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之以小见大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案)

一、教案概述作文指导——以小见大之以小物件见大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其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并从中感悟大道理的能力。
3.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二、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案例: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3. 作文素材:学生习作及优秀范文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图片,如钥匙、眼镜、手机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小物件。
2. 讲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解释“以小见大”的含义,即通过描述一个小物件或一个小事件,展现出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道理或主题。
举例说明“以小见大”在作文中的应用,如通过描述一根蜡烛的燃烧,表达对奉献精神的赞美。
3. 案例分析:分享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如钥匙的象征意义、眼镜的代表作用等,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大道理。
4. 作文素材分享:展示学生习作及优秀范文,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5.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小事物件,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后作业提交情况,观察学生对“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作文创作中的感悟和困惑。
3. 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其对小事物件的描述、大道理的阐述以及整篇作文的逻辑结构等方面。
本节课通过讲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分析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小事物件中蕴含的大道理。
通过作文素材分享和课后写作练习,学生初步掌握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作文中进行运用。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物件,培养其发现和感悟大道理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作文创作中的心得体会。
2017年云南特岗语文学科知识:以小见大在写作和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2017年云南特岗语文学科知识:以小见大在写作和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云南特岗教师考试请访问云南教师考试网,为了更好的协助大家备考特岗教师考试,中公云南教师考试网为大家准备了特岗教师考试的相关考试题型,大家可以参考学习,云南教师考试网祝大家早日成功。
云南各地州教师招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国考一手资讯抢先知,全在云南中公教师网。
以小见大出自老舍《赵子曰》:“这样的事实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设,可是以小见大,这几件小事不是没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义的人们所能办到的。
”解释为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以小见大在写作中的运用: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小思《蝉》,席慕容《贝壳》。
以下为范文:2007年上海中考满分作文题目: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
“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
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记住这一天我一向不喜欢喝茶,尤其是浓茶,喝进嘴里,那种苦涩的味道真不好受。
我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喝茶,喝果汁、饮料味道不是更好吗?直到那一天,我的想法才有了转变。
五一期间,小姨到我家来,还带来了自家种的龙井茶。
2023届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3)

2023届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3)五、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一)结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时间、空间、情、理、物等);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二)艺术特征抑扬顿挫;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有张有弛;详略得当;波澜起伏等。
(三)构思技巧以小见大;线索;点面结合;悬念;意外等。
六、意蕴探究(一)语句哲理意义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
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产生该句的“土壤”。
隐喻意义隐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时句子产生的临时含意。
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等与本体的关系来进行。
(二)标题1.标题内涵探究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
