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与别称

合集下载

中秋节民间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民间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民间有哪些习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和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叫做“八月节”、“仲秋节”、“团圆节”、“月夕”等,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下面就介绍一下中秋节的民间习俗。

一、吃月饼:中秋节的最大习俗之一就是吃月饼,这种圆形、酥皮、有馅心的传统食品,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在中秋节期间,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制作或购买月饼,分享给亲朋好友,表示祝福和感恩。

二、欣赏月亮:中秋节的月饼因与满月相似,被人们认为是祭拜月亮的象征之一。

在中秋节晚上,到户外欣赏明月则是传统习俗之一,一般会在月亮最圆的时候,即晚上八点左右,一起赏月,享受美好的夜晚。

在古代的中国,人们经常在晚宴结束后一起赏月,有的还会喝着菊花酒,吃着月饼,聊天猜谜,留下美好的回忆。

三、赏花灯:除了赏月外,赏花灯也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花灯通常是用纸或薄木片做成的,通过打孔或剪裁成各种花鸟动物或其他形状,然后灯笼内放上蜡烛或电灯,点燃后就可以营造出美丽的视觉效果。

在过去,流行在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们家家户户都会挂上一盏花灯,一起欣赏。

四、赏桂花:中秋节之时,正是桂花绽放的季节,人们纷纷前往花园、公园,欣赏桂花。

桂花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名贵芳香佳品,具有浓郁甜丝的香气,其叶子和花瓣在中药方面也有很多的用途。

五、赏菊花:中秋节还有一个与花相关的传统习俗就是赏菊花。

据传说,赵王在中秋节时,命令人在温室里种下菊花,然后在大殿中举办品菊大会,至今已经成为了中秋节的一个重要活动。

菊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有着高洁、忍耐、清雅、恬淡等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秋节虽然是一个温馨的节日,但是也是一种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我们不但要重视这个节日的传统文化,还要通过这些习俗来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这些美好的传统延续下去。

中秋节又叫什么节 十大别称介绍

中秋节又叫什么节 十大别称介绍

中秋节又叫什么节十大别称介绍中秋节又叫仲秋节、秋节、月夕节、玩月节、拜月节、八月会、追月节、团圆节。

1、仲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2、秋节根据节日时间,中秋节在秋季的八月十五,所以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半”;3、月夕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因是夜月色倍明于常时;4、玩月节是日,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5、拜月节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6、八月会八月会亦称“调声节”。

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流行于海南省儋州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这天,种植男女青年汇集镇上,互赠香糕、月饼、花巾、彩扇、背心等。

成群结队,川流过市。

晚上拥出村口。

到预定集合场地,进行规模盛大的调声对歌活动;7、追月节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这天狂欢,被称为“追月”;8、团圆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作文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这天,人们坐在月亮下赏月光、吃月饼。

这不,趁着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也开始赏月光、吃月饼了。

我们全家人围站在阳台上,把大团圆月饼分成几块,分着吃。

这时,我望向了远处的月亮。

虽然说“月到中秋分外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周身围绕这一股叫做“思念”的愁云。

这时,我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好朋友----苗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秋节的别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

中秋节的别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

中秋节的别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中秋节的别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中秋节别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仲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秋节根据节日时间,中秋节在秋季的八月十五,所以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半;月夕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因是夜月色倍明于常时;玩月节是日,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拜月节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八月会八月会亦称调声节。

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流行于海南省XX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这天,种植男女青年汇集镇上,互赠香糕、月饼、花巾、彩扇、背心等。

成群结队,川流过市。

晚上拥出村口。

到预定集合场地,进行规模盛大的调声对歌活动;追月节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这天狂欢,被称为追月;团圆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附送:中秋节的历史由来中秋节的历史由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习俗介绍

中秋节习俗介绍

中秋节习俗介绍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家团圆,共同品尝美味的月饼并赏月,一起庆祝这个美好的日子。

中秋节有许多古老而有趣的习俗,下面就让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中秋节习俗。

1. 月饼赏月中秋节必不可少的当然是月饼了。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美食,有各种口味和馅料可供选择,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的同时品尝月饼,相互祝福团圆幸福。

