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融合发展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本土化教育也在维护和弘扬本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旨在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使教育更具国际竞争力。
一、教育内容的融合教育内容是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核心。
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兼顾国际化教育与本土化教育的特色,集成各国的优势资源。
例如,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传统价值观。
同时,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促进本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在国际交流中,既要积极向外界推广本土文化与教育成果,也要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双向流动。
二、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引进教师是实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策略的关键。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对于促进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至关重要。
一方面,本土教师需要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另一方面,鼓励和引进来自其他国家的教育专家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和学习机会。
三、教育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教育管理是实现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制订出符合本国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
此外,要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效率。
通过建立国际化的学校评估和认证机制,促进各校的改革与发展,保证教育质量的国际化水平。
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离不开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开展学生交流项目、教师互访和研讨活动等形式,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和合作项目,拓宽教育资源和渠道,提升学校的全球知名度。
通过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互惠互利,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重要战略来推动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文化的国家,中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也积极行动起来。
为此,教育部发布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旨在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舞台。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方式,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对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
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化与提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明确了其基本原则和目标。
基本原则包括开放性、多样性、互惠互利和可持续发展。
开放性意味着积极引进国外教育资源,鼓励国内教育机构与海外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多样性要求提高国内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鼓励国内高校在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互惠互利强调国际合作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双方共同参与共同获益;可持续发展强调国际合作应该长期稳定进行,不仅仅是短期的一次性活动。
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包括:一是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使中国高校能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二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三是推动学术研究合作,促进学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四是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吸引优秀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同时鼓励中国学生到海外留学。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和措施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关于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的研究
V0 . 9 No. 12 6
长春师 范学 院 学报 ( 文社 会科学 版 ) 人
Ju a o lncu om l n esyH m ni n oi c ne) or l f m ghnN r a U i rt( u ai sadSc l i cs n C v i t e aS e
[ 收稿 日期 ]2 1 0 00— 7—1 0
[ 作者 简介]杨 福 (93 , , 16 一) 男 吉林镇赉人 , 长春 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教授 , 事英语教 学研 究。 从
一
、
式 ,以实现 提高人 才 培养 质量 ,推 动本 国高等 教育 的现 代化 进程 ,促 进本 国和世 界经 济发 展 ,相互 理解 与尊 重 的 目的 的过程 。可 见 ,国际 化 与强 调超 越 国家界 限 、忽视 民族 与 国家教 育愿 望 的 “ 育全球 化 ”不 同 ,国 教 际化更 强调 国家 与 国家之 间 的相互交 流 与合作 的活 动与 过程 ,在 承认 各 国差异 的基础 上展 开 ,从本 国 自身 的 条 件和 特点 出发 。所 以 ,它 与 教育 民族化并 不 是对立 的 ,而 是统一 的 ,是在 教育 民族 化基 础上 的 国际化 。民
“ 文化 选择 ” 。同时 ,它也 是外 来文 化与本 民族 传统 文化 相互 沟通 、融合 的过程 ,是 外来 文化 及传 统文 化 改变 自己初 始形 态 以适 应 新文 化发 展要求 的过程 。这样 看来 ,国 际化与 民族化 就不 是两 个截 然不 同指 涉意 义 的词 汇 ,而 是具 有互 相交 叠语境 的词汇 ,是 两种不 同文 化发 生碰 撞 中必 然要 出现 的一 个共生 阶段 。 其 次 ,国际化 与 民族化 具有 相互 依存 性 。一方 面 ,国 际化现 象 的存在 是 民族 化 的观点 和 实践 产生 和发 展 的前提 。隔 绝 国际交 流而在 封 闭状态 下发 展 的高等 教育 ,也 就根 本不 存在 所谓 民族 化问题 。另一 方面 ,民族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策略及其实施方案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策略及其实施方案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发展趋势。
然而,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本土教育的特色和需求。
因此,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成为了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策略,并提出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定义和重要性教育国际化是指教育环境中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强调全球意识、跨文化背景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本土化则强调与当地文化、价值观和需求的契合,注重培养本土优势和特色。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旨在使学生能够既具备全球竞争力,又具备本土适应性。
二、融合策略1. 教师与课程的国际化:学校可以引进外籍教师,提供跨文化教学和学习经验。
