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警务改革现实问题与改革路径探究_李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警力配置上出现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情况。公安部 在《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中规定:在 农村,实行一区一警;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城镇 化水平比较高、治安复杂的地区,实行一区多警。同时 还要求社区民警应从派出所日常值班、 办案中脱离出 来,专司社区管理工作。这种只定标准不给指标、编制 的警力配备方式,直接导致了机关与基层、警种任务与 基础工作之间的矛盾。以四川某公安局为例,政法专项 行 政 编 制 为 328 名 , 现 缺 编 27 人 , 警 力 与 人 口 的 比 例 仅 为万分之4.3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 将 退 休 、患 重 大疾病、长期在外任职、专项工作抽调、上挂锻炼等在 职 不 在 岗 民 警 近50人 ,民 警 超 负 荷 工 作 、 熬 夜 加 班 已 成 常态。
作者简介: 李恒 (1986—), 男, 辽宁海城人, 四川省资阳市公安局雁江区分局民警, 四川警察学院2013级警务专业硕
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涉藏警务管理。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重点项目 “四川藏区警务改革 研 究 ”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项 目 编 号 : 13SA0110; 四
川省教育厅2014年四川社会治安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 SCZA14C002。
一、我国警务改革面临的两大现实问题 (一)警力编制少,警力资源配置失衡,机关化倾向 突出 一是各级公安机关警力配置普遍呈“头重脚轻”的 局面,存在重机关、轻基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片面强 调上下对口,导致部门林立、人浮于事,政出多头,令出 多门,基层出现任务多、专项评比多、文字材料多、工作 简报多、检查汇报多等“五多”现象。在基层警力不足的 情况下, 民警过重的工作负荷大大削弱了基层基础工 作,制约了基层打防管控整体效能的发挥。以四川某基 层 公 安 局 为 例 , 派 出 所 在 编 警 力 138 人 ( 其 中 被 抽 调 到 机关10人),实际警力仅占42.5%,12个城区警务室仅有 社区民警6人、协警5人。“大机关,小基层”的状况仍未 从根本上改变,而且法医、痕检、网侦、技侦等专业人才 非常缺乏。 二是有效警力先天短缺,警力配置不尽合理。由于 部门工作的强化和警种专业化的发展, 上级公安机关 出台了各类警种的警力配置标准, 致使基层公安机关
(二)着力推进管理机制创新,破解“机制不畅”难题 针对当前机构过多、职能交叉、分工过细、资源分 散等问题,要按照“做精机关,做实基层”的工作思路转 变理念,在现有警务资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内部 挖潜,努力使职能设置和勤务运作模式达到最佳效果,
用最低的运行成本,取得最优的工作效率,使公安工作 更具时代性和创造性。一方面探索“大侦查”模式,实现 由“统筹协调不畅”向“集约高效”的转变。按照“情报主 导、合成侦查”的基本思路,依托“大情报”系统和各类 信息平台,打破组织结构壁垒,将刑侦、禁毒、经侦、网 安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全局 主要侦查力量的有机组合、集中运用,形成“大侦查”格 局,推 进 新 公 共 管 理 运 动 ,[2]着 力 解 决 各 部 门 、警 种 职 能交叉、各自为阵的现象。另一方面应探索科学的管理 模式,实现由“权责不畅”向“权责明晰”的转变。找准公 安工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定位, 积极探索调整双重管 理体制中的权力运行方式和机制,明确双重领导的责、 权、利关系,更加注重双重领导体制合力的形成,按照 有利于保持和提高警察队伍的职业素质与执法水平的 原则, 使得地方警察机关的经费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 保障, 使地方警察易于摆脱来自地方政府的超越警察 职权指令的困扰。
⒋推动基层管理精细化。以考核奖惩为载体,依靠 精细化考核规范公安工作的总体思路, 在突出考核指 标、突出日常考核和突出部门职能等方面下功夫,取消 不切合基层实际的考核指标内容, 引入群众满意度测 评、网上绩效考评,将纵向考核与横向考核结合起来, 注重纵向考核,使考核工作更具务实性、公平性、准确 性和职责性。同时要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 选拔任用、表彰奖励挂钩,通过考核挖掘队伍潜力,最 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民警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真正发挥 “指挥棒”的导向功能,提高警务效能。
