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合集下载

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确保实验室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是聚集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摇篮,是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第三条实验室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结合应用开发研究,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实验研究体系,促进开展创新活动。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实验室实行统一管理.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是实验室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2.编制和组织实施实验室的总体建设规划和发展计划,制定和发布实验室建设项目指南;3.制定实验室建设发展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指导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4.批准实验室的建立、重组、合并和撤销,组织达标实验室的验收认证,组织对实验室进行考核评估和总结交流;5.安排确定有关经费;6.推荐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第五条省直部门(单位)或省辖市科技主管部门是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1.根据实验室发展规划,组织本部门开展实验室建设项目和实验室达标认证项目的申报工作;2.负责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实施,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3.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运行,在资金匹配、人才培养与引进、职称评聘、科研项目下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第六条依托单位(建设单位)是负责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实施单位,主要职责是:1.具体组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运行工作,为实验室提供后勤保障、配套条件和资金;2.检查、监督实验室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实验室考评工作;3.负责聘任实验室主任、副主任,遴选并聘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学术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4.根据学术委员会的建议,制定实验室的研究发展方向、年度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确定实验室的编制和人员安排;5.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省级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研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和国家战略需要。

在实验室建设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得到合理的对策建议,以便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科研效率。

一、存在的问题1.管理体制不够灵活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相对僵化,决策效率低下。

实验室领导者在决策和办事过程中要经过繁琐的程序,不能快速应对科研的新需求和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科研进展。

2.资金使用不透明有些实验室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不透明的问题,资金使用不规范、不合理,导致科研经费浪费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3.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实验室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许多有潜力和能力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了离开,这对实验室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科研成果转化不畅一些实验室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存在困难,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缺乏产业化的合作伙伴和转化平台。

5.安全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实验室中,安全管理工作存在隐患,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措施不完善,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对实验室和周围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对策建议1.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应当鼓励实验室领导者注重科研实践和实验室管理经验的积累,建立适应时代发展和科研需求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2.加强资金使用和审计监管严格规范实验室资金使用,建立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加大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审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合理。

3.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待遇和福利,鼓励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长期工作,提高科研人员的归属感和稳定性。

4.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引导实验室加强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合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和机制,加强技术转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水平。

5.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实验室的安全意识教育,建立科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措施和设备的建设,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生产。

【重点】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重点】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关键字】重点
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发布机构:浙江省科技厅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1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2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全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全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全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23.08.29•【字号】浙科发基〔2023〕40号•【施行日期】2023.10.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条件与标准正文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全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浙科发基〔2023〕40号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打造实验室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标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推进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省科技厅对2014年出台的《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浙科发条〔2014〕175号)进行了修订,现将新修订的《全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23年8月29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三章申报与认定第四章运行与管理第五章考核评价第六章变更与调整第七章附则全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9〕2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浙江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定位是支撑国家战略和打造浙江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策源地并举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主要任务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聚集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开展高效率合作与学术交流,开放共享高质量创新资源,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医疗卫生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建设的科研实体,遵循“聚焦目标、强化优势、交叉融合、动态管理”的原则,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资金管理机制。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研究在推动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升我省在特定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省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例如,科研资源分散、协同创新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

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将有助于整合优势资源,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在具体时间段内,将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领域科研创新平台,具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的能力,为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核心技术和创新人才。

(二)具体目标1、科研成果方面:在建设期内,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X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X项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X篇以上,其中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X篇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X项以上。

2、人才培养方面:引进和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

培养博士研究生X名以上,硕士研究生X名以上。

3、平台建设方面:建成先进的实验设施和科研平台,具备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条件。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

4、成果转化方面:推动科研成果在我省相关产业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形成X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实现经济效益X万元以上。

三、研究方向(一)方向一名称1、研究内容:围绕具体研究内容展开深入研究,重点解决关键问题。

2、预期成果:在预期时间内,取得具体成果,为相关产业或应用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二)方向二名称1、研究内容:聚焦于详细研究内容,突破技术瓶颈。

