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构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中脊轴部,一般有中央裂谷 垂直于洋中脊,有转换断层和海槽
在太平洋内,因中脊偏居东侧且边 坡平缓,呈倒“L”字型展布,故称 东太平洋海隆。
印大度西洋洋中中脊脊也的大峰致是位 于锯大齿洋形中的部,,分但布歧在分 三大支西,洋呈中“间入,”大字致型 展与布东西两岸平行, 呈“S”形纵贯南北。
1 大陆架
大陆边缘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呈一自陆向海自然延伸和 缓倾的浅水平台。其范围自低潮线起到洋底向海方向坡 度迅速变陡处(称为大陆坡折线或大陆架外缘)为止。
2 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向大洋更深部分下倾直到深海盆地 或海沟为止的斜坡地带。
3 大陆隆
介于大陆坡末端与深海平原之间的缓坡地带。 有的文献曾称为大陆基。中国有些学者将其 作为大陆坡的一个二级海底地貌单元。
海底扩张说主要内容
1 岩石圈浮在软流圈之上漂移。 2 地幔中存在热物质上升引起的对流。 3 来自地幔上升的岩浆从洋脊涌出,冷却后形成洋 壳,洋壳不断向两侧扩张。 4 洋壳(岩石圈)运动至海沟处向下插入地幔。 5 下插的岩石圈熔融消失,形成岩浆,从海沟靠大 陆一侧上升,形成大陆边缘火山带或岛弧火山带。火 山带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安山岩,称为安山岩带。
海底扩张说
证实海底扩张假说的工作:洋壳年龄
1968年“格罗玛—挑战者号”深海钻探船在各大 洋取得数万米岩芯。由于玄武岩已变质,不能用同位 素定年,但可以用大洋沉积物底部的化石定年。结果 发现离洋脊越远,洋壳年代越老,对称分布,最老不 超过侏罗纪。证实了洋壳在洋脊增生,在海沟消亡的 推断。
洋中脊
海底扩张说不能解释的问题
组成物质主要是沉积物,系陆架和陆坡上的 物质受重力崩塌、滑坡及蚀流搬运、堆积而 成。大陆隆地带也是深海扇从海底峡谷向外 扩展的地带。
4 边缘海沟
指的是海底呈长条形,深度很大( 一般超过6000米 ) , 位于板块分界处的负地形单元。
5 岛弧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陆板块受 挤上拱隆起形成弧状的长串岛屿。
岛 弧
6 弧后盆地
在岛弧与大陆之间以及岛弧与岛弧之间的海 域称为边缘海,其中的深水盆地往往具有洋 壳结构,深达 数千米。因位 于岛弧后方 (即陆侧),又 叫弧后盆地。
7 大洋盆地
又称深海盆地。大洋中特别平坦的部分。底部坡 度为1/1000~1/10000。地壳厚度6~8公里左右, 属大洋型地壳。
2004; 里弼东 ,人类对海底地貌的认识和利用,海洋测绘,1999;
王述功; 刘忠臣,三大洋中脊的重力异常及构造意义 ,海洋学报,1997; 唐锋,大西洋裂谷探秘 ,科学大观园,2005; 叶尚夫 ,以日本海沟为例探讨我国东部大陆边缘中生代褶皱造山带的存
在与消失 ,东海海洋,1987;
海底扩张的底界 大西洋虽有发育完整的洋脊系统,但缺少地壳消减的
海沟。
1968年,板块构造学说提出。板块活动造成了 多种多样的海底地貌。
2
大洋地形与地貌
洋底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两者以莫霍面 为界面。
地壳:沉积岩层、玄武岩层、大洋层
上地幔:上层为刚硬的岩石层 下层为柔软的软流层(板块运动的基础)
盆地中平均堆积厚度为1公里。沉积物来源于大 陆架,由浊流通过大陆坡堆积于大洋盆地中最低 部位。
8 大洋隆起
大洋隆起具备复杂的形态,有的为块状山,有的为 线装山脉。
9 洋中脊
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 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它全长6.5×104km,顶部水深大都在2~3km,高 出盆底1~3km,有的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宽数百 至数千千米不等,面积占洋底面积的32.8%,是世 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A.三大主题:
深部生物圈和洋底的海洋(估计有2/3的微生物生活在深海洋底之下, 有前景)
环境变化、过程与结果(揭示气候变化的原理,预测人类的生存环境) 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目标是钻穿地壳,进入上地幔)
B.海底观测科学
海洋科学研究的瓶颈在于观测的局限性 筹建新的观测系统,观测平台向海底移动,从海底向上观测水层,向下
转换断层
大西洋底地貌
大洋中脊 (中央裂谷和转换断层)
3
板块活动与大洋的演化
大洋边缘的形成
大洋板块的扩张作用、剪切作用和俯冲作用,可形成三种不 同性质的大洋边缘
离散边缘——稳定的没有构造活动痕迹、被厚沉积物覆 盖,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等地形。 形成过程:大陆板块裂谷扩张→形成隆起→裂谷带 形成→海底扩张→边缘的沉积 例:大西洋
地质动态,2006; 中国大洋钻探船建造的初步设想,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2010; 安可霞,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中学政史地,2006; 李汝雯 ,美国《海底地名》的“术语与定义”,中国地名,2001;
