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高考数学(理科)试题与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 学(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5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集合2{03},{9}P x Z x M x R x =∈≤<=∈≤,则P M I =
(A) {1,2} (B) {0,1,2} (C){x|0≤x<3} (D) {x|0≤x ≤3}
(2)在等比数列{}n a 中,11a =,公比1q ≠.若12345m a a a a a a =,则m=
(A )9 (B )10 (C )11 (D )12
(3)一个长方体去掉一个小长方体,所得几何体的正(主)视图与侧(左)
视图分别如右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为
(4)8名学生和2位第师站成一排合影,2位老师不相邻的排法种数为
(A )8289A A (B )8289A C (C ) 8287A A (D )8287A C
(5)极坐标方程(ρ-1)(θπ-)=0(ρ≥0)表示的图形是
(A )两个圆 (B )两条直线
(C )一个圆和一条射线 (D )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
(6)若a ,b 是非零向量,“a ⊥b ”是“函数()()()f x xa b xb a =+⋅-为一次函数”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设不等式组 110330530x y x y x y 9+-≥⎧⎪-+≥⎨⎪-+≤⎩
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 ,若指数函数y=x a 的图像上
存在区域D 上的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1,3] (B )[2,3] (C ) (1,2] (D )[ 3, +∞]
(8)如图,正方体ABCD-1111A B C D 的棱长为2,动点E 、F 在棱11A B 上,动点P ,Q 分别在棱AD ,CD 上,若EF=1,
1A E=x ,DQ=y ,D P=z(x,y,z大于零)
,则四面体PE FQ的体积 (A)与x,y,z都有关
(B)与x有关,与y,z无关
(C)与y有关,与x,z无关
(D)与z有关,与x,y无关
第II 卷(共11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9)在复平面内,复数
21i i
-对应的点的坐标为 。
(10)在△ABC 中,若b = 1,c =3,23C π∠=,则a = 。
(11)从某小学随机抽取100名同学,将他们的身高(单位:厘米)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
由图中数据可知a = 。
若要从身高在[ 120 , 130),[130 ,140) , [140 , 150]三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18人参加一项活动,则从身高在[140 ,150]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 。
(12)如图,O 的弦ED ,CB 的延长线交于点A 。
若BD ⊥AE ,AB =4, BC =2, AD =3,则DE = ;
CE = 。
(13)已知双曲线22221x y a b
-=的离心率为2,焦点与椭圆22
1259x y +=的焦点相同,那么双曲线的焦点坐标为 ;渐近线方程为 。
(14)如图放置的边长为1的正方形PABC 沿x 轴滚动。
设顶点P (x ,y )的轨迹方程是()y f x =,则()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y f x =在其两个相邻零点间的图像与x 轴
所围区域的面积为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证明过程。
(15)(本小题共13分)
已知函数(x)f 22cos 2sin 4cos x x x =+-。
(Ⅰ)求()3
f π
的值; (Ⅱ)求()f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6)(本小题共14分)
如图,正方形ABCD 和四边形AC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C E ⊥AC,EF ∥AC,AB=2,CE=EF=1. (Ⅰ)求证:AF ∥平面BDE ;
(Ⅱ)求证:CF ⊥平面BDE ;
(Ⅲ)求二面角A-BE-D 的大小。
(17)(本小题共13分)
某同学参加3门课程的考试。
假设该同学第一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
率为45
,第二、第三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分别为p ,q (p >q ),且不同课程是否取得优秀成绩相互独
立。
记ξ为该生取得优秀成绩的课程数,其分布列为
ξ
0 1 2 3
P b (Ⅰ)求该生至少有1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
(Ⅱ)求p ,q 的值;
(Ⅲ)求数学期望E ξ。
(18)(本小题共13分)
已知函数2()ln(1)(0)2
k f x x x x k =+-+≥ (Ⅰ)当k =2时,求曲线y =f (x )在点(1,(1)f )处的切线方程;
(Ⅱ)求f (x )的单调区间。
(19)(本小题共14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B 与点A (-1,1)关于原点O 对称,P 是动点,且直线AP 与BP 的斜率之积等于13
-. (Ⅰ)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Ⅱ)设直线AP 和BP 分别与直线x=3交于点M,N ,问:是否存在点P 使得△PAB 与△PMN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0)(本小题共13分)
已知集合121{|(,,),{0,1},1,2,,}(2)n n S X X x x x x i n n ==∈=≥…,…对于12(,,,)n A a a a =…,12(,,,)n n B b b b S =∈…,定义A 与B 的差为
A 与
B 之间的距离为1(,)||n
i i
i d A B a b ==-∑ (Ⅰ)证明:,,,n n A B C S A B S ∀∈-∈有,且(,)(,)d A C B C d A B --=;
(Ⅱ)证明:,,,(,),(,),(,)n A B C S d A B d A C d B C ∀∈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Ⅲ) 设P n S ⊆,P 中有m(m ≥2)个元素,记P 中所有两元素间距离的平均值为()d P .
