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尝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尝试
曹利娟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有效的阅读教学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在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是广大语文教师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摸索总结出如下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做法:
一、以“强烈的语文意识”为基础,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的阅读教学有效性不强,已成为了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教师把每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梳理了个透,结果到头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却老是提高不上去。

就在教师内心对阅读教学充满迷茫的当下,著名教育家王尚文教授提出了语文教师应该有比较强的语文意识观点。

他曾对语文意识这样描述:“所谓语文意识就是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听说读写活动过程中,对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有一种自觉的关注,有一种本能的敏感。

”接着李海林老师又进一步非常简明的阐述了语文意识的内涵:“就是关注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
到底什么是语文意识?也许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但是,看了下面的教学案例,课堂上教师给了以它们鲜活的诠释、以它们生动的表现、以它们创造性的发挥和实施,为“语文意识”做了最好的注脚。

一位老师上的《花钟》中,有一个最精彩的片段,在引导学生品读描写花钟的这一段文字中,这段文字从语文意识的角度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这个典范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准确性的生动结合中。

一方面,作者对九种花开放的动态描写,语言极富变化,节奏极富变化;另一方面,对每一种花开放时间的描述又相当准确,用“左右”,用“承上省”和“启下省”这样一种语境的暗示来告诉我们,每一种花开放的大致时段。

这位老师课上所体现的“语文意识”,正是将课堂学习的内容牢牢锁定在语言表达的这个特征上。

第一,她抓住对花钟开花描写的各种不同的变换语式,每一种花如何开花的意思一样,但写法却不一样,或者拟人、或者白描、或者直截了当、或者生动描绘,极富变化。

这就是语文意识。

语文老师如果只关注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意思,那是
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没有意思的。

从专业的角度看,语文老师只有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这才是课程意义上的语文,这才是语文老师需要特别留神、特别着力的地方。

这一点,这位老师做得非常成功。

对于时间描写的品味,老师教得一样精彩。

抓住“左右”、“大致”这些具有标识意义的字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那种准确,那种精到。

更巧妙的是,老师在最后安排了一个匠心独具的拓展,把茉莉花、荷花等花呈现给学生,然后提示学生利用“词语盘点”中所提供的一些生动、新鲜的词汇,来描写这些花又是怎样开放的。

这是什么?我认为这就是语文意识,一种自觉而强烈的语文意识。

所以这堂课听下来,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浓浓的语文味洋溢在课堂上,洋溢在师生的对话中,洋溢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洋溢在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中。

二、以“简约的教学过程”为途径,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有些老师喜欢把教学过程弄得挺复杂,让人眼花缭乱的课件,应接不暇的大大小小的提问,形形色色的讨论或表演活动……课堂看似热闹,实则上学生跟着老师云里雾里走一遭,学得十分浮躁肤浅,很难收到实效。

因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倡简,以简御繁。

当然,“简”并不是粗疏马虎、浅尝辄止的托词,而是教师基于对教学规律和特点的洞察,对教材、对学生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从而谙其门道,扼其要领,切中肯綦之举措,犹如庖丁之解牛也。

因此提倡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设计成几大板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笔者以为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即可: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

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大概的了解;精读理解,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难点;熟读迁移,则是指教师主要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地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

我区一位教师执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就是紧紧抓住“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分为三个版块,让学生细读品味,感受人物精神。

第一版块:感受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第二版块:感受伽利略善于思考的精神;第三版块:感受伽利略对科学执着的精神。

每一个版块都抓住一个关键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一版块,抓住“信奉”一词,让学生用扩词的方法、找近义词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等来理解这个词,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到了何等地步,然而人们如此信仰的大哲学家遭到了挑战,学生自然而然就领悟到伽利略是一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

第二版块,抓课文中的“泡泡”:伽俐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突破课文的难点部分,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像画面,再边读边做动作,加上课件的演示,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当作伽利略来复述他的疑问产生的过程。

经过感受、体验、模拟,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了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第三版块,抓住“反复”一词,让学生反复品读句子“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补白想像:伽利略是怎样做试验的?学生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高度等方面感悟到伽利略对科学执着的精神。

三大版块,一目了然。

三、以“基本的阅读能力”为核心,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和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核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阅读的目标不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识不强。

为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笔者参考祝新华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把阅读能力分为了解、理解、分析概括、体会领悟、欣赏评价、创意、积累七个层面,对每一个层面提出了水平要求,再根据水平要求,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标准,以五年级的阅读能力水平要求与具体标准为例(见下表)。

附:五年级阅读能力水平要求与具体评价标准
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此表中的内容,制定阅读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落实制定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为核心,这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大有帮助。

四、以“巧妙的读写结合”为重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读和写是语文学习中的两个重要因素。

如果说“读”是理论,那么“写”便是实践,读写结合,便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们是密不可分的。

读、写同处于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系统的过程中,具有统一的辩证关系。

有关读写结合,古人也做了许多精辟的论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那么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更应该体现读写结合的特点。

例如:深圳的刘学金老师在广东省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执教《月球之谜》一课,有一个教学片断如下:
(1)生看老师准备的资料,我们当小记者,现在就来采访一下月球,用上这样的句式:
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难道?
师说一例句: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细菌在地球上能存活,到了人你那儿就死了,难道你的尘土有杀菌的作用?
(2)生写句子。