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面义或常用义;在理解其本义的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应的关键句。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推敲,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也就对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结合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提炼答案,借用文章中的关键句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锤炼语言,整合答案。
2.标题设计原因探究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
标题有时就是一个概念性名词或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
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的含义的组合。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
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
标题常常与文章的材料安排有关,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
专题16:“以小见大”手法写作指导(知识梳理+考点专练)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考点专题训练课件

2、立意从小角度切入 写作时立意过于宏大宽泛,只能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以小见
大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立意的角度越小,内容挖掘越深,文 章就越容易写得明确深刻,内容充实。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所选材 料中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从而让 其闪烁异彩。
作文中的“以小见大”
作文中的“以小见大”
写作指导:
4、由点到面,篇末点题,小中见理。 从点到面,就是对所写的点滴小事,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力求透过
具体而微的细节,看到事件所体现的本质,从而给所写的小事一个归属。 比如从路人 乱扔垃圾想到“陋习难改,环保之路漫长”,从餐桌上的浪费 想到资源枯竭、改变消费观念,从登山的经历想到成功离不开坚 毅、不怕 慢就怕站的哲理等等。
意间拨动了我的心弦,将我的思绪拉回高中时…… 那天,我一进教室,小佳她们就围了过来,一脸兴奋:“周末的计划已
经商量好了——骑车去郊游!”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像被人泼了一盆冷 水。我咬了咬嘴唇,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字:“我还不会骑自行车……”目 光相对的瞬间,我清晰地读出了她们内心的惊讶。
作文中的“以小见大”
作文中的“以小见大”
写作指导:
5、运用对比,挖掘深意,小中见德。 感动,有时并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舍生忘死,也许一个普普通
通、从从容容的生活画面就够了。以小见大,就是要用小事展现生活中的 美好、善良 与美德,并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七下以小见大”写作手法实操
作文中的“以小见大”
范文剖析
实操一:
(用“得意洋洋”的神态及“我”的心理活动表现“骄傲”,为“失败”做 了铺垫。)
作文中的“以小见大”
范文剖析
开始了,表姐侧着头,蹙着眉,每投一颗子,都得斟酌一番,那样子,就 像在思索一道顶难的数学题。看着她那一本正经的神情,我忍不住想笑,心想 ,我才用不着费这么大劲呢,“冠军”和表姐比赛,还不是白玩儿。果不其然, 一会儿,我就吃掉她几颗子儿。一会儿,又吃掉几颗。一会儿……我望着自己 的辉煌战果,心里——美,不由得哼起小曲来,,头轻轻地摇晃着,脚在水泥 地上不停地打着点儿,为我的“胜利曲”伴奏。表姐呢,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就要 输了,还跟刚才一样,小心谨慎地投下每一颗子儿,好像这每一颗子儿都连结 着她的命运。突然,她长出了一口气,身子使劲的向上挺了挺,脸上扬起轻快 的表情。我知道,这是她要赢棋的前奏,便赶紧定晴注视棋盘,坏了,我的一 大片子儿已经该离开棋盘了。我的心一下凉了事截,小曲也哼不出来了。(表 姐一丝不苟的神情和“我”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心态和神情举止的描写将“我” 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寥寥几笔,将表姐的表情和“我”的心态的变化描绘得 栩栩如生。)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认领陈蔚文①不久前,姐夫的车钥匙不慎在小区遗失,寻找未果。
若去4S店重配钥匙要3000多元,无奈贴出公告,拾到者以500元酬谢。
拾到者收取酬金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的第一个念头——如果是我家任何一位成员拾到,断不会收取这笔钱,这源于家风。
②父亲是军人,在我和姐姐的成长道路上,他的要求有时严苛得近于粗暴。
小至教导我们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大至仁善礼俗、道德理想,还有“与人为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当年被父亲以这些“家规”训诫时不胜其烦,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们已于日常生活中潜入我们的血脉,化育成人生的一部分。
③说来,这些不过是些农耕文化即有的“常识”伦理,与古老祠堂张挂的家训类同,只是父亲惯以口语表达,而先人们讲究遣词造句,使得家训更有恢宏的文化气度。
如我的老家浙江兰溪诸葛村,迄今留有诸葛亮先生的《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曾到过鄱阳湖畔的汪山土库,这是一座气派的清代建筑,曾经的主人是“程氏家族”,有“一门三督抚”的佳话。
据说程家三兄弟在早饭前必诵家规:“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这些听上去非常古老的家规其实也很现代,因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家庭教育子女的理念,也是一个人立足于世且心怀坦荡的基石。
④“自省其心,非礼莫为”一句,用诗人的语言转译便是“一个人应该活得像自己并且干净”。
⑤我父亲奉行的人生信条也大抵如此。
他不仅如此训导我们,本人亦是忠实的践行者。
⑥还记得儿时,从部队回来探亲的父亲带我乘公交,有个乡下孩子晕车,吐了我一身,孩子父亲惶恐,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掏出大手绢给那孩子揩拭,并连声安慰那对父子,还请旁边的乘客给那孩子让座。
十几年前,他拾到一部九成新手机,那时手机还算贵重物品,他首先检查手机有没有电,还好,有电,于是开机等机主打来电话。
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有哪些无论是任何考试的语文,阅读理解都是提高分数,拉开差距的关键题型。
