穿流而过汇入宁静的湖水,中景几株瘦树树干挺拔,跳跃的小枝显示其生命力,用笔洒脱简逸,一座空屋隐于其间,不见人烟。

画面是“一河两岸”式构图,干湿墨皴擦,花青、赭石淡皴染山石、树木和房屋,赋色清淡雅致。

淡墨用的尤其巧妙,真正达到了以有意无意极为清简的笔墨构造清谧萧疏的意境。

倪瓒在《云林论画山水》云:“僕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倪瓒认为,绘画注重的不是描绘物象的“形”,而是脱离原形之后对“神”,也就是对“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意趣的表现,意指用笔用意不刻求工,最后的目的是“聊以自娱耳”、“聊写胸中逸气耳”。

倪瓒追求的“不求形似”的境界实则是经过长期的写形之后进入到写神、到用笔简洁求意,以宣泄内心的情感,抒发心中逸气。

山水画自宋代在题材与画法上的拓展,画家对以形写形的绘画观念开始转移,“气、韵、思、景、笔、墨”的立象达意,意通过简率之“形”表达,所追求的是“笔简形具,得之自然”,成为画家们追求与探索的方向,因此从各类皴法的展现到整体布局,都体现画家们“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审美观念。

“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水画这么美,为什么“看不懂”?

“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水画这么美,为什么“看不懂”?

“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水画这么美,为什么“看不懂”?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人摹本欣赏山水画不是为了看风景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水画中的“山水”二字绝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它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诸多含义和象征。

比如:山是阳、水是阴,象征着阴阳互补;山是刚、水是柔,体现了刚柔相济;山是实、水是虚,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虚实相生的概念。

不过,山水画在诞生之初,并没有被赋予这样深层的意义。

最初的山水画只是人物的背景。

最典型的就是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

这是一幅人物为主的作品,山山水水只是人物的背景或作为场景的转换而出现,而且在这幅画中,山水画比例并不是很协调,可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洛神赋》部分直到隋唐时期,山水画才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

山水画的独立主要是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的影响。

著名的山水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王维等,他们隐居山林感受自然,过着自由的避世生活并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山水的诗篇,这是山水画得以独立并发展起来的重要推动力。

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两宋时期的山水画达到了艺术的巅峰,笔墨的皴法已趋向成熟完备,画家可以用笔墨精微地表现出自然万象。

但此时,画家画画主要还是为了表现客观的自然,通过高超的技艺描绘景物的真实存在。

五代后梁关仝关山行旅图在北宋时,除了宫廷和民间各自存在有数量可观的职业画家外,还有一支业余的画家队伍存在于有一定身份和官职的文人学士中。

他们虽然不以此为业,但是在绘画的创作实践和理念探讨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和突出的成就,并且自成系统,这就是当时被称为“士人画”,后来被叫做“文人画”的一类。

文人画兴起于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提到“文人画”这一概念,其主要特点是主张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为目的:取材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借物寓意、回避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缚,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等。

文人画的兴起,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黄宗贤编著《中国美术史纲要》

黄宗贤编著《中国美术史纲要》

四川大学《中国美术史》习题第一章1.我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3.何谓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时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4.怎样认识彩陶的艺术成就?5.《舞蹈纹彩陶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6.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其代表作品的艺术特点。

7.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原始岩画?其表现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章1.奴隶制时代青铜器有哪几种主要类型?青铜“礼器”的用途及艺术精神是什么?2.列举青铜纹样的种类及装饰手法。

什么是饕餮纹?3.青铜艺术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哪些艺术特色和重要的代表作品?4.“三代”绘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何主要特点?第三章1.简述中国封建制度形成初期美术发展概况。

2.《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驭龙帛画》的主题是什么?有何艺术特色?3.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的主要内容和艺术形式有何新特点?4.西汉马王堆T形帛画有怎样的艺术特色?5.为什么汉代墓室艺术极为兴盛?墓室绘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什么?6.列举至少五件你认为最重要汉代墓室壁画,并简述其内容和艺术特色。