2. 赏月中秋节的晚上,明亮的月亮是最美丽的景观。

人们会在室外布置一张桌子,上面摆放水果、瓜子、糖果、茶水等,全家人一起围坐在桌边,赏月聊天,喝茶品茗,共享家庭的温馨时光。

3. 玩花灯中秋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会挂花灯,有的是五彩斑斓的灯笼挂在屋子里,有的是花灯笼挂在楼道里,各式各样,各具特色。

孩子们会手拿灯笼,在庭院里或街道上独一以为地挥舞着,欢乐地庆祝中秋佳节。

4. 猜灯谜中秋节,各地还有一种有趣的活动,那就是猜灯谜。

人们在灯谜会上猜灯谜,让人欢笑不断,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猜谜是中秋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们传承的喜闻乐见的习俗之一。

很多灯谜充满了智慧和幽默,让人开怀大笑。

5. 吃柚子中秋节和柚子也有一定的联系。

在很多地方,中秋节是吃柚子的习俗,因为“柚子”与“有余”谐音,代表着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吃柚子成为中秋节一种特殊的风俗。

这些就是中秋节常见的习俗,每一种习俗都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希望在中秋节这一天,大家都能够和家人团聚,共同度过一个美好而难忘的节日。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篇1中秋节的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所以这是中秋节的来历素因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播种时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叫“秋报”(秋祀)。

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

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

第二种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最美好,温柔、圆润、恬静,给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于崇日。

正因为古代人们重视月亮,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

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

中秋节的别称及意义

中秋节的别称及意义

中秋节的别称及意义中秋节的别称1、仲秋节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2、八月节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

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

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3、女儿节民间拜月,每当圆月升起的时候,各家在庭院中迎着月光陈设香案,按习俗多为全家妇女拜祭,即使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届时也必须返回婆家过中秋,北方民间还流传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谚语,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女儿节。

4、兔爷节老北京中秋节祭月有供兔爷的习俗,京城里的老少爷们儿也把这天叫做“兔爷节”。

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庙被认为是兔儿爷的老窝,一到农历八月,买兔爷的人们便络绎不绝。

5、月夕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这也是叫“月夕”的原因之一。

6、玩月节是日,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

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

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7、拜月节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8、八月会八月会亦称“调声节”。

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流行于海南省儋州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这天,种植男女青年汇集镇上,互赠香糕、月饼、花巾、彩扇、背心等。

关于中秋节的别称

关于中秋节的别称

关于中秋节的别称
中秋节的别称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别称:
1. 月夕:因为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每月的满月之夜,所以又被称为“月夕”。

2. 仲秋节:中秋节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也就是农历八月,因此也被称为“仲秋节”。

3. 团圆节: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因此也被称为“团圆节”。

4. 赏月节:中秋节的当晚通常是月亮最圆最明亮的时候,人们会一起赏月,因此也被称为“赏月节”。

5. 嫦娥节:根据中国传统神话,中秋节是为了纪念仙女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因此也被称为“嫦娥节”。

这些别称都是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形成的,用来描述中秋节的不同方面和寓意。

中秋佳节古代称呼

中秋佳节古代称呼

中秋佳节古代称呼关于中秋佳节的古代称呼中秋佳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月夕”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古代,人们赋予中秋佳节以各种美丽的称呼,以表达对这个节日的热切期盼和美好祝福。

一、仲秋节古代称中秋佳节为“仲秋节”,“仲”字表示中间,即在秋季的中间月份,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

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也是秋收的关键时期。

因此,人们将这一节日称为“仲秋节”,以示对农业丰收的期许和祝福。

二、八月节在古代,中秋节也被称为“八月节”。

这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的固定日期,而农历八月又被称为“八月”,因此人们常常将中秋节称为“八月节”。

这个称呼简洁明了,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秋节在秋季的位置,进而引起对秋天的美好想象。

三、月夕在古代,人们还把中秋节称为“月夕”。

这是因为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也就是月圆之夜。

古人把中秋节这一天称为“月夕”,表示对满月的崇敬和赞美。

在这一天的晚上,人们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仰望着皎洁的明月,共同庆祝节日,表达对家庭幸福和团圆的美好祝愿。