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国际化的内容,使学生接触不同文化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2. 学生交流与合作项目:学校可以与国外学校建立合作项目,组织学生互访和交流,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际能力。
3. 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学校可以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机构合作,在教材、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
4. 跨学科与综合实践的强化: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5. 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尊重和保护本土文化,鼓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本土文化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实施方案1. 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学校制定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与国外优秀学校建立联系,组织学生赴外交流学习,并邀请国外教师到校讲学。
2. 本土文化教育项目:开设本土文化教育项目,重视本土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感。
3. 国际化课程模块设置:增设国际化课程模块,开设关于跨文化交流、国际经济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4. 教师培训与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国际教育研讨会、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聚焦中国高等教育的民族化发展——以“出国热”为视角
聚焦中国高等教育的民族化发展——以“出国热”为视角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走向国际化,大学生“出国热”尤为明显,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这种现象表明中国高等教育民族化发展的不完善,留不下人才的现状。
从高等教育的民族化角度出发,分析“出国热”的现象及其背后原因,旨在从民族化角度来解决“出去了还要走回来”的现象,通过重视高等教育的本土化、着重培养外出学者的爱国情和加强出国学者与国家之间情感纽带等方式,来留下可以为国家出力的人才。
关键词:“出国热”;高等教育;民族化;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同时处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民族化不应该弱化,而应该加强。
强调民族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
“出国热”可以从中理解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而“回国难”则是高等教育民族化衰弱的一个表现。
一、当前“出国热回国难”现状分析1.“出国热回国难”的现象解释据我国社科院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最近报告显示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
这是继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两拨移民潮以来的第三波移民潮。
第三波移民潮即是“出国热”现象。
大量的年轻学者、教师、学生等涌出国门,在学到先进的科技和知识理念后,却因为国外较之中国更好的生活条件及研究学历条件,不愿再回国,而选择在国外定居生活,加入他国国籍,这就是“回国难”的现象。
“海归”指的是海外学成归来回国创业的人员。
“出国热”高涨的时期,有“海归潮”的涌现,即一部分去国外留学并学有所成的学者们愿意回国、在国内发展。
这种浪潮带来了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理论和管理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很多愿意回国并且想回国的“海归”们却变成了“海待”,即海外留学归来却成了找不到工作的待业者。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国内外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一部分留学学者回国后不能适应国内的生活环境和职业市场;二是留学回来的真正掌握高精尖技术的学者一般薪资要求比较高,而我国现在无法完全提供国外所提供的同等优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以留不住“海归”;三是我国经济发展也有了一定实力,有些留学者完全是跟风出去留学的,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够,不如国内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力强,所以回国了也只能待业在家。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出高 等教育 国际化 的 3个 阶段 : 代 及 中世 纪 、 古 近代 持 , 大学具有 教会 和宗 教 团 体一 样 的 国际性 质 ; 中世
和现代 3个 时期 , [ 但较 为简单 而且对 特征分 析不 够 纪大 学 的学 生也具 有显著 的 国际性 , 2 一个 学生在 一所
清晰 。以下把 高 等 教育 国际化 的发 展 历 程划 分 为 3 通常最 近 的大学开始 学 习 , 然后 在另一个 国家或 另几
1 .9 3 i n 1 7 —6 6 .0 0 0 . 1 0 3 6  ̄. s. 6 1 0 X 2 1 .3 0 9 s
21 0 0年 6 月
第2卷 9
第 3期
理 工 高 教 研 究
J unl f i e d ct ni Si c or a o H g rE u i n c ne& T cn l y h ao e e o g h o
马高等教 育 中汲 取文化 养分 , 又对 中世纪 欧洲大学 产 这些大学绝大多数 都坐落在欧洲南 部”r 可见 大学 的 ,3 3
作 者 : 伟 进 系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教 育科 学 学 院 硕 士生 , 苏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助 理研 究 员 . 聂 江
7 2
聂伟 进 : 等 教育 国际 化 的 发展 历 程 及 其 特 征 高
显 着 中世纪 大学 的国际性 。
4 形 式 上 “ 一 性 ” 国 际 化 标 准 . 同 的
达 35 7 万人 。在德 国移 民中 , 多人 对美 国文化 和教 许
育 的发展做 出 了很大 的 贡献 ” 口 值 得一 提 的是 ,北 。 “
中世纪 大学里拉 丁语 作 为 通用 的教 学 语 言 , 讲 京 大学之父 ” “ 蔡元 培先 生 也是 借 鉴德 国大学 经 验 , 主
教育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
教育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教育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关键,而高等教育则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也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
为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教育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推动留学生来华学习留学生的增加不仅可以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还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教育部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吸引更多的优秀留学生来华学习。
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和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成为留学生的热门选择之一。
为了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各高校也加大了对外招生的力度。
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专业选择和奖学金政策,同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这种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不仅可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够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二、推进国际合作办学教育部鼓励高校与国外优秀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这种国际合作办学不仅可以为我国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还可以促进中外教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校已经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设双学位项目、交换生计划等。