2、预期成果:预计在预计时间,获得成果形式和应用价值。

山西省实验室名单

山西省实验室名单

山西省实验室名单
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量子光学与光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态测试技术省部共建实验室
煤科学与技术省部共建实验室
冶金设备设计理论与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
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材料强度与结构冲击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山西省农药重点实验室
功能分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细胞生理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表面活性剂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炭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生态畜牧与环境兽医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制造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重点实验室
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分子磁体与磁信息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法医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煤与煤层气共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船舶电力推进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电磁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
矿产资源高效安全开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教育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旱作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与装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乙炔化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黄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矿山重型装备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煤基多联产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煤炭生物气化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煤矿装备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需求的日益增长,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成为推动地区科技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省份名称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和科技发展区域,在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潜力。

然而,面对国内外科技竞争的新形势,现有的科研条件和创新能力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将有助于整合区域内的科技资源,集聚优秀的科研人才,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通过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为省份名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时,也能够提升省份名称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汇聚。

二、建设目标与定位(一)总体目标在未来X年内,将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研创新平台,在重点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批杰出的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省份名称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二)具体目标1、在科研成果方面,争取每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X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X项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X项以上。

2、在人才培养方面,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X名以上,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X名以上。

3、在社会服务方面,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X项以上,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X项以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三)定位省重点实验室将聚焦于重点研究领域,围绕国家和省份名称的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一)研究方向根据省份名称的产业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确定以下几个重点研究方向:1、研究方向 12、研究方向 23、研究方向 3(二)研究内容1、研究方向 1 的具体研究内容研究具体技术或问题 1,探索解决方案或理论 1。

开展实验或研究项目 1,验证研究成果或理论 1。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申请确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1、对外开放运行2年以上,符合省重点实验室学科布局和规划,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符合省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或是前沿、交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按照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考评被评为优秀。

2、实验室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五年间承担的国家及科研项目不少于2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或资助强度30万以上的科研项目不少于3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到1000万元,或人均年科研经费达到5-10万元,或年均竞争性科研经费不少于100万元;应用性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不低于70%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主任是本学科领域省级以上学术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拥有的学术带头人(有省级以上学术荣誉称号或博士学位的高级研究人员)不少于3人;研究队伍结构合理,固定科研人员不少于15人。

4、高校实验室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科研机构及其它单位的实验室应具有培养(或代培)研究生的能力和条件,年在读研究生不少于10人。

5、具备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和工作基础,其中实验室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并能统一管理,开放使用。

6、实验室已建立起较完善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日常管理规范、严格;初步建立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设立有开放课题和经费;能够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7、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关心、支持实验室的发展,能为实验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及相应经费等配套条件,切实帮助实验室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申请确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具体程序为:部门属实验室提出申请;主管部门正式推荐并提交相关建设计划任务书、《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总结报告》(附件三)和建设项目验收申请;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考核验收;验收通过并报科技厅办公室会议审定后予以批准,列入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序列。

直接确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的部门实验室没有建设期,从下年度起参加省重点实验室的年度考评。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省重点实验室在推动科学研究、促进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省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特制定本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二、建设目标1、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在特定领域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2、培养和吸引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

3、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提升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

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研究方向与重点1、根据我省的产业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确定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研究新型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在新能源领域,聚焦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储能技术的突破。

2、明确每个研究方向的重点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技术路线。

四、团队建设1、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引领和指导。

2、招聘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或丰富科研经验的中青年骨干,充实科研队伍。

3、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培训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

五、硬件设施建设1、建设高标准的实验室场地,满足实验研究的空间需求。

2、购置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确保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

3、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仪器设备的高效利用和维护。

六、科研项目与成果转化1、积极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

七、学术交流与合作1、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报告,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讲学和交流。

2、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展示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提高实验室的知名度。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省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建设已成为推动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

为了促进省内高端科技研究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特制定本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二、目标与意义1. 目标: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省重点实验室,提升我省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 意义: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我省的科技创新水平。