7.什么是画像砖和画像石?其分布情况如何?列举代表性地区的画像砖(石)作品,并简述其内容和形式特点。

8.略谈秦陵兵马俑的艺术风格。

9.请谈一谈你对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的认识。

10.汉代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11.战国及秦汉时代有哪些重要的陶塑和铜雕作品?第四章1.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魏晋时期的审美风尚较之前代发生了哪些变化?3.请谈一谈顾恺之在艺术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

4.“六法论”的内容和意义体现在那些方面?、5.试谈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6.中国早期佛教艺术兴起的原因何在?我国有哪些主要的佛教石窟?7.简述莫高窟早期壁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何谓“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8.简述我国早期佛教雕塑风格的演变。

第五章1.唐代绘画在哪些方面有新的发展?2.简述阎立本人物画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中国山水画的“鉴赏”标准及探讨好的山水画的欣赏与创作

论中国山水画的“鉴赏”标准及探讨好的山水画的欣赏与创作

论中国山水画的“鉴赏”标准及探讨好的山水画的欣赏与创作中国山水画是有“鉴赏”标准的,但也是不定论的,专家与百姓都有各自的观点,但如果雅者与俗者、专家与百姓都说好,那么这个作品一定是好作品,无可非议。

如何鉴赏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不但是观者应该具备的常识,也是画家值得研究的课题,百姓具备了此常识,就有能力去欣赏作品;画家懂得了鉴赏标准,他的创作就具备了明确的追求目标;藏家掌握了鉴赏标准,才能收藏真正有价值的书画作品。

普遍认为,鉴赏一幅山水画作品,远看气势、近看笔墨、深看意境和气韵,还要看诗情画意和提词落款。

下面,焦墨大师秦国健,以他自身的创新作品为论据,论述中国山水画的“鉴赏”标准,探讨如何去欣赏和创作一幅好的山水画,与同行们研究探讨。

一,布局巧妙合理。

只掌握笔墨技巧,没有成功的构图是不可能得到优美的画面的。

构图,就是对入画的內容进行布局。

中国画是很重视构图布局的。

王维曾说过“凡画山水先分主宾,决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

中国的构图法则,一般是“三角形”、“Z”和“s”形,三角形是依据“三点决定一个平面”的科学原理,“Z”和“s”形是属于螺旋上升的趋势,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也可以认为是多个三角形的的构图,但相邻的两个三角形必须有同一边,同边才能相邻一起,这是大美,如“斜角取势法”可以认为对角的两个三角形拼图,但同边为虚景。

其实平常构图中常用的斜角取势法、折带取势法、呼应取势法、“之”字、“v”字型等取势法都可以理解为由“三角形”取势法的延生和组合,关键是入景的内容的科学的排列组合。

为此,巧妙、合理的布局是判断一幅好山水画的基本标准。

二,气势雄伟磅礴。

山水画给人第一感观,是此山水画是否有气势。

山水画的气势表现在高大雄伟之势、宽广磅礴之势、陡峭险陖之势、茂密纵深之势等。

一般情况,通过高低、大小对比或虚化背景灵空主体的方法來营造高雄之势如《溪山舟渡》与《古塔晓韵》;画瀑布,可增加水流的落差扩大谷底溪流场境或泉瀑底部虚化巧妙留白等技法来营造瀑布的高雄之势,《九寨飞瀑》、《春到黄果树》、《江南春早》、《观瀑图》;也可以多层山岩叠加、虚化底部、拨高山体来营造高雄之势,《溪山楼阁图》。

吴镇《渔父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本渔父图真迹高清大图赏析

吴镇《渔父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本渔父图真迹高清大图赏析

吴镇《渔父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本渔父图真迹高清大图赏析作品名称:渔父图卷作者名称:吴镇创作时间:元代作品规格:纵33厘米,横651.6厘米作品材质:纸本水墨收藏现状:上海博物馆藏图片规格:画心30000x2194像素资源大小:12.9MB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