想要在语文获得高分,除了把握基础的知识外,还需要加强于都理解的解析能力。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1.在文章中找到概括全文的句子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中有一种是在文章中寻找能够概括全文的句子。
一般来说能够概括全篇文章的句子会出现开头第一段,中间的某一段或是结尾最后的一段。
结尾全文的句子出现在第一段,有开门见山,引领全文,点名文章的中心的思想作用,出现在中间一段能够承上启下,过度转折的作用,而它出现在最后一段则有概括全文,阐明作者主旨的作用,还有收尾呼应的效果。
2.看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有一个是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的,那就是一定要明白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
写作是作者想要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所以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中,常常能够看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赞美、批判、感动、。
这些情感有的作者表述的简单明了,而有的作者却是含蓄内敛,需要学生们从作者的用词上进行推敲。
3.注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还有一种就是要弄清文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是哪种。
通常同学们一般在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排比或者是反问等几种,这几种在考试当中都是考的比较多的,多用修辞手法能够鲜明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能让文章富有美感和韵律感。
另外,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同学们,一旦遇到作者在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时,不可只看表面,一定要明白作者比喻背后的意图。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浅析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1、修辞手法(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从阅读练习中学写作之二作文选材之以小见大 备考资料

从阅读练习中学写作之二作文选材之以小见大备考资料从我们阅读练习的文章当中不仅能够积累与学习优美的语言,同时还能够在素材的积累及运用上也有所借鉴,教师讲授方法的时候,强调中要以小见大,这也是在阅读练习中能够学习到的,此处以两个例子做一说明,
如毕淑敏的一篇文章《青虫之爱》(秋季班第一堂课),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是母爱的主题,然而全文是围绕着如何克服恐惧虫子的心理来展开的。
这篇文章就告诉我们的同学,那些非常抽象的情感是可以表现在一些非常细微的事物上的,而这个事物可能是非常美好,让你感觉到心生向往的事物,也有可能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物。
选择后者作为情感的承载体更能显示出选材的独特性。
因为正是在面对这个恐怖事物的过程中,你真正明白了那份沉甸甸的情感,不管是亲情也好,也罢,
再如王众盛的《嚼一片苹果皮》,这里将母爱凝聚在一片苹果皮上,当然这里描写的是困难时期的事情,现在的孩子可能不会再遇见这样的事。
但是凝聚在苹果皮上的亲情,现在仍旧是可以看到的。
它表现在母亲给你削苹果的过程当中,在那个过程当中,母爱丝丝缕缕地存在。
最后,推荐一篇xx年北京中考总分值作文,题为《凝聚》,主要是母子二人如何希望能够跟对方一起分享一个芒果,而最终芒果坏掉。
但这个自始自终萦绕全文的芒果,无疑是亲情的凝聚。
这是初中生的写作是有启示的。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之以小见大与点面结合课件

以小见大
分析:
《芬芳在握》,诗意的题目,引人无限的遐想。幸福如花,可以传递,可以共享,赠 人以花,手有余香。材料使用上详略有别。同为送花,第一家和“我”送给亲人花详 写,第二家、第三家一笔带过,其他送花更是留下空白,激发人的想象。“幸福”, 本是个极大的命题,许多人一生都在探求、寻找、揣摩,但很多人一生都难达其理, 难称幸福。通观全文,小作者只写了“送 花”一件事,没有大的场面,只有对得到 花的各类人的细致视察和自身体验的描述,但小事件却折射出大主题,使读完本文的 我们对幸福有了清楚、深刻的认识。
的 只有熟悉了这些内容后,“点”的理解才有可能。
处
理
在阅读中的运用 03
以小见大
芬芳在握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开头简洁,
设置悬念)
漫长的两个月暑假,要是总在家里呆着就无聊透了。于是我去表姐开的花店帮
忙,主要任务是送花。(开端)
表姐的生意不错,我去帮忙第一天便有7份订单。我接过地址和包装精美的7束
点面结合 02
点
定义
面 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
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
结 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
全局,体现广度。
合
点 面 结
以小见大
剩下两束,我给了爸妈一束,爷爷奶奶一束。印着心形的粉红包装纸,包着鲜艳 的花儿,它们代表了我的爱,奶奶激动地搂着我落泪,爸妈则幸福得一个星期都合不 拢嘴。淡淡的花香浸满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幸福的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精 细的神态描写)
中学语文中的“以小见大”手法在写作中的实践应用

中学语文中的“以小见大”手法在写作中的实践应用【编者按】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写作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素材、提炼素材。
可是,我对生活就是没有感觉,而且生活总是那样平淡无奇、波澜不惊,所以我每次到了写作文时总是搜索枯肠,很难找到值得一写的东西。
该怎么办呢?你的苦恼也是很多同学都有的,但我想说,并不是所有同学都有惊心动魄的生活经历,况且写作并不一定非有动人的经历,简·奥斯汀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史蒂文顿小镇度过的,但并没有影响她成为伟大的作家。
曹文轩说:“一个艺术家的本领并不在于他对生活的强信号的接受,而在于他能接受到生活的微弱信号。
”尼采也说过类似的话:“伟大的风景往往是为渺小的艺术家准备的,平凡的风景才是为伟大的艺术家准备的。
