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近似数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似数说课稿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及作用:《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近似数与准确数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类数,近似数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当一个大数的近似数的精确度用有效数字表述时,就需要采用科学记数法,因此近似数的内容与乘方也有一定的联系,故而放在本章学习。本节内容是有理数运算的一部分,因此,在有理数运算及以后所学的实数的运算中对运算数据的处理占据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能将一个数字按照要求进行精确,并能准确的判断一个数字有几个有效数字。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体会用有效数字和近似数字刻画现实问题的思想。
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近似数字和有效数字的意义,按要求进行精确数字和判断有几位有效数字。(通过“举和生活相关的例子及练习与回顾小结”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对精确程度和有效数字的理解。(通过“科学记数法与近似数的关系”说明,用配合相映的一些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法、学法
基于本节课的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在媒体方面所获得知识,着重采用“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方法。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注重学生参与意识。
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现、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标。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一:认识近似数与准确数
问题情景(幻灯片导入)思考: 623和800这两个数字有何区别?(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归纳)
623确切反映实际参加会议的人数它是一个准确数。
800这个数只是接近实际人数,但还与实际人数还有差别,它是一个近似数。通过实例使学生充分体验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的产生是由
于人们生活和实践的需要。由此得出本课的知识点:
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称为准确数。与实际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
通过测量或估计得到的都是近似数。
活动二:认识精确度
1、导入并认识精确度(幻灯片导入)
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精确度来表示。
2、观察与思考:
按四舍五入法对圆周率π(约等于 3.141592654…)取近似值,填一填下面的问题: π≈3(精确到个位)
π≈3.1(精确到0.1或叫做精确到十分位) π≈3.14(精确到0.01.或叫做精确到百分位)
π≈3.412(精确到, 或叫做精确到
) π≈3.1416(精确到或叫做精确到)
活动三:认识有效数字
1、导入并认识有效数字(幻灯片导入)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数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字的有效数字。
2、读一读(幻灯片导入)
3、思考与讨论:
你能总结出求有效数字的规律吗?(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交流共识)如果是整数有效数字是构成整数的个数。
如果是小数,有效数字是这个小数从左边的第一个非0的数字数起到未位为止。a×的有效数字就是a中的有效数字。
活动四:例题析解(幻灯片导入)
课本例6(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交流共正)
(思考、交流)这里的1.8和1.80的精确度相同吗?表示近似数时,能简单地把1.80后面的0去掉吗?
活动五:课堂练习,巩固提高(幻灯片导入)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师生交流共正)课堂小结及作业:(幻灯片导入)
课本练习
七、板书设计:
§1.5.3近似数
一:认识近似数与准确数
四:例题析解
二:认识精确度活动
三:认识有效数字五:课堂练习
近似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将从生活实际入手,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收集一些数据引入近似数的研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近似数和精确度的概念。
2能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3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能按照要求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四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求知的活动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五教学设计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1)我班有__名学生,__名男生,__名女生;(2)我今年岁。
(3)我的体重约为__千克,我的身高约为__;
(4)我们的数学课本有页
(5)量一量我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度是厘米,宽度
是厘米设计说明
提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收集一些数据,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新课。
以学生熟悉的数据引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准确数和近似数。
问题2:在这些数据中,那些数是与实际接近的?哪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
师生共同完成:
与实际接近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近似数。
你还能举出准确数与近似数来吗?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近似数?
设计说明
在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很多情况用到近似数,有时是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准确数,如:我国人口数时刻在变化,无法得到准确数,有时是实际问题不需要得到准确数。
(二)探索活动
1、某班约80人,与准确数84人的误差是多少?
2、为什么产生了这个误差?
师生讨论以后得出是因为精确度的问题。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用精确度来表示。
56精确到个位,而这里的57是精确到十位。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