这些合作项目给学生提供了与国际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此外,与国外优秀大学的合作还可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培养更适应国际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的高等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支持。
教育部通过各种方式,鼓励高校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和学者,同时也鼓励国内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
教育部还加大了培养高水平师资的力度。
通过设立各类奖助学金,鼓励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留学归国,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评析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领域推动国际化进程的主要机构,它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至关重要。
我国在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从教育的本质层面思考如何坚持民族化。
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
大学教育培育的杰出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国际知识及沟通合作等能力,还要能够坚守并发扬本民族的特色文化。
关键词:大学教育国际化;国际化;民族化作者简介:庞蕊(1986-),女,新疆石河子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浙江?金华?321004)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03-02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高度教育。
那时跨国的“游教”和“游学”之风相当盛行。
所谓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是指各国大学教育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合作与援助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
目前,大学发展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是推进国际化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国际化和民族化必须统一起来。
大学教育发展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本文试从教育的本质,即育人角度来探讨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以期为大学制订推行国际化的相关管理制度提供一些借鉴。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教育1.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成功加入wto后,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
纵观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各所大学都在不断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从留学生教育、教师访学及进修、课程的国际化内容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当前,我国借助大学教育国际化,总体上来说提高了高等教育水平,弥补了智力资源的匮乏,传播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2.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的大环境下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知识和能力的人才。
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
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国际化办学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高校自身的竞争力,也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一、高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意义1、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
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优势。
高校通过国际化办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制度,拓宽视野,培养全球化思维和创新能力。
2、提升高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国际化办学能够促进高校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科研成果。
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同时,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来校任教和从事科研工作,也能够为高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3、增强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了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国际化办学,高校能够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学术声誉,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优秀人才,提高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标准的制定和国际教育合作项目,也能够为高校在国际教育领域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现状1、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项目日益增多,包括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
许多高校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2、国际化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引入一些高校开始引入国际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如全英文授课、双语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
同时,加强与国外高校的课程对接和学分互认,为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学习提供便利。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与全球高等教育体系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展望未来、措施建议和结论总结,旨在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对整篇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概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概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包括学校数量、学生数量、教育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探讨国际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包括对学生发展、教育质量提升和国家形象的影响。
最后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
3. 结论:展望未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措施。
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强调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教育事业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重要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同时,本文也旨在展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果,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正文2.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数量大学生的国家。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2857所普通本科院校,拥有超过3800万在校本科生。