刘国清.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尚待深入. 世界科学, 1986 ; 劳秋元,周祖翼. 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1995; 孙晓猛; 简平,滇川西部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的威尔逊旋回,地质评论,
走滑边缘——相当于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互相剪切滑 动,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分布 相对较少
汇聚边缘——以强烈火山地震构造和深海沟为特征,太 平洋边缘,岛弧-海沟型和安第斯型
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距今1.3亿年前,新的地幔物 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陆 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并 产生无数的裂隙
加积楔
软流圈
安第斯型板块俯冲 带——不发育岛弧
固体地球循环
板块最初运动始于洋中脊,热对流将地幔物质带至地表洋中 脊部位,冷却后便成为新生的洋底,并从大洋中脊向两侧作水平 扩张。在其到达大陆边缘后,因受到大陆板块的阻挠而发生碰撞, 部分物质拼贴于大陆边缘,使大陆沿侧向增生长大;部分物质俯 冲下插,最后重新熔融于地幔中而完成一次循环。
Wilson旋回:一次完整的板块扩张-
闭合循环或旋回称作Wilson旋回。
a.扩张初始阶段: b.扩张发展阶段: c.扩张萎缩并转向
收敛阶段: d.俯冲阶段:
e.闭合阶段:
实例:(其主要阶段在现实中均可找到对应构造区域)。
a.扩张初始阶段:大陆板块还没有完全拉开,故尚未形成洋 壳,如东非裂谷;
b.扩张发展阶段:这时已经出现洋壳且在继续扩大,如红海 海盆;
B.巨大火成活动区的发展过程:接近中部和深部火成地壳,研究地 幔柱的高频变化历史,准确的预测巨大火成活动。
C.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了解地球磁场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 的变化。
D.洋中脊的动力学过程 E.地震发生带 F.俯冲带
该计划有科学与技术两个层面,中国目前多关注于科学层面, 需发挥海陆结合、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加大技术层面(生命 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开发。
观测地壳,通过光纤电缆与陆上联网,进行实时长期的连续观测
C.扩大目标范围,不以大洋为限
钻探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浅水大陆架,与大陆钻探联手,共同解决地 质问题
该计划涉及的海底构造研究热点
A.张裂大陆边缘的演化:对共轭边缘的陆-洋过渡带进行钻探,对 正在活动的边缘进行原地测量和长期观测,以了解岩石圈的形变是 如何过渡到正常的海底扩张的。
距今7000—8000万年,地 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 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 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 张,形成初期的海洋, 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海洋地壳
洋壳不断扩张生长,海 底扩张形成宽广的洋盆, 大洋边缘沉积物不断累 积
大陆板块 岩石圈
边缘海
岛弧
海沟
软流圈
日本海沟处的板块俯冲作用-岛弧海沟型
c.扩张萎缩并转向收敛阶段:如大西洋
d.俯冲阶段: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如太 平洋西岸的岛弧—海沟带
e.闭合阶段:俯冲结束,洋壳消亡。此阶段可形成高大的山 系,如亚洲和印度板块接合带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这样形 成的。
4
展望
海底构造的深入研究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初始科学计划 (2003-2013)
谢谢
参考文献
吴时国,喻普之,海底构造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6.8; 张秀清,当代地球构造的理论与方法,自然科学版,1995; 李三忠,侯方辉等,洋中脊、地幔柱、 地幔柱、 海沟与海沟、洋中脊相互作用,
海洋地质动态 ,2004; A 扎班巴尔科, 阔纽霍夫,从大地构造观点看世界大洋大陆坡的油气远景,海洋
海底构造
内容
1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大洋地形与地貌
3 板块运动与大洋的演化
4
展望
1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 说
海底扩张说
二战期间及战后,出于军事和资源的目的,人类 对深海进行了大规模调查,获得了大量新发现。1960 至1962年,赫斯和迪茨综合了当时已经发现的事实, 首先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在随后的几年里,新的发 现使海底扩张假说得到了证实。到1970年,海底扩张 说被普遍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