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_《体味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比较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主题晚会》视频片段,学生思考并回答,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文化元素?(敦煌莫高窟艺术、芭蕾舞、钢琴演奏、中国水墨画、京剧等)。

(过渡)视频中的这些都是艺术表现形式,那文化就是艺术吗?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又有哪些特点以及作用?这就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进行一场美好的文化之旅。

二、讲授新课

首先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由学生朗读)

(一)文化“万花筒”

多媒体展示三幅古代文化的图片(《论语》、陶瓷、龙图腾),再出示三幅现代文化的图片(舞台表演、悉尼歌剧院建筑、航空航天工程),通过对比,得出结论:从古代到现代,文化时时刻刻存在,即文化无处不在。

(过渡:这是从时间上的角度,那么从空间上呢?)

多媒体分别展示城市文化图片(以莱芜特色为原型的卡通雕塑)、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图片、学校文化(学校实景)、班级文化(班级实景),让学生感悟到:从空间上,文化无处不在。

(既然文化无处不在,那么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不同地域丰富多彩的

继续展示图片(四川的川剧、东北的二人转、陕北的安塞腰鼓、蒙古的骑马射箭活动),让学生感悟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教师总结本部分知识:

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过渡:感受了这么多的文化现象,你能不能出归纳出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文化是什么)

(二)文化是什么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6-7页,找出认为与“文化是什么”相关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有关文化内涵与特点的句子。并对此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同桌之间讨论,并回答)

想一想: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水果蔬菜

5.参加文学社、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教师总结,并区分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强调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学习、广场舞、科研活动)及其产品(影视作品、绘画、歌曲、服饰等),了解文化的两种类型。

(过渡:那么文化是哪里来的呢?文化有什么特点?)

探究活动二:(小组讨论并回答)

展示莱芜莲花山的图片,并提出相应问题。

(我们莱芜当地的莲花山是文化吗?莲花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评价并补充。

由此归纳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相对于自然而言)

(过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那么每个人的文化是与生俱来的吗?)

探究活动三:(小组讨论并回答)

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韩愈在《师说》里写到:“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材料二: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用刀叉吃饭。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美国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补充并与学生一起归纳出结论: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类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是需要培养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过渡:既然文化是精神产品,精神活动,那它是悬浮于空中的吗?)探究活动四:(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并展示成果)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以文字的记载为例,由甲骨文——简牍——纸书——电子书的变化历程,归纳总结出: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教师总结本部分知识:

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相对政治、经济而言

人类特有、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2)文化的特点:人类特有,社会实践的产物

后天生活、实践、教育养成

有物质载体,非纯“精神”)

(过渡:既然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反过来它对我们人类有作用吗?文化有什么影响呢?)

(三)文化的力量

首先,从静态和动态的两个角度了解文化的形式。

(各种形式的文化对我们个人以及国家有什么作用呢?)

探究活动五:(学生讨论并展示成果)

播放《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比赛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1、你感受到中国女排什么样的精神?

2、女排精神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中国女排有着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个人有激励作用,对国家的事业也有推动作用。由此归纳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三、当堂检测

1、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D.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2、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