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下的发展趋势与途径
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下的发展趋势与途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制定国际化战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也有利于培养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从发展趋势和途径两个方面来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未来。
一、发展趋势1. 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在于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学校能够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生源来到本校学习,同时也为本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留学机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此外,教育交流和合作也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并对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和合作机会。
2. 推进本土化办学虽然国际化教育是当前的大趋势,但是在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本土化,即根据自身的教育特点和文化传统来发展国际化教育。
本土化办学既不排斥国际化的理念和模式,也不忽视本土文化和实践背景。
只有把国际化和本土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本土化。
3. 加强对国际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国际化教育离不开吸引和服务海外留学生。
对于国际学生,学校应该提供更为完善和专业的服务和管理,包括入学、住宿、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支持。
此外,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海外留学生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4. 推进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是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具有开放、包容、多元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跨文化教育不仅是国际化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推进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跨文化交流和体验,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教育的目标。
二、发展途径1. 建立国际化教育体系建立国际化教育体系是推进国际化教育的基础。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国际教育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明确国际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以便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国际化教育体系。
2. 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渠道推进国际化教育需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与海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教育组织等建立密切联系。
高等教育论文教育国际化论文:对教育国际化的再认识
高等教育论文教育国际化论文:对教育国际化的再认识[摘要] 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成为世界教育的主流,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也逐步形成或融入了教育国际化这一潮流中。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世界同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融入教育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走向国际化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能在国际舞台上立足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wto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只有走向国际化,才能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加入wto 则也就是中国的教育融入了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与世界相结合的全过程,也是实现教育观念国际化、培养目标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国际化的过程[1-3]。
高等教育国际化既可以是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也可以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教育与合作。
为培养高科技人才,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率先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提高本国教育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经验,以培养适应国际交往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国际化人才。
1.概述1.1 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指国际教育组织的创立、全球化或国际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国与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全球化信息共享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教育国际化几乎是包括国际教育研究以及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的总和。
多种因素促进教育国际化根据wto的有关规定,高等教育可作为一项服务贸易在各成员国之间自由竞争,这意味着各国教育不可能再闭关自守、封闭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必将越来越开放。
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
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摘要】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竞争中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趋势、影响、挑战和策略,探讨了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国际化方向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文章还展望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提出了发展建议,总结了国际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重要性,研究意义,趋势,影响,挑战,策略,前景展望,发展建议,总结。
1. 引言1.1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中国高等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截至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包括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各类高等学校数量逐年增加,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平衡,不断提高了教育公平性和质量。