四、中秋节的其他称呼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古代称呼外,还有一些地方和民俗会用到其他特殊的称呼来指代中秋节。

比如在广东地区,人们习惯称中秋节为“八月十五”或“八月会”,而在福建地区则将中秋节称为“半秋节”。

这些称呼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展示了中秋节在中国各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总结中秋佳节在古代被赋予了多种美丽的称呼,每个称呼都蕴含着人们对这个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无论是“仲秋节”、“八月节”、“月夕”还是其他的称呼,都在诉说着人们对农业丰收、家庭团圆和幸福美满的期盼。

这些古代称呼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我们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意义,使中秋佳节更加独特而美好。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沿袭这些古代称呼,将中秋佳节传承下去,共同庆祝这个令人心醉的节日。

古代中秋节别称

古代中秋节别称

古代中秋节别称古代中秋节别称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古代中秋节习俗1、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偷菜在古代,许多地方流传着中秋夜“做贼”的习俗。

皓月当空,夜深人静的时候,未婚少女们偷偷地出动了,她们蹑手蹑脚,借着月色摸到别人家的菜地上偷菜。

相传,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

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3、观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4、吃月饼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的来历和各类民俗风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各类民俗风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各类民俗风俗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据史料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秋季中旬,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泉州民俗文化积淀丰厚,中秋佳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如今,虽然有些习俗已不复存在,但依然保留在人们的美好文化记忆中。

拜“月娘妈”赏月“博饼”共享月饼夜游笋江烧“塔仔”拜月一般是妇女的活动。

泉州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

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

传说嫦娥偷灵药,奔月而去,千百年来的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渲染,使月宫仙子受到凡人的尊崇,尤其是一般劳动妇女,以为女性当上月中之王,更是顶礼膜拜。

因而便在每年的中秋月下,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赏月“博饼”赏月是由古而今、最具大众化的习俗。

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赏月既可是家庭式的活动,亦可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团体性的聚会。

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园圃、阳台、屋顶天坪或露天公共场所,摆上美味月饼,沏上一壶香茗,对月当歌,边尝饼品茗,边聊天叙旧,不亦乐乎!博饼是赏月活动中的一种有趣的游戏。

博饼有一套游戏规则,即在月饼中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用轮流掷骰子的办法,按骰子的点数去博,气氛十分热烈,平添节日的欢乐和情趣。

共享月饼中秋月饼是中秋节的特别食品,各种月饼在节前即已纷纷制出,以供中秋节送礼、请客和自家食用。

合家团圆、老少一起品尝月饼,实为天伦之乐。

中秋节的别称有什么

中秋节的别称有什么

中秋节的别称有什么•相关推荐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商品广告上,有的写"仲秋节",有的写"中秋节",甚至有的日历上也有两种写法。

"仲秋节"、"中秋节"到底是哪一个对?还是全都对?咱们先看看"仲秋"与"中秋"各是什么意思。

古人排序时用孟、伯、仲、叔、季,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

这其中,孟与伯,表示第一个;仲表示的是第二个;叔与季,有"以后"的意思。

古人说季节时,也用孟、仲、季。

春天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就是孟春,第二个月就是仲春,第三个月就称季春。

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

所说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个月。

农历八月十五那个节,的确是在秋天的第二个月,但是这个节日是个时点,并不是时段,这个节是秋天中的最中间的那一天,而不是一个月,所以说只能是"中秋节"而不应该是"仲秋节"。

《辞海》"中秋"说:"夏历八月十五日。

因在秋季的正中,故称。

""仲"读zhòng,是表示次序的;"中秋节"的"中"读zhōng,这个"中"是表示位置的。

"仲"、"中",写法不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的别称有什么》中秋节又叫八月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

小编认为八月节是最接地气的叫法,也体现出人们对中秋佳节的重视,只要一说八月的节日,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就是中秋节了。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关于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11、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

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2、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

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

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

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3、广州的树中秋——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

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

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

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

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4、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

“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

中秋节简短来历及习俗

中秋节简短来历及习俗

中秋节简短来历及习俗中秋节简短来历11、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2、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3、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