三、建设内容1. 实验室选址:根据实验室建设的需求和科研资源分布状况,选取合适的地理位置,确保实验室的有效运作;2. 实验室设施:采购先进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室必需的实验室设施,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3. 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和高层次人才,提升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4. 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实验室以及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四、建设步骤1. 立项评选: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实验室的建设方案进行评审,确定建设目标和重点实验室的类型;2. 建设规划:根据评审结果,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包括实验室选址、设施采购、人才引进等;3. 设备采购:组织公开招标,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采购实验室所需的仪器设备;4. 设施建设:按照规划,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实验室的建设质量;5. 人才引进:通过人才引进、培训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科研团队氛围,提升实验室的科研能力;6. 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建立与国内外相关实验室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五、经费保障为确保重点实验室的顺利建设,需要合理安排经费支持:1. 国家财政拨款:争取国家相关科技项目的支持和拨款,作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经费来源;2. 省级财政投入:将实验室建设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实验室建设;3. 学校和企业支持:通过校企合作、科技服务等方式争取学校和企业的资金支持;4. 科研项目合作资金:通过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获得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

安徽省重点(省级)实验室名单

安徽省重点(省级)实验室名单
安徽美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
20
安徽生物化工分离提取技术省级实验室
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
21
安徽压缩机与高压成套设备省级实验室
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
2010年
22
安徽硅基薄膜光伏电池省级实验室
普乐新能源(蚌埠)有限公司
2010年
23
安徽省薄膜及薄膜电容器省级实验室
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
5
芜湖汽车电子省级实验室
埃泰克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
2009年
6
芜湖节能环保输变电省级实验室
芜湖市金牛变压器有限公司
2009年
7
芜湖余热锅炉省级实验室
安徽金鼎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
8
蚌埠生物发酵技术省级实验室
安徽丰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2009年
9
蚌埠汽车空调压缩机驱动技术省级实验室
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
10
蚌埠浮法玻璃新技术省级实验室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
2009年
11
铜陵交通安全与智能交通技术省级实验室
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
12
淮南深部煤炭安全开采省级实验室
淮南矿业集团
2009年
13
淮南低温共烧材料省级实验室
淮南师范学院
2009年
14
马鞍山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省级实验室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
2009年
15
马鞍山电能质量治理省级实验室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技术有限公司
2009年
16
六安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与意义(一)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成为推动地区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意义1、促进学科发展:省重点实验室能够汇聚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推动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

2、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科研人员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条件,激发创新思维,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质量和数量。

3、服务地方经济:针对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4、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实践平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一)总体目标在未来X年内,将本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研创新平台,在相关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1、科研成果方面: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X篇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X项。

2、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博士研究生X名,硕士研究生X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X名。

3、社会服务方面:与X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X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主要任务1、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针对学科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力争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3、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形成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

4、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一)研究方向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确定以下X 个研究方向:1、具体研究方向 12、具体研究方向 23、具体研究方向 3(二)研究内容1、研究方向 1 的具体内容(1)具体研究课题 1(2)具体研究课题 2(3)具体研究课题 32、研究方向 2 的具体内容(1)具体研究课题 1(2)具体研究课题 2(3)具体研究课题 33、研究方向 3 的具体内容(1)具体研究课题 1(2)具体研究课题 2(3)具体研究课题 3四、团队建设(一)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实验室。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一、引言省重点实验室是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平台,对于提升省级科研水平和促进科技产业化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案进行阐述,包括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投资计划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内容。

二、建设目标1. 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之一是提升科学研究能力,通过优化实验室设施和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科研成果的创新力和影响力。

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省重点实验室还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建设内容1. 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完善基础设施,包括实验室场地选址、建筑设计与施工、实验设备购置等方面。

确保实验室具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舒适的实验环境,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2. 人才引进与培养为了提升科研能力,省重点实验室将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

通过引才计划、科研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3. 学术交流与合作省重点实验室将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同时,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学术思想碰撞,提升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四、投资计划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充分的资金支持。

根据前期调研和规划,估算出的投资计划如下:1. 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约占总投资的40%;2. 实验设备购置:约占总投资的30%;3. 人才引进与培养:约占总投资的20%;4. 学术交流与合作:约占总投资的10%。