各地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的高等学府,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一些学校在师资和科研实力方面仍有所欠缺。
教育教学模式也亟待改革创新,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潜力,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1.2 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都需要与国际接轨,吸引更多国外学生和学者来中国学习和研究,同时加强与国际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国际化可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升级。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摘要:高校国际交流工作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将承担着更为艰巨和具体的任务;即树立国际化管理理念、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打造国际化特色课程、推动学历与学位的国际认可、促进人员的国际自由流动、开展国际间广泛合作等。
关键词: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世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即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表现为管理理念国际化,学生、师资来源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学科研合作国际化等。
一、树立国际化管理理念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须从国际的、全球的视角下审视。
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些实质上就是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走国际化的道路。
大学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更新思想,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建立国际化的教育目标,要克服闭关自守的地域观念,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市场办学;树立教育市场的观念,学会经营,善于利用学校的资源、资金和成果,在社会和市场中运作,积极在国际环境中开拓办学市场。
大学应用市场的观念、机制与方法,努力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在国际留学生市场上的份额。
二、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合作与交流的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人才的流动,大学从国际范围内选择教师的机会越来越多,对教师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拥有国际知识和国际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世界意识、全球观念以及掌握世界科学知识的国际人才。
大学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采取积极的“引智”工作,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加入教师队伍,以保证师资的国际化。
目前,香港各大学的外籍教师已愈40%。
香港大学2002年校内教师中,56%为本地学者,44%为境外人才。
高等体育教育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融合
关键词:高等体育教育;国际化;民族化;趋势1国际化教育与民族化教育的定义1.1国际化教育的定义阿勒姆和瓦特认为,高等体育教育国际化包括三种主要因素:(1)课程的国际内容;(2)与培训和研究有关的学者和学生的国际流动;(3)国际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
我国学者王留栓、韩延明认为,高等体育教育的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有教育目标的国际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教育合作的国际化等。
1.2民族化教育的定义所谓高等体育教育民族化指的是高等体育教育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在与外来文化碰撞、渗透、对接乃至调适交融的过程中,维护和弘扬本国本民族本校长期积淀的体育教育思想、理论、制度和规范等优良民族体育文化传统的过程。
作为过程,它是以本国国情、传统文化和教育传统等民族特性为基础的,“主旨是强调保持、保护并发扬本民族高等体育教育的优秀传统,即保持、保护并发扬本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构成现实高等体育教育成分的优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制度。
它是一国一民族所特有的,构成该国该民族高等体育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条件及发展前提。
”2高等体育教育的大力推进国际化或民族化的原因2.1推进高等体育教育国际化的原因首先,高等体育教育的国际化会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空间更加宽广,活动方式更为多样,信息的取得更加便捷;其次,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高等体育教育的国际化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竞争中提供人才与科技优势,成为制胜源泉和长期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之间教育资源交流的同时,也迫使各国的教育市场向全球开放。
最后,国际化趋势也显示了人类对世界和平的渴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而实现这种和平与安定的基本前提就在于国家和人民的交流、了解及相互理解。
教育则是达到这种交流和了解的最好途径。
2.2推进高等体育教育民族化的原因每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都是在特定的空间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必然会受到其国情的制约,国情是高等体育教育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其发展的约束条件,对其产生着深刻而全面的影响。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方案(2021-2025)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方案(2021年-2025年)一、前言: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职学校和专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要求,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
高职院校和专业应扩大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的交流融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以国际化视野审视学校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和特色。
我校专业建设应主动接轨国际先进职业教育体系,在实践基础上吸收、借鉴、消化、融合、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这是打造中国职教国际品牌的必要条件二、发展目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本校、兼容并蓄,提升水平、内涵发展,平等合作、保障安全的工作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既能在开拓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有所突破,又能在引入国际优质资源和课程标准、提升专业内涵、建立教师出国境培训机制、聚焦“一带一路”国家合作、聘请外籍教师、拓展留学生教育、扩大交流生和交换生规模、设立和建设“丝路学院”、建设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尝试跨国境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快开放办学进程,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主要任务:(一)引入国际优质资源,打造优质专业-1--2-开办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和开发一批符合国际教育教学标准的优质课程与标准,累计达12门。