”平凡的风景里藏着动人的美丽,而这需要用心感悟和发现。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想给大家支一个招儿,那就是——以小见大。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一件小小事情,也会蕴含深刻的道理。
一、怎么做到“以小见大”?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处处都蕴藏着哲理和奥妙,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小”的瞬间、画面、事情和“大”的道理、感悟、情怀之间,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契合点。
具体怎么样去找到“小”与“大”之间的契合点,怎么样“以小见大”呢?席慕蓉在《贝壳》中通过描写贝壳的精致和美丽,进而揭示出要珍惜时间的人生道理,要努力让自己的人生留下有意义的痕迹;茅盾在《白杨礼赞》中,也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杨树联想到抗战军民及其精神。
我们呢?我们能怎么样?我们可以在拾到一片落叶时,就去探寻它背后深藏着的春去秋来的永恒规律;我们可以在看到农民伯伯的手时,就去领悟“世界真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道理。
名家有名家的“以小见大”,我们有我们的“以小见大”。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小见大”,你可以试试这样的联想:1.由物联想到人;2.由“个体的人”联想到“群体的人”;3.由“自己的经历”联想到整个社会的进程;4.由现在的事联想到历史与未来;5.对于有特定爱好的同学来说,还可以进行哲学方面的联想。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单一概念性作文写作指导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单一概念型作文写作指导【概念阐释】单一概念型作文是指只有一个核心概念的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或指向字面义,或指向比喻义、象征义。
此类作文首先需阐释概念:指向字面义的概念需化大为小,划定论说的边界;指向比喻义、象征义的概念需化虚为实,找到论述的本体。
只有明确了核心概念所指的现象或事物,才能准确立论说理。
【类题举隅】以下面的题目为例:古人教子曰:“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现代教育家说:“研究‘玩儿’这一丰富的源泉,是我们的任务。
”以《中国古代漆器》《明式家具珍赏》《蟋蟀谱集成》《北京鸽哨》等“世纪绝学”享誉中外的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总结自己一生时说:“我这辈子没干别的,净‘玩儿’了。
”也有人说:“玩物丧志,靠‘玩儿’难以成就大事。
”请以“说‘玩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根据第一则材料和第四则材料,我们可将“玩儿”定义为“会耽误学业或事业的、沉溺于感官享乐或心理刺激的嬉戏”,那么观点即“‘玩儿’难免丧志荒业”;根据第二则材料和第三则材料,我们也可将“玩儿”阐释为“因兴趣推动而全情投入、全力以赴的陶然忘机的状态”,那么观点就变为“‘玩儿’可以寄志精业”。
概念指向不同,观点就不同。
因此,单一概念型作文写作的第一步是阐释概念,第二步才是提出观点。
确立观点之后,便可进行分析论证,此乃第三步。
以一考生的论证结构大纲为例:“玩儿”即沉浸于自身喜好之物无法自拔的状态。
如此沉浸之状态,非但不致沦为“丧志”之祸,反会大有作为。
若“玩儿”的是旧时之清风明月,那么,“玩儿”便能陶冶心性,使人在失意与落寞中寻找到心灵的寄托……当然,“玩儿”的对象也可以是今时之明月。
当我们对世界有探寻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时,一切存在的“业”中便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文章首段阐释“玩儿”的概念,提出“‘玩儿’可大有作为”的观点,接着以“玩儿”的对象的古今之别论说“玩儿”的不同价值,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可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范本。
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作文

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作文篇一: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具体事例《吃饭》文/向双全这是一件平凡真实而令我特别有感触的一件事。
故事发生在本月23号中午吃饭的时候,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贝贝和她的妈妈(她妈妈是我们学校的工作人员,姓王,我习惯称她王姐)。
贝贝现在是个8岁的孩子,马上念小学3年级了。
她看起来个子比较小,皮肤有些黑,不过看起来非常活泼健康,有一双大眼睛和一口洁白的牙齿。
她也是个特别乖巧和懂礼貌的孩子,每次见到我的时候,都面带笑意,隔着老远就大声喊我向叔叔,因此当我回头看到或者迎面看到她的时候,心里总感特别温暖,我的脸上也会绽放出百合花般真实纯洁的笑容,这就是一个孩子带给我最真实的快乐。
现在,我也常常隔着老远就喊她贝贝,对于她,我心里尤其喜欢。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先打了饭坐在餐桌旁开始吃起来了。
这时我看到贝贝也上3楼来了,于是我就喊贝贝,她很有礼貌的回了我一声向叔叔。
她一个人去打好了饭(2碗)、菜、和汤(1碗),这可以看出她比较独立。
我便问贝贝:你妈妈怎么还没来吃饭呢?她回答说:“妈妈还没下班。
”于是,贝贝也开始吃起来了,可是餐盘里的肉却没有怎么动。
她说她比较喜欢吃土豆丝,同时告诉我她妈妈也非常喜欢,果然餐盘里的土豆丝很快就没啦。
因为天气炎热,空调开的度数比较低,加上我们的座位就在空调旁边,空调对着我们吹风,所以能够感受到风很大并且有些冷。
这个时候,贝贝就把另外一碗饭端过去用手半捂。
看到这个动作,当时我就差点发笑了,那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动作很搞笑、很滑稽。
后来,我才知道我错了,我才明白贝贝的用意。
我问贝贝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贝贝说妈妈不喜欢吃冷饭,尤其是冷干饭。
后来我再次说夏天天气热,吃冷干饭没啥问题的。
贝贝又说妈妈肠胃不好,吃了冷干饭不舒服。
这时候,我才明白这个小女孩的用意,仅仅是希望用手去捂着饭,阻挡空调吹来的冷风,让干饭的温度尽量高一点,妈妈吃着舒服一点。
也许,有的人当时确实要嘲笑贝贝的举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写作手法之以小见大(附习作剖析及模拟演练及佳作赏析与精评)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之以小见大学习目标01.感受“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魅力。
02.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
