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孟子》二章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孟子》二章
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 被起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救出来并受 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 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 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 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 他所没有的才能。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 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 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 警觉,居安思危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 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内容探究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 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 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再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①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 是全文的重点;②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 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③最后提出 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之幼。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走近作者
作者 孟子 名 轲 字 子舆 朝代 战国
著名思想家、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 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尊称为“亚圣”,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作品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风格
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代表 作品
《孟子》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
怎么,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注释】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 ②武:苏武。③羝:公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 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 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 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 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 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 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 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 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 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 牛尾毛全部脱尽。
1.“是焉得为大丈夫”中的 “是”指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 “此”指代什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
“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 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 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 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 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4、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请结合上面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 丈夫的理解。
①心怀仁德,践行礼义。 ②困窘时,独善其身,通达时,施仁政。
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 改变自己的追求。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
把 顺从 标准
方法 居住
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居;所得
志,与民由之,不
得道志路,独实现 行 志向其 道遵。循富贵不
独自 坚持 自己的 原则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使…之…谓迷惑大丈夫使。…”…动摇

新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 《孟子》二章公开课精品课件

新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 《孟子》二章公开课精品课件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 (2)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 (3)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 真正,确实 ;今义:__真__诚__,__诚__实____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舜.( shùn) 淫.( yín) 公孙衍.(yǎn ) 天下熄.( xī ) 女.家( rǔ ) 妾.妇( qiè ) 曾.益( zēng) 畎.亩(quǎn ) 傅说.( yuè ) 胶鬲.( gé ) 百里奚.( xī ) 拂.士( bì)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公孙衍、张仪 /岂不 / 诚大丈夫哉 (2)故 /天将 / 降大任 /于是人也 (3)入 / 则无 / 法家拂士、出 /则无/ 敌国外患者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 样才叫做大丈夫!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6.根据提示填空。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轲 ,字子舆。战国时期 著名思想家,儒家学 派代表人物之一,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记 录 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和 《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合称为“四书”。
(2)《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正确做法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大行丈天夫下”之对大待道理想抱负的态度(处世态度)

八上语文21.《孟子》二章(部编版)优秀PPT课件

八上语文21.《孟子》二章(部编版)优秀PPT课件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 ①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 一著名结论作铺垫。
• 朗读并理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 能”的内容。
• 这段话推断归纳了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 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 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 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 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自学指导:自行阅读课文一次,结合课文注释弄清生 字词读音。
方法指导:
1.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 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2.注意读准下列节奏。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动摇,武力权势
不能使他屈服。
此之谓大丈夫。”
这才叫作大丈夫。
讨论交流
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 之道呢?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论语. 述而》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学习指导:
• 辨明“发”与“举”的意思: • 理解:
发:起,被任用,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 点拨: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 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 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 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 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 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 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 《孟子》二章-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 《孟子》二章-优质课件

分析内容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 居天下之 )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 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 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 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 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7/312021/7/312021/7/312021/7/31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课件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课件二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文]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 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间被推举, 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 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 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 奚从市井之间成为大夫。
重点词语
①发: 起,被任用。 ②畎亩:田间、田地。 ③举: 被任用,被选拔。 ④士: 狱官。 ⑤市: 集市。
作品简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 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 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 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 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 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富贵不能淫
居①天下之广居,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得②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不能淫③,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 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 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 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 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 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致这个国家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 ⑥出:指在国外。
致灭亡。
把握结构思路,归纳段意。 第1段: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2段:正反两面论证经受艰苦磨难的必要性,说 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点 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大丈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1共49张PPT

【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1共49张PPT

•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
顺从 准则,标准
正确的 坚持 使…改变
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使…屈服 原则 使…惑乱、迷惑 实现 遵循
居住
住所
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以顺从为原则 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 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 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不得志的 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 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思扰乱,贫贱不能使他的 气节改变,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 才叫做大丈夫!”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 兰。
3、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 —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 —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4、结合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济天下。”谈谈对大丈夫的理解。
• 1心怀仁德,践行礼义。 • 2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 • 3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 自己的追求。
导入语
孟子小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 他们住在墓地旁。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 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 头:“不行!我不能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 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住下。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 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 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 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官员到文 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 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 后来,人们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 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孟子,学习他的两篇短文。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pptx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pptx

第一段
六个人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
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委以重任,干出了一 番出色的事业。
第30页/共37页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归纳推理论证
第31页/共37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 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
第8页/共37页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
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 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第35页/共37页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有哪些启示?
4,富贵不能淫 5,独行其道 6,贫 贱不能移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
3,不得志,独行其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第19页/共37页
课堂练习
•孟子认为景春的观点错在哪里? •从本文哪几个方面论述应该知礼这 一个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 一句有何现实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课件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课件PPT