将健康管理课程和酒店管理课程打造成具有国际元素的优势课程,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与提升,形成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出境研修访学,实现具有三个月以上访学、访工专任教师总数累计不少于8人的目标,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二)“一带一路”走出去,建立“丝路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及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一带一路‘丝路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接“一带一路”国家的支柱和特色产业,与海外院校或企业合作,争取到2025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立一个教师海外培训中心,建立一个“丝路学院”。
高校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高校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高校教育也正面临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挑战。
国际化使得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而本土化则要求高校与本地社会和文化相融合,满足本地学生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国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普遍。
国际化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广泛的机会。
通过与来自各国的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制度,培养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同时,国际化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接触到多种教育方法和学术理念,拓宽学习的思路和方式。
跨国企业对于具有国际背景和经验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际化的高校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就业铺平道路。
然而,高校教育的本土化同样重要。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高校教育要与之相结合,满足本地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本土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本土意识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
在本土化的教育中,高校应该关注本地社会的需求,培养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本土化的高校教育也能够在文化交流中保护和传播本地文化,促进国家和社区的发展。
如何在实践中平衡高校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呢?首先,高校可以开设多样化的国际课程和项目,吸引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
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互动,本地学生可以学习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高校也应该注重本土课程的设置,为本地学生提供符合本地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可以与本地企业和社区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项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在本地社会中所需的职业能力。
此外,高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培养。
教师是高校教育的关键因素,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
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项目,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研究水平。
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以来,教育国际化成为学术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虽然人们基本上是在全球化视角下思考教育国际化问题,但由于所关注的问题不同,人们对于教育国际化尚未形成共识。
同时,人们在探讨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教育国际化与教育全球化、教育民族化、教育本土化、国际教育、教育现代化等概念的关系问题。
教育国际化无论对于教育国际化研究,还是对于教育国际化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对本世纪以来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文章、报刊、新闻报道作较系统的梳理。
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教育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对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以及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一些初步探究,以期对当前从事教育国际化研究和实践的同仁有所启发。
一、教育现代化相关理论对于教育国际化的意义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者开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研究教育国际化问题。
有的研究者分析比较了不同理论视角下对教育国际化的多元解释;有的研究者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了教育国际化战略问题。
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是不同的,如何选择一种比较恰当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和界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呢?本文拟使用教育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对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进行分析和界定。
之所以选择这个理论视角,是因为教育现代化的相关理论与教育国际化现象最相关。
大量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国际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和归宿。
从世界范围看教育的现代化大都采用两种形式。
其中一种是社会系统纵向的历史因素的积累和延续导致教育现代性的持续增长;另一种形式是不同教育之间通过横向的扩展与传播、冲撞与融合,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给原有的传统迅速注入现代因素。
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
鞘 国人育0年国 中成教 2 第期 0 2
大学教育国 际化9民族化的
辩 证 关 系
。韩 延明
大学教育国际化 ,是指世界范围内的各大学 之问跨 国界 、 民族 、 文化的多边交流、 跨 跨 舍作与 援助的活动过程或发展趋势, 2 世纪世界各 国 是 1 大学的新兴理念。 大学教育的国际化 与民族化( 有
信 息和 内容 。 依托 现代 远程教 要
络课 程础) 中捆 科学 ‘ 鞋 )
f1 1 陈王立:加快曩育蔑 炭展步戗. 2 “ 革与
资进行讲授 , 实现跨时空的高等 要思想为指导, 加快创新、 改革
人 和理 员供 富样 教 誊 共 ,量 丰笪 考 与 展 步 为 立 满 力 喜 哩 享. 行 謦 发 的 , 建 充 活 员 管 人 多 提 生 机
密切 ,致使 许 多教 育 问题都 具 有 国际性 。 正 圆如 直接碰 到 的 、 既定 的、 过去 承接 下来 的条 件 下舒 从 l 此 , 学教 育 国际化反 映 了教 育改革 、 大 发展 与进 步 造 。 0 一个 国家 、 ”每 民族 的国 际化 实践都要 不可避