证明:()d P ≤2(1)
mn m -.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理)(北京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B (2)C (3)C (4)A
(5)C (6)B (7)A (8)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9)(-1,1) (10)1
(11)0.030 3 (12)5 27
(13)(4±,0) 30x y = (14)4 1π+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
(15)(共13分)
解:(I )2239()2cos sin 4cos 1333344
f π
πππ=+-=-+=- (II )22()2(2cos 1)(1cos )4cos f x x x x =-+--
=23cos 4cos 1x x --
=2273(cos )33x --
,x R ∈ 因为cos x ∈[1,1]-,
所以,当cos 1x =-时,()f x 取最大值6;当2cos 3x =
时,()f x 取最小值73- (16)(共14分)
证明:(I ) 设AC 与BD 交与点G 。
因为EF//AG ,且EF=1,AG=12
AC=1. 所以四边形AGEF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F//平面EG ,
因为EG ⊂平面BDE ,AF ⊄平面BDE ,
所以AF//平面BDE.
(II )因为正方形ABCD 和四边形ACEF 所在的平面
相互垂直,且CE ⊥AC ,
所以CE ⊥平面ABCD.
如图,以C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
则C (0,0,0),A (2,2,0),B (0,2,0).
所以22(,,1)22CF =,(0,2,1)BE =-,
(2,0,1)DE =-.
所以0110CF BE =-+=,1010CF DE =-++=
所以CF BE ⊥,CF DE ⊥.
所以CF ⊥BDE. (III) 由(II )知,22(,,1)22
CF =是平面BDE 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ABE 的法向量(,,)n x y z =,则0n BA =,0n BE =.
即(,,)(2,0,0)0(,,)(0,2,1)0x y z x y z =-=⎧⎨⎩
所以0,x =且2,z y =
令1,y =则2z =.
所以(0,1,2)n =.
从而3cos ,2
||||n CF n CF n CF 〈〉==。
因为二面角A BE D --为锐角,
所以二面角A BE D --的大小为
6π. (17)(共13分)
解:事件i A 表示“该生第i 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i =1,2,3,由题意知
14()5
P A =,2()P A p =,3()P A q = (I )由于事件“该生至少有1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与事件“0ξ=”是对立的,所以该生至少有1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是
61191(0)1125125
P ξ-==-
=, (II )由题意知 整理得 6125
pq =
,1p q += 由p q >,可得35p =,25q =. (III )由题意知123123123(1)()()()a P P A A A P A A A P A A A ξ===++
=
411(1)(1)(1)(1)555
p q p q p q --+-+- =58125
=95 (18)(共13分) 解:(I )当2k =时,2()ln(1)f x x x x =+-+,1'()121f x x x
=-++ 由于(1)ln 2f =,3'(1)2
f =, 所以曲线()y f x =在点(1,(1))f 处的切线方程为
即 322l n 230
x y -+-=
(II )(1)'()1x kx k f x x
+-=
+,(1,)x ∈-+∞. 当0k =时,'()1x f x x =-+. 所以,在区间(1,0)-上,'()0f x >;在区间(0,)+∞上,'()0f x <. 故()f x 得单调递增区间是(1,0)-,单调递减区间是(0,)+∞.
当01k <<时,由(1)'()01x kx k f x x +-=
=+,得10x =,210k x k
-=> 所以,在区间(1,0)-和1(,)k k -+∞上,'()0f x >;在区间1(0,)k k
-上,'()0f x < 故()f x 得单调递增区间是(1,0)-和1(,)k k -+∞,单调递减区间是1(0,)k k -. 当1k =时,2
'()1x f x x
=+ 故()f x 得单调递增区间是(1,)-+∞.