第 五u 章 节
版式设计
5.1 板书设计
1、截交线的形

截平面垂直于轴线---圆形 截平面平行于轴线---矩形 截平面倾斜于轴线---椭圆
2、截交线的画

找出特殊点的投影 找出一端点的投影 将各点依次连接
2 2
di
liu zhang jie
第六章 节
教学效果
效果1
输入描述性文字输入描 述性文字输入描述性文 字输入描述性文字输入 描述性文字输入描述性 文字输入描述性文字输 入描述性文字输入描述 性文字输入描述性文字
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 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 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 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 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 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 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板书设计
妾妇之道: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大丈夫之道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 能移
内容探究
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 点是什么?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 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 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 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 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件

品鉴课文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品鉴课文
2、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共同点:他们都出身贫贱,经历磨难,最终 成绩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逆境出人才。
品鉴课文
3、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下面这句话用了那一种论证方法。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分段释义
任用 田地
选拔 捣土用的杵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的事 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拓展迁移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
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布置作业
立论文的结构: 1、提出论点2、进行论证3、做出结论 驳论文的结构:
立论 道理论证
1、摆出错误论点2、批驳错误论点 3、指明错误的危害
品鉴课文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 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与之 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不容易灭亡。
这能

孟子曰:“是 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 之
行冠礼 教诲 他
冠也,父命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孟子》二章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孟子》二章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富贵不能淫
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孟子的思想: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
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舆, 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 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 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 尊为“亚圣”,后世常把 孔子和他以“孔孟”并称 。
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 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二、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 衡 : 同“横”,梗塞,不顺 拂 :同“弼”,辅佐,辅弼
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三、词类活用。
1、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2、 饿( 使......饥饿 ) 其体肤 3、 空乏( 使.... 穷困缺乏 )
4、 所以动(使......惊动 )心
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教学优秀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教学优秀PPT课件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 处世态度)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 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 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 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征: 表现
喻: 了解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
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
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入:在国内 拂:同“弼”,辅佐 出:在国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 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 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 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你情愿 我操大 心永丈 间 远夫
流的 淌高 在尚
你音愿 我韵大 耳永丈 畔 远夫
萦的 绕铿 在锵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 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 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 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字词总结 1.词类活用:

中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1.《孟子》二章 (共51张PPT)

中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1.《孟子》二章 (共51张PPT)

孟子: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 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 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 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补充资料:张仪、公孙衍的合纵、连横运动
•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 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 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 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 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 交、军事斗争。 •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 、秦两国兼并弱国;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 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 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连 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 ,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 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孟子: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 ,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 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 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 “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 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价值。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指有大志、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论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前进。文中处处运用了辩证思维,给我们分析问 题以有益的启示。
使……贫困。 违背同“增”,加。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使(他的)心触动(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
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 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 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 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21《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 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点)
课文导入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朗读课文
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释义
• 畎( quăn)亩 : 田间水沟 傅说(yuè ) • 曾( zēng )益: 增加 胶鬲( gé ) • 拂( 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fÚ )乱
二、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 衡 : 同“横”,梗塞,不顺 拂 :同“弼”,辅佐,辅弼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常常犯错误 被难住 通“横”,梗塞,不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
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 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富贵不能淫
孟子的思想: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
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舆, 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 “亚圣”,后世常把孔子 和他以“孔孟”并称。
写作特点
➢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 逻辑严密;
➢ 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 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 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 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 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级展 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 精髓?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 • • •
——
谈这也 谈些不 你地例 的方外 看 法找出《孟,请
主义的糟粕 是非之心智也时隐藏着某 ,些
古代文化中恭 敬 之 心 礼 也在我国星光 ,灿
羞 恶 之 心 义 也
恻 隐 之 心 仁 也
仁 义 礼 智
。来子你 本 封 会 烂
·
,告把 文 建 不 的


糟粕之处: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畎亩 版筑 鱼盐
士 海 市

君主 相 辅佐武王 相 令尹 大夫
举例论 证人才 必须在 艰苦的 环境中 造就的 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惊动
外在表现
个人 正面生 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国家 反面死 于安乐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 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 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 样的人。
8、入则、出则 (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
疏通文意 被起用
筑墙的劳作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狱官
海滨(隐居的地方)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所以……” 指示代词,这。 使……痛苦。 使……劳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 妻妾制度 • 三从四德 • 父母之命不
可违
你情愿 我操大 心永丈 间远夫
流的 淌高 在尚
你音愿 我韵大 耳永丈 畔远夫
萦的 绕铿 在锵
(六)你评我评,总结提升
• 请班长评价一下这节课。 • 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标注
到课堂表现表上。
• 小组长给自己小组的组员加 好分数,上报到课代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三、词类活用。
1、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2、 饿( 使......饥饿 ) 其体肤 3、 空乏( 使.... 穷困缺乏 )
4、 所以动(使......惊动 )心
5、 忍( 使.......坚韧
)性
6、 行拂乱( 使......颠倒错乱 )其所为
)其筋骨
7、 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