的世界性趋势。 吃尽 了闭关 自守之苦的中国大学, 像久旱 的禾苗需要雨水一样 ,伴 随着改革开放国 策的 实施和大 学教 育国际化的呼唤而冲 出校 园、 跨 出国门、 向世 界 , 不 同程 度上 以不 同方 式 同 走 在 国际高等教育进行 交流与合作, 充满生机 , 一改旧 观。 这是令人欣喜的。 因为闭塞 、 僵化 、 落后的大学 教育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大学教育。 就此而言+ 大 学教 育国际化是社会主义大学 自我完善、 自我提 高、 强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正如有的学 增 但 者所指出的那样 : 我们参与国际竞争, “ 通过国际 化等手段采增强竞争能力,其 目 的是建设 自己的 国家 ,把 中华民族的文 明带八 一个新的发展 阶 段。 实行国际化, 是由一个民族环顾世界而产生的 生存危 机 感和 峙 未 采社 会发 展 前景 的展 望 而设计 的 . 因此 应 当 以 国 家 主权 与 民族 繁 荣 为 主 导 思 想” 0 。 因此, 我国在实施大学教育国际化这一现代 化 战略 时 ,应 注意 正确 认识 和 处理好 国际化 与 民 族 化 的关 系。其 实 , 者之 问也是 相辅 相成 的 : 二 一 方面,大学教育国际化现象的形成与存在是 走学 教 育民族化现惫强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 面 ,大学教育 民族化作为外采文化与本 土文化相 互碰撞 、渗透 、对接 乃至调 适 交融 的 一种 整合机 制 ,是大学教育 国际化现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 奉前提。因此, 我们既反对那种抛弃民族优秀教育 传 统 而被动 地屈从 于外 采教 育 的 “ 国际化” 也 反 , 对 那种 固步 自封 、 目排 外的情 绪性 的 “ 盲 民族化 ” , 我们 不应笼 统 、 简单地 提 中国教 育与 国际教 育 “ 接 轨 ” 这是 罔为, 了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 , 。 除 各国教 育都有 自己独特的所史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迥 异、 经济发展 水平 的参差 以覆教 育 宗 旨的偏倚 , 必 然会导致植根 于不同文化沃土上的各国高等教育 的 多元化发 展 , 而赋之 以鲜明 的个性特 征 。我们 从 只有在对传统文化教育和外拳文化教育进行鼠重 “ 扬弃”的过程 中,才能创建富有时代气息和国际 意识并有 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体 系。实践证 明, 任 何超越本国所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而 击 盲 目膜拜 和 简单移 植 某一 国 家具体 的教 育模 式 的所谓 “ 接轨” 尝试 , 都会给后人留下深深的遗憾 甚 至渗痛 的教训 。 我们认为,大学教 育国际化 的实现并不意味 着各国大学会按熙 同样的模 式发展 ,更不意味着 世界 各 国大 学会 完全 “ 同” 趋 ,它必须从 具体 国 家 已有的教 育发展 、 文化 背景 、 民族 传统和 经 济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融合发展当今高等教育所展现出来的两大特征,即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
这两类各有趋向性的特征在性质、方向、地位与作用上却存在着差异,是一对互相矛盾却又互相依存的力量。
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如何融合发展的途径:要承认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须保持民族化的独立性;要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地位,将中外高等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独立性的保留和融合性的发展,衍生出高等教育的另一种创新维度,才能达到真正的协调且可持续的发展。
标签:高等教育;国际化;民族化;融合一、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两大趋势:国际化和民族化高等教育的国际性是与生俱来的。
“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满足探索真理和发展知识的需要,而探索真理和发展知识本身,就是一项没有国界的事业,因而,高等教育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
”[1]实际上教育国际化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高等教育。
彼时已有跨国办学和留学,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的柏拉图学院和之后受教于此的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学院为首,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求学者,通用的语言为拉丁语和希腊语。
当时两所学院提供的教育都是高度国际化的高等教育。
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各地区经历着改革、分化、统一等进程。
高等教育也在历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有停滞,有偏重,有效仿。
而随着二战的结束,东西方关系趋于缓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全球经济化是对加速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得不同国家及民族,乃至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教育的思想、方法和体制上产生某种趋同。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定义是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和民族间进行包括文化的交流,理论知识的通授,教育资源的共享,高等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课程设置,培养渠道等相互兼容的体制的建立等。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其随着经济等领域的改革开放而不断拓展和深入。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出现了“博采各国高等教育之长”的共识。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全面深入,进一步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曾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的同时,也催生出另一种趋势,这就是高等教育的民族化。
高等教育民族化的本质是强调保持、保护并发扬本民族长期发展及实践中形成且延续下来的,包含在现存高等教育中的优秀观念、思维和制度。
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受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民族思维定式等因素的影响,其内容、形式、发展程度等方面必然会呈现出一定量的差异,高等教育的民族性正是这些差异的具体综合体现。
正如高等教育的国际性一样,高等教育的民族性天然具有,并已然成为趋势。
而民族文化要得以传承,需立足于高等教育源于各民族文化这个事实基础。
民族化教育本质决定了高等教育本身的浓厚民族文化特性。
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文精神培养,则是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强调“以人为本”。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功能,通过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本国的民族文化在传承传播的同时,更是被突破和创新。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民族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
作为两大发展趋势,这二者构成一对张力,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趋同而多样化的发展。
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多样又复杂,前者“努力使教育超出政治与文化的界限,在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得以发展”;后者“力求使各国教育有其个性”。
[2]二者实际上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首先,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民族化具有矛盾对立面。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迅速发展。
在当今全球信息化的前提下,任何一国的教育都无法在封闭的状态下自行发展。
闭关锁国不可能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去伪存真,与时俱进,搭建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对原有教育制度的革新和改进。
然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重建了一种环境与机制,其中的利益和文化冲突慢慢显现出来。
例如,发达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和高质量教育水平,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最直接推动力,并引领其发展的趋势方向,他们也就成为最大受益者。
在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中,势必会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生源、师资、科研等领域产生极大的冲击。