五、管理体制为了确保省重点实验室的有效运行和管理,建议建立以下管理体制:1. 设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决策;2. 设置科研团队负责人,统筹协调各个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3. 充分发挥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营。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省重点实验室在推动地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省重点实验室的创新引领作用,提高其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在具体学科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国内一流的科研创新平台,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1、在科研成果方面,力争在时间区间内获得具体数量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具体数量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具体数量项发明专利。

2、在人才培养方面,引进和培养具体数量名学术带头人、具体数量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

3、在平台建设方面,完善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一)研究方向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确定以下具体数量个研究方向:1、研究方向 1 的名称研究重点:阐述研究重点预期成果:预期的科研成果2、研究方向 2 的名称研究重点:阐述研究重点预期成果:预期的科研成果(二)研究内容围绕上述研究方向,开展以下具体研究内容:1、研究内容 1 的名称研究思路:阐述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绘制技术路线图实验方案:详细描述实验方案2、研究内容 2 的名称研究思路:阐述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绘制技术路线图实验方案:详细描述实验方案四、团队建设(一)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实验室。

重点引进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以及具有创新潜力的中青年科研骨干。

(二)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实验室成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

鼓励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支持他们在职攻读学位、参加培训课程等。

(三)团队协作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建立定期的学术研讨制度和项目合作机制。

通过团队的协同创新,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质量。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省级重点实验室是各省级政府着力建设的科研平台,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1.缺乏明确的管理机制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不够规范,管理责任不够明确,管理缺乏有效监督等,导致实验室管理效果不佳。

2.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取决于研究人员的水平和团队的力量,但是由于缺乏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的研究能力和创新力不足,制约了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

3.资金管理不透明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在资金使用和管理上存在着不透明的情况,容易引发财务风险和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科研成果的产出。

4.科研成果转化不足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创新机制,实验室的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不能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5.安全管理不到位实验室是一个科研的重要场所,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但是目前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够到位,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对策建议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应该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健全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体系,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增强实验室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3.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应该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的使用和流向,加强对实验室经费的监督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防止财务风险和腐败问题的发生。

5.加强安全管理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应当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紧急预案,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人员的生命安全。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不仅适用于省级重点实验室,也适用于各级各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产力、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等重要使命。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在具体学科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1、在科研成果方面,力争在建设期内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X项,省部级科研项目X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X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X项。

2、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博士研究生X名,硕士研究生X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X名。

3、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X次,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X个。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一)研究方向1、研究方向 1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2、研究方向 2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3、研究方向 3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二)研究内容1、具体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研究方案预期成果2、具体研究内容 2研究目标研究方案预期成果3、具体研究内容 3研究目标研究方案预期成果四、团队建设(一)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X名,负责实验室的学术指导和科研规划。

(二)科研骨干招聘和培养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科研骨干X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

(三)实验技术人员配备具有丰富实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实验技术人员X名,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实验设备的维护与操作。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省级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及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和碎片化,在管理上较为单一、呆板,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2.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部分省级重点实验室在资金使用上存在浪费情况,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实验室的科研进展。

3.人才队伍建设需加强。

一些省级重点实验室在人才引进及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实验室整体研究水平不高,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出。

4.科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省级重点实验室在科研合作机制上存在欠缺,缺乏良好的合作伙伴,限制了实验室科研项目的开展。

5.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

一些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安全管理上存在隐患,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二、对策建议1.完善管理体制。

应建立健全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加强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形成科研力量的合理集聚,推动相关管理规范化。

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应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建立科学的资金使用评估机制,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应加大对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人才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4.健全科研合作机制。

应建立多元化的科研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外优质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促进实验室科研项目的开展和成果的转化。

5.加强安全管理措施。

应完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生产和科研活动。

三、结语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管理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并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在科技创新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应加大对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国在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方面能够不断完善,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及学科设置介绍

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及学科设置介绍

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及学科设置介绍Document Actions∙∙一、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1.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材料学。

2.省级重点学科11个: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计算机应用技术、电路与系统、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3.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实验室。

4.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0个:河北省工业计算机控制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金属产品工艺及性能优化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重型机械流体动力传输与控制实验室、河北省并联机器人与机电系统实验室、金属精密塑性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精度轧制技术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特种光纤与光纤传感实验室、河北省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实验室、现代轧制技术与先进钢铁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基地。