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

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4、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5、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简短来历2中秋节开始唐朝的初年,之后盛行在宋朝,到了明清的时候,已经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了。

受的这个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成为东亚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节日别称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的八月是在秋季中间的,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然而八月十五又是在“仲秋”之中,所以被称之为“中秋”。

中秋节百科

中秋节百科

中秋节百科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文名中秋节、中秋節(繁)外文名ちゅうしゅうせつ(日)추석(朝韩)mid-autumn festival(英)别名团圆节,秋夕,八月节等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日习俗赏月、祭月、吃月饼等假期一天(中国)流传地区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 诗词▪ 民谣▪ 谚语▪ 歇后语中秋节历史沿革中秋节起源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中秋将至,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一篇精选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幼教资源,公开课,教案,课件等,关注我!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的由来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中秋节简单介绍

中秋节简单介绍

中秋节简单介绍中秋节简单介绍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秋节简单介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秋节简单介绍 1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佳节的特点和寓意(通用3篇)

中秋佳节的特点和寓意(通用3篇)

中秋佳节的特点和寓意(通用3篇)中秋佳节的特点和寓意篇1中秋节有很多别称,中秋节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团圆节"、"女儿节"、"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和"端正月"。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商品广告上,有的写"仲秋节",有的写"中秋节",甚至有的日历上也有两种写法。

"仲秋节"、"中秋节"到底是哪一个对?还是全都对?咱们先看看"仲秋"与"中秋"各是什么意思。

古人排序时用孟、伯、仲、叔、季,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

这其中,孟与伯,表示第一个;仲表示的是第二个;叔与季,有"以后"的意思。

古人说季节时,也用孟、仲、季。

春天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就是孟春,第二个月就是仲春,第三个月就称季春。

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

所说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个月。

农历八月十五那个节,的确是在秋天的第二个月,但是这个节日是个时点,并不是时段,这个节是秋天中的最中间的那一天,而不是一个月,所以说只能是"中秋节"而不应该是"仲秋节"。

《辞海》"中秋"说:"夏历八月十五日。

因在秋季的正中,故称。

""仲"读zhòng,是表示次序的;"中秋节"的"中"读zhōng,这个"中"是表示位置的。

中秋节的别称和雅称有哪些

中秋节的别称和雅称有哪些

中秋节的别称和雅称有哪些中秋节的别称和雅称有哪些1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的别称和雅称有哪些2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

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的别称和雅称有哪些3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的别称及来历

中秋节的别称及来历

中秋节的别称及来历
中秋节的别称及来历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
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
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起源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
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
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
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
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
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
“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
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创造月饼,并广发
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神话传说1.嫦娥奔月;2.吴刚折桂;3.玉兔捣药;4.玄宗故事;5.月饼起义中秋节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

但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中秋的别称还有哪些整理

中秋的别称还有哪些整理

中秋的别称还有哪些整理中秋的别称还有哪些中秋会吃月饼,而“月饼”这个词,其实早已消失,作为一个专用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

那时,它也只是一种一般的饼状食品。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秋的别称有哪些,盼望对您有所关心!中秋的别称有哪些仲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秋节依据节日时间,中秋节在秋季的八月十五,所以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半。

月夕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因是夜月色倍明于常时。

玩月节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

拜月节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漂亮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八月会八月会亦称调声节。

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流行于海南省儋州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进行。

这天,种植男女青年汇合镇上,互赠香糕、月饼、花巾、彩扇、背心等。

成群结队,川流过市。

晚上拥出村口。

到预定集合场地,进行规模盛大的调声对唱活动。

追月节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攻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这天狂欢,被称为追月。

团聚节此夜,人们仰视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予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聚节。

中秋节的现代意义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团聚庆贺的意义。

挖掘和弘扬中秋节中的团聚文化,发扬敬老孝亲、感恩父母的美德,也应当是中秋文化的范畴。

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的需要,民众将秋季的节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为四季庆赏的大节之一。

