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振荡》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振荡的概念与中性K子系统中的振荡相似,最早由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于1957年提出。
中微子是一种极难被探测到的基本粒子,在微观的粒子物理和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都极为重要。
中微子共有三种类型,它可以在飞行中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称为中微子振荡。
中微子的前两种振荡模式即“太阳中微子之谜”和“大气中微子之谜”已被实验证实,其发现者凭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奖,但第三种振荡则一直未被发现,甚至有理论预言其根本不存在。
的超级神岗实验(Super Kamiokande)以确凿的证据发现中微子存在振荡现象,即一种中微子在飞行中可以变成另一种中微子,使几十年来令人困惑不解的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和大气中微子反常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中微子发生振荡的前提条件就是质量
测量实验(SNO)实验通过巧妙的设计,证实丢失的太阳中微子变成了其它种类的中微子,而三种中微子的总数并没有减少。
同样的结果在KamLAND(反应堆)、K2K(加速器)这类人造中微子源的实验中也被证实。
Super-K实验与Homestake太阳中微子实验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2012年3月8日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
这一重要成果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
项新的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大亚湾实验的结果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它不仅使我们更深入了解了中微子的基本特性,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进行下一代中微子实验,以了解宇宙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现象,即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赵光达院士说。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2003年提出设想,利用我国大亚湾核反应堆群产生的大量中微子,来寻找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并提出了实验和探测器设计的总体方案。
大亚湾实验是一个中微子“消失”的实验,它通过分布在三个实验大厅的8个全同的探测器来获取数据。
每个探测器为直径5米、高5米的圆柱形,装满透明的液体闪烁体,总重110吨。
周围紧邻的核反应堆产生海量的电子反中微子,近点实验大厅中的探测器将会测量这些中微子的初始通量,而远点实验大厅的探测器将负责寻找预期中的通量减少。
在2011年12月24日至2012年2月17日的实验中,科研人员使用了6个中微子探测器,完成了实验数据的获取、质量检查、刻度、修正和数据分析。
结果表明中微子第三种振荡几率为9.2%,误差为1.7%,从而首次发现了这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
中微子振荡的原因是三种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与弱作用本征态之间存在混合,一个电子中微子具有三种质量本征态成份,传
播一段距离后变成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的叠加。
中微子的产生和探测都是通过弱相互作用,而传播则由质量本征态决定。
由于存在混合,产生时的弱作用本征态不是质量本征态,而是三种质量本征态的叠加。
三种质量本征态按不同的物质波频率传播,因此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中微子,会呈现出不同的弱作用本征态成分。
当用弱作用去探测中微子时,就会看到不同的中微子。
中微子的混合规律由六个参数决定(另外还有两个与振荡无关的相位角),包括三个混合角q12、q23、q13,两个质量平方差Dm221、Dm232,以及一个电荷宇称相位角dCP。
通过大气中微子振荡测得了q23与|Dm232|,通过太阳中微子振荡测得了q12
最小的混合角q13、CP破缺的相位角dCP。
目前测得的q13的实
国的Chooz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给出。
大气中微子振荡|Dm232| = 2.4´10-3 eV2 sin22q23 = 1.0
太阳中微子振荡Dm221 = 7.9´10-5 eV2 tan2q12 = 0.4 反应堆/长基线中微子振荡dCP 未知sin22q13 < 0.17
q13的数值大小决定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的发展方向。
在轻子部分,所有CP破缺的物理效应都含有因子q13,故q13的大小
调控着CP对称性的破坏程度。
如果它是如人们所预计的sin22q13等于1%~3%的话,则中微子的电荷宇称(CP)相角可以通过长基线中微子实验来测量,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的不对称现象可能得以解释。
如果它太小,则中微子的CP相角无法测量,目前用中微子来解释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的理论便无法证实。
q13接近于零也预示着新物理或一种新的对称性的存在。
因此不论是测得q13,或证明它极小(小于0.01),对宇宙起源、粒子物理大统一理论、以及未来中微子物理的发展方向等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q13可以通过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或长基线加速器中微子实验来测量。
在长基线中微子实验中,中微子振荡几率跟q13、CP相角、物质效应、以及Dm232的符号有关,仅由一个观测量实际上无法同时确定它们的大小。
而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只跟q13相关,可以干净地确定它的大小,实验的周期与造价也远小于长基线中微子实验。
从Reines和Cowan第一次发现中微子到第一次在KamLAND观测到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在这50多年历史中,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特别是最近的Palo Verde、CHOOZ、以及KamLAND几个实验的成功,给未来的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使q13的精确测量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