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署梅道人。

浙江嘉兴人。

早年在村塾教书,后从柳天骥研习“天人性命之学”,遂隐居,以卖卜为生。

擅画山水、墨竹。

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取马远、夏圭,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

水墨苍莽,淋漓雄厚。

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

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

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精书法,工诗文。

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

吴镇生于元至元十七年,卒于元至十四年,终年七十五岁。

祖名吴泽,字伯常,南宋时从汴梁(河南开封)移家至嘉兴,定居浙江嘉兴魏塘(今浙江嘉善魏塘)。

吴镇年少好剑术,成年后与其兄吴瑱同受业于毗陵(今江苏武进)柳天骥学习易经,自此韬光养晦,讲天人性命之学,坚持高尚志气,不与众人和同,贯通儒、道、释三教,达生知命。

长住魏塘,深居简出。

为人抗简孤洁,一生清贫,高自标青,隐居不仕,与达官贵人很少往来。

曾在村塾中教书,于钱塘等地卖卜。

吴镇十八九岁开始学画,年轻时游历杭州,吴兴,饱览太湖风光。

开眼界,长见识,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启迪了他创作灵感。

吴镇于六十八岁〔至正七年(1347年)〕侨寓嘉兴春波门外(今嘉兴市城区)春波客舍,专写墨竹。

时与友人会于精严寺僧舍,心仪佛门,始自称“梅沙弥”。

四年后回到魏塘,殁前自选生圹,自书碑文:“梅花和尚之塔”。

墓在今梅花庵侧。

其工诗文书法,绘画题材多为渔父、古木、竹石之类,善画山水、梅花。

草书学巩光,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而又独出机杼,以雄强笔法辅以丰富墨法,自有一种苍茫沉郁、古厚纯朴之气。

精写竹,师李衎,晚年则专写墨竹。

墨竹宗文同,为文同后又一大家。

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作。

分前后两段。

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色。

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十个峰,一峰一状;几十棵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

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丰富而自然。

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

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江苏常熟人(一说富阳人)。

本姓陆,名坚,父母早逝,家贫无依,过继永嘉(今温州)黄氏,遂改姓名。

自幼聪敏勤学。

及壮,博览群书,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

工书法,通音律,能作散曲。

年轻时在浙西廉访使署充当书吏,因经办田粮征收事被诬下狱。

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不问政事,浪迹江湖。

其后信奉全真教,成为清修道士,卖卜云游于杭州、松江等地。

50岁始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晚年酷爱富春山水,在春茗筲箕泉(今富阳新民乡庙山坞)结庐定居。

黄公望所作山水画,继承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又受宋末、元初赵孟颊薰染,溶合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

其特点在于:作浅绛色,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作水墨,皴纹稀少,笔意简远,超逸有致。

论者以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

年七旬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居所,创作《富春山居图》,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

构思之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画成。

长636.9厘米,高33厘米。

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

据记载黄公望画作逾百幅,现存除《富春山居图》外,还有《江山胜览图》、《雨岩仙观图》等。

元代最著名的画家黄公望创用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是我国艺林的瑰定。

它取材于风景秀丽的富春山水。

这位国画大师和富春山水结下了为解之缘,据《县志》记载,黄公望晚年“放浪江湖,爱富春山水之胜,泼墨画大岭山图,遂结庐山于鸡笼山之稍箕泉,以终老焉”。

吴镇:闲情归隐逸野竹作风骨

吴镇:闲情归隐逸野竹作风骨

吴镇:闲情归隐逸野竹作风骨丨道禅相惠达生知命吴镇生于1280 年,所处的时代,正值元代中后期。

元代以少数民族身份统一中国,实行了一些种族压迫、歧视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同时,元代对传统汉文化及文人的轻视,对长期以中原先进文化自居的文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冷遇,使汉族文人士夫在文化、心理、民族的自尊意识受挫。