拜月、赏月、团聚庆贺是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旧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秋节的习俗与别称篇一:中国民俗别称大全?中国民俗别称大全,要多文艺就有多文艺!20XX-08-3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每一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仅名称就足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下面这些月令、婚龄、花卉等民俗别称,要多文艺就有多文艺!你知道多少,又能记住多少呢?【月令】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麦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吕,麦候,麦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

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兰秋,申月,兰月,巧月,相月,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壮月,酉月,获月,仲商,南吕。

九月:暮秋,晚秋,季秋,凉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阳月,小阳春,亥月,应钟。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龙潜月,葭月,畅月,黄钟。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大吕。

【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

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节令】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婚龄】第一年:纸婚第二年:棉婚第三年:皮婚第四年:花果婚第五年:木婚第六年:糖婚第七年:毛婚第八年:铜婚第九年:陶婚第十年:锡婚第十一年:钢婚第十二年:丝婚第十三年:花边婚第十四年:象牙婚篇二:中秋节的由来与各地的习俗中秋节的由来与各地习俗时间:20XX年7月16日15:13:07“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至于中秋节真正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极广的是嫦娥妒恨丈夫后羿薄情,偷吃了他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不死之药,于农历八月十五之夜飞上天去,在月筑室为宫,遂为月宫之神;后羿后悔不已,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设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间与自己和儿女团聚,由此而衍生出后世民间祭月祈团圆的文化习俗。

民俗学家则认为,中秋节的原始基础是源于先民对月亮的崇拜。

到周朝时,对月亮的朝拜仪式开始岁时化,“中春昼??迎暑,中秋夜迎寒”。

在汉代以前,秋夕祭月已列入朝廷典章。

到唐宋时,中秋节已受到普遍的重视。

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在北宋前的典籍中很难找到。

直到南宋,周密所写的《武林旧事》卷六才提到蒸食的糕饼中有“月饼”。

是否就是中秋专用的节物,则不得而知。

月饼明确地作为中秋节专用之物,并被赋予“团圆”、“和美”的美好意蕴,是在元代之后,“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明宫史》载,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开始,“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的习俗与别称)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嫦娥奔月相传,远古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也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玉兔捣药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故称作“玉兔”。

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中秋“赏月”种种追月香港人过了八月十五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八月十六的夜晚再过一次,俗称“追月”。

十六的晚上,人们扶老携幼,带着帐篷灯具、美酒佳肴,来到海滩,听涛赏月,吟诗弈棋,品酒谈笑。

此时,蓝天碧海与月光烛光相映生辉,引人入胜。

行月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广西侗族各村寨的群众踏着月光来到山村开阔地,笙管齐鸣,载歌载舞。

远听声乐震天,近观舞姿婆娑,恰似一个大舞台飘在如水的月色里。

望月中秋之夜,月亮即将升起时,朝鲜族人民争先爬上事先用木杆和松枝搭成的“望月”架。

俗谓先看到月亮者可获好运。

尔后,人们敲起长鼓铜锣,吹起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走月流行于苏州一带。

中秋之夜,妇女们相约出游,访亲会友,赏月观花,此来彼往,络绎不绝,直至夜深方散。

圆月陕西长安一带民间在中秋节这天,家家做团圆馍,中间放芝麻和糖等作料,放在锅里烙熟,全家人一同食之,谓之“圆月”。

寻月藏族同胞度中秋有水中“寻月”习俗。

是日夜晚,青年儿童沿着河流,寻找倒映在水中的明月,直至夜深,方归家吃团圆月饼。

祭月锡伯族于中秋夜,在庭院中设一供桌,上面摆上切开的西瓜及其他果品,然后全家人向月亮叩拜,请月神下凡,品尝人间的瓜果。

鄂伦春族也有类似习俗,祈求月神保佑,万事如意。

乞月中秋夜半之后,广东东莞未婚的男青年三五成群地在月光下燃烧香烛,向月下老人祭拜。

传说,此刻是月老为凡间男女牵线做媒之时,月老可为虔诚的小伙子觅上一个美貌多情的伴侣。

照月浙东民间有“照月”得子风俗。

传说,久婚不孕的妇女,在中秋月圆当空时,独自坐于皎洁的月光之下,可以祈求月神赐福,受孕得子。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但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

红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

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