三是中坚力量培养乏力。由于民警调动频,新老 更替加快,警力配备梯次结构混乱,新增民警多数业务 生疏、无经验,大部分单位除了领导就是新老民警,缺 乏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传帮带”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队伍渐已出现“青黄不接”现象。
75
探索与争鸣
四是民警综合能量不足。部分民警的政治水平、文 化水平、执法水平、办案水平,特别是现代科技信息应 用水平已无法适应当前工作需要,执法效率相对下降, 使得本已捉襟见肘的警力能量无法充分释放, 潜在的 能量也无法正常发挥,履职能力弱化,警务效能低下。
(二)警务机制运行不畅 一方面是职能分工过细的问题。近年来,针对犯罪 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公安机关相应地增加了内设机构, 以提升打击犯罪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但职责分工的过 分细化,又造成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和警力分散的缺 陷。从当前的犯罪规律来看,智能型、复合型犯罪呈现 日益增多的趋势,经济、刑事、毒品、网络等多种犯罪往 往交织进行,如果分工过细,统筹协调不力,就容易出 现分兵作战、各行其事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是“条块 合力不畅”的问题。我国的公安工作实行的是“统一领 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从 1956年 开 始 一 直 延 续 至 今 。在 实 践 中 , 这 种 “ 条 块 结 合 ” 的管理体制符合中国国情并且行之有效, 但随着市场 经济的深入发展, 条块管理中一头热一头冷、“两头都 管”、“两头都不管”的弊端时有出现,责、权、利的矛盾 偶有碰头,客观上造成个别基层部门两面为难、警令不 畅、有令难行的尴尬局面。 一是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机 构设置追求上下对等,增加的大多是警种、部门,而非 基层一线实战单位,无疑加剧了基层警力的紧张程度, 有的岗位1至2人即可胜任,却安排4至5人,造成忙闲不 均、人浮于事。但一些艰苦、清苦的岗位却无人问津,有 的工作有具体单位主抓, 但各业务部门实际工作中也 在做同样的事情,一项工作重复做、反复做现象突出, 导致警力资源浪费。二是“六多”现象耗警量较大。基层 公安机关“活动多、行动多、通知多、文件多、会议多、抽 人多”现象十分突出,有的地方动用部分甚至全部警力 少则几个月,多则贯穿全年完成“重点工作”,严重影响 了公安工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 基层大量时间和精力 被各种检查、目标所占据,民警长期超负荷运转,“白+
二、推进警务改革创新途径的建议 (一)扎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创新,着力破解“警力 不足”的难题 在短期内民警总量不能大幅增长, 而在公安工作 日益繁重的条件下, 只有以创新基层警务运行机制为 切入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向科技和管理要警力,从 优先保障基层、实现防范工作社会化、加大信息化程度 和实施精细化管理等多方面入手, 着力提升基层警力 配置和运行的科学化程度,从源头上释放警力。 ⒈推动基层保障优先化。从政策导向、警力配置、 警务保障等方面全力向基层派出所倾斜, 通过补充新 民警、聘用辅警、协警以及雇用社会治安联防力量置换 非执法岗位民警等方式, 想方设法充实基层警力。同 时,要健全机制,采取明责、减负、降压等措施,保证基 层民警有足够时间开展群众工作和社区防范, 并保障 其政治待遇优先和经济待遇优先, 以激励民警扎根于 基层。 ⒉推动基层防范社会化。 针对基层警力不足的实 际 ,实 行 社 区 警 务 “1+N” 人 员 配 置 模 式 , 依 托 社 区 群 防 群治组织力量,按照“网格化”和“等级化实战防控”勤
77
探索与争鸣
为龙头,有效整合各类情报信息资源,实现跨区域、跨 部门、跨警种的资源共享;在已经初步实现重点人员动 态管控和重大案事件预警研判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 数据信息质量,大力加强“人、屋、车、场”等治安要素信 息的采集和重点人员管控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实 现信息化的深度应用。