(3)汇报:
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身上有金字塔,难道是古埃及人乘着飞船到过你那里?
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有巨大的水气团,难道是嫦娥姐姐把你惹哭了?
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身上有五颜六色的光,难道你有很多珠宝和钻石吗?
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身上有一个巨大的水气团,难道是汶川的地震让嫦娥姐姐哭了、流泪了?
……
从以上教学片断看到学生的想象奇特,语言丰富,一方面是教师发给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另一方面更是教师的读写训练点设计得很巧妙。

这个片断是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外延伸,拓展“谜”,教师在上万册的有关月球之谜的资料中筛选了这些宝贵资料,让学生用上“神秘的月球,请你告诉我,为什么,难道?”这个句式来采访月球。

学生阅读了有关月球之谜的资源,已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加上教师例句的点拨,学生的情感已经深陷其中,看这些二年级的小学生(因三年级学生已学过此文,所以用的是二年级的学生)说出如此有诗意的、关注社会的语句,难怪听课教师情不自禁地为学生精彩的回答而鼓掌。

可见,教师设计一个巧妙的读写结合点,让学生及时表达,为学生创设由内化到外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的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以“自然的人文熏陶”为底蕴,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有老师说现在的语文课老是摇摆不定,昨天刮东风,今天刮西风,都不知道风究竟还会往哪儿刮。

你看,前段时间人文熏陶喊得震天介响,最吃香的就是在语文课上张扬人文精神,丰富人文内涵,培育人文素养。

而现在呢,好像没人提了,又不敢提了。

但任何事物都不要二元对立,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坚持不动摇。

但人文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熏陶、滋养自然而然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外加的东西硬生生地灌输进去的。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生命生命》一课,在课结尾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内涵这一环节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说:“生命是什么呢?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事会告诉我们不同的
答案。

回想校园里绿树婆娑,大树告诉我:生命是那繁茂的枝叶;看教室你们的张张笑脸,同学们告诉我:生命是如花的笑颜。

生命是什么呢?让我们把视线移向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移向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移向四川的地震灾区(屏显动植物和灾区图片)。

你感受到的生命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自己的感受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写一两句感言,也可以按着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写,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个让你震惊的小生命。

”学生听着教师诗意而充满情感的语言,看着投影,把自己对生命的一点感悟表达出来,学生写道:生命是草原上奔跑的马儿;生命是破壳而出的小鸡;生命是废墟中的一双小手;生命是历经磨难后的笑脸……一个个学生的回答,连起来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学生在读写结合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文的熏陶。

学完这篇课文,学生对生命有了一定的思考,对生命会更敬畏、更珍惜。

通过以上评析,我们应得出这样的启示: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是以文本为载体的,以语言文字为依托的。

言为心声,任何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字字句句总关情,因此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就涵盖着人文熏陶。

语文教学一定要正确把握工具人文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做到人文工具并举,语言精神双丰收。

六、以“适当的资源拓展”为补充,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自从新课标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建议之后,资料补充、资源拓展成为语文教学的某种时尚。

凡公开课,课课有补充、课课要拓展。

而且,一拓就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使语文教学很容易被泛化。

我们教师对文本和资源的关系处理一定要理性、谨慎,可拓可不拓的就尽量不拓,可多拓也可少拓的就尽量少拓,总之是拓得有必要、有分寸、有效果。

以广州开发区一小的李悦新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的资源拓展为例。

课前:为帮助学生走进课文,激起学生探求文本的欲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老师补充了关于杏林子的生平资料:“杏林子12岁就换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90%的关节全部坏死,她腿不能动,腰不能转,头也不能转,手臂不能抬,坐在轮椅上的她只能保持一个姿势,她每天都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她颤巍巍地用这双苍白扭曲的手写出来的(出示杏林子手的照
片)。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难对生命这样沉重的话题产生深刻的理解的,但是课伊始,补充有关杏林子生平的一部分资料,在感动中,学生对作者以及文章的立意马上有了初步的感知,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课中,教学“飞蛾求生”部分时,再次补充杏林子的资料:“杏林子,自从12岁患病以后,就坐上了轮椅,这一坐就是50年呀!疼痛、剧痛、狂痛曾经把她折磨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

”老师再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杏林子就像这只挣扎求生的飞蛾,所以,她的内心深处翻腾起一种强烈的情感,她感觉到捏在自己手里的不仅仅是一只小小的——飞蛾,更是一个值得善待的——生命,所以她忍不住——放了它。

”这次补充的资料让学生对生命有了敬畏。

在教学“香瓜子”部分时,教师在小结时出示杏林子的资料:“杏林子在轮椅上的50年时间里,她用自己那双扭曲变形的手写下了40多本小说、散文、影视剧本,总共100多万字。

她是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

她还曾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

”同学们,杏林子何尝不像这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香瓜子呢?杏林子在多病多痛多苦的日子当中依然活得如此精彩,这就是生命。

再次让学生感悟到要珍惜生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重点句“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可见资源拓展,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相融相生,但应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贵在适度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
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J] .《人民教育》2001.(7)(8).
[4]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 崔峦《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J] .《小学语文教学》2003.(11、1 2)
(作者单位:萝岗区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
本文学科编辑:王亚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