当1k >时,(1)'()01x kx k f x x +-=
=+,得11(1,0)k x k
-=∈-,20x =. 所以没在区间1(1,)k k --和(0,)+∞上,'()0f x >;在区间1(,0)k k
-上, 故()f x 得单调递增区间是1(1,)k k --和(0,)+∞,单调递减区间是1(,0)k k - (19)(共14分)
(I )解:因为点B 与A (1,1)-关于原点O 对称,所以点B 得坐标为(1,1)-. 设点P 的坐标为(,)x y
由题意得111113
y y x x -+=-+- 化简得 2234(1)x y x +=≠±.
故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2234(1)x y x +=≠±
(II )解法一:设点P 的坐标为00(,)x y ,点M ,N 得坐标分别为(3,)M y ,(3,)N y . 则直线AP 的方程为0011(1)1y y x x --=++,直线BP 的方程为0011(1)1y y x x ++=-- 令3x =得000431M y x y x +-=+,000231
N y x y x -+=-. 于是PMN 得面积
又直线AB 的方程为0x y +=,||22AB =,
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00||2x y d +=
. 于是PAB 的面积
当PAB PMN S S =时,得20000020||(3)|||1|
x y x x y x +-+=- 又00||0x y +≠,
所以20(3)x -=20|1|x -,解得05|3x =。
因为220034x y +=,所以0339
y =± 故存在点P 使得PAB 与PMN 的面积相等,此时点P 的坐标为5
33(,)39±
. 解法二:若存在点P 使得PAB 与PMN 的面积相等,设点P 的坐标为00(,)x y
则
11||||sin ||||sin 22
PA PB APB PM PN MPN ∠=∠. 因为sin sin APB MPN ∠=∠, 所以||||||||
PA PN PM PB = 所以000|1||3||3||1|
x x x x +-=-- 即 2200(3)|1|x x -=-,解得0x 53=
因为220034x y +=,所以0339
y =± 故存在点P S 使得PAB 与PMN 的面积相等,此时点P 的坐标为5
33(,)39±
. (20)(共13分)
证明:(I )设12(,,...,)n A a a a =,12(,,...,)n B b b b =,12(,,...,)n C c c c =n S ∈ 因为i a ,{}0,1i b ∈,所以{}0,1i i a b -∈,(1,2,...,)i n = 从而1122(||,||,...,||)n n n A B a b a b a b S -=---∈
又1(,)||||||n
i i i i
i d A C B C a c b c =--=---∑ 由题意知i a ,i b ,i c {}0,1∈(1,2,...,)i n =.
当0i c =时,|||||||||i i i i i i a c b c a b ---=-;
当1i c =时,|||||||(1)(1)|||i i i i i i i i a c b c a b a b ---=---=- 所以1(,)||(,)n
i i
i d A C B C a b d A B =--=-=∑ (II)设12(,,...,)n A a a a =,12(,,...,)n B b b b =,12(,,...,)n C c c c =n S ∈ (,)d A B k
=,(,)d A C l =,(,)d B C h =. 记(0,0,...,0)n O S =∈,由(I )可知
所以||(1,2,...,)i i b a i n -=中1的个数为k ,||(1,2,...,)i i c a i n -=的1的
个数为l 。
设t 是使||||1i i i i b a c a -=-=成立的i 的个数,则2h l k t =+- 由此可知,,,k l h 三个数不可能都是奇数,
即(,)d A B ,(,)d A C ,(,)d B C 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III )2,1
()(,)A B P m d P d A B C ∈=∑,其中,(,)A B P
d A B ∈∑表示P 中所有两个元素间距离的总和,设P 种所有元素的第i 个位置的数字中共有i t 个1,i m t -个0 则
,(,)A B P d A B ∈∑=1()n
i i i t m t =-∑ 由于i t ()i m t -2
(1,2,...,)4
m i n ≤= 所以,(,)A B P
d A B ∈∑2
4nm ≤ 从而2
22,1()(,)42(1)A B P m m nm mn d P d A B C C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