激趣导入成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指通过管子的小孔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斑。
本意是只看见事物的部分。
后来,它用于比喻从观察到的一小部分可以推测事物的全貌。
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落而知秋,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作文也可以以小见大,只要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就能揭示蕴含的深刻意义,阐述各个较“大”的主题。
习作剖析下面是作文《一件小事》的开篇。
看看有什么问题。
一件小事,可以使你的人生一夜之间变得辉煌,可以使你的生活一瞬间崩塌,它可以是你生命的转折点,更可以是你生命的折腰点……就比如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事故一一雅典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2年6月5日与希腊建交。
1973年5月7日,首任驻希腊大使周伯萍在去科威特使馆国庆招待会的路上,由于不熟悉当地环境,加上翻译疏忽,误入当时与阿拉伯国家为敌的以色列外交代表官邸,而当时的中国政府尚未承认以色列,因此闹出了国际笑话一雅典事件。
【把脉推敲】题目是一件小事,可作者选的却是一件外交事故,是大事,不符合“小”的要求。
选材上失误是最主要的问题。
第二,作文开篇就空发议论,不是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也是我们要避免的。
课文回眸阅读下面这篇课文,感知优秀作品中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散步の莫怀戚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高考语文阅读题11个万能答题模板大分享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高考语文阅读题11个万能答题模板大分享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是拉开分数的一大重要题型,有的时候是每小题相差不起眼的小几分累积起来,有的时候是别人答满答对而你无话可说的七八分。
其实语文阅读理解题也是有章可循的,有万能的答题思路和保阵地不失。
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非常实用的答题模板。
1、说理性有号召力。
2、抒情性有感染力。
第二人称
02
你、你们
1、赞美性质:亲切感。
2、批评性质:(1人:质问之势——气势强烈——表达情感;(2非人:拟人化——同上。
第三人称
02
他,他们
体现出客观真实。
常用的表现手法
手法、写法、写作方法、艺术手法等等
常见的有:对比、象征、衬托、比喻、幽默、讽刺、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托物言志。
1.理解文中的加点词语
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2.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__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3.主旨句的作用
5、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结构严密。
6、某种时空关系。
7、某种对比关系。
“以小见大”写作练习

写作练习:以小见大一、经典片段(一)《老王》——杨绛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二)《生命生命》——杏林子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
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三)《背影》——朱自清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二、品味实例,感悟技法(一)立春考场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在空旷的教室中回荡。
我心此刻却不甚明媚。
时值盛夏,心中却是冰雪满天,仿佛有万千无法摆脱的愁苦。
唉,这么长时间认真艰辛的复习,最终面对的只是一张苍白的试卷,怎不令人心生怅惘?背后有人长叹一声,无奈?抑或无聊?曾听师长说:“中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对你这样的尖子无疑是一个枯木逢春,鲤鱼飞跃的机会。
”“也许是吧。
”我淡淡地回答。
心中似乎了然。
中考过后,不是照样埋头苦读?纵使在高等学府深造,再过几年,面对的何尝不是一张苍白的试卷?何来转折?唉,想必,心中的寒冬还要持久,春天恐怕是不会来了吧!窗外,杨柳青青,它们早已历过寒冬。
立春的时候,它们可曾心生喜悦!它们整日吸收云雨天露,向上奋力地生长,不是最终都逃不过秋至叶枯的悲吗?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如此奋斗,如此勤劳?就在此时,一缕清风拂来,送来杨柳枝叶纯正的芳香,心神一阵清醒。
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之以小见大

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之以小见大一、以小见大在现代文阅读中的运用1、概念: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2、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3、典型例题:07全国1总想为你唱之歌 17 08山东22例1、08山东卷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歌德之勺张炜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
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的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
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
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
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才能和他媲美。
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扳指计算着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
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
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