而为了强化和巩固自身民族性,避免人才、资金、教育市场等资源的严重失衡,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会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外来力量的发展进行一定控制。
外来的冲击和内部的控制则形成了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对抗。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本质上是高等教育的西方化……所谓高等教育的国际经验、国际趋势或国际惯例,在总体上不过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创造和发明,是西方化的代名词”,[3]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势必会带来一定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外来文化的入侵。
而民族化也定会抵制可能出现的信息或文化的“殖民主义”。
因此不仅体现本国的外来文化与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对立,也凸显了矛盾和对抗。
其次,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这两种必然趋势,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的。
国际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对自身民族文化应该有选择的摒弃和保留,去粗取精,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优良特质。
同时也要加强对外来优良多元文化的吸收。
通过对外开放和对内维护民族文化,形成多元发展和具有时代特点的“同一性”国际化。
该国际化是建立在民族化基础之上,只有接受过本国民族机制的全方位“洗礼”,让外来文化从对抗到融合,才能真正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推动高等教育有效地前进。
而民族化又借助于国际化的推进而发展。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極大程度上依附于本国现代化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这就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各种先进的文明和思想。
高等教育民族化本质上是发达国家结合本国实际,吸收与借鉴国际上先进和适合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对本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优化的过程。
脱离民族化的高等教育会造成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流失,而阻止国际化的发展,只能桎梏自身的民族化,使得经济和文化都会停滞不前。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如何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矛盾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特性,使得其在之前以及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侧重面。
高等教育国际化强调国家间的交流与开放,高等教育民族化注重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任何一方的过多倾斜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都不利。
发展中国家不能丢弃本国国情,盲目追寻西方发达国家的全部模式,全盘西化。
在高等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民族凝聚力的降低会形成高端优秀人才外流。
本来需要高层次精英人才来建设国家,最后反而面临人才真空,大大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
同时也要避免认为只有抵制高等教育国际化,才能保留民族化的思想。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冲击,为彰显国家政治和经济的独立而采取故步自封的做法,在高等教育中一味强调民族性,拒绝接受先进的科技文化,只能使本国整体发展属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也使高等教育整体走向封闭和落后。
如何使高等教育现代化正向发展,这需要国际化和民族化的有机融合,协同并力。
而两者的融合则须体现在经济基础、教育发展、文化背景和民族传统等多方面。
首先,要承认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须保持民族化的独立性。
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立足于实际水平,采取可行措施。
切不可制定超出可控范围的目标,忽视本民族的特点和高等教育的实际能力,盲目地倾向全盘西化的高等教育模式。
这样将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传承割裂,并产生严重的人才外流问題,会阻碍整体现代化的发展。
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例,仅仅完成对人才知识系统的构建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实际做出调整。
要培养熟悉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外语素养和扎实理论知识的人才,即具有民族特色也俱备国际合作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和习俗是必须在国际化进程中得到正视和尊重的。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也必须在国际化进程中进行必要的监控,对国际化的运作和方式内容要有保留的接收。
其次,要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地位,将中外高等教育理念有机融合。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现状,将无情淘汰缺乏教育国际化视野的任何一国。
高等教育的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改革,在发展本国民族教育的同时,以有选择性的态度接纳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同时吸收和借鉴他国高等教育中先进的办学理念,将其融入高等教育民族化的概念中。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需要兼顾世界和本土两大领域,要进行统一化考虑。
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国际化提升,又要注意“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将人才资源提升到高等教育的战略高度。
在学科建设方面,要立足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建立国际化高层次学科体系。
在教育战略方面,既要学习国外一流大学的策略眼光,注重战略中的顶层设计,又要注重自身特性,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本校发展的长效战略发展规划。
再者,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独立性的保留和融合性的发展,衍生出高等教育的另一种创新维度,才能达到真正的协调且可持续的发展。
当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从本国走向国际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持续创新的过程。
既要容纳性地吸收各国优秀思想、优秀高等教育理念,使之广泛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本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提升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作为经济飞速提升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相融相促更成为重点,通过不断借鉴世界一流高等院校或机构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及良好的管理机制,结合实际,形成适合本国、利于本校自身发展的办学制度和管理机制。
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制度建设,建立人员交流和国际合作的规章制度。
例如采用合作办学、合作研究、人员互访、短期培训、联合培养、引进高端人才等多模式渠道,双向均衡地推动国际化发展。
同时通过营造更好的条件,努力提高优秀人才回流。
观念上需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政策上需要支持,财政上需要扶持,只有为海归人才打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激励制度,才能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有效推动国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