4.建 立 保 障 机 制 。 在 经 费 保 障 方 面 , 要 积 极 争 取 党 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可能地保障公安信息化 建设的经费投入, 保证各种项目建设资金和系统维护 资金,满足工作需要。同时,公安机关内部要科学规划 和统筹使用公安经费, 集中有限的资金开展信息化项 目建设。在人才保障方面,加大民警教育培训力度,通 过以开展信息化大练兵、大比武等竞赛为载体,发现、 选拔一批基层信息化应用能手, 使之成为信息化建设 的中坚力量,起到带动辐射作用,助力基层公安队伍整 体战斗力的提升。
⒉加大建设力度。大力推进110接处警系统和扁平 化 指 挥 体 系 建 设 ,依 托 警 用 地 理 信 息 、 视 频 监 控 、350 兆 数字化、卫星通信等系统,全力解决警情掌控、通信保 障、可视化指挥调度和警力定位等问题,建立快速响应 的应急指挥体系。
⒊强化深度应用。以构建公安“大情报”信息系统
探索与争鸣
当前警务改革现实问题与改革路径探究
□李恒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要: 当前, 我国警务改革面临警力编制少, 警力资源配置失衡, 机关化倾向突出, 警务机制运行不畅等现实
问题。 对此,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扎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创新, 着力破解 “警力不足” 的难题; 推进管理机制创新,
(三)继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挑战“技术手段滞 后”难题
推进科技创新,就是要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为 支撑,强化顶层规划和技术保障职能,提高信息化应用 水平,增强公安机关应对各种复杂局势的效能,推进公 安工作科学发展。
⒈注重顶层设计。要立足长远,规划先行,在信息 化建设上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的全局性、 关联性、 有效 性、 标准的统一性和功能的扩展性, 大力强化顶层设 计,明确各级公安机关建设的标准和目标,自上而下地 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李 恒-当前警务改革现实问题与改革路径探究
务的要求,开展“警治联勤、警企联防、警商联动、警民 联巡、商企联合”等社区防范活动,形成社区民警、综治 巡逻队员、物业保安、治安志愿者的多级防控网络,将 防控力量最大限度地整合、摆放到高发案社区,最大限 度地降低发案率。
⒊推进基层警务信息化。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充 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改变传统警务工作对人力的过度 依赖,改善机关化倾向,减少不必要的警力耗费,促使 公安工作提质增效。 一方面要牢牢把握基础工作和信 息工作一体化趋势, 加快推进办公自动化, 建立现代 化、高效化、集约化行政运转模式,缩短警务链条,降低 运行成本,精简各类报表、台账和文字材料,将机关警 力置换出来充实到基层,缓解基层压力。另一方面强化 采集应用, 突出基础信息采集在派出所工作中的重要 地位,确保信息质量全面、鲜活和有效,更好地服务基 层实战需求。同时,依托信息平台,建立治安分析研判 机制,从中发现深层次、倾向性信息,获取治安信号,指 导群众开展防范, 预防减少盗窃和诈骗等可防性案件 的发生。
破解 “机制不畅” 难题; 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挑战 “技术手段滞后” 难题; 提高打防工作创新, 破解 “形势考验” 难
题。
关 键 词: 警务改革; 警力不足; 基层警务
中图分类号: D6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标号: 1007-8207 (2014) 12-0075-06
收稿日期: 2014-03-20
76
黑”、“5+2”已成为基层所队的常规工作模式。三是非警 务 活 动 密 集 ,警 务 绩 效 低 下 。 [1]受 行 政 干 预 及 经 济 依 赖 因素的影响,党委政府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服务中心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多, 各种联合执法均要 求公安机关“撑场面”、“打头阵”,各种征地拆迁、青苗 铲除等非警务活动随时要求公安机关参与、助阵,不但 大量警力被挪用,而且还将警察推向了风口浪尖,稍不 注意就会造成警民冲突。 四是外部执法环境较差。在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有求必应”等缺乏法律依据的 承诺面前,因少数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舆论导向偏 差以及非警务活动后遗症的影响, 暴力抗法、 暴力袭 警、恶意投诉、辱骂民警等案件比比皆是,导致出现了 “多做不如少做、少做不如不做”的不正常现象,致使现 有警力的无形损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