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
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
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
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
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
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
书房,卧室,客厅,最后是厨房。
我不知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
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汽铁罩。
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
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
可以想象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之以小见大一、以小见大在现代文阅读中的运用1、概念: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2、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3、典型例题:07全国1总想为你唱之歌 17 08山东22例1、08山东卷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歌德之勺张炜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
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的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
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
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
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才能和他媲美。
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扳指计算着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
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
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
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
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
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
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
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
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
书房,卧室,客厅,最后是厨房。
我不知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
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汽铁罩。
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
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
可以想象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
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操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铜勺碰得哐哐有声。
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
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
为什么,想不出。
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中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
我没有看到心里去。
我好像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
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
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
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
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
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
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
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了。
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
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
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文章有删改)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6分)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启示主要有两点。
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
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例2、0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7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
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
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
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
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
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
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
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
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
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
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
”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
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
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
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
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
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
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
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
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
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
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
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
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
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
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
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
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答: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解析:本题较难,需体会作者对大西北的感情并将其与对戈壁石的喜爱综合在一起。
二、以小见大在作文中的运用“小”和“大”是对立统一的。
“小”是“大”的一部分,“大”必须通过无数的“小”才能体现其本质特征。
当然,写作选材时,也并非随意捡来一件小事便可以表明一个大道理。
这里还有一个深入开掘和精心加工的问题,即要从本质上把握住“小事”与整个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
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虽然处处描写“小”,却要时时表现“大”。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中选小,小中见大”,按照这条原则去做,我们的作文就可取得一斑而窥全豹,见一叶而知秋的效果。
那么,小题怎样大作?首先要判定哪些题目是小题。
一般而言,小题的取材多局限在狭小的天地,依题撰文,难以写出份量和厚度。
如《“七。
一”记事》、《劝君莫酗酒》等便是。
单记“七。
一”这天的活动和事件,容易停在一个平面上,有嫌单薄;单议酗酒对人体的危害,似乎囿于个人的圈子,缺少些社会性。
其次,要善于扩大。
遇到这类题目,要尽可能开发“材源”,串起那些相关内容,丰富文章的容量。
例如,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
《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文意是够小的,但却可以切入“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的大问题;再如还可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精神品质联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同时,还可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博,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
当然,小题大作应有个限度,不能任意拔高和扩大,这也应注意。
例文1江西考生小时候,我家的门常被人敲错,因为对面住着一位处长伯伯,爸爸为了避免开门时的尴尬,便在门上安了个猫眼,而不懂事的我却总爱搬个凳子在门边,只要听见脚步声和说话声,都要站在上面瞧一瞧。
猫眼虽小,却令我领悟了一番有深刻哲理的情趣……晚上,经常有人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敲响对面处长伯伯家的门,而他则探出个头,先看看客人的礼品,再向左右溜一眼,压低了嗓门,说一声:“进来吧!”之后,门便关上了,里面的声音就一下子大了起来。
这位伯伯虽与我家做了多年的邻居,却很少和我们打招呼。
所以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将军肚”。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家搬走了。
过了不久,我便在楼梯口撞见一位肩扛柜子的老人。
老人50多岁,古铜色的皮肤,矮矮的个子,嘴角有颗豆大的黑痣,他声如洪钟:“嘿、小鬼!让开点,让开点!”接着他身后又来了个扛家具的年轻人,样子和他倒有点像。
我恍然大悟,这是搬运工,新的邻居要来了。
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告诉我,有一位爷爷要住在我们对面,也是个处长。
当谈起那个搬运工时,爸爸禁不住大笑,对我说,他,就是那位处长,后面的人是他的儿子。
我有点纳闷,轻声嘀咕道:“哪有处长亲自动手搬家的?”处长爷爷住下以后,到了晚上,对面依旧响着敲门声,我便又好奇地对着猫眼窥看。
见客人提着大包礼品来找那位长处爷爷。
爷爷彬彬有礼地打开门,热情地接待他们。
客人辞别时,爷爷的大嗓门又惊动了我。
只见一边热情地相送,一边严肃也跟客人说着什么,奇怪的是客人手里仍然提着进门的礼品,显得尴尬地走了。
平时,我常到处长爷爷家去玩。
他家很大,却没几件像样的家具。
我挺奇怪地问爷爷:“你家怎么一点也不漂亮?”他看着我笑了笑,说:“这样不挺好的吗?”我把头一偏,说:“这有点不像你的家,从前那个处长伯伯家里可漂亮了,为什么人家送来的礼物你不要?”我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爷爷的脸变得严肃起来,摸着我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还不懂这些,人好比是一个天平,良心这头轻了,利益那边自然就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