元代文人们在失落中走下朝堂,政治、仕途上的失落,使他们“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实践几乎被丢弃, “独善其身”成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吴镇的祖辈与宋宗室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宋代开国元勋吴延祚、宋太宗驸马吴元扆、卫国名将吴革等,在先辈中还有许多人是两宋的台阁重臣。

身世的零落使得吴镇极其不满元朝统治,终生拒不仕元。

他曾作骷髅画,上题:“古今多少风流,想蝇利蜗名几到头,看昨日他非,今朝我是,三回拜相,两度封侯,采菊篱边,种瓜圃内,都只到邙山一土丘。

”可见他淡泊名利的处世哲学。

隐匿山林,与深山野水为友,道家的“自然逍遥”与禅宗的“心无万物”迎合了文人们超脱世俗的心态,因此,学道参禅大多成为元代文人心灵的归宿。

吴镇渔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沧螺集》云:“吴镇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号梅花道人。

从其取画,虽势力不能夺。

惟以佳纸笔投之案格,需其自至,欣然就几,随所欲为,乃可得也。

”吴镇抱持着愤世嫉俗的心态,性枯旷简,孤高自赏,不与时人为伍,他将孤独的心境付于道禅中,兼修易经,一度成为一名术士,占天算地,孤贫之时靠卖卜为生,将自身的抱负寄托于虚幻与山水之间。

他早年自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与道家交游颇深。

倪云林跋吴镇《平林野水园》云:“元初真士曾与嘉禾紫虚观,好与吴仲圭隐君游,故得其诗画为多。

”元初名周元真,即是紫虚观道士,此时吴镇年仅二十余岁。

同样与他过从甚密的著名画家方方壶,也是一名上清宫道士。

吴镇一幅松图题诗曰:“幽澜话别汗沾衣,飒尔西风候雁飞。

我但悠悠安所分,谁能屑屑审其微。

钓竿不插山头路,猎网宁罗水际矶。

独有休心林下者,腾腾兀兀静中机。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构图与形式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构图与形式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构图与形式现存《富春山居图》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

《无用师卷》采用“长卷式”构图,使画面整体呈现横向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

画面有繁有简,有疏有密。

富含丰富的构图元素,充满了形式美感。

前面一段是春夏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冬的景,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

画面将国画构图的表现形式:留白显隐、疏密聚散、开合取势、透视方法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标签:富春山居图;黄公望;位置经营;形式美感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1.黄公望身平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原籍江苏常熟,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

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

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

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

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中最负众望的大画家。

此外,画作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大痴道人集》诗卷等。

二、《富春山居图》在构图上的形式美1.“长卷式”的构图布局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采用的是长卷式构图,此图的构图布局很有特点,画面整体呈现横向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山论三远”在《富春山居图》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带来了这样一种多角度观察的构图形式。

首段采用了平远法,由近到远我们可以看到近景的树木、坡石呼之欲出,而中景则有大面积的江面作了留白处理,远景是若隐若现的山峦。

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美好景色尽收眼底的感觉。

有竹之地人不俗——元·吴镇《墨竹谱》欣赏

有竹之地人不俗——元·吴镇《墨竹谱》欣赏

有竹之地人不俗——元·吴镇《墨竹谱》欣赏古代艺术今天竹,劲节有高致,清声无俗喧,向来是历代文人雅士嗜爱之物。

竹生之时,怀抱虚心之节独有萧飒之姿,郑板桥吟竹为诗:“一枝一叶总关情”。

世人爱竹,在种竹、品竹、写竹之余形成了一种独特而高雅的艺术形式——墨竹。

中国历代爱竹者甚多。

谢朓写“但能凌白雪,贞心荫曲池”,刻画的是竹之坚贞;杜甫的“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透露着他喜爱着有风骨的竹,向往着山林野趣;苏轼的“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则饱含着苏轼在精神审美上的选择。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审美意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吴镇《墨竹谱》竹画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且历史悠久。