5.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轧制设备与成套技术研究中心。

6.博士后流动站5个: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7.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8.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5个:具体详见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及学科设置一览表。

9.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80个:具体详见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及学科设置一览表。

10.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3个:机械工程、材料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仪器仪表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工业工程、软件工程、光学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

11.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

二、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及学科设置(见下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省科技厅
39783
66
浙江省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发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省科技厅
39783
67
浙江省新生儿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省科技厅
39783
68
浙江省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省科技厅
39783
69
浙江省磁性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省科技厅
34700
10
浙江省植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农科院
省科技厅
34700
11
浙江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省科技厅
34700
12
浙江省细胞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34700
13
浙江省眼视光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温州医学院
省科技厅
34700
14
浙江省齿轮传动与摩擦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固体表面反应化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师范大学
省科技厅
38200
38
浙江省现代纺织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理工大学
省科技厅
38200
39
浙江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38200
40
浙江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省科技厅
38200
41
浙江省皮革工程重点实验室
温州大学
省科技厅
38443
42
浙江省有机硅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
杭州师范大学
省科技厅
38687
43
浙江省女性生殖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省科技厅
38687
44
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
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省科技厅
38961
23
浙江省冲击与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工程重点实验室
宁波大学
省科技厅
36161
24
浙江省通信网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工业大学
省科技厅
36161
25
浙江省钎焊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省科技厅
36161
26
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省科技厅
36161
27
浙江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39083
50
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科技学院
省科技厅
39083
51
浙江省抗真菌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省科技厅
39083
52
浙江省家蚕生物反应器和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
浙江理工大学
省科技厅
39356
53
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
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省中医药研究院
省科技厅
35431
19
浙江省表面活性剂重点实验室
浙江赞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省科技厅
35431
20
浙江省综合信息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35431
21
浙江省竹类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省科技厅
35431
22
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研究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35431
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发布机构:浙江省科技厅
序号
名称
依托单位
归属部门
批准时间
1
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省科技厅
33239
2
浙江省饲料与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33604
3
浙江省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33754
4
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39356
54
浙江省蓄能与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华电力科学研究院)
省科技厅
39417
55
浙江省鱼类健康与营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省科技厅
39448
56
浙江省森林资源生物与化学利用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省科技厅
39448
57
浙江省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省科技厅
39783
58
浙江省中药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省科技厅
39783
59
浙江省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所
省科技厅
39783
60
浙江省新型纺织品研发重点实验室
浙江纺织服装科技有限公司(省服装中心〕
省科技厅
39783
61
浙江省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
45
浙江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省科技厅
38991
46
浙江省现代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中国计量学院
省科技厅
38991
47
浙江省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省科技厅
39052
48
浙江省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
温州医学院
省科技厅
39083
49
浙江省水体污染控制与环境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
33970
5
浙江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33970
6
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省科技厅
34335
7
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34335
8
浙江省纤维材料和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理工大学
省科技厅
34335
9
浙江省实验动物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36161
28
浙江省戒毒研究重点实验室
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
省科技厅
36526
29
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宁波大学
省科技厅
36526
30
浙江省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省科技厅
36526
31
浙江省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
浙江工业大学
省科技厅
37257
32
浙江省绿色化学合成重点实验室
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粉末冶金研究所
省科技厅
35065
15
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
温州市农科院
省科技厅
35065
16
浙江省河口海岸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省科技厅
35065
17
浙江省生物电磁学重点研究实验室
浙江大学
省科技厅
35431
18
浙江省心脑血管检测技术与药效评价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湖滨校区、
浙江工业大学
省科技厅
37622
33
浙江省现代森林培育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农林大学
省科技厅
37622
34
浙江省公共卫生应急检测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省科技厅
37987
35
浙江省胃肠病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人民医院
省科技厅
37987
36
浙江省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
温州医学院
省科技厅
38200
37
浙江省电子产品检验所
省科技厅
39783
62
浙江省能源与环境保护计量检测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省科技厅
39783
63
浙江省太阳能利用及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能源研究所
省科技厅
39783
64
浙江省安全工程与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省科技厅
39783
65
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