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摘要:在文化的视野里,价值观、信任、宗教等文化因素不仅规范着社会的经济金融行为,而且还是影响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得到理论的证明,还受到经验研究的支持。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虽然在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备受争议,但传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东亚的经济金融发展模式都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经济发展价值观传统文化

一、引言

近年来,文化与经济学的研究可谓是异军突起,不仅表现为越来越多的相关论文在主流期刊上发表,也反映在该主题的实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日益丰富上,还突出体现为研究对象的日益集中和研究范式的逐步形成。对于这些早期的贡献,许多人熟知卡尔·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与物质基础关系的论述;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和《道德情操论》(1759)中,就强调了价值、宗教等文化因素在人们经济金融活动中的作用,

他认为,“经济人”也要遵守社会正义,要有社会同情心,要具有勤勉、节约等品格。穆勒(1890)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认为,道德、心理和习俗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信仰对经济活动有很大的作用。他还认为,对于劳动效率,劳动者的道德品质与智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信任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和多方面的。

二、关于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的概念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一直是比较混乱和模糊不清的。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知识;有人主张,凡是区别于自然的就是文化;有人将文化定义为生活方式的总称;还有人指出,文化就是文明。但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分析经济系统的环境,探索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出发,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精神财富及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并主张将其区分为智慧文化、规范文化、意识文化和组织文化四种形态。三、关于文化的性质

最早考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兴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是德国的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他解释资本主义兴起时,认为它基本上是一种植根于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因为西方通过宗教改革而形成的新教文化,孕育了一种“资本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此,戴维·兰德斯(1998年)在《国富国穷》一书中评价道:“问题的核心实际上在于造就一种新人—理性的、有条理的、勤奋的、讲求实效的人。这些品德在以前不是没有过,但恐怕并不常见。新教使这些品德在它的信徒中间普遍化,新教徒彼此之间以它们作为衡量的标准。因此,新教

教义造就了新型企业家。”

在谈到文化的性质时,迈克尔·波特(1999年)在《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繁荣的微观经济学》中提出了“经济文化”的概念,他说:“经济文化,是指那些对个人、单位及其它机构的经济活动有影响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在一国的经济文化中,既有促进生产率的一面,又有损害生产率的一面,一国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拉锯战所形成的。在讨论竞争力的微观经济基础时,他指出:我们看到某些信念、态度和价值现有助于繁荣和促进繁荣。最关键的是人们对于繁荣的基础所普遍持有的信念。个人和企业对自己取胜之道的见解,强有力地影响到他们的态度和经济行为。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能推动生产率提高,就会引来空前大量的资本、技术和经济机会。

四、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

在现有理论研究中,对文化与经济金融活动关系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讨论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规范、引导和执行的作用。马歇尔(1890)在《经济学原理》中认为,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动机,也要考虑到个人的道德和理想。马歇尔还强调了宗教改革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他认为英国人所具有的庄重精神使他们容易接受宗教改革,从而容易诱发工业革命。陈志武(2005)分析了文化在经济金融活动中的执行作用,他认为,经济金融合约的执行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法律为代表的外部显性执行机制,二是以文化为代表的内部隐性执行机制,“文化是一个因经济需要而内生的隐形合约执行机制。”他特别指出,在中国传统金融不发达的条件下,后代作为父母养老金、保险金、信贷这种隐性金融合约主要依靠内疚等(属于文化范畴)来执行,而中国家族文化中的血缘关系能够很好地帮助这些金融合约在家族这个隐性的金融交易市场中得到执行

二是分析文化这个独特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斯·韦伯(1930)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文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由宗教改革而衍生出来的以禁欲苦行为特征的新教,使西欧社会克服了传统资本主义,并且它所传播的理性文化价值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使清教徒更易于接受专门技术学习和从事工业与商业工作,同时,新教所提倡的“天职”观念中勤勉、纪律、克己、节俭等品质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储蓄、投资、人力资本、企业活动是相容的,而这些因素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还能够以一种价值合理的行动“创造”出了资本主义。阿瑟·刘易斯(1955)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也分析了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由于习俗、禁忌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将带来不同的工作态度,从而将带来不同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依赖于人们对工作、财富、节俭、生育子女、创造性、陌生人和冒险等等的态度。”

五、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经验研究

很多学者从经验的角度研究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不同的价值观、信任水平和宗教信仰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是价值观与经济发展。个人选择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文化影响的微观基础也应当是个体行为。这一层面研究的假定有两种:一是认为文化会影响人们的偏好,偏好进而会影响到经济结果;二是认为文化会影响人们的经济决策行为。一些注重现实的经济学家早就提出了价值观的问题,阿克洛夫在1985 年的文章“忠诚过滤器”中开宗明义提出了一个传统经济学中不研究的价值观问题:为什么穷人的小孩出生后家庭就给他灌输一套价值观,要勤劳,要忠诚等等? 而富人的小孩出生后家庭则会灌输另外一套价值观? 一个人不同的经历、社会地位和他们所接受的价值观为什么会影响他的行为?

二是信任与经济增长。信任观通常被看作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市场经济的成功发展可以描述为熟人群体之间的互动在匿名者之间交易的扩展。在这一过程中,信任非常重要。信任被看作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关键。特别是在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实施成本太高的情况下,信任这样的良好价值观念在合作与交易中成为替代性的治理机制,这一点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都有所体现。丰索、萨皮恩扎、津加莱斯采用了欧洲各国有关信任的数据来研究了这些国家的双边国际贸易中,信任是否重要以及重要程度。通过对物品、金融资产和国外直接投资及贸易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信任对这些交易都有重要作用:如果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信任程度较高,它就更可能与这个国家进行物品和金融资产交易,并更可能对其进行直接投资。

三是宗教信仰与经济发展。冈纳∙缪尔达尔在《亚洲的戏剧:国家贫困的探讨》一书中说:受宗教深刻影响的文化因素是南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障碍。文化因素不但干扰企业活动,而且渗透政治,经济和社会行为,使它们变得僵硬,而受这种文化左右。巴罗和麦克利里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正相关于宗教信仰的程度(以天堂和地狱为特征),但是与宗教参与率负相关。这一结果符合一种观点,即宗教信仰影响了个体特征从而扩展了经济绩效。信念是宗教最主要的产出,教堂出席是衡量该部门的产出。因此,对于给定的信念,更高的教堂出席显示了宗教部门对资源的更多利用。丰索、萨皮恩扎、津加莱斯的研究了宗教归属对美国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信教的人相比,天主教徒、新教徒、犹太教徒答卷人对再分配都持消极态度,信奉其他宗教的人更倾向于赞同再分配。

六、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 国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理性发展经济的观点。以韦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通过中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