在中国画中,竹画有两种方式:一为设色竹子,属花鸟画;一为墨竹画,以墨竹为主,四君子画中的竹画为墨竹画,是典型的文人画。

对于中国墨竹画的起源,一直没有定论。

唐代白居易在《画竹歌》中说:“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由此可见,在白居易以前,早就有竹画了。

由于那时的竹画没有看到流传下来实物,故不知是设色还是墨竹。

明代王一鹏隶书“萬玉藂”于册首而自“湖州竹派”始,墨竹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北宋的文同、苏轼皆是画墨竹的能手。

之后元代画竹已风靡天下,画竹爱竹之人空前之多。

李衍、赵孟頫、高克恭、吴镇、柯九思等,都是“湖州竹派”继承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其中,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的吴镇,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堪称元代墨竹画执牛耳者。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吴镇——《墨竹谱》。

吴镇书苏轼题文同画竹记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魏唐人,是元代杰出的画家。

早年在村塾教书,后从柳天骥研习“天人性命之学”,遂隐居,以卖卜为生。

一生贫寒,性旷简孤高,虽权势不能夺其志。

他工诗文,通篆刻、精书画,善画山水、墨竹,也擅草书,常题诗于画上。

小坡竹石儗与可笔意吴镇的山水画宗于五代时期的董源、巨然,同时吸取同时代的高克恭、赵孟頫的绘画特点。

文人山水画点景的物象选择

文人山水画点景的物象选择

文人山水画点景的物象选择文人山水画中的点景则选择了易于表达文人们意趣的物象。

文人山水画家有着自己的审美选择,对于所描绘的景物象有选择性的,其在文人山水画中有着特殊的涵义,能够深刻地表达文人山水画家的内心情感。

标签:文人山水画;点景;隐逸画家对所描绘的景是有选择性的,并非把所见之物一概收入画中。

山水画中的点景也有着一定的范围和类别。

人们通常把山水画中的点景分为以下几类:(1)人物类。

具体可分为:宴游、劳作、行旅。

这是山水画中重要的点景之物,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大自然因有人而有意义。

(2)屋宇类。

具体可分为:楼观、村居、亭榭。

屋宇是山水画中极为常见的点景,它的表现形式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

山水画史上游观山水与隐居山水的差别也可以从屋宇上体现出来。

(3) 桥梁类。

具体可分为:木桥、石桥、栈桥。

桥梁也是山水画中常见的点景,不同的地势有不同的桥梁。

(4)舟楫类。

具体可分为:楼船、帆船、扁舟。

舟楫形态各异,也体现着不同的审美情趣。

(5)动潜类。

具体可分为:畜、禽。

它们多能给画面带来些许生机。

(6)杂什类。

这一类主要指与人及房屋相关的器物等物品。

而与院体山水画中的点景相比,文人山水画中的点景则选择了易于表达文人们意趣的物象。

如三三两两的茅屋或一介高士与几个书童或渔夫泛于扁舟之上或一茅亭孤立于画面之中。

这些物象都能体现文人们向往自然,追求隐逸以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些文人山水画中的点景有时还拥有特殊的内涵。

文人山水画中的茅屋和茅亭,在文人山水画中是十分常见的。

在山水画中有了茅屋或亭子,即使不见有人,也能让人感觉到有人的存在,甚至比有人所达到的效果还要好,这里的茅屋或亭就是人的踪迹,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外化。

因为它是人要停留的地方,是人栖身之地,观景体道的地方,可以作为人的象征,甚至可以作为宇宙的象征。

孙联奎在《诗品臆说》中写到:“人画山水亭屋,未画山水主人,然知亭屋中之必有主人也。

” 另外,它还可以是观画者与作者产生心理共鸣之处,观画者可以进入亭屋中身临其境,感受